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開封民間,卻還有一種說法,叫做“開封筷子射闖王”。
筷子怎麽能射闖王呢?
民間說法是明軍當時箭用盡,隻得用削尖的筷子當作箭來阻擊李闖軍隊,結果一根筷子正中闖王左眼,陰差陽錯的擊退了農民軍的進攻。
這聽起來很荒唐,但如果分析一下,其中竟然還真有點兒可能。
開封之戰,是明末戰爭中李自成農民軍遇到的最困難的攻城作戰。由於開封守軍的頑強,李自成軍先後三次攻打開封,都沒能攻克。李自成中箭就是在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鬥中。
守軍頑強,也要有合適的守城武器。圍繞開封,雙方曾經進行過精彩的攻防戰,其中萬人敵,大將軍炮等重型火器的運用,都堪稱典範。但是對守軍來說,當時主要需要對付的還是爬城的農民軍。
依靠滾木,檑石,狼牙拍都有一定效果,但那年頭沒有機關槍這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麵對李自成的十幾萬大軍四麵圍攻,守城實在不容易,用什麽守呢?中國古代守城兵器博大精深,比如“金汁”,據說就是其中很有效的武器,實際是什麽呢?就是用大馬勺舀了燒開的大糞湯往下澆阿,據說裏麵還要加入狼毒,巴豆這類中藥,想想也覺得在這種武器威脅下攻城實在令人膽寒。
但這東西也有致命缺點,如果城下的人瘮著不攻,城上的可就倒黴了,旁邊老有一鍋大糞煮著,還需要不斷攪拌,那是什麽滋味可想而知。時間長了,隻怕守軍不中毒也要譁變。
沒辦法還得依靠常規武器。
什麽常規武器呢?
最主要的就是弓箭。
開封守軍當時大量使用了被稱為“諸葛弩”的連發弩進行防禦。
諸葛連弩實物,可以連續發射的古代兵器。
諸葛連弩,傳說是諸葛亮根據西南少數民族兵器發明的快速射擊武器。《諸葛亮傳》曰:“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 “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其核心技術是安裝了箭匣,一支箭發射出去後,第二支箭就自動落入發射槽,而張弩也採用了槓桿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動的弓弦輕易就能扣上,因此可以快速連發。但是,由於箭匣技術的限製,連弩所用的箭和常規不同,“矢長八寸”,沒有尾羽,形如筆桿,所以射程近,命中精度不高,是利用麵積射的方法攻擊對方的。
這應該是古代的衝鋒鎗了。
諸葛弩的圖紙
開封守軍採用這種兵器守城,一方麵是因為它射速快,在近距離內覆蓋麵大,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連弩用的箭製造簡便,可以迅速大量生產。
想想這種沒有尾羽,隻有八寸長的箭,的確是很象筷子,難怪開封人流傳下來明軍削筷子當箭的傳說了,而且講陳德是冒部下之功(這倒是極有可能,古代戰爭不是小說中那種一對一的打法,大將射中對方大將的事情實在不會很多),射瞎李自成的,正是守軍發射的這種“筷子”。當然守軍大概不會從飯館收集筷子來削成箭的,那未免太誇張,還是用普通的材料製作,隻是製造速度會比普通箭快得多。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因為十天造不出十萬支箭,假如是連弩用的這種“筷子箭”,那十天恐怕造他二十萬支也不是難事也。
這種傳說雖然隻是民間流傳,但姚雪垠先生寫《李自成》顯然是參考了這種說法,不過他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在小說中否認了李自成被射瞎一目,而李自成“渺一目” 是幾乎所有當時文獻都記錄了的。我想,這還是為了維護李自成的形象吧,畢竟李自成影射的是誰,大家都是清楚的,這種為尊者諱的事情,姚先生沒少幹,寫這個題材,在那個時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且看姚先生借李友之口描述的闖王中箭吧:
“闖王的傷勢如何?都坐下吧。他的傷勢你總知道!”
李友同大家在火邊坐下,說:“原來在路上聽到不少謠傳,有的說得十分可怕,後來我親眼看見闖王,才知道傷勢不要緊,已經快好啦。”
“可損壞了一隻眼睛?”
“沒有。箭中在左眼下邊,離眼珠還有半寸多遠。”
“箭傷很深麽?”
“也不很深。十七日,我們的大軍已經開始撤退,闖王要親自再看看開封守城情況,以備下次來攻。他同總哨劉爺帶著二三十個親兵來到西城壕外,離城牆大約有一百五十步,正在察看,城頭上放出一陣弩箭……”
高夫人一驚,忙問:“是弩箭?”
李友說:“不是咱們常見的大弩。是守城人特做的一種很小的弩,箭杆像筷子一樣,力量也小。守城人隻求其製造時省工省料,一天可以製造很多,供城頭應急之需。當時城上亂弩齊發,可是多數都射不到闖王麵前就落到地上,所以大家都不以為意。冷不防有幾支箭射的較遠,闖王沒有躲避,竟然中了流矢。當時將小箭拔出,流血不少。經老神仙上了金創止血神效丹,血就不流了。”
從姚先生的描述看,一百五十步,的確超出了諸葛弩的射程,它的有效攻擊距離根據記載是百步之內(《天工開物》形容隻有幾十步),那麽闖王怎麽會中箭呢?如果設想一下倒也並不奇怪,城上比城下高,射擊的距離自然比平地遠些,而如果射擊的士兵不是對闖王一行直接射擊,而是朝天發射,箭走一個拋物線,那在一百五十步依然有殺傷力也就不奇怪了。
筷子怎麽能射闖王呢?
