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慶爽問張緒滋:“我們怎麽辦?現在去帝丘莊麽?”,張司令回答說:“算了,你們回商丘休整去吧”。於是井慶爽就帶著一團的人馬撤走了。
現在想來,張緒滋當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表麵上看是因為傘兵受到重創之後情緒低落、士氣渙散,已經無法保持應有的戰鬥力,根據特種部隊的作戰原則,的確可以臨時解除任務、退出戰鬥;但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張在跟黃百韜賭氣,張司令覺得既然整25師可以不派部隊來救傘一團,他也可以不讓一團去幫老黃打仗,這也是保存實力的一種考慮。
其實,黃兵團這時候已經被華野部隊包圍了,離開戰場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大家都認為井慶爽能夠把隊伍帶出去,因為他在抗戰期間就曾經率領傘兵一隊在敵後(廣東)進行過長距離的大範圍穿插,這方麵的經驗比較豐富——事實上,這一次他也同樣做到了。
再ps幾句:
有人說豫東戰役是“快速縱隊垮得快”,認為在7月3日的這場戰鬥中,“傘一團被殲滅,團長張信卿被擊斃,傘兵部隊徹底瓦解,張緒滋帶著殘部逃回了商丘”,從而影響了全局……這其實是受到了廖輔仁的那份請功報告的誤導。
張緒滋並沒有逃到商丘,他一直堅持到了戰役結束;張信卿也沒有死,他因傷調離了傘兵部隊,後來到國防部任職去了;傘一團也沒有被全殲,當時在劉樓遇襲的部隊包括傘一團、快縱輜重營和汽車第28團一部,總共約三千人左右,而傘一團撤到商丘以後還剩一千五百多人,除了團長張信卿和二營長(姓潘)負傷,其他的主要幹部並沒有多大損失。
但劉樓戰鬥卻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被人們忽視了——劉樓車隊的卡車一輛也沒有能夠開出來,快速縱隊的全部輜重物資都落到了華野6縱的手裏。
失去了卡車上的輜重物資,傘兵們很快就沒有彈藥了。
部隊出征的時候總要根據任務的需要配備彈藥,所謂“基數彈藥”有的隨身攜帶、有的歸營團管理、有的由兵團負責運送。不同部隊的彈藥基數的具體數量不同、攜帶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整25師的士兵,不管是幹什麽的,身上要帶步槍子彈、挎包裏要裝機槍子彈,屁股後頭還要吊著一枚迫擊炮彈……但傘兵卻不一樣,他們更強調輕裝機動,所以衝鋒鎗手隻揣幾個彈匣、重機槍手隻拎一條彈鏈,其他的東西全都丟在汽車上。
這次到豫東參戰之前,快速縱隊的彈藥本來就沒有補足,所以兵團的兵站裏一點兒存貨也沒有,現在輜重營的物資連同卡車一起全部交給了共軍,傘兵們立馬就傻眼了。
怎麽辦呢?隻有去找整25師打商量,可張緒滋司令又拉不下這個臉來,隻好讓戴傑夫參謀長去求情說好話。
下午四五點鍾,蔡智誠他們退到了楊橋村。張緒滋不願意去帝邱店看黃百韜的臉色,所以決定帶著快縱司令部和傘二團一起在這裏守陣地。
可是,這陣地也不是好守的。傍晚的時候,戴參謀長和工兵營的人還沒有把彈藥借回來,華野6縱的“王老虎”們卻已經殺到了楊橋跟前。
共軍的第一輪攻擊就上來了三個團,正北麵是16師46團、正西是18師53團,再加上從東北方向衝過來的6縱直屬特務團……
哎呀呀!國軍傘兵要完蛋。
楊橋村位於帝邱店西北四公裏,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把村莊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這個村子在7月3日上午曾經被華野6縱特務團攻占過,下午又被傘兵二團奪了過來。
傘兵進村的時候,村子裏空蕩蕩的,老百姓全都跑光了,不僅看不到牲畜、糧食和農具,就連水井上的轆轤都被人藏了起來——睢縣這裏在抗戰時期曾經是新四軍的“睢杞太根據地”,現在,老百姓又用當年對付日本鬼子的辦法來對付國民黨,堅壁清野,搞得國軍將士連一把鋤頭、一根扁擔都找不到。
找不到鋤頭扁擔就修不成工事,傘兵正好可以偷懶。
在當時,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習慣分為兩個流派。一類以“土木係”十八軍為代表,強調“穩紮穩打”,無論走到哪裏,隊伍停頓下來之後的頭一件事情就是建造工事,什麽鹿砦陷阱梅花樁、地堡戰壕鐵絲網,先把陣地搞好了再吃飯睡覺。黃百韜的整25師基本上也屬於這個路子,他們行軍打仗的時候除了要扛槍扛炮,還要帶上鐵鍬洋鎬斧頭鋸子,部隊開到哪裏,哪裏的民房就變成了炮樓、哪裏的樹木也被砍得精光。
相對而言,“遠征軍係統”的部隊就不太注重建造工事,他們更崇尚火力和機動性,認為那種“背著碉堡走路”的做法是“戰略上的進攻,戰術上的防守”,因此新1軍、新6軍或者第5軍這樣的隊伍在行軍的過程中很少花大力氣修建防禦陣地,一旦搞急了就和共軍對攻對沖,沖好了可以大獲成功,沖得不好就隻有稀哩嘩啦,一敗塗地。
