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文武榜
連中六元,滿朝文武皆為吾徒 作者:青山君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乾明幾人聽到仁治皇帝的這句話時,他們可算是明白了。
楊乾晨這番話應該是戳到父皇的痛處了。
他們這一脈由代宗皇帝從英宗手中奪位。
之所以能夠順利奪位,自然是因為當時的英宗想要急於在武力之上證明自己,最終落得一個兵敗被擒,皇位被奪的下場。
有此前車之鑒再次,自代宗之後的哪位皇帝不忌憚禦駕親征之事?
哪位心中對自己的兄弟不帶有猜忌之心?
當然了,楊乾明幾人在聽到仁治皇帝的這番教誨,他們的內心也理解了不少。
父皇此言用心良苦,他們當明此教誨。
心中暗自發誓,今後絕不禦駕親征,免得意外發生。
同時也明白了父皇此前所言不得手足相殘的原因。
此刻的楊乾晨聽到仁治皇帝將後果說的如此嚴重,他的內心變得更加惶恐不安。
他剛剛這番話不是主動撞到父皇手裏了嗎?
心中忐忑不安的楊乾晨隻能主動朝著仁治皇帝認錯。
“父皇恕罪,兒臣知錯!”
在認錯的同時,楊乾晨的腦中開始飛速運轉。
若是其他的皇兄弟不小心有如此說辭,他們會如何補救?
此刻的楊乾晨隻覺得自己用上了此生最大的智慧。
仁治皇帝一聽這話,他麵色冷峻的反問道。
“又知錯了?此番可知自己錯在何處?”
或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也可能是福靈心至的緣故,楊乾晨還真找到了自己的借口。
心中有了想法的楊乾晨依舊緊張,語氣略顯顫抖的回答道。
“回稟父皇,兒臣文采不好,大家皆知。”
“兒臣剛剛也是嘴笨,這才讓父皇錯會了兒臣的意思。”
莫說是仁治皇帝在聽到楊乾晨這番回答時感到驚訝。
就連站在楊乾晨身邊的楊乾明幾人的臉上都出現一絲驚愕之色。
難道晨弟這些年一直都在扮豬吃老虎?
居然能夠一改常態的說出這些話?
心中充滿疑惑的楊乾明幾人不自覺的將目光轉移到楊乾晨身上。
坐在桌案前的仁治皇帝也比較期待楊乾晨給出的答案,便饒有興致的望著自己麵前的楊乾晨發問道。
“哦?既然如此,你便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仁治皇帝話音一落,楊乾晨便迫不及待的開口解釋道。
“父皇,兒臣剛剛其實想說,我大周不止有文科考試一事,武科考試對我大周而言同樣重要。”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如今我大周北方還有異族虎視眈眈,豈能做那重文抑武之事?”
“當年太祖皇帝時期,北方學子就因疑似受到欺辱,而奏響登聞鼓。”
“由此引得太祖皇帝重視。”
“這才有了之後的‘南北榜’。”
“莫非父皇欲重文而輕武,致使那些學武的學子們也來奏響登聞鼓?”
“在本朝出現‘文武榜’不成?”
“所以兒臣之見,既然要挑選英才。”
“就不能隻選文臣,不選武將。”
“若兒臣言語中有不妥之處,還請父皇恕罪。”
仁治皇帝望著台下振振有詞的楊乾晨,他心中原本的怒氣已然消散。
雖然楊乾晨言辭激烈,讓自己內心稍有不適,但句句在理。
自己作為一國之君,一家之主,自然也不可能計較這點小事。
原本站在一旁準備看熱鬧的楊乾明幾人,他們在敏銳的觀察到仁治皇帝臉上的怒意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微笑時。
楊乾明幾人心中不由一緊。
完了,若是像之前那般隻要拉攏文臣,那他們自問不弱於其他皇兄弟。
可在拉攏武將方麵,寧王楊乾晨若自認第二,那還真就無人敢認第一。
唯有楊乾文的臉上稍稍好一些。
乾武在武科方麵還是能給自己提供不少助力的。
仁治皇帝先是看了一眼楊乾明幾人,瞧見他們稍顯慌亂的神色時,他麵色平靜的評價道。
“晨兒此言有理。”
“我大周江山不可隻偏靠文臣,不依武將。”
“那你們的要求便改為招納科舉,武舉的英才。”
“你們可有異議?”
