在捉住鰲拜之後,康熙立即宣布了他的十三大罪狀,並組織人審判鰲拜,把鰲拜集團的首惡分子也一網打盡。大臣們認為,鰲拜專橫跋扈,擅殺無辜,罪行累累,應該處死。但康熙帝對鰲拜做出寬大處理,免於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不久,鰲拜死於獄中。
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又為受鰲拜迫害和打擊的人平反昭雪,發還了被鰲拜霸占的民田,又限製了奴僕製度,改革了政府機構。康熙真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這些雷厲風行的重大舉措,使得一些反應慢的大臣簡直有目瞪口呆之感,但他們很快就緩過神來,覺得康熙實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群臣都不敢再把他當小孩子對待了,康熙也從此集中了權力,建立了威信。
康熙在從七歲到十六歲這段時間中雖然因鰲拜專權而備受牽製和壓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還是自由和正常的。也許是滿族人剛剛入關的緣故,他們還沒有漢人皇族那樣嚴格的禮教觀念,也不按漢人那樣嚴格地照規矩去生活,所以,康熙在少年時代還可以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一樣在身心兩方麵得到較為正常的發展,而不像以前的許多皇帝在童年、少年時代就造成了有一定畸形傾向的性格。
據說,努爾哈赤及其許多兒子都目不識丁,隻有第八子皇太極略通文墨,可見,滿族人重武輕文,到康熙這一代,仍無多少禮教觀念。然而,康熙畢竟生活在漢人地區,漢族的文化開始滲透到滿族的貴族之中,再加上滿族人從皇太極開始就十分重視漢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開始大量接觸中國的文化典籍了。
況且康熙本人也是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他是發自內心,是主動的,而不是像前代的許多皇帝那樣成天被人“諄諄教誨”被動地接受的,因此,康熙的努力學習,並未對他健全的性格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他是一個真正善於讀書而又能用書的人,甚至可以這樣說,康熙之所以成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能活學活用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剷除鰲拜之後,康熙又麵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曆法之爭。
在順治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就進入了中國,湯若望等一批人還受到了特殊的優待。在這一時期,湯若望用西方較為先進的算法推算出了一部天文曆法,順治把他封為“通玄法師”,並任欽天監監正(國家天文台台長)。這套曆法在當時是較為準確的,但有一個叫楊光先的人投靠鰲拜,上書清廷,說湯若望在《時憲歷》的封麵上印上了“依西洋新法”字樣,是要清朝屈服西方,是“陰行邪教”,如果廢了黃帝以來的中國天文曆法,那就要把堯舜以來的禮儀製度都要廢掉。楊光先的理論在今天看來十分荒唐可笑,不會有人理他,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很厲害的理論。在鰲拜的支持下,楊光先出任欽天監監正,朝廷的許多大臣也都主張廢除洋法,用中國的舊曆法。禮部、刑部還做出了決定,殺了一批主張用洋曆法的大臣。虧了太後的保護,湯若望才免於一死。但從此朝廷形成了兩個曆法派。
康熙本人對曆法了無研究,不能做出決斷,但他知道不能用祖宗的規矩來壓製西洋的先進的東西。在剷除鰲拜以後,康熙想實事求是地解決這一問題。於是,他一邊派傳教士南懷仁去推算比較兩種曆法,一邊自己刻苦學習,了解了曆法的大概。
經過研究和使用,楊光先的曆法屢屢出錯,因此,康熙廢了舊曆法,推行新曆法,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同大臣們講明道理,較好地解決了新舊曆法之爭,也顯示出了康熙認真求實的態度,為他進一步贏得了威信,。
第六部分: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崇禎
光照日月的康熙大帝(3)
平定三藩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汙,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另兩個是尚可喜和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驕橫不法。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麵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根本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裏。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因此,他的態度極為明確,那就是堅決削藩,不能姑息養奸。不過,康熙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亂晚發生一天,就對自己有利一分,因為從年齡上講,自己會一天天地長大,而吳三桂會一天天地老下去,自己會準備得越來越充分,而吳三桂則隻會越來越不得人心。