很難說這兩種流派哪一個更高級。比較起來,隨時隨地修工事的辦法當然穩妥一些,而且國軍確實有不少“經典戰例”是靠“守”出來的,但這種“穩妥的”辦法也存在著過分耗費士兵體力、製約戰場機動能力的缺點,很容易弄得部隊筋疲力盡、士氣消沉,所以也有許多國軍主力是被“守死”的。
現在想來,張緒滋當時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表麵上看是因為傘兵受到重創之後情緒低落、士氣渙散,已經無法保持應有的戰鬥力,根據特種部隊的作戰原則,的確可以臨時解除任務、退出戰鬥;但實際上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張在跟黃百韜賭氣,張司令覺得既然整25師可以不派部隊來救傘一團,他也可以不讓一團去幫老黃打仗,這也是保存實力的一種考慮。
其實,黃兵團這時候已經被華野部隊包圍了,離開戰場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大家都認為井慶爽能夠把隊伍帶出去,因為他在抗戰期間就曾經率領傘兵一隊在敵後(廣東)進行過長距離的大範圍穿插,這方麵的經驗比較豐富——事實上,這一次他也同樣做到了。
再ps幾句:
有人說豫東戰役是“快速縱隊垮得快”,認為在7月3日的這場戰鬥中,“傘一團被殲滅,團長張信卿被擊斃,傘兵部隊徹底瓦解,張緒滋帶著殘部逃回了商丘”,從而影響了全局……這其實是受到了廖輔仁的那份請功報告的誤導。
張緒滋並沒有逃到商丘,他一直堅持到了戰役結束;張信卿也沒有死,他因傷調離了傘兵部隊,後來到國防部任職去了;傘一團也沒有被全殲,當時在劉樓遇襲的部隊包括傘一團、快縱輜重營和汽車第28團一部,總共約三千人左右,而傘一團撤到商丘以後還剩一千五百多人,除了團長張信卿和二營長(姓潘)負傷,其他的主要幹部並沒有多大損失。
但劉樓戰鬥卻有一個重要的環節被人們忽視了——劉樓車隊的卡車一輛也沒有能夠開出來,快速縱隊的全部輜重物資都落到了華野6縱的手裏。
失去了卡車上的輜重物資,傘兵們很快就沒有彈藥了。
部隊出征的時候總要根據任務的需要配備彈藥,所謂“基數彈藥”有的隨身攜帶、有的歸營團管理、有的由兵團負責運送。不同部隊的彈藥基數的具體數量不同、攜帶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整25師的士兵,不管是幹什麽的,身上要帶步槍子彈、挎包裏要裝機槍子彈,屁股後頭還要吊著一枚迫擊炮彈……但傘兵卻不一樣,他們更強調輕裝機動,所以衝鋒鎗手隻揣幾個彈匣、重機槍手隻拎一條彈鏈,其他的東西全都丟在汽車上。
這次到豫東參戰之前,快速縱隊的彈藥本來就沒有補足,所以兵團的兵站裏一點兒存貨也沒有,現在輜重營的物資連同卡車一起全部交給了共軍,傘兵們立馬就傻眼了。
怎麽辦呢?隻有去找整25師打商量,可張緒滋司令又拉不下這個臉來,隻好讓戴傑夫參謀長去求情說好話。
下午四五點鍾,蔡智誠他們退到了楊橋村。張緒滋不願意去帝邱店看黃百韜的臉色,所以決定帶著快縱司令部和傘二團一起在這裏守陣地。
可是,這陣地也不是好守的。傍晚的時候,戴參謀長和工兵營的人還沒有把彈藥借回來,華野6縱的“王老虎”們卻已經殺到了楊橋跟前。
共軍的第一輪攻擊就上來了三個團,正北麵是16師46團、正西是18師53團,再加上從東北方向衝過來的6縱直屬特務團……
哎呀呀!國軍傘兵要完蛋。
楊橋村位於帝邱店西北四公裏,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把村莊分為南北兩個部分。這個村子在7月3日上午曾經被華野6縱特務團攻占過,下午又被傘兵二團奪了過來。
傘兵進村的時候,村子裏空蕩蕩的,老百姓全都跑光了,不僅看不到牲畜、糧食和農具,就連水井上的轆轤都被人藏了起來——睢縣這裏在抗戰時期曾經是新四軍的“睢杞太根據地”,現在,老百姓又用當年對付日本鬼子的辦法來對付國民黨,堅壁清野,搞得國軍將士連一把鋤頭、一根扁擔都找不到。
找不到鋤頭扁擔就修不成工事,傘兵正好可以偷懶。
在當時,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習慣分為兩個流派。一類以“土木係”十八軍為代表,強調“穩紮穩打”,無論走到哪裏,隊伍停頓下來之後的頭一件事情就是建造工事,什麽鹿砦陷阱梅花樁、地堡戰壕鐵絲網,先把陣地搞好了再吃飯睡覺。黃百韜的整25師基本上也屬於這個路子,他們行軍打仗的時候除了要扛槍扛炮,還要帶上鐵鍬洋鎬斧頭鋸子,部隊開到哪裏,哪裏的民房就變成了炮樓、哪裏的樹木也被砍得精光。
相對而言,“遠征軍係統”的部隊就不太注重建造工事,他們更崇尚火力和機動性,認為那種“背著碉堡走路”的做法是“戰略上的進攻,戰術上的防守”,因此新1軍、新6軍或者第5軍這樣的隊伍在行軍的過程中很少花大力氣修建防禦陣地,一旦搞急了就和共軍對攻對沖,沖好了可以大獲成功,沖得不好就隻有稀哩嘩啦,一敗塗地。
很難說這兩種流派哪一個更高級。比較起來,隨時隨地修工事的辦法當然穩妥一些,而且國軍確實有不少“經典戰例”是靠“守”出來的,但這種“穩妥的”辦法也存在著過分耗費士兵體力、製約戰場機動能力的缺點,很容易弄得部隊筋疲力盡、士氣消沉,所以也有許多國軍主力是被“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