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集團軍在洧川(現併入蔚氏縣)、新鄭、中牟、通許各縣與敵人發生激戰,先後收復五峰山、馮村、韓莊、寄莊王、南寨等地,斃敵若幹。
另有第三十二軍、三十九軍分別對鄭州當麵之敵發起反攻,組織數支水麵機動部隊,分別駕駛小船、木筏等,船頭架起機關槍和迫擊炮,專門消滅那些被洪水圍困的日軍殘餘部隊。當是時,有成群結隊之日軍官兵受困於民房屋頂,或攀上大樹,或躲藏於寨牆高地,這些僥倖逃生的侵略者如果拒絕投降,我軍則一律以火力消滅之。
長葛縣政府奉命組織抗日自衛團撤進深山打遊擊,不料花園口大水將日本人沖得潰不成軍,自衛團趁勢衝下山來收復失地。當地縣誌載:>>激戰多日,繳獲一大批敵人遺棄的槍枝彈藥和軍用物資,僅馬鞍子就拉了三大車。自衛團官兵手中的“老套筒”全都換成日本“三八式”步槍,每個分隊還配備了日本輕機槍。
貴州部隊新八師成為黃河掘堤的頭號功臣,國民政府除授予師長蔣在珍寶鼎勳章一枚外,還兌現獎金三千元。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蔣在珍意外登上歷史舞台,扮演了一個歷史軌道扳道工的角色。他在改變列車前進方向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走向。
國民政府深知“花園口事件”的嚴重後果,蔣介石深諳這把雙刃劍既能殺敵也將傷己的道理,所以採取的第一個防範措施就是把當事人調離河南,對新八師進行改編,調往山西作戰。蔣在珍被宣布升任副軍長,這道明升暗降的命令等於剝奪軍權,宣告他的職業軍人生涯走到盡頭。果然蔣副軍長很快在軍隊呆不下去,此時無論他的貴州老鄉何紹周將軍還是總參謀長何應欽都幫不了他的忙,這位在抗日戰場上曇花一現的匆匆過客隻好提前告老還鄉,回到貴州老家銷聲匿跡。
另外兩位暗中抵製掘堤的劉和鼎軍長和萬福麟將軍卻未受任何追究,劉軍長仕途順利一直做到陸軍上將,萬將軍雖未得勢卻也得保平安繼續周旋於官場,兩人俱於1949年攜家人去了台灣安享晚年。
一個偶然機會我在貴州文史資料中查到,1949年11月,蔣在珍在家鄉宣布反蔣起義,被任命為剿匪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被檢舉逮捕,同年鎮壓槍決。
7
黃河改道洪水肆虐,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危害,國民政府命令在黃泛區西岸修築堤壩,用意就是要把滔滔洪水趕往東邊的日本占領區。對岸的日偽政權當然不甘束手待斃,他們也緊急徵集民夫修堤築壩,於是展開一場互相驅趕洪水的築堤競賽。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下令修復花園口黃河大堤,因工程浩大修復不易,至1947年春天始得完工。肆虐達九年之久的黃水終於復歸河道,“黃泛區”終成歷史名詞矣。
長期以來,“花園口事件”始終迷霧重重諱莫如深,1949年蔣介石兵敗大陸,“花園口事件”的歷史真相仍然深藏在台灣的重重政治黑幕後麵不許提及。直到蔣氏父子相繼去世後,一些有勇氣的當事人才陸續開口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內幕,讓歷史逐漸還原它的本來麵目。這些已到耄耋之年的國民黨退休官員和將領除了向社會打開一段埋藏心底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心結外,他們大多數人經歷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對於那場驚心動魄的民族大災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重新認識。一位戎馬生涯數十年的魏老將軍沉痛地告誡後人說:盡管當時取得對日作戰的部分成功,但是民眾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對泛區人民造成的傷害難以彌補>>餘相信這也是國民政府兵敗大陸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如今屹立在花園口黃河大堤上的決口遺址如同我們民族肌體上一道觸目驚心的傷口,長久地向我們後人昭示那段空前慘烈和含意深遠的苦難教訓。
第二十四章長河落日
1
昭和十三年(1938年),破堤而出的黃水不僅淹沒中原戰場,也在日本國內引發一場地震。
日本報紙紛紛在第一時間推出來自中國大陸的洪水專版。《讀賣新聞》以“支那軍隊暴行令人髮指,流行瘟疫不可避免”為題,刊登隨軍記者發自河南開封的報導稱:支那軍隊不惜掘開黃河,淹沒中支數省>>沿途洪水滔天,許多縣城都進了水,溝渠變成河流,小河變成大河,低窪地全都變成湖泊,有的地方據說水深處達二三十米。人畜屍體隨處可見,這些屍體或者像木頭一樣漂浮在水麵上,或者停留在淺灘上>>負責救援工作的井上部隊前田中尉解釋說,死人太多,根本處理不過來,天一放晴肯定要爆發瘟疫,所以部隊官兵已經做好防疫準備。
《東京時事》發表“隨軍記者歷險記”稱:記者跟隨舟橋部隊的橡皮船前往災區,沿途看見水天相連,中支大地已成澤國。在一處村莊,能看見屋頂上有一些人影在呼救,記者提議駕船的島本曹長上前去看看。曹長機智地觀察片刻答覆說,房子快要垮了,橡皮船過去就會同歸於盡。果然過了片刻,那幢房子轟然垮塌,屋頂上的人轉瞬間就被大水捲走>>
《朝日新聞》社:殘暴!殘暴!記者在隴海鐵路東段沿線看到,遭到大水淹沒的難民成千上萬。根據軍方估計,水災可能已經造成幾百萬人無家可歸,幾十萬人死於洪水>>軍方在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調撥數列火車救濟糧前往災區救濟支那災民。