楊乾明幾人聽到仁治皇帝的問話,他們幾人縱然是心中不服,但也不敢表露出來。
而且仁治皇帝這個要求也有理。
今後他們若有幸登臨帝位,也少不了文臣武將的支持。
故而就算局勢對他們不利,他們還是麵色如常的行禮應下。
聽到仁治皇帝居然讚同了自己的想法,楊乾晨的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之色。
這是楊乾晨第一次在文采方麵嚐到甜頭。
原來這便是辯才帶來的好處嗎?
自己今後是不是要往文學方麵靠靠呢?
不等楊乾晨多想,他便與自己身邊的幾位皇兄弟齊身向仁治皇帝躬身回話。
“兒臣無異議。”
仁治皇帝望著自己幾位皇子似乎都理解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後,他這才饒有興致的轉頭看向一旁略微有些自得的楊乾晨。
希望這臭小子經過此番能改掉隻知習武不善習文的壞毛病吧。
心有有此想法的仁治皇帝將目光聚集到楊乾晨的身上開口道。
“晨兒,為父命你此番歸家將四書五經、《孝經》皆抄寫一遍,熟讀十遍。”
下達命令之後,仁治皇帝就轉頭看向一旁麵無表情,但卻一直在看熱鬧的海公公。
“海大伴,由你派遣一名親信前往寧王府上監督其功課。”
正在看熱鬧的海公公聽到仁治皇帝突然將話題轉到自己身上,他趕忙回過神來,朝著仁治皇帝行禮答道。
“臣遵旨。”
回應完仁治皇帝,海公公隻能給麵前的楊乾晨使去一個愛莫能助的眼神。
楊乾晨聞言,他暫時未能理解仁治皇帝的用意,隻能硬著頭皮應下。
“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望。”
楊乾晨這番話應該是戳到父皇的痛處了。
他們這一脈由代宗皇帝從英宗手中奪位。
之所以能夠順利奪位,自然是因為當時的英宗想要急於在武力之上證明自己,最終落得一個兵敗被擒,皇位被奪的下場。
有此前車之鑒再次,自代宗之後的哪位皇帝不忌憚禦駕親征之事?
哪位心中對自己的兄弟不帶有猜忌之心?
當然了,楊乾明幾人在聽到仁治皇帝的這番教誨,他們的內心也理解了不少。
父皇此言用心良苦,他們當明此教誨。
心中暗自發誓,今後絕不禦駕親征,免得意外發生。
同時也明白了父皇此前所言不得手足相殘的原因。
此刻的楊乾晨聽到仁治皇帝將後果說的如此嚴重,他的內心變得更加惶恐不安。
他剛剛這番話不是主動撞到父皇手裏了嗎?
心中忐忑不安的楊乾晨隻能主動朝著仁治皇帝認錯。
“父皇恕罪,兒臣知錯!”
在認錯的同時,楊乾晨的腦中開始飛速運轉。
若是其他的皇兄弟不小心有如此說辭,他們會如何補救?
此刻的楊乾晨隻覺得自己用上了此生最大的智慧。
仁治皇帝一聽這話,他麵色冷峻的反問道。
“又知錯了?此番可知自己錯在何處?”
或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也可能是福靈心至的緣故,楊乾晨還真找到了自己的借口。
心中有了想法的楊乾晨依舊緊張,語氣略顯顫抖的回答道。
“回稟父皇,兒臣文采不好,大家皆知。”
“兒臣剛剛也是嘴笨,這才讓父皇錯會了兒臣的意思。”
莫說是仁治皇帝在聽到楊乾晨這番回答時感到驚訝。
就連站在楊乾晨身邊的楊乾明幾人的臉上都出現一絲驚愕之色。
難道晨弟這些年一直都在扮豬吃老虎?