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又為受鰲拜迫害和打擊的人平反昭雪,發還了被鰲拜霸占的民田,又限製了奴僕製度,改革了政府機構。康熙真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這些雷厲風行的重大舉措,使得一些反應慢的大臣簡直有目瞪口呆之感,但他們很快就緩過神來,覺得康熙實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群臣都不敢再把他當小孩子對待了,康熙也從此集中了權力,建立了威信。
康熙在從七歲到十六歲這段時間中雖然因鰲拜專權而備受牽製和壓抑,但他的少年生活基本上還是自由和正常的。也許是滿族人剛剛入關的緣故,他們還沒有漢人皇族那樣嚴格的禮教觀念,也不按漢人那樣嚴格地照規矩去生活,所以,康熙在少年時代還可以像一般人家的子弟一樣在身心兩方麵得到較為正常的發展,而不像以前的許多皇帝在童年、少年時代就造成了有一定畸形傾向的性格。
據說,努爾哈赤及其許多兒子都目不識丁,隻有第八子皇太極略通文墨,可見,滿族人重武輕文,到康熙這一代,仍無多少禮教觀念。然而,康熙畢竟生活在漢人地區,漢族的文化開始滲透到滿族的貴族之中,再加上滿族人從皇太極開始就十分重視漢族的文化,因此,康熙自幼年起就開始大量接觸中國的文化典籍了。
況且康熙本人也是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他是發自內心,是主動的,而不是像前代的許多皇帝那樣成天被人“諄諄教誨”被動地接受的,因此,康熙的努力學習,並未對他健全的性格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視野,他是一個真正善於讀書而又能用書的人,甚至可以這樣說,康熙之所以成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能活學活用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剷除鰲拜之後,康熙又麵臨著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曆法之爭。
在順治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就進入了中國,湯若望等一批人還受到了特殊的優待。在這一時期,湯若望用西方較為先進的算法推算出了一部天文曆法,順治把他封為“通玄法師”,並任欽天監監正(國家天文台台長)。這套曆法在當時是較為準確的,但有一個叫楊光先的人投靠鰲拜,上書清廷,說湯若望在《時憲歷》的封麵上印上了“依西洋新法”字樣,是要清朝屈服西方,是“陰行邪教”,如果廢了黃帝以來的中國天文曆法,那就要把堯舜以來的禮儀製度都要廢掉。楊光先的理論在今天看來十分荒唐可笑,不會有人理他,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很厲害的理論。在鰲拜的支持下,楊光先出任欽天監監正,朝廷的許多大臣也都主張廢除洋法,用中國的舊曆法。禮部、刑部還做出了決定,殺了一批主張用洋曆法的大臣。虧了太後的保護,湯若望才免於一死。但從此朝廷形成了兩個曆法派。
康熙本人對曆法了無研究,不能做出決斷,但他知道不能用祖宗的規矩來壓製西洋的先進的東西。在剷除鰲拜以後,康熙想實事求是地解決這一問題。於是,他一邊派傳教士南懷仁去推算比較兩種曆法,一邊自己刻苦學習,了解了曆法的大概。
經過研究和使用,楊光先的曆法屢屢出錯,因此,康熙廢了舊曆法,推行新曆法,並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同大臣們講明道理,較好地解決了新舊曆法之爭,也顯示出了康熙認真求實的態度,為他進一步贏得了威信,。
第六部分: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崇禎
光照日月的康熙大帝(3)
平定三藩
康熙帝親自執政後,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汙,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漸漸強盛起來。當時,南明政權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南方有三個藩王卻叫康熙帝十分擔心。
這三個藩王本來是投降清朝的明軍將領,一個是引清兵進關的吳三桂,另兩個是尚可喜和耿仲明。因為他們幫助清朝消滅南明,鎮壓農民軍,清王朝認為他們有功,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駐防雲南、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駐防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駐防福建,合起來叫做“三藩”。
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驕橫不法。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雲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麵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裏,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根本不把清朝廷放在眼裏。
康熙帝知道要統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礙。因此,他的態度極為明確,那就是堅決削藩,不能姑息養奸。不過,康熙也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叛亂晚發生一天,就對自己有利一分,因為從年齡上講,自己會一天天地長大,而吳三桂會一天天地老下去,自己會準備得越來越充分,而吳三桂則隻會越來越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