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何兩家是世交,蔡家的孩子稱何應欽為“世伯”。而這時在保山,第八軍軍長正是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所以蔡新兵與何軍長可以算是世家兄弟,辦理他入伍的手續,當然就需要由師一級的單位經手了。
在國民黨的大員中,何應欽的“私人勢力”並不強,直到抗戰中期才勉強拉起一支黔軍班底的第八軍。老何自己沒有子女,所以把第八軍交給了自己的侄兒何紹周(黃埔一期生),可陳誠卻看不過眼,愣是把李彌(黃埔四期生)派到第八軍來當副軍長,從中摻上一把沙子。
第八軍下屬三個師,按戰鬥力的排列依次為——榮1師、103師和82師。
榮譽第一師是由湘西和貴州籍傷愈士兵組成的部隊,算是半個黔軍。但這個師一直處於“陳誠係”的掌控之下,從師長(汪波,黃埔三期)到團長、營長都是陳誠和李彌的人,何軍長根本就調不動;
82師是貴州部隊,前任師長歐百川(就是參加過南昌起義、跟著賀龍打到海陸豐的那個“前敵司令”)、現任師長王伯勛(何應欽的親信弟子,1949年12月起義)都是貴州人,這個師雖然聽從何紹周的指揮,但本身的戰鬥力太弱。所以,何軍長在第八軍真正能指望的主力隻有103師。
103師的前任師長就是何紹周自己,現任師長是熊綬春。這熊綬春(黃埔三期生)也是陳誠的親信,因此,何軍長就總是琢磨著要換掉這個師長。他給103師下命令的時候,經常越過師部、直接傳達到各團,生生的把熊師長給架空了。
這樣一來,第八軍總共三個師,一個不賣軍長的帳、一個不賣師長的帳,還有一個實力太弱。作戰效能可想而知。
蔡智誠當時並不知道這些派係紛爭。在師部,他看見三十多歲的熊綬春師長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外表比實際年齡老得多。
陳永思給熊師長介紹了蔡同學,說了句“這是何軍長的親戚”,接著就和103師的副師長郭惠蒼(遵義人,48年在營口被俘)商量起來,建議“先在師部安排一個書記官的職務,然後報送軍部、推薦到青年軍去任職”。
團長和副師長自作主張,師長熊綬春不置可否,皺著眉頭一言不發,一副很不高興的模樣。
看見這個情形,蔡智誠心想:“熊師長一定把我當成了投機鑽營的小人”,於是就主動表態說:“兩位師長,你們現在很忙,我本不該來此打擾。蔡智誠到軍隊是來幫忙的、不是來添亂的,大戰將至,個人的小事不勞長官費心,隻要請派我上火線殺敵就行了”
聽到這番話,熊綬春的臉色開朗了許多、態度也和藹起來,他詢問了蔡同學的情況,然後表示:“你還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最好先去教導隊鍛鍊一下,這樣對你有好處。至於是留在本師或者是去青年軍,等訓練完畢以後再作決定吧”,然後,他與這個新兵握了握手,叮囑說:“年輕人,好自為之,我們還指望你給軍隊幫忙呢”
熊綬春的手軟軟的、濕濕的,說話的語調不高。這時候,蔡同學還沒有養成行軍禮的習慣,心裏一激動、本能地給師長鞠了個躬,這不倫不類的禮節惹得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蔡智誠不會想到,幾年以後,在雙堆集,他和熊綬春還將會有一次告別——依然是軟軟的、濕濕的手,依然是低沉的語調,依然沒有敬軍禮而是鞠了一個躬——隻是,他沒能實現自己的諾言,最終也沒能幫上熊綬春的忙。
103師教導隊實際上就是新兵訓練營,蔡智誠在這裏不知道算是個什麽角色。他每天東遊西逛,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人管束他、更沒有誰安排他站崗出操。
教導隊裏有一群新到的壯丁。據說本來有兩千多人,可是從師管區送到這裏就隻剩下了一千三,一路上有的跑了有的死了。僥倖走到兵營的也被折騰得氣息奄奄、就象活鬼一樣,離死也差不了多遠。
以前,蔡智誠沒怎麽接觸過貧苦農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這些人,他首先的印象是“真能吃”——幾十個大木桶裝滿了糙米飯,沒有菜也沒有湯,一眨眼的工夫就吃完了,壯丁們抹著嘴、東張西望、一副意猶未盡的表情,好象再來幾十桶也照樣能幹光。
除了吃,別的本事就不行了。出操站隊連前後左右都分不清,“向左轉”和“向右轉”就學了兩個鍾頭,教官再喊一聲“向後轉”,這些傢夥卻不知道轉身、居然“咚咚咚”的倒退幾步,把蔡智誠的肚子都笑痛了。
蔡智誠也嚐試著與壯丁們交談,說些“你家在哪裏?”“家裏有哪些人?”之類的話。可這些新兵要麽把腦袋埋得深深的、要麽就睜著驚恐的眼睛不言語,仿佛不是在談心而是在應付審問,弄得蔡智誠十分沒趣。
隔了兩天,教導隊的許大隊長找蔡智誠談話,要求他不要和壯丁們那麽親近。
“為什麽?”,蔡同學十分納悶。他還一門心思的準備教育新兵、提高他們的精神素質呢。
“老弟,在教導隊就必須嚴、必須凶。你想,新兵都是些老百姓,不對他們凶一點、狠一點,他們就覺得象在家裏一樣,吊兒郎當,如何能養成服從上級、遵守紀律的習慣?再說了,我們這裏太客氣、讓他們把心放寬了,日後進了部隊,遇到厲害的帶兵官,這些人就會覺得受不了,到時候他們有武器有技術,一旦生了反骨,就容易打黑槍、鬧譁變,後果不堪設想……”