居然能夠一改常態的說出這些話?
心中充滿疑惑的楊乾明幾人不自覺的將目光轉移到楊乾晨身上。
坐在桌案前的仁治皇帝也比較期待楊乾晨給出的答案,便饒有興致的望著自己麵前的楊乾晨發問道。
“哦?既然如此,你便說說自己的想法吧。”
仁治皇帝話音一落,楊乾晨便迫不及待的開口解釋道。
“父皇,兒臣剛剛其實想說,我大周不止有文科考試一事,武科考試對我大周而言同樣重要。”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如今我大周北方還有異族虎視眈眈,豈能做那重文抑武之事?”
“當年太祖皇帝時期,北方學子就因疑似受到欺辱,而奏響登聞鼓。”
“由此引得太祖皇帝重視。”
“這才有了之後的‘南北榜’。”
“莫非父皇欲重文而輕武,致使那些學武的學子們也來奏響登聞鼓?”
“在本朝出現‘文武榜’不成?”
“所以兒臣之見,既然要挑選英才。”
“就不能隻選文臣,不選武將。”
“若兒臣言語中有不妥之處,還請父皇恕罪。”
仁治皇帝望著台下振振有詞的楊乾晨,他心中原本的怒氣已然消散。
雖然楊乾晨言辭激烈,讓自己內心稍有不適,但句句在理。
自己作為一國之君,一家之主,自然也不可能計較這點小事。
原本站在一旁準備看熱鬧的楊乾明幾人,他們在敏銳的觀察到仁治皇帝臉上的怒意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微笑時。
楊乾明幾人心中不由一緊。
完了,若是像之前那般隻要拉攏文臣,那他們自問不弱於其他皇兄弟。
可在拉攏武將方麵,寧王楊乾晨若自認第二,那還真就無人敢認第一。
唯有楊乾文的臉上稍稍好一些。
乾武在武科方麵還是能給自己提供不少助力的。
仁治皇帝先是看了一眼楊乾明幾人,瞧見他們稍顯慌亂的神色時,他麵色平靜的評價道。
“晨兒此言有理。”
“我大周江山不可隻偏靠文臣,不依武將。”
“那你們的要求便改為招納科舉,武舉的英才。”
“你們可有異議?”
楊乾明幾人聽到仁治皇帝的問話,他們幾人縱然是心中不服,但也不敢表露出來。
而且仁治皇帝這個要求也有理。
今後他們若有幸登臨帝位,也少不了文臣武將的支持。
故而就算局勢對他們不利,他們還是麵色如常的行禮應下。
聽到仁治皇帝居然讚同了自己的想法,楊乾晨的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之色。
這是楊乾晨第一次在文采方麵嚐到甜頭。
原來這便是辯才帶來的好處嗎?
自己今後是不是要往文學方麵靠靠呢?
不等楊乾晨多想,他便與自己身邊的幾位皇兄弟齊身向仁治皇帝躬身回話。
“兒臣無異議。”
仁治皇帝望著自己幾位皇子似乎都理解了自己的良苦用心後,他這才饒有興致的轉頭看向一旁略微有些自得的楊乾晨。
希望這臭小子經過此番能改掉隻知習武不善習文的壞毛病吧。
心有有此想法的仁治皇帝將目光聚集到楊乾晨的身上開口道。
“晨兒,為父命你此番歸家將四書五經、《孝經》皆抄寫一遍,熟讀十遍。”
下達命令之後,仁治皇帝就轉頭看向一旁麵無表情,但卻一直在看熱鬧的海公公。
“海大伴,由你派遣一名親信前往寧王府上監督其功課。”
正在看熱鬧的海公公聽到仁治皇帝突然將話題轉到自己身上,他趕忙回過神來,朝著仁治皇帝行禮答道。
“臣遵旨。”
回應完仁治皇帝,海公公隻能給麵前的楊乾晨使去一個愛莫能助的眼神。
楊乾晨聞言,他暫時未能理解仁治皇帝的用意,隻能硬著頭皮應下。
“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