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後,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後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麽,隻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麵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麵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因而吃驚地問:“什麽事這樣慎重?”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隻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徵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的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消,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長孫皇後的政治見解和才幹,對唐太宗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長孫皇後在世時,唐太宗經常與她討論國家大事,聽取她對一些大問題的意見。貞觀初年,唐太宗能夠虛懷納諫,與長孫皇後的協助是分不開的。每當唐太宗任情使性不能虛心聽諫時,長孫皇後便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規勸,使唐太宗能夠繼續保持虛懷納諫的好作風。由於長孫皇後知書善文,熟讀經史,因此她也常常引用一些歷史典故來對唐太宗進行勸諫。
長孫皇後最突出的政治見解是防範外戚專權。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佐命元勛。唐太宗對他信任備至,委以宰相之職。對此,長孫皇後一再以漢朝諸呂與霍氏等外戚專權亂政的歷史事實提醒唐太宗,要求降低長孫無忌的官位。她還讓哥哥親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職,一直到臨終前,長孫皇後還告誡唐太宗注意防止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後妃得寵時,依憑裙帶之風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權勢是不乏其例的,而長孫皇後則力避裙帶之嫌,把外戚專權亂政導致身敗名裂的歷史教訓作為切骨之誡,是不失為遠見卓識的。貞觀之治沒有出現外戚幹政的局麵,與長孫皇後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11)
634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幹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後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麽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隻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公元636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後。”
在唐太宗的晚年,對他影響較大的是賢妃徐惠。徐惠十分聰明,能詩會畫,是當時著名的才女,聰名絕頂,博覽群書,還未成年就有了很大的名氣。徐惠入宮以後,雖然位列妃嬪,但對國家大事也是十分關心,經常和唐太宗談論國家大事,議論朝政,並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歡她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把她看作是長孫皇後一樣的人物,對她的見解也頗多接受。貞觀後期,由於唐太宗頻繁的發動戰爭,徭役和兵役的徵發空前嚴重,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公元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疏進行勸諫,這篇上疏結構嚴謹,聲情並茂,論據充實,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的讚賞。
唐太宗死後,徐惠十分憂傷,不吃不喝,24歲就死了。由於她寫過桂花頌歌,並為老百姓做過好事,人們尊她為桂花神。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12)
愛書法 著《帝範》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精於弓馬,擅長詩書,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唐太宗以馬上取天下,在武力統一中原和邊疆的過程中,多得力於騎射戰術,因此對弓馬特別精通。從晉陽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他在指揮戰爭期間,每每乘駿馬持大弓,衝鋒陷陣。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嫻熟的騎射技術仍然不減當年。唐太宗嗜好弓馬,特別是對駿馬的嗜好以至成癖。昭陵六駿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馬成癖與他馳譽戰場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還擅長詩文和書法。他一生寫了不少詩文,後來被清朝人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論、史論、詔勒之類,其中《帝範前後序》、《金鏡》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這些文章大多是用駢馬文體寫成,注重辭藻和排列講求對偶與用典,在形式上還有擺脫大朝以來的綺麗文風。但是,由於唐太宗是一代開國之君,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艱難的統治歷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較濃厚,開創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貞觀之風。
長孫皇後的政治見解和才幹,對唐太宗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長孫皇後在世時,唐太宗經常與她討論國家大事,聽取她對一些大問題的意見。貞觀初年,唐太宗能夠虛懷納諫,與長孫皇後的協助是分不開的。每當唐太宗任情使性不能虛心聽諫時,長孫皇後便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規勸,使唐太宗能夠繼續保持虛懷納諫的好作風。由於長孫皇後知書善文,熟讀經史,因此她也常常引用一些歷史典故來對唐太宗進行勸諫。
長孫皇後最突出的政治見解是防範外戚專權。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佐命元勛。唐太宗對他信任備至,委以宰相之職。對此,長孫皇後一再以漢朝諸呂與霍氏等外戚專權亂政的歷史事實提醒唐太宗,要求降低長孫無忌的官位。她還讓哥哥親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職,一直到臨終前,長孫皇後還告誡唐太宗注意防止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後妃得寵時,依憑裙帶之風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權勢是不乏其例的,而長孫皇後則力避裙帶之嫌,把外戚專權亂政導致身敗名裂的歷史教訓作為切骨之誡,是不失為遠見卓識的。貞觀之治沒有出現外戚幹政的局麵,與長孫皇後有著很重要的關係。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11)
634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幹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後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麽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隻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公元636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後。”
在唐太宗的晚年,對他影響較大的是賢妃徐惠。徐惠十分聰明,能詩會畫,是當時著名的才女,聰名絕頂,博覽群書,還未成年就有了很大的名氣。徐惠入宮以後,雖然位列妃嬪,但對國家大事也是十分關心,經常和唐太宗談論國家大事,議論朝政,並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歡她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把她看作是長孫皇後一樣的人物,對她的見解也頗多接受。貞觀後期,由於唐太宗頻繁的發動戰爭,徭役和兵役的徵發空前嚴重,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因此公元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疏進行勸諫,這篇上疏結構嚴謹,聲情並茂,論據充實,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的讚賞。
唐太宗死後,徐惠十分憂傷,不吃不喝,24歲就死了。由於她寫過桂花頌歌,並為老百姓做過好事,人們尊她為桂花神。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12)
愛書法 著《帝範》
唐太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君主。他精於弓馬,擅長詩書,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唐太宗以馬上取天下,在武力統一中原和邊疆的過程中,多得力於騎射戰術,因此對弓馬特別精通。從晉陽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幾乎是和弓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命中率高,威力大。他在指揮戰爭期間,每每乘駿馬持大弓,衝鋒陷陣。後來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嫻熟的騎射技術仍然不減當年。唐太宗嗜好弓馬,特別是對駿馬的嗜好以至成癖。昭陵六駿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馬成癖與他馳譽戰場的真實寫照。
唐太宗還擅長詩文和書法。他一生寫了不少詩文,後來被清朝人編入《全唐文》和《全唐詩》中的就有文7卷、賦5篇、詩1卷69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論、史論、詔勒之類,其中《帝範前後序》、《金鏡》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這些文章大多是用駢馬文體寫成,注重辭藻和排列講求對偶與用典,在形式上還有擺脫大朝以來的綺麗文風。但是,由於唐太宗是一代開國之君,具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艱難的統治歷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較濃厚,開創了富有時代特色的貞觀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