另有第三十二軍、三十九軍分別對鄭州當麵之敵發起反攻,組織數支水麵機動部隊,分別駕駛小船、木筏等,船頭架起機關槍和迫擊炮,專門消滅那些被洪水圍困的日軍殘餘部隊。當是時,有成群結隊之日軍官兵受困於民房屋頂,或攀上大樹,或躲藏於寨牆高地,這些僥倖逃生的侵略者如果拒絕投降,我軍則一律以火力消滅之。
長葛縣政府奉命組織抗日自衛團撤進深山打遊擊,不料花園口大水將日本人沖得潰不成軍,自衛團趁勢衝下山來收復失地。當地縣誌載:>>激戰多日,繳獲一大批敵人遺棄的槍枝彈藥和軍用物資,僅馬鞍子就拉了三大車。自衛團官兵手中的“老套筒”全都換成日本“三八式”步槍,每個分隊還配備了日本輕機槍。
貴州部隊新八師成為黃河掘堤的頭號功臣,國民政府除授予師長蔣在珍寶鼎勳章一枚外,還兌現獎金三千元。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蔣在珍意外登上歷史舞台,扮演了一個歷史軌道扳道工的角色。他在改變列車前進方向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自身的命運走向。
國民政府深知“花園口事件”的嚴重後果,蔣介石深諳這把雙刃劍既能殺敵也將傷己的道理,所以採取的第一個防範措施就是把當事人調離河南,對新八師進行改編,調往山西作戰。蔣在珍被宣布升任副軍長,這道明升暗降的命令等於剝奪軍權,宣告他的職業軍人生涯走到盡頭。果然蔣副軍長很快在軍隊呆不下去,此時無論他的貴州老鄉何紹周將軍還是總參謀長何應欽都幫不了他的忙,這位在抗日戰場上曇花一現的匆匆過客隻好提前告老還鄉,回到貴州老家銷聲匿跡。
另外兩位暗中抵製掘堤的劉和鼎軍長和萬福麟將軍卻未受任何追究,劉軍長仕途順利一直做到陸軍上將,萬將軍雖未得勢卻也得保平安繼續周旋於官場,兩人俱於1949年攜家人去了台灣安享晚年。
一個偶然機會我在貴州文史資料中查到,1949年11月,蔣在珍在家鄉宣布反蔣起義,被任命為剿匪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被檢舉逮捕,同年鎮壓槍決。
7
黃河改道洪水肆虐,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危害,國民政府命令在黃泛區西岸修築堤壩,用意就是要把滔滔洪水趕往東邊的日本占領區。對岸的日偽政權當然不甘束手待斃,他們也緊急徵集民夫修堤築壩,於是展開一場互相驅趕洪水的築堤競賽。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下令修復花園口黃河大堤,因工程浩大修復不易,至1947年春天始得完工。肆虐達九年之久的黃水終於復歸河道,“黃泛區”終成歷史名詞矣。
長期以來,“花園口事件”始終迷霧重重諱莫如深,1949年蔣介石兵敗大陸,“花園口事件”的歷史真相仍然深藏在台灣的重重政治黑幕後麵不許提及。直到蔣氏父子相繼去世後,一些有勇氣的當事人才陸續開口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內幕,讓歷史逐漸還原它的本來麵目。這些已到耄耋之年的國民黨退休官員和將領除了向社會打開一段埋藏心底長達半個世紀的歷史心結外,他們大多數人經歷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對於那場驚心動魄的民族大災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和重新認識。一位戎馬生涯數十年的魏老將軍沉痛地告誡後人說:盡管當時取得對日作戰的部分成功,但是民眾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對泛區人民造成的傷害難以彌補>>餘相信這也是國民政府兵敗大陸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如今屹立在花園口黃河大堤上的決口遺址如同我們民族肌體上一道觸目驚心的傷口,長久地向我們後人昭示那段空前慘烈和含意深遠的苦難教訓。
第二十四章長河落日
1
昭和十三年(1938年),破堤而出的黃水不僅淹沒中原戰場,也在日本國內引發一場地震。
日本報紙紛紛在第一時間推出來自中國大陸的洪水專版。《讀賣新聞》以“支那軍隊暴行令人髮指,流行瘟疫不可避免”為題,刊登隨軍記者發自河南開封的報導稱:支那軍隊不惜掘開黃河,淹沒中支數省>>沿途洪水滔天,許多縣城都進了水,溝渠變成河流,小河變成大河,低窪地全都變成湖泊,有的地方據說水深處達二三十米。人畜屍體隨處可見,這些屍體或者像木頭一樣漂浮在水麵上,或者停留在淺灘上>>負責救援工作的井上部隊前田中尉解釋說,死人太多,根本處理不過來,天一放晴肯定要爆發瘟疫,所以部隊官兵已經做好防疫準備。
《東京時事》發表“隨軍記者歷險記”稱:記者跟隨舟橋部隊的橡皮船前往災區,沿途看見水天相連,中支大地已成澤國。在一處村莊,能看見屋頂上有一些人影在呼救,記者提議駕船的島本曹長上前去看看。曹長機智地觀察片刻答覆說,房子快要垮了,橡皮船過去就會同歸於盡。果然過了片刻,那幢房子轟然垮塌,屋頂上的人轉瞬間就被大水捲走>>
《朝日新聞》社:殘暴!殘暴!記者在隴海鐵路東段沿線看到,遭到大水淹沒的難民成千上萬。根據軍方估計,水災可能已經造成幾百萬人無家可歸,幾十萬人死於洪水>>軍方在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調撥數列火車救濟糧前往災區救濟支那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