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肖林說得很有道理,前車之鑑,不過就是一年前的事情,怎麽能在同一條溝裏跌倒兩次呢?
對於北伐軍的戰鬥力,張學良已經領教過了,年初的一場較量,他本人敗於河南,褚玉璞敗於江蘇,奉係部隊明顯不是人家的對手,時至今日,自張作霖以下,已經不再做武力統一的美夢,老帥張作霖也因此發出《息爭令》,向南方革命政府示好。
最好的結果,就是劃江而治,然後徐圖發展,再做打算。
也許,肖林說的才是當前局勢下最好的選擇。
但是,想要採取這種選擇,必須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控製局麵的能力。
北伐軍正在內亂之中,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稍縱即逝,趁勢而擊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比奪取勝利還要困難。
配合孫傳芳發動龍潭戰役,是為了政治服務,如果和南方政府談判議和,能夠占據有利形勢。
張學良停下腳步,已經拿定了主意,盡管他也承認肖林說的有其道理,但是,龍潭戰役是多方巨頭議定的決策,根本不可能改變。
安**政府是一個多方勢力的聯合體,內部有太多的矛盾和利益要平衡,孫傳芳客居山東,褚玉璞敗回直隸,這些人都急著打敗北伐軍,對山西的閻錫山根本不感興趣。
更麻煩的是,安**政府內部經濟政治問題不斷,都急需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以轉移內部矛盾。
連年內戰,軍費浩大,而張作霖一直仰仗的財政大員王永江,卻在去年辭職回鄉,扔下了一個爛攤子,京津銀行業最近紛紛關門歇業,更令經濟惡化,猶如雪上加霜,奉票(張作霖發行的紙幣)連連走低,不過幾年間,和銀元的兌換價格幾乎貶值了十倍。
(王永江,大連人,奉係重要成員,曾出任財政廳長,奉天省長等職務,1926年借病回鄉,一年後病故。在奉係的政務係統中,王永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離去和辭世,對張作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日本人的態度近來也非常曖昧,對於東北軍進關,日本人最先是支持的態度,但隨著奉係不斷敗於北伐軍,日方的態度逐漸轉變,他們害怕的是,張作霖的部隊都被北伐軍消滅幹淨,最後南方政府統一全國,如此一來,日本在東四省的權益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最近以來,日本方麵不斷催促張作霖停止擴張,退回關外,並不斷催促老帥落實各項協議承諾,但張作霖卻一直在和日方打著太極拳,不斷地忽悠……
隻有取得一場對北伐軍的勝利,才能在站直腰杆說話,無論如何,都得利用國民黨內亂這個難得的機會,打一個漂亮仗。
“易經有雲:‘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肖林兄,這一仗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打了。”
張學良向著肖林擺擺手,接著說道:“不過,我可以向父親建議一下,暫時放緩三、四軍團南下的速度,靜觀江浙之變。”
肖林點了點頭,沒有再勸。
肖林加入奉係已經一年多了,從沒對軍政大事發表過意見,這次勸說張學良,也是再三考慮的結果。
身為下屬,如何與上司相處是一門藝術,給領導提意見,是這門藝術的手段之一,而選擇沉默不語,是另一種手段。
發現問題很容易,清談高論也很容易,沉默是金也很容易,但如何選擇,裏麵卻大有學問。
肖林要在奉係混下去,如何和張學良相處非常重要,俗語說伴君如伴虎,張學良又一向年輕氣盛,為免猜忌,肖林很少亂講話,免得什麽時候犯了忌諱,稀裏糊塗自毀靠山。
而且,奉係內部關係複雜,肖林隻是一個新人,雖然擔任了察東鎮守使,但在各個大佬眼中,也不過是個小角色,貿然議論事務,說不定就會莫名其妙地得罪某人,白白樹敵。張學良的身份特殊,自己是一個武將,沒事在少帥麵前搬弄是非,大放厥詞,沒什麽好處。
少說話,多做事,這是新人必須遵守的原則。
從新人到老鳥,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搞好人際關係、熟悉工作環境、提升業務能力、摸清領導脾氣,才是關鍵的。
一年下來,情況漸漸不同,自己也快熬成了老資格,總是在軍政大事上一言不發,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因此,肖林今天第一次提出了建議。
但是張學良沒有採納。
對此肖林早有思想準備,也不著急上火,沒有再勸。
給領導提意見,並非一定要讓他按著自己的意思辦,如果是那樣,實在太不成熟了,這和麵子無關,隻要能夠表明我的姿態,顯示我的能力,足矣。
如果一味強勸,張學良肯定暗中火大,就算勉強接受,萬一事態發展偏離了自己的設想,不用說,後果非常嚴重。就算一切都在自己的算計中,也顯得老帥少帥加上幾位巨頭,外帶參謀總處,等等這一大幫子人的智力水平都低於自己,無形中就得罪了一大片,所以,意見提完就好,聽不聽是張家父子的事,肖林不會再說,最多通過老丈人再勸勸老帥。
這一切,是做人做官的道理,如果不懂這些,隻能當一個高級幕僚,卻不能為一方主官。
