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膽、李進財、楊海翔等人,是綠腳兵新一代將領的代表,一天天日漸成熟。這三個人作戰風格也各有特色,王鐵膽其疾如風,李進財穩紮穩打,楊海翔一劍封喉,後來分別獲稱“快刀”、“鈍刀”、“手術刀”,號稱“綠腳兵三把刀”。
四零零章“九一八”前
“好漢架不住三泡稀”,張學良近來對這句話體會深刻。.)
前些日子去宋子文家做客,看見芒果一吃上癮,生生吃出來個腸胃炎,結結實實地大病一場。要擱在旁人身上,在床上躺幾天也就算了,但是張學良身份重要,病倒後各方角色紛紛趁機而動,北中國一時暗流湧動。
在各種各樣紛雜的事件中,背後都有日本人的影子,石友三叛亂,萬寶山中朝衝突,中村間諜案……東北當局和日本的關係日趨緊張。雖然大家早就習慣了日本的挑釁,但是麵對日本人在情報、輿論和軍事方麵全方位的積極準備,已有明眼人指出了爆發戰爭的危險。
這其中,態度最堅決的就是肖林。
待得少帥病體稍愈,肖林就來到北京,試圖說服張學良做好應對準備。
八月末的一天,張學良官邸的一間靜室中,肖張二人正在促膝而談。
“漢公,日本人這次與以往不同,他們真打算下手。”肖林鄭重說道:“日軍在中朝邊境集結了三萬多人,這麽大的軍事調動可不是武裝遊行。”
與二戰後期不同,此時的關東軍兵力有限,一個步兵師,六個獨立守備營,一個炮營加上憲兵隊,雖然借著石友三叛亂的機會從本土幾次增兵,但滿打滿算也隻有一萬多人。
以一萬對三十萬,日本軍方雖然狂妄,卻還是不敢如此托大。不管怎麽說東北軍都剛剛打敗了蘇聯人,這樣的對手不是關東軍獨自能解決的。
既然打不過,就得再派援兵,但是日本政界高層對華態度並不統一,無法從本土調動大軍來華,一心挑起戰爭的日本軍方少壯派隻好另想辦法。
朝鮮在日俄戰爭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軍在朝鮮北部羅南設第406章結的兵力已經達到五萬人,黑吉遼卻隻有十萬東北軍二線部隊。一旦戰事爆發,後果不言而喻。
黑吉遼三省都是東北軍傳統地盤,綠腳兵根本插不進手,雖然麵對如此險惡的局麵,肖林卻沒有辦法直接幹預,有心無力之下。隻能一再勸說張學良。
“肖林兄,你打仗在行,經濟也在行,政治就差了太多啦。”張學良揉了揉肚子,感覺還算舒服,不會影響今天晚上的舞會,又對肖林解釋道:“日本人在濟南事變中就搞得很被動,最後不得不承認東北易幟的現實,無論英美還是蘇俄,都不會坐視日本人染指東三省,他們不過是想兜售所謂的“新五路”,不會真的和咱們開戰的。還有,日本高層不斷釋放對中國的善意,和我方頻繁接觸,怎麽可能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所謂某些日本政客的善意,隻是侵略方式的不同罷了,張學良打贏了中東路戰爭後,整日裏飄飄然以民族英雄自居,真的以為綿羊變成了雄獅。
肖林心中氣惱不已,卻不能發作,耐著性子接著說道:“日本軍方一向有下克上的傳統,就算政府沒有開戰的準備,也會被軍中少壯派綁上戰車……”
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如此,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之後,兵力單薄無法占領廣裘的東北,直到和軍方關係密切的犬養毅內閣上台,才不斷增兵,大舉南犯北進,於次年1月占領東三省全境。
“至於英美列強和蘇聯更不能指望,英國已是暮氣沉沉,對遠東局勢麻木不仁;美國卻在東亞搞平衡,對日本暗中支持;蘇聯則一心進行經濟建設,隻要日本人不主動挑釁,他們就不會插手幹預……”
此時的英國首相為麥克唐納,他曾說過:“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切,今後的目標是保持我們的東西並安安生生的過日子。”英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南方,對東北並不關心,出賣中國的利益換來日本的合作,大英帝國求之不得。
此時的美國總統為胡佛,他一向推崇孤立主義,認為除非本土遭到襲擊,否則沒有理由冒戰爭風險。
史達林則更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了蘇聯的利益甚至可以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樂於與虎謀皮的國家怎麽可能主持公義。
以夷製夷,不過是個幻想。
“肖林兄,你這種想法太偏激了。”張學良很是不以為然:“中國是個弱國,必須在夾縫中尋求平衡,藉助國際力量製約日本是不得已的辦法,也是唯一的出路。東北局勢不穩,華北局勢不穩,中國的政治形勢非常複雜,不藉助外力,隻憑東北軍怎麽對抗日本人?”
東北易幟之後,中日之間的外交關係日益複雜化,雙方都不願進行正常的國與國之間交涉,而是一頭大一頭小的葫蘆狀畸形外交。
日本方麵不願和南京政府打交道,卻喜歡和東北當局進行地方交涉。企圖壓迫張學良讓步,擴大日方利益。中國方麵卻努力將兩國爭端盡量國際化,通過英美列強和國聯與日本周旋。
張學良更是這種葫蘆外交的積極擁護者,這幾年來不斷向歐美引資開港築路,以圖打破日本對東北的控製,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日本的利益受損嚴重。這也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零零章“九一八”前
“好漢架不住三泡稀”,張學良近來對這句話體會深刻。.)