民間說法是明軍當時箭用盡,隻得用削尖的筷子當作箭來阻擊李闖軍隊,結果一根筷子正中闖王左眼,陰差陽錯的擊退了農民軍的進攻。
這聽起來很荒唐,但如果分析一下,其中竟然還真有點兒可能。
開封之戰,是明末戰爭中李自成農民軍遇到的最困難的攻城作戰。由於開封守軍的頑強,李自成軍先後三次攻打開封,都沒能攻克。李自成中箭就是在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鬥中。
守軍頑強,也要有合適的守城武器。圍繞開封,雙方曾經進行過精彩的攻防戰,其中萬人敵,大將軍炮等重型火器的運用,都堪稱典範。但是對守軍來說,當時主要需要對付的還是爬城的農民軍。
依靠滾木,檑石,狼牙拍都有一定效果,但那年頭沒有機關槍這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麵對李自成的十幾萬大軍四麵圍攻,守城實在不容易,用什麽守呢?中國古代守城兵器博大精深,比如“金汁”,據說就是其中很有效的武器,實際是什麽呢?就是用大馬勺舀了燒開的大糞湯往下澆阿,據說裏麵還要加入狼毒,巴豆這類中藥,想想也覺得在這種武器威脅下攻城實在令人膽寒。
但這東西也有致命缺點,如果城下的人瘮著不攻,城上的可就倒黴了,旁邊老有一鍋大糞煮著,還需要不斷攪拌,那是什麽滋味可想而知。時間長了,隻怕守軍不中毒也要譁變。
沒辦法還得依靠常規武器。
什麽常規武器呢?
最主要的就是弓箭。
開封守軍當時大量使用了被稱為“諸葛弩”的連發弩進行防禦。
諸葛連弩實物,可以連續發射的古代兵器。
諸葛連弩,傳說是諸葛亮根據西南少數民族兵器發明的快速射擊武器。《諸葛亮傳》曰:“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 “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其核心技術是安裝了箭匣,一支箭發射出去後,第二支箭就自動落入發射槽,而張弩也採用了槓桿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動的弓弦輕易就能扣上,因此可以快速連發。但是,由於箭匣技術的限製,連弩所用的箭和常規不同,“矢長八寸”,沒有尾羽,形如筆桿,所以射程近,命中精度不高,是利用麵積射的方法攻擊對方的。
這應該是古代的衝鋒鎗了。
諸葛弩的圖紙
開封守軍採用這種兵器守城,一方麵是因為它射速快,在近距離內覆蓋麵大,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連弩用的箭製造簡便,可以迅速大量生產。
想想這種沒有尾羽,隻有八寸長的箭,的確是很象筷子,難怪開封人流傳下來明軍削筷子當箭的傳說了,而且講陳德是冒部下之功(這倒是極有可能,古代戰爭不是小說中那種一對一的打法,大將射中對方大將的事情實在不會很多),射瞎李自成的,正是守軍發射的這種“筷子”。當然守軍大概不會從飯館收集筷子來削成箭的,那未免太誇張,還是用普通的材料製作,隻是製造速度會比普通箭快得多。諸葛亮草船借箭,是因為十天造不出十萬支箭,假如是連弩用的這種“筷子箭”,那十天恐怕造他二十萬支也不是難事也。
這種傳說雖然隻是民間流傳,但姚雪垠先生寫《李自成》顯然是參考了這種說法,不過他不知出於什麽原因在小說中否認了李自成被射瞎一目,而李自成“渺一目” 是幾乎所有當時文獻都記錄了的。我想,這還是為了維護李自成的形象吧,畢竟李自成影射的是誰,大家都是清楚的,這種為尊者諱的事情,姚先生沒少幹,寫這個題材,在那個時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且看姚先生借李友之口描述的闖王中箭吧:
“闖王的傷勢如何?都坐下吧。他的傷勢你總知道!”
李友同大家在火邊坐下,說:“原來在路上聽到不少謠傳,有的說得十分可怕,後來我親眼看見闖王,才知道傷勢不要緊,已經快好啦。”
“可損壞了一隻眼睛?”
“沒有。箭中在左眼下邊,離眼珠還有半寸多遠。”
“箭傷很深麽?”
“也不很深。十七日,我們的大軍已經開始撤退,闖王要親自再看看開封守城情況,以備下次來攻。他同總哨劉爺帶著二三十個親兵來到西城壕外,離城牆大約有一百五十步,正在察看,城頭上放出一陣弩箭……”
高夫人一驚,忙問:“是弩箭?”
李友說:“不是咱們常見的大弩。是守城人特做的一種很小的弩,箭杆像筷子一樣,力量也小。守城人隻求其製造時省工省料,一天可以製造很多,供城頭應急之需。當時城上亂弩齊發,可是多數都射不到闖王麵前就落到地上,所以大家都不以為意。冷不防有幾支箭射的較遠,闖王沒有躲避,竟然中了流矢。當時將小箭拔出,流血不少。經老神仙上了金創止血神效丹,血就不流了。”
從姚先生的描述看,一百五十步,的確超出了諸葛弩的射程,它的有效攻擊距離根據記載是百步之內(《天工開物》形容隻有幾十步),那麽闖王怎麽會中箭呢?如果設想一下倒也並不奇怪,城上比城下高,射擊的距離自然比平地遠些,而如果射擊的士兵不是對闖王一行直接射擊,而是朝天發射,箭走一個拋物線,那在一百五十步依然有殺傷力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