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未曾在戰場裏實際指揮作戰,但是他知人善用。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創立不世軍功。霍光與霍去病為異母兄弟,茲後更成為漢朝宮廷裏的中樞人物。
一次,漢武帝到郎署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這個老翁步履蹣跚,衣衫不整。武帝感到很奇怪,因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這個人都這麽大年紀了為什麽還當郎官呢?於是漢武帝就問他:“你從什麽時候開始做郎官?為什麽這麽大年紀了還做郎官呢?” 老翁回答說:“臣叫彥駟,是江都人也,從文帝時開始做郎官。” 漢武帝又問:“為什麽這麽長時間一直沒有得到提拔?” 彥駟回答說:“文帝喜好文而我喜好武;景帝喜歡年紀大的成熟穩重者,可是我那時很年輕;陛下您喜歡年輕有為者而我卻已經老態龍鍾了。因此三世沒有得到帝王的恩遇,一直老於郎署。”聽顏駟這麽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麽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就是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幹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顏駟的過錯,而是用人上的疏誤。於是武帝考察了顏駟的才識,即任命他為會嵇都尉,也就是會稽郡的軍事首領。
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這與漢武帝惟才是舉的用人思想分不開。
第二部分:一代霸主漢武帝
一代霸主漢武帝(8)
蠻橫專製 殘忍多疑
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由於他的富於進取和野心,中國得以拓土開疆。但是他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徵:多疑殘忍。他一巡視各地區,當地太守或因供應不周,或因境內配置不如法,紛紛避罪自殺。到他在位後期,朝中為恐怖政治籠罩。文臣武將動輒得罪下獄,親信的大臣如丞相及禦史大夫因小事互相傾軋,失敗的隻能以身死解脫。
漢武帝時期,前後共任免了13個丞相,其中被罷黜者二人,病死任上者四人,而被殺的竟有六人!這使當時人們視丞相這一職位為畏途,認為誰任丞相,誰便離死不遠了。
為強化皇權,嚴懲不法的宗室、外戚、豪強富商和遊俠,武帝比其父輩更加重用酷吏。當時著名的酷吏有張湯、趙禹、周陽由、王溫舒、杜周等,不勝枚舉。王溫舒殺河內豪強,流血十餘裏,株連千餘家。杜周為廷尉,專伺人主旨意為獄,以詔令捕係者多至六七萬人……酷吏嗜殺成性,妄殺無辜,雖維護了皇權,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對於在抗擊匈奴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衛青,開始時,漢武帝的確給予重賞和重權,但是後來漢武帝漸漸開始對衛青軍權過大產生疑慮,而這時恰好霍去病開始嶄露頭角,於是漢武帝毫不猶豫地開始重用霍去病,霍去病年輕,性格豪邁有氣魄,敢作敢為,從不泄露別人說的話,漢武帝對他非常喜愛,甚至達到了縱容的程度。他要借提高霍去病的地位來遏製衛青的氣勢。盡管衛青性情和善,謙恭退讓,對武帝所做的任何決定都畢恭畢敬地接受,即使他對漢武帝重用霍去病的目的一目了然,也毫無怨言,但是,霍去病英年早世後,武帝仍然不願再起用有軍事天才更有出兵必勝運氣的衛青,以至於在霍去病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漢朝都沒有再次對匈奴用兵。
