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單挑並不是我國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倒是有每戰必先單挑的傳統。就是隊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將,先鳴鏑,然後沖陣,和對方的先鋒單挑。日本武士皆以死於主公馬前為榮,故此這個先鋒的人選往往很多人搶著去。當然,這和日本古代戰爭規模小也有關係,有的時候十幾個人就守一座城。在歐州古代,單挑是絕對存在的,最著名而又不可思議的,是阿喀硫斯對赫克托的決戰,圍著特洛亞追逐死戰“繞城七圈”,荷馬史詩一度被認為是藝術誇張,但是挖掘特洛亞的赫爾曼和海倫卻證實了它的真實。
三國也罷,水滸也罷,把單挑搞得太熱鬧了。
《李自成》作者姚雪垠曾對單挑的說法批評過,寫過二句詩“陣前苦鬥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這樣描寫戰爭可以說是三國的體現了。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而上,以激勵士卒,比如孫氏三代就有這個傳統,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麵。別說單挑,就是擺開陣勢對壘也是不得已而為的。關羽對顏良,是突然襲擊,不是陣前對打,呂布與郭汜,是事先有約定,算是個特例吧。古代日本人作戰時,也是部將出馬,主將都是拿把摺扇,搬個凳子,站在高處指揮。這“羽扇綸巾”倒也學的八分。
說到單挑,就要說說單挑中的暗箭傷人,三國裏對這個很不屑,其實中國古代,這種事情幹了也沒什麽了不起,大將也幹,楊繼業在陳家穀口就是被遼國大將耶律國寶用冷箭射中後俘虜的(後楊絕食而亡,並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歐洲中世紀,這是犯法,他們禁止戰鬥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維護貴族騎士的“尊嚴”,因為弩箭可以穿甲。結果,在馬紮爾人的勁弩之下被打的一敗塗地 -- 蠻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貴族們的規矩。
這算是對於單挑的一點雜感吧。
[完]
?
2006-02-24 09:49:26
大 中 小
孟良焦贊是楊家將中兩員都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被稱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所以大家常常想當然的認為此二人相差不多,特別是山西拍的電視劇《楊家將》中,二者更是如同王朝馬漢,成了跑龍套的。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孟良 勾花三塊瓦帶火葫蘆
焦贊 十字黑花
傳統評書《楊家將》很注意對人物的刻畫,其中若幹大將,通過民間的勾勒而性格鮮明,令人難忘。由於篇幅和重點的限製,電視劇《楊家將》對人物的發掘不可能全麵,裏麵比較有神采的集中到了楊家子孫,個人記憶深刻的兩個是三郎楊延安和七郎楊延嗣,為了表現楊七郎的武勇,給他安排了一個招牌動作 -- 將一員遼將一槍刺通,大吼一聲挑過頭頂甩出去。這本來是連環畫上麵的一個畫麵,導演居然安排在劇中出現並成功完成,令人不禁震撼。三郎延安本來戲分很少,金沙灘一戰即陣亡,但《楊家將》卻用極短的鏡頭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飛石三郎,目如閃電,甩手一顆飛石便是一聲慘叫,好帥氣,好痛快!正是因為他用飛石專打遼軍將領,才給兄弟們打開了突圍道路。當三郎最後力竭為萬馬踏死之際,實在令人扼腕。
實際歷史中並沒有金沙灘,楊家將悲壯的一幕是陳家穀口之戰,楊繼業重傷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玉殉難軍中,真正有類似三郎表現的是楊業部下山西老將王貴,此人善發神弩,箭不虛發,掩護楊繼業突圍,斷後連殺遼軍十餘將校,直到箭盡還用空弩打死了幾個,最後壯烈戰死。– 歷史上楊實際是突圍成功的,隻是由於潘美和王銑沒有按照約定在穀口部署弓箭手接應而再次被包圍,所以評書說潘仁美陷害楊家將,倒不是沒有根據。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此戰沒有死,包括延昭,延朗等後來都得到贈蔭為官。可惜,《楊家將》評書裏麵沒有提到王貴,隻有主動率部隨楊繼業出擊的宋將賀懷浦有一點他的影子。
電視劇因為塑造楊氏一門,不免少了對其他將領的注意,孟良,焦贊有些顯得雷同也就不奇怪。
孟良焦贊在歷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隻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永清,從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營,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測孟早年是綠林好漢,此後在宋軍中成為對遼防禦的北軍軍官;焦贊,則被證明是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事實上,他和北宋前期的楊延昭根本不可能相識,他被安排給楊家將作下屬,就是評書藝人的加工了。不過,都是抵抗契丹的大將,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倒也很和諧。
然而,評書中的孟良焦贊,就有著更豐富的內容了。
評書中,孟良焦贊本來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過,山上大王並不僅僅他們兩個,而是四個,大大王金刀嶽勝,武藝高強而且有帶兵之才,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為喜歡結交朋友敗盡家業,後來當了獨行大盜,焦贊是老三,也是該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徑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藝,便請他上山作大寨主,二人不久又想劫嶽勝楊星,動起手來不是對手,於是嶽勝作了大王。而楊星人稱“打虎太保”,是一個俠客,武藝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此四人都被楊六郎打敗歸順,此後嶽勝成為楊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楊六郎不在時代理守衛邊關,不過他運氣不好,常常和遼軍交戰就負傷,而後邊關被破,而後皇上隻好求救於楊家將。。。
三國也罷,水滸也罷,把單挑搞得太熱鬧了。
《李自成》作者姚雪垠曾對單挑的說法批評過,寫過二句詩“陣前苦鬥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這樣描寫戰爭可以說是三國的體現了。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而上,以激勵士卒,比如孫氏三代就有這個傳統,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麵。別說單挑,就是擺開陣勢對壘也是不得已而為的。關羽對顏良,是突然襲擊,不是陣前對打,呂布與郭汜,是事先有約定,算是個特例吧。古代日本人作戰時,也是部將出馬,主將都是拿把摺扇,搬個凳子,站在高處指揮。這“羽扇綸巾”倒也學的八分。
說到單挑,就要說說單挑中的暗箭傷人,三國裏對這個很不屑,其實中國古代,這種事情幹了也沒什麽了不起,大將也幹,楊繼業在陳家穀口就是被遼國大將耶律國寶用冷箭射中後俘虜的(後楊絕食而亡,並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歐洲中世紀,這是犯法,他們禁止戰鬥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維護貴族騎士的“尊嚴”,因為弩箭可以穿甲。結果,在馬紮爾人的勁弩之下被打的一敗塗地 -- 蠻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貴族們的規矩。
這算是對於單挑的一點雜感吧。
[完]
?
