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材連忙遜謝道:“真人不必如此,李道長也並非刻意泄露。隻是日前我往真人處拜會,恰巧真人外出救治貧病未歸,唯有李道長留居整理文稿,遂與之略略談了幾句。不想瞥眼間看到真人手跡之《過陰山》詩,但覺詞意高妙,便記了下來。回到下處後愈思愈覺情境悠遠,忍不住便唐突命筆,擅和一韻,望真人莫怪啊。”
“晉卿先生有過目不忘之才!隻是這個誌常怎麽思毫不曾提及先生來訪之事呢?山人未能回拜,真是失禮啦。”
“真人這是說得哪裏話來,晉卿乃後輩,原當先行拜訪。隻是一次不遇卻不能再訪,實是慎於始而不能敬於終,慚愧之至了。”
二人既將誤會根由說清,心情就愈發抒暢起來。雖然彼此之間信仰不同,但俱有一副悲天憫人的仁心慈念,因此愈談愈感投契,隻覺相見恨晚。當下也不顧夜露清冷,便於河邊席地麵坐,簇膝談心,互訴衷腸,渾然忘卻了天上星移鬥轉,人間風月暗換。直到一陣急驟的馬蹄聲踏著阿姆河邊的青青草原向著成吉思汗的黃金宮帳奔去之時,才打斷了他們的熱烈交談。再察天色,東方的天際已微微發白。
“看來又是緊急軍報呢。”
楚材望著那條飛快移動的黑影,喃喃自語。他之所料果然不錯,這又是來自者別與速不台方麵的另一位使者。他用上氣不接下氣的聲音向成吉思汗稟報了一個重要的消息:蒙古軍要與西麵的斡羅思諸公國開戰了!
---------------------------------------------------------------------------
(1)見《老子》第一章。
(2)見《老子》第四十一章。
(3)見《列子》天瑞篇。
(4)見《列子》黃帝篇。
(5)打耳班(derbend),今俄羅斯傑爾賓特西。
(6)以上兩段見《莊子》內篇·逍遙遊。
(7)這兩句話均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8)見《莊子》外篇·秋水。
(9)見《莊子》內篇·應帝王。
(10)原文見《長春真人西遊記》,本書有刪改。
(11)見《莊子》內篇·齊物論。
一
更新時間:2005-7-23 10:27:00
字數:2300
所謂蒙元,非指大漢所理解的"蒙古人的元朝",而是一個規範的歷史名稱,即大蒙古國與元朝這兩個一脈相承的國家的合稱。
在紀元12-13世紀的中國歷史上,爭執最為嚴重的莫過於蒙古元朝。讚美者有之,詬病者更多,上至文豪巨擘,下至販夫走卒,莫不言之、論之、思之、辯之。然,人心之難,莫過"公道"二字,總會因為某些情感、傾向、立場等等因素而左右其觀點,故而百論雜出,莫衷一是。今作此文,雖不敢言"正視聽",且就方今流行之言論佐以誌史之證,一探真偽。
論之一 屠西夏論之辨偽
後世詬病蒙古者,多極言其殘暴不仁,殺人無算,尤其屠滅西夏,毀棄一朝文化。然則,此言何據而得之?嚐問於持論者,未得其答。今駁之如下:
這裏所言之西夏人,並非特指建立該國之主體民族黨項人,而是函概了生活於西夏國境之內的各個民族。他們通過兩百年的同休戚,共命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蒙古對西夏之徵服,始於紀元1205年,之後於1207年與1209年通過兩次戰爭迫使西夏降伏,成為藩屬。真正引發滅亡西夏之戰的因由起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前夕,成吉思汗命西夏履行藩屬之責,共同出兵,遭權臣沙阿敢不大言拒絕,遂深恨其言而無信,故於西征回師後的1226年發動征討之戰。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故後數日,西夏主李睍開城投降,該國之政權實體遂告消失。
然而,《元史.太祖本紀》之中並無屠滅西夏之語,惟有成吉思汗臨終遺言"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嚐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其意思是說,自1226年起,成吉思汗已經下令不得隨意殺掠,當時忘記下詔書說明,如今補完,令所有人都知道。可見,他的遺詔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停止殺戮。既已停止,何言復屠毀西夏呢?