霍去病死後的元鼎元年,衛青的兒子宜春侯因犯法被奪去封爵。元鼎五年九月,疑心病越來越重的漢武帝又找藉口,一口氣廢去一百多名列侯的封爵,其中又包括衛青的另兩個兒子陰安侯和發幹侯,四年後,衛青去世了。
可以說漢武帝到了晚年已經殘忍、多疑到了極點,如果他覺得自己的王權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是六親不認,殺人如麻。
漢武帝因為好色,再加上年老,所以在他將近七十歲時疾病纏身,耳目不靈,常產生幻覺。一天中午他在宮中睡覺,夢見有無數木頭人拿著棍子打他,他頓時嚇出一身冷汗。醒來之後還感到心驚肉跳,魂不守舍。後來他對奸臣江充談到了這個夢,江充一口咬定是巫蠱作祟。武帝便令江充隨時查辦。
當時江充擔任繡衣使者之職,主要是負責都城的治安,當時因江充執法嚴明,深受武帝寵信。漢法規定:無軍情重事,任何人不得在馳道上奔馳。一次太子劉據的侍僕犯了禁,江充就毫不客氣地捉住了太子的侍僕,沒收了車馬。太子聞訊,忙派人前來謝罪說:我並非捨不得車馬,實在是怕父皇責怪我訓導無方啊,萬望江君見諒。江充不但不聽,還奏聞了武帝,又一次得到了武帝的誇讚。
江充由此與太子劉據結怨,他生怕太子有朝一日繼承皇位後,對自己進行報復,所以他處心積慮要顛覆劉據的地位,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他決心藉此次“巫蠱”事件,除掉劉據。他挨家挨戶地掘地找蠱,隻要看見木偶,便不論出身貴賤,一律辦罪。其實他從地中掘出的木偶,全是他暗中預先派人埋下的,以致於當時因此被陷害受戮的官員、百姓多達數萬人。
接下來江充繼續努力,將案情進一步擴大,一直查到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頭上。他將他們所居住的宮室挖得如同菜地,使得做了三十八年皇後的衛子夫和擁有理政之權的太子連放一張坐榻的平地都沒有。盡管衛子夫和劉據難以忍受江充肆無忌憚的羞辱,但他們還是堅信清者自清,事情總有大白於天下之日。可是等到江充居然“挖”出“證據”的時候,他們才明白了的江充的險惡用心。於是劉據要求麵見父親申辯。然而這個再正常不過的請求卻被江充一口回絕。麵對這樣的情形,衛子夫讓劉據向一些大臣求救,於是有人對劉據說江充明擺著就是想要除掉你們母子,事已至此,隻能逮捕江充一行,追查真相,免得他們去向皇帝胡言亂語,否則不堪設想。
一次,漢武帝到郎署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這個老翁步履蹣跚,衣衫不整。武帝感到很奇怪,因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而這個人都這麽大年紀了為什麽還當郎官呢?於是漢武帝就問他:“你從什麽時候開始做郎官?為什麽這麽大年紀了還做郎官呢?” 老翁回答說:“臣叫彥駟,是江都人也,從文帝時開始做郎官。” 漢武帝又問:“為什麽這麽長時間一直沒有得到提拔?” 彥駟回答說:“文帝喜好文而我喜好武;景帝喜歡年紀大的成熟穩重者,可是我那時很年輕;陛下您喜歡年輕有為者而我卻已經老態龍鍾了。因此三世沒有得到帝王的恩遇,一直老於郎署。”聽顏駟這麽一說,武帝深為震驚,這麽一位三朝為官的老者,就是因為碰不上皇帝所好,總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幹了大半輩子還是個郎官,這不是顏駟的過錯,而是用人上的疏誤。於是武帝考察了顏駟的才識,即任命他為會嵇都尉,也就是會稽郡的軍事首領。
漢武帝時代人才輩出,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這與漢武帝惟才是舉的用人思想分不開。
第二部分:一代霸主漢武帝
一代霸主漢武帝(8)
蠻橫專製 殘忍多疑