2006-02-24 09:49:26
大 中 小
孟良焦贊是楊家將中兩員都以勇猛著稱的大將,常常一起出場,被稱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所以大家常常想當然的認為此二人相差不多,特別是山西拍的電視劇《楊家將》中,二者更是如同王朝馬漢,成了跑龍套的。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孟良 勾花三塊瓦帶火葫蘆
焦贊 十字黑花
傳統評書《楊家將》很注意對人物的刻畫,其中若幹大將,通過民間的勾勒而性格鮮明,令人難忘。由於篇幅和重點的限製,電視劇《楊家將》對人物的發掘不可能全麵,裏麵比較有神采的集中到了楊家子孫,個人記憶深刻的兩個是三郎楊延安和七郎楊延嗣,為了表現楊七郎的武勇,給他安排了一個招牌動作 -- 將一員遼將一槍刺通,大吼一聲挑過頭頂甩出去。這本來是連環畫上麵的一個畫麵,導演居然安排在劇中出現並成功完成,令人不禁震撼。三郎延安本來戲分很少,金沙灘一戰即陣亡,但《楊家將》卻用極短的鏡頭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飛石三郎,目如閃電,甩手一顆飛石便是一聲慘叫,好帥氣,好痛快!正是因為他用飛石專打遼軍將領,才給兄弟們打開了突圍道路。當三郎最後力竭為萬馬踏死之際,實在令人扼腕。
實際歷史中並沒有金沙灘,楊家將悲壯的一幕是陳家穀口之戰,楊繼業重傷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玉殉難軍中,真正有類似三郎表現的是楊業部下山西老將王貴,此人善發神弩,箭不虛發,掩護楊繼業突圍,斷後連殺遼軍十餘將校,直到箭盡還用空弩打死了幾個,最後壯烈戰死。– 歷史上楊實際是突圍成功的,隻是由於潘美和王銑沒有按照約定在穀口部署弓箭手接應而再次被包圍,所以評書說潘仁美陷害楊家將,倒不是沒有根據。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此戰沒有死,包括延昭,延朗等後來都得到贈蔭為官。可惜,《楊家將》評書裏麵沒有提到王貴,隻有主動率部隨楊繼業出擊的宋將賀懷浦有一點他的影子。
電視劇因為塑造楊氏一門,不免少了對其他將領的注意,孟良,焦贊有些顯得雷同也就不奇怪。
孟良焦贊在歷史上都有一點蹤跡,但孟良沒有明確記載,隻知道他是楊延昭部將,墓地在河北永清,從各地叫做孟良崮,孟良營,孟良梯的地名,依稀可以推測孟早年是綠林好漢,此後在宋軍中成為對遼防禦的北軍軍官;焦贊,則被證明是北宋後期富弼部下,也是抵抗遼軍的北軍將領,焦贊墓在今天河北雄縣。事實上,他和北宋前期的楊延昭根本不可能相識,他被安排給楊家將作下屬,就是評書藝人的加工了。不過,都是抵抗契丹的大將,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倒也很和諧。
然而,評書中的孟良焦贊,就有著更豐富的內容了。
評書中,孟良焦贊本來是芭蕉山的山大王,不過,山上大王並不僅僅他們兩個,而是四個,大大王金刀嶽勝,武藝高強而且有帶兵之才,孟良是老二,出身富豪,因為喜歡結交朋友敗盡家業,後來當了獨行大盜,焦贊是老三,也是該山最早的山大王,下山剪徑遇到孟良,敬佩他的武藝,便請他上山作大寨主,二人不久又想劫嶽勝楊星,動起手來不是對手,於是嶽勝作了大王。而楊星人稱“打虎太保”,是一個俠客,武藝很高可是不通兵法,所以坐了第四把交椅。此四人都被楊六郎打敗歸順,此後嶽勝成為楊六郎的副手,往往在楊六郎不在時代理守衛邊關,不過他運氣不好,常常和遼軍交戰就負傷,而後邊關被破,而後皇上隻好求救於楊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