再舉一證,見《蒙古秘史》第268節,其文中確有成吉思汗遺言將西夏人"軫滅無遺"之語,但是後麵還有另外一句"(成吉思汗)升天後,與也遂妃以極多唐兀惕(tankqut,另有"唐古惕",tangout,"合申,qachin"之稱,皆為西夏之蒙古別稱)百姓矣"。也遂,成吉思汗五大妃之一,征西夏時隨行侍奉。她分到了極多的西夏。極多是多少呢?書中雖然沒說具體數字,但是既然能夠記入史書,其數目當非小可。
唯一提及屠滅西夏的文字,見於《多桑書》,"待唐兀主及期出城來謁時,執殺之,並屠其城民。後諸將果如命而行"(第一卷,第九章,馮承鈞譯)。然而,馮承鈞在其後所作注釋裏也提及《元史》裏沒有西夏主之生死記載,《通鑑綱目》則隻說逮捕了西夏末代國王李睍。可見為孤證。即使真的發生了屠城,也隻是屠滅了西夏的首都興慶府而已,西夏的城市不止這一座,其文化即使有損失,也不至因此毀滅。其種族更不可能是這一次屠殺就滅絕了。
再者,多桑本是歐洲人,其書相對於《元史》、《秘史》、《拉施特書》等文獻相比,成書晚(19世紀初),內容多取前人之作為資料,因此也難免有許多以訛傳訛,道聽途說之嫌。尤其是採取了略古詳今的寫法,關於成吉思汗的篇幅甚短,難免混淆。
“晉卿先生有過目不忘之才!隻是這個誌常怎麽思毫不曾提及先生來訪之事呢?山人未能回拜,真是失禮啦。”
“真人這是說得哪裏話來,晉卿乃後輩,原當先行拜訪。隻是一次不遇卻不能再訪,實是慎於始而不能敬於終,慚愧之至了。”
二人既將誤會根由說清,心情就愈發抒暢起來。雖然彼此之間信仰不同,但俱有一副悲天憫人的仁心慈念,因此愈談愈感投契,隻覺相見恨晚。當下也不顧夜露清冷,便於河邊席地麵坐,簇膝談心,互訴衷腸,渾然忘卻了天上星移鬥轉,人間風月暗換。直到一陣急驟的馬蹄聲踏著阿姆河邊的青青草原向著成吉思汗的黃金宮帳奔去之時,才打斷了他們的熱烈交談。再察天色,東方的天際已微微發白。
“看來又是緊急軍報呢。”
楚材望著那條飛快移動的黑影,喃喃自語。他之所料果然不錯,這又是來自者別與速不台方麵的另一位使者。他用上氣不接下氣的聲音向成吉思汗稟報了一個重要的消息:蒙古軍要與西麵的斡羅思諸公國開戰了!
---------------------------------------------------------------------------
(1)見《老子》第一章。
(2)見《老子》第四十一章。
(3)見《列子》天瑞篇。
(4)見《列子》黃帝篇。
(5)打耳班(derbend),今俄羅斯傑爾賓特西。
(6)以上兩段見《莊子》內篇·逍遙遊。
(7)這兩句話均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8)見《莊子》外篇·秋水。
(9)見《莊子》內篇·應帝王。
(10)原文見《長春真人西遊記》,本書有刪改。
(11)見《莊子》內篇·齊物論。
一
更新時間:2005-7-23 10:27:00
字數:2300
所謂蒙元,非指大漢所理解的"蒙古人的元朝",而是一個規範的歷史名稱,即大蒙古國與元朝這兩個一脈相承的國家的合稱。
在紀元12-13世紀的中國歷史上,爭執最為嚴重的莫過於蒙古元朝。讚美者有之,詬病者更多,上至文豪巨擘,下至販夫走卒,莫不言之、論之、思之、辯之。然,人心之難,莫過"公道"二字,總會因為某些情感、傾向、立場等等因素而左右其觀點,故而百論雜出,莫衷一是。今作此文,雖不敢言"正視聽",且就方今流行之言論佐以誌史之證,一探真偽。
論之一 屠西夏論之辨偽
後世詬病蒙古者,多極言其殘暴不仁,殺人無算,尤其屠滅西夏,毀棄一朝文化。然則,此言何據而得之?嚐問於持論者,未得其答。今駁之如下:
這裏所言之西夏人,並非特指建立該國之主體民族黨項人,而是函概了生活於西夏國境之內的各個民族。他們通過兩百年的同休戚,共命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蒙古對西夏之徵服,始於紀元1205年,之後於1207年與1209年通過兩次戰爭迫使西夏降伏,成為藩屬。真正引發滅亡西夏之戰的因由起於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前夕,成吉思汗命西夏履行藩屬之責,共同出兵,遭權臣沙阿敢不大言拒絕,遂深恨其言而無信,故於西征回師後的1226年發動征討之戰。至1227年成吉思汗病故後數日,西夏主李睍開城投降,該國之政權實體遂告消失。
然而,《元史.太祖本紀》之中並無屠滅西夏之語,惟有成吉思汗臨終遺言"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嚐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其意思是說,自1226年起,成吉思汗已經下令不得隨意殺掠,當時忘記下詔書說明,如今補完,令所有人都知道。可見,他的遺詔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停止殺戮。既已停止,何言復屠毀西夏呢?
再舉一證,見《蒙古秘史》第268節,其文中確有成吉思汗遺言將西夏人"軫滅無遺"之語,但是後麵還有另外一句"(成吉思汗)升天後,與也遂妃以極多唐兀惕(tankqut,另有"唐古惕",tangout,"合申,qachin"之稱,皆為西夏之蒙古別稱)百姓矣"。也遂,成吉思汗五大妃之一,征西夏時隨行侍奉。她分到了極多的西夏。極多是多少呢?書中雖然沒說具體數字,但是既然能夠記入史書,其數目當非小可。
唯一提及屠滅西夏的文字,見於《多桑書》,"待唐兀主及期出城來謁時,執殺之,並屠其城民。後諸將果如命而行"(第一卷,第九章,馮承鈞譯)。然而,馮承鈞在其後所作注釋裏也提及《元史》裏沒有西夏主之生死記載,《通鑑綱目》則隻說逮捕了西夏末代國王李睍。可見為孤證。即使真的發生了屠城,也隻是屠滅了西夏的首都興慶府而已,西夏的城市不止這一座,其文化即使有損失,也不至因此毀滅。其種族更不可能是這一次屠殺就滅絕了。
再者,多桑本是歐洲人,其書相對於《元史》、《秘史》、《拉施特書》等文獻相比,成書晚(19世紀初),內容多取前人之作為資料,因此也難免有許多以訛傳訛,道聽途說之嫌。尤其是採取了略古詳今的寫法,關於成吉思汗的篇幅甚短,難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