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由於他的富於進取和野心,中國得以拓土開疆。但是他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徵:多疑殘忍。他一巡視各地區,當地太守或因供應不周,或因境內配置不如法,紛紛避罪自殺。到他在位後期,朝中為恐怖政治籠罩。文臣武將動輒得罪下獄,親信的大臣如丞相及禦史大夫因小事互相傾軋,失敗的隻能以身死解脫。
漢武帝時期,前後共任免了13個丞相,其中被罷黜者二人,病死任上者四人,而被殺的竟有六人!這使當時人們視丞相這一職位為畏途,認為誰任丞相,誰便離死不遠了。
為強化皇權,嚴懲不法的宗室、外戚、豪強富商和遊俠,武帝比其父輩更加重用酷吏。當時著名的酷吏有張湯、趙禹、周陽由、王溫舒、杜周等,不勝枚舉。王溫舒殺河內豪強,流血十餘裏,株連千餘家。杜周為廷尉,專伺人主旨意為獄,以詔令捕係者多至六七萬人……酷吏嗜殺成性,妄殺無辜,雖維護了皇權,也激化了社會矛盾。
對於在抗擊匈奴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衛青,開始時,漢武帝的確給予重賞和重權,但是後來漢武帝漸漸開始對衛青軍權過大產生疑慮,而這時恰好霍去病開始嶄露頭角,於是漢武帝毫不猶豫地開始重用霍去病,霍去病年輕,性格豪邁有氣魄,敢作敢為,從不泄露別人說的話,漢武帝對他非常喜愛,甚至達到了縱容的程度。他要借提高霍去病的地位來遏製衛青的氣勢。盡管衛青性情和善,謙恭退讓,對武帝所做的任何決定都畢恭畢敬地接受,即使他對漢武帝重用霍去病的目的一目了然,也毫無怨言,但是,霍去病英年早世後,武帝仍然不願再起用有軍事天才更有出兵必勝運氣的衛青,以至於在霍去病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漢朝都沒有再次對匈奴用兵。
霍去病死後的元鼎元年,衛青的兒子宜春侯因犯法被奪去封爵。元鼎五年九月,疑心病越來越重的漢武帝又找藉口,一口氣廢去一百多名列侯的封爵,其中又包括衛青的另兩個兒子陰安侯和發幹侯,四年後,衛青去世了。
可以說漢武帝到了晚年已經殘忍、多疑到了極點,如果他覺得自己的王權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是六親不認,殺人如麻。
漢武帝因為好色,再加上年老,所以在他將近七十歲時疾病纏身,耳目不靈,常產生幻覺。一天中午他在宮中睡覺,夢見有無數木頭人拿著棍子打他,他頓時嚇出一身冷汗。醒來之後還感到心驚肉跳,魂不守舍。後來他對奸臣江充談到了這個夢,江充一口咬定是巫蠱作祟。武帝便令江充隨時查辦。
當時江充擔任繡衣使者之職,主要是負責都城的治安,當時因江充執法嚴明,深受武帝寵信。漢法規定:無軍情重事,任何人不得在馳道上奔馳。一次太子劉據的侍僕犯了禁,江充就毫不客氣地捉住了太子的侍僕,沒收了車馬。太子聞訊,忙派人前來謝罪說:我並非捨不得車馬,實在是怕父皇責怪我訓導無方啊,萬望江君見諒。江充不但不聽,還奏聞了武帝,又一次得到了武帝的誇讚。
江充由此與太子劉據結怨,他生怕太子有朝一日繼承皇位後,對自己進行報復,所以他處心積慮要顛覆劉據的地位,現在機會終於來了,他決心藉此次“巫蠱”事件,除掉劉據。他挨家挨戶地掘地找蠱,隻要看見木偶,便不論出身貴賤,一律辦罪。其實他從地中掘出的木偶,全是他暗中預先派人埋下的,以致於當時因此被陷害受戮的官員、百姓多達數萬人。
接下來江充繼續努力,將案情進一步擴大,一直查到皇後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頭上。他將他們所居住的宮室挖得如同菜地,使得做了三十八年皇後的衛子夫和擁有理政之權的太子連放一張坐榻的平地都沒有。盡管衛子夫和劉據難以忍受江充肆無忌憚的羞辱,但他們還是堅信清者自清,事情總有大白於天下之日。可是等到江充居然“挖”出“證據”的時候,他們才明白了的江充的險惡用心。於是劉據要求麵見父親申辯。然而這個再正常不過的請求卻被江充一口回絕。麵對這樣的情形,衛子夫讓劉據向一些大臣求救,於是有人對劉據說江充明擺著就是想要除掉你們母子,事已至此,隻能逮捕江充一行,追查真相,免得他們去向皇帝胡言亂語,否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