前些日子去宋子文家做客,看見芒果一吃上癮,生生吃出來個腸胃炎,結結實實地大病一場。要擱在旁人身上,在床上躺幾天也就算了,但是張學良身份重要,病倒後各方角色紛紛趁機而動,北中國一時暗流湧動。
在各種各樣紛雜的事件中,背後都有日本人的影子,石友三叛亂,萬寶山中朝衝突,中村間諜案……東北當局和日本的關係日趨緊張。雖然大家早就習慣了日本的挑釁,但是麵對日本人在情報、輿論和軍事方麵全方位的積極準備,已有明眼人指出了爆發戰爭的危險。
這其中,態度最堅決的就是肖林。
待得少帥病體稍愈,肖林就來到北京,試圖說服張學良做好應對準備。
八月末的一天,張學良官邸的一間靜室中,肖張二人正在促膝而談。
“漢公,日本人這次與以往不同,他們真打算下手。”肖林鄭重說道:“日軍在中朝邊境集結了三萬多人,這麽大的軍事調動可不是武裝遊行。”
與二戰後期不同,此時的關東軍兵力有限,一個步兵師,六個獨立守備營,一個炮營加上憲兵隊,雖然借著石友三叛亂的機會從本土幾次增兵,但滿打滿算也隻有一萬多人。
以一萬對三十萬,日本軍方雖然狂妄,卻還是不敢如此托大。不管怎麽說東北軍都剛剛打敗了蘇聯人,這樣的對手不是關東軍獨自能解決的。
既然打不過,就得再派援兵,但是日本政界高層對華態度並不統一,無法從本土調動大軍來華,一心挑起戰爭的日本軍方少壯派隻好另想辦法。
朝鮮在日俄戰爭後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軍在朝鮮北部羅南設第406章結的兵力已經達到五萬人,黑吉遼卻隻有十萬東北軍二線部隊。一旦戰事爆發,後果不言而喻。
黑吉遼三省都是東北軍傳統地盤,綠腳兵根本插不進手,雖然麵對如此險惡的局麵,肖林卻沒有辦法直接幹預,有心無力之下。隻能一再勸說張學良。
“肖林兄,你打仗在行,經濟也在行,政治就差了太多啦。”張學良揉了揉肚子,感覺還算舒服,不會影響今天晚上的舞會,又對肖林解釋道:“日本人在濟南事變中就搞得很被動,最後不得不承認東北易幟的現實,無論英美還是蘇俄,都不會坐視日本人染指東三省,他們不過是想兜售所謂的“新五路”,不會真的和咱們開戰的。還有,日本高層不斷釋放對中國的善意,和我方頻繁接觸,怎麽可能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所謂某些日本政客的善意,隻是侵略方式的不同罷了,張學良打贏了中東路戰爭後,整日裏飄飄然以民族英雄自居,真的以為綿羊變成了雄獅。
肖林心中氣惱不已,卻不能發作,耐著性子接著說道:“日本軍方一向有下克上的傳統,就算政府沒有開戰的準備,也會被軍中少壯派綁上戰車……”
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如此,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之後,兵力單薄無法占領廣裘的東北,直到和軍方關係密切的犬養毅內閣上台,才不斷增兵,大舉南犯北進,於次年1月占領東三省全境。
“至於英美列強和蘇聯更不能指望,英國已是暮氣沉沉,對遠東局勢麻木不仁;美國卻在東亞搞平衡,對日本暗中支持;蘇聯則一心進行經濟建設,隻要日本人不主動挑釁,他們就不會插手幹預……”
此時的英國首相為麥克唐納,他曾說過:“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切,今後的目標是保持我們的東西並安安生生的過日子。”英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南方,對東北並不關心,出賣中國的利益換來日本的合作,大英帝國求之不得。
此時的美國總統為胡佛,他一向推崇孤立主義,認為除非本土遭到襲擊,否則沒有理由冒戰爭風險。
史達林則更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為了蘇聯的利益甚至可以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樂於與虎謀皮的國家怎麽可能主持公義。
以夷製夷,不過是個幻想。
“肖林兄,你這種想法太偏激了。”張學良很是不以為然:“中國是個弱國,必須在夾縫中尋求平衡,藉助國際力量製約日本是不得已的辦法,也是唯一的出路。東北局勢不穩,華北局勢不穩,中國的政治形勢非常複雜,不藉助外力,隻憑東北軍怎麽對抗日本人?”
東北易幟之後,中日之間的外交關係日益複雜化,雙方都不願進行正常的國與國之間交涉,而是一頭大一頭小的葫蘆狀畸形外交。
日本方麵不願和南京政府打交道,卻喜歡和東北當局進行地方交涉。企圖壓迫張學良讓步,擴大日方利益。中國方麵卻努力將兩國爭端盡量國際化,通過英美列強和國聯與日本周旋。
張學良更是這種葫蘆外交的積極擁護者,這幾年來不斷向歐美引資開港築路,以圖打破日本對東北的控製,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日本的利益受損嚴重。這也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