在國民黨的大員中,何應欽的“私人勢力”並不強,直到抗戰中期才勉強拉起一支黔軍班底的第八軍。老何自己沒有子女,所以把第八軍交給了自己的侄兒何紹周(黃埔一期生),可陳誠卻看不過眼,愣是把李彌(黃埔四期生)派到第八軍來當副軍長,從中摻上一把沙子。
第八軍下屬三個師,按戰鬥力的排列依次為——榮1師、103師和82師。
榮譽第一師是由湘西和貴州籍傷愈士兵組成的部隊,算是半個黔軍。但這個師一直處於“陳誠係”的掌控之下,從師長(汪波,黃埔三期)到團長、營長都是陳誠和李彌的人,何軍長根本就調不動;
82師是貴州部隊,前任師長歐百川(就是參加過南昌起義、跟著賀龍打到海陸豐的那個“前敵司令”)、現任師長王伯勛(何應欽的親信弟子,1949年12月起義)都是貴州人,這個師雖然聽從何紹周的指揮,但本身的戰鬥力太弱。所以,何軍長在第八軍真正能指望的主力隻有103師。
103師的前任師長就是何紹周自己,現任師長是熊綬春。這熊綬春(黃埔三期生)也是陳誠的親信,因此,何軍長就總是琢磨著要換掉這個師長。他給103師下命令的時候,經常越過師部、直接傳達到各團,生生的把熊師長給架空了。
這樣一來,第八軍總共三個師,一個不賣軍長的帳、一個不賣師長的帳,還有一個實力太弱。作戰效能可想而知。
蔡智誠當時並不知道這些派係紛爭。在師部,他看見三十多歲的熊綬春師長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外表比實際年齡老得多。
陳永思給熊師長介紹了蔡同學,說了句“這是何軍長的親戚”,接著就和103師的副師長郭惠蒼(遵義人,48年在營口被俘)商量起來,建議“先在師部安排一個書記官的職務,然後報送軍部、推薦到青年軍去任職”。
團長和副師長自作主張,師長熊綬春不置可否,皺著眉頭一言不發,一副很不高興的模樣。
看見這個情形,蔡智誠心想:“熊師長一定把我當成了投機鑽營的小人”,於是就主動表態說:“兩位師長,你們現在很忙,我本不該來此打擾。蔡智誠到軍隊是來幫忙的、不是來添亂的,大戰將至,個人的小事不勞長官費心,隻要請派我上火線殺敵就行了”
聽到這番話,熊綬春的臉色開朗了許多、態度也和藹起來,他詢問了蔡同學的情況,然後表示:“你還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最好先去教導隊鍛鍊一下,這樣對你有好處。至於是留在本師或者是去青年軍,等訓練完畢以後再作決定吧”,然後,他與這個新兵握了握手,叮囑說:“年輕人,好自為之,我們還指望你給軍隊幫忙呢”
熊綬春的手軟軟的、濕濕的,說話的語調不高。這時候,蔡同學還沒有養成行軍禮的習慣,心裏一激動、本能地給師長鞠了個躬,這不倫不類的禮節惹得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
蔡智誠不會想到,幾年以後,在雙堆集,他和熊綬春還將會有一次告別——依然是軟軟的、濕濕的手,依然是低沉的語調,依然沒有敬軍禮而是鞠了一個躬——隻是,他沒能實現自己的諾言,最終也沒能幫上熊綬春的忙。
103師教導隊實際上就是新兵訓練營,蔡智誠在這裏不知道算是個什麽角色。他每天東遊西逛,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沒有人管束他、更沒有誰安排他站崗出操。
教導隊裏有一群新到的壯丁。據說本來有兩千多人,可是從師管區送到這裏就隻剩下了一千三,一路上有的跑了有的死了。僥倖走到兵營的也被折騰得氣息奄奄、就象活鬼一樣,離死也差不了多遠。
以前,蔡智誠沒怎麽接觸過貧苦農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這些人,他首先的印象是“真能吃”——幾十個大木桶裝滿了糙米飯,沒有菜也沒有湯,一眨眼的工夫就吃完了,壯丁們抹著嘴、東張西望、一副意猶未盡的表情,好象再來幾十桶也照樣能幹光。
除了吃,別的本事就不行了。出操站隊連前後左右都分不清,“向左轉”和“向右轉”就學了兩個鍾頭,教官再喊一聲“向後轉”,這些傢夥卻不知道轉身、居然“咚咚咚”的倒退幾步,把蔡智誠的肚子都笑痛了。
蔡智誠也嚐試著與壯丁們交談,說些“你家在哪裏?”“家裏有哪些人?”之類的話。可這些新兵要麽把腦袋埋得深深的、要麽就睜著驚恐的眼睛不言語,仿佛不是在談心而是在應付審問,弄得蔡智誠十分沒趣。
隔了兩天,教導隊的許大隊長找蔡智誠談話,要求他不要和壯丁們那麽親近。
“為什麽?”,蔡同學十分納悶。他還一門心思的準備教育新兵、提高他們的精神素質呢。
“老弟,在教導隊就必須嚴、必須凶。你想,新兵都是些老百姓,不對他們凶一點、狠一點,他們就覺得象在家裏一樣,吊兒郎當,如何能養成服從上級、遵守紀律的習慣?再說了,我們這裏太客氣、讓他們把心放寬了,日後進了部隊,遇到厲害的帶兵官,這些人就會覺得受不了,到時候他們有武器有技術,一旦生了反骨,就容易打黑槍、鬧譁變,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