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5年,竇氏去世,武帝終於可以推行自己的改革思想了,他馬上將竇氏的人一律罷免,將自己當初提拔的那些大臣重新重用,治國思想也採用了儒家的主張,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對付地方的豪強勢力。
第二部分:一代霸主漢武帝
一代霸主漢武帝(4)
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
這時的漢朝一方麵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麵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所以,武帝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係列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麵,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裏,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布了這項命令,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脫離原來王國的限製,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當時的丞相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實權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就不如丞相的權力大,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麵主要是削弱相權。
再是設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公元前106年,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個方麵對地方進行監督。刺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強們相互勾結、對抗中央,重蹈原來同姓王犯上作亂的局麵出現。同時,刺史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認為較好的官吏,對於政績不好的還可以罷免。
在經濟方麵,整頓財政,將冶鐵、煮鹽收歸宮營,禁止郡國鑄錢,向商人徵收財產稅,鼓勵人們告發那些偷稅、漏稅的商人,告發的人可以得到被告發商人財產的一半作為獎勵……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在加強經濟管理權力、打擊商人的同時也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
在思想方麵,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武帝還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在京城設立了“太學”,成為封建官吏的培養文官的學校。學校以儒家的經典為主要講課內容,學生是國家選拔的傑出青年和各地郡國推薦的青年。在太學學習一年之後,通過考試依照成績分等級來任命做官。從此,儒士們開始大量地進入政權體係。
在軍事方麵也有了新的變化。最有名的就是對匈奴的戰爭,武帝不斷地派遣兵將打擊匈奴,將匈奴往北驅趕,使之不再對漢族地區產生威脅。這使北方的局勢基本穩定,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為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滅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麵出擊,漢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國勢強盛。東麵打敗了東胡,西麵趕走了居住在今甘肅境內的大月氏,北麵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麵,則經常侵犯漢朝邊境,有時竟深入到離漢朝都城僅350公裏的地方,嚴重地威脅著漢朝封建政權。
從劉邦到漢武帝初年,由於經濟力量尚未恢復起來,而且內部不夠穩定,所以漢王朝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禮物和金錢。但是,和親政策並沒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北部邊疆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漢族人民被搶走或殺死。漢武帝即位後,專製集權空前強化,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漢武帝決定改變和親政策,發動了全麵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
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
第二部分:一代霸主漢武帝
一代霸主漢武帝(4)
勵精圖治,苦鑄大漢版圖
這時的漢朝一方麵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麵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統治思想尚待確立。所以,武帝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係列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在政治方麵,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在高祖劉邦時期,曾經封了很多劉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後來這些同姓王的後裔卻橫行鄉裏,對抗中央,不肯聽從中央的命令。為了徹底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武帝就頒布了這項命令,內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分封。新的侯國脫離原來王國的限製,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
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當時的丞相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實權很大,所以皇帝有時就不如丞相的權力大,這是皇帝們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麵主要是削弱相權。
再是設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公元前106年,武帝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個方麵對地方進行監督。刺史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強們相互勾結、對抗中央,重蹈原來同姓王犯上作亂的局麵出現。同時,刺史也要負責向中央推薦認為較好的官吏,對於政績不好的還可以罷免。
在經濟方麵,整頓財政,將冶鐵、煮鹽收歸宮營,禁止郡國鑄錢,向商人徵收財產稅,鼓勵人們告發那些偷稅、漏稅的商人,告發的人可以得到被告發商人財產的一半作為獎勵……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在加強經濟管理權力、打擊商人的同時也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
在思想方麵,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武帝還聽從董仲舒的建議,在京城設立了“太學”,成為封建官吏的培養文官的學校。學校以儒家的經典為主要講課內容,學生是國家選拔的傑出青年和各地郡國推薦的青年。在太學學習一年之後,通過考試依照成績分等級來任命做官。從此,儒士們開始大量地進入政權體係。
在軍事方麵也有了新的變化。最有名的就是對匈奴的戰爭,武帝不斷地派遣兵將打擊匈奴,將匈奴往北驅趕,使之不再對漢族地區產生威脅。這使北方的局勢基本穩定,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為蒙恬所擊敗,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滅後,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麵出擊,漢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國勢強盛。東麵打敗了東胡,西麵趕走了居住在今甘肅境內的大月氏,北麵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麵,則經常侵犯漢朝邊境,有時竟深入到離漢朝都城僅350公裏的地方,嚴重地威脅著漢朝封建政權。
從劉邦到漢武帝初年,由於經濟力量尚未恢復起來,而且內部不夠穩定,所以漢王朝一直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禮物和金錢。但是,和親政策並沒能阻擋匈奴貴族的掠奪,北部邊疆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漢族人民被搶走或殺死。漢武帝即位後,專製集權空前強化,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漢武帝決定改變和親政策,發動了全麵反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這場戰爭中湧現出來的傑出將領。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
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