張作霖發起龍潭戰役,要考慮的問題肯定很多,隻是自己不在其位,想不到罷了。
對於北伐軍的戰鬥力,張學良已經領教過了,年初的一場較量,他本人敗於河南,褚玉璞敗於江蘇,奉係部隊明顯不是人家的對手,時至今日,自張作霖以下,已經不再做武力統一的美夢,老帥張作霖也因此發出《息爭令》,向南方革命政府示好。
最好的結果,就是劃江而治,然後徐圖發展,再做打算。
也許,肖林說的才是當前局勢下最好的選擇。
但是,想要採取這種選擇,必須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控製局麵的能力。
北伐軍正在內亂之中,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稍縱即逝,趁勢而擊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比奪取勝利還要困難。
配合孫傳芳發動龍潭戰役,是為了政治服務,如果和南方政府談判議和,能夠占據有利形勢。
張學良停下腳步,已經拿定了主意,盡管他也承認肖林說的有其道理,但是,龍潭戰役是多方巨頭議定的決策,根本不可能改變。
安**政府是一個多方勢力的聯合體,內部有太多的矛盾和利益要平衡,孫傳芳客居山東,褚玉璞敗回直隸,這些人都急著打敗北伐軍,對山西的閻錫山根本不感興趣。
更麻煩的是,安**政府內部經濟政治問題不斷,都急需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以轉移內部矛盾。
連年內戰,軍費浩大,而張作霖一直仰仗的財政大員王永江,卻在去年辭職回鄉,扔下了一個爛攤子,京津銀行業最近紛紛關門歇業,更令經濟惡化,猶如雪上加霜,奉票(張作霖發行的紙幣)連連走低,不過幾年間,和銀元的兌換價格幾乎貶值了十倍。
(王永江,大連人,奉係重要成員,曾出任財政廳長,奉天省長等職務,1926年借病回鄉,一年後病故。在奉係的政務係統中,王永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離去和辭世,對張作霖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除此之外,日本人的態度近來也非常曖昧,對於東北軍進關,日本人最先是支持的態度,但隨著奉係不斷敗於北伐軍,日方的態度逐漸轉變,他們害怕的是,張作霖的部隊都被北伐軍消滅幹淨,最後南方政府統一全國,如此一來,日本在東四省的權益就會受到影響。
所以最近以來,日本方麵不斷催促張作霖停止擴張,退回關外,並不斷催促老帥落實各項協議承諾,但張作霖卻一直在和日方打著太極拳,不斷地忽悠……
隻有取得一場對北伐軍的勝利,才能在站直腰杆說話,無論如何,都得利用國民黨內亂這個難得的機會,打一個漂亮仗。
“易經有雲:‘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肖林兄,這一仗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打了。”
張學良向著肖林擺擺手,接著說道:“不過,我可以向父親建議一下,暫時放緩三、四軍團南下的速度,靜觀江浙之變。”
肖林點了點頭,沒有再勸。
肖林加入奉係已經一年多了,從沒對軍政大事發表過意見,這次勸說張學良,也是再三考慮的結果。
身為下屬,如何與上司相處是一門藝術,給領導提意見,是這門藝術的手段之一,而選擇沉默不語,是另一種手段。
發現問題很容易,清談高論也很容易,沉默是金也很容易,但如何選擇,裏麵卻大有學問。
肖林要在奉係混下去,如何和張學良相處非常重要,俗語說伴君如伴虎,張學良又一向年輕氣盛,為免猜忌,肖林很少亂講話,免得什麽時候犯了忌諱,稀裏糊塗自毀靠山。
而且,奉係內部關係複雜,肖林隻是一個新人,雖然擔任了察東鎮守使,但在各個大佬眼中,也不過是個小角色,貿然議論事務,說不定就會莫名其妙地得罪某人,白白樹敵。張學良的身份特殊,自己是一個武將,沒事在少帥麵前搬弄是非,大放厥詞,沒什麽好處。
少說話,多做事,這是新人必須遵守的原則。
從新人到老鳥,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搞好人際關係、熟悉工作環境、提升業務能力、摸清領導脾氣,才是關鍵的。
一年下來,情況漸漸不同,自己也快熬成了老資格,總是在軍政大事上一言不發,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因此,肖林今天第一次提出了建議。
但是張學良沒有採納。
對此肖林早有思想準備,也不著急上火,沒有再勸。
給領導提意見,並非一定要讓他按著自己的意思辦,如果是那樣,實在太不成熟了,這和麵子無關,隻要能夠表明我的姿態,顯示我的能力,足矣。
如果一味強勸,張學良肯定暗中火大,就算勉強接受,萬一事態發展偏離了自己的設想,不用說,後果非常嚴重。就算一切都在自己的算計中,也顯得老帥少帥加上幾位巨頭,外帶參謀總處,等等這一大幫子人的智力水平都低於自己,無形中就得罪了一大片,所以,意見提完就好,聽不聽是張家父子的事,肖林不會再說,最多通過老丈人再勸勸老帥。
這一切,是做人做官的道理,如果不懂這些,隻能當一個高級幕僚,卻不能為一方主官。
張作霖發起龍潭戰役,要考慮的問題肯定很多,隻是自己不在其位,想不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