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新的出路
連中六元,滿朝文武皆為吾徒 作者:青山君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到這裏的時候,陸雲濤忍不住的冷哼一聲。
他作為禮部尚書,能不知道這些官員的小動作嗎?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能夠有個功名,一個個居然不惜科舉舞弊。
也是陛下看在他們的麵子上,不願意追究,要不然朝堂之上還能有幾人安安穩穩的站在這裏?
這些官員聽到陸雲濤的提醒,他們這才回過神來。
自己之前還真是燈下黑了,隻想著這些醫者數量增多會分潤他們這些文人的利益,卻也忘記到時候文人數量會因此減少。
到時候自己的子孫後代科舉也將更加容易。
工部尚書左興國聽到這裏的時候,他眼神微動。
道理還真是這麽一個道理啊,若是有更多的百姓去學習其他手段,那他們這些文人掌握大周不也更加容易嗎?
而且以他對陛下和陸尚書的了解,這二人說不定就是在此雙簧,說不定這一切還是陛下的意思。
若是自己能夠讓陛下滿意,那自己是不是還有機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腦中稍微思考片刻後,左興國主動上前半步,朝著仁治皇帝躬身行禮道。
“陛下,臣認為陸尚書此言有理,臣以為,但單憑發展醫學,恐怕不能振興我大周,臣以為,工部工匠是否能夠參照此事?”
“給予某些工匠一些特殊待遇,比如我工部最近有一工匠打造了一柄更加強力的鳥銃,比之前的所有鳥銃準度更高,射程更遠。”
“百步之內,不說百發百中,也算是百發八十中。”
“臣以為,若是重獎此人,必定會刺激工部內的其他工匠,增加他們的積極性。”
仁治皇帝瞧見眼前孺子可教的左興國,他的臉上總算是露出一絲微笑,心情愉悅的叩擊著龍椅道。
“左愛卿觸類旁通,此法朕亦覺得可行,那便請左愛卿製定具體章程吧。”
左興國觀察到仁治皇帝臉上轉瞬即逝的笑容,他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自己真的猜對了陛下的想法。
而站在左興國身後的這些官員感受到他的喜悅後,他們都忍不住的瞥了他一眼。
這家夥腦子轉的真快,不過他們也能想想是否還有其他能夠提高地位的職業。
可一時半會,這些人也沒什麽頭緒。
隨後,又有幾位官員提了幾件大周最近發生的大事。
仁治皇帝一一處理好之後,他望著自己麵前的一眾官員發問道。
“各位愛卿可還有事要請奏?若無其他事宜,便散朝吧。”
這些官員瞧見仁治皇帝那認真的眼神,他們縱然是心中還有些許看法想要表達,卻也隻能無奈的點頭應下。
“臣等恭送陛下。”
雖然早朝已經散了,可是這朝會上所談論的一切卻並未因為朝會的解散而隨之沉寂,反倒是迅速在京城內發酵。
京城的大小醫館內。
不少有真本事的醫者都開始思索要不要前往寧波。
京城城郊之地,一處小醫館內。
幾名年輕醫者圍繞著自家先生不停的念叨著。
“師父,咱們這醫館在京城聲明不顯,並未是師父你醫術不高,實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是啊,師父,我們醫館無人宣傳,這京城內的那些達官顯貴也不知道您老的醫術如何,再這麽強撐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
“師父,難道您就不想去寧波見識見識來自大周各地的名醫,不想與之一較高下?”
說到這裏的時候,這位弟子神色謙卑的看了自家師父一眼,隨後他小聲的喃喃道。
“還是說師父怕了?認為我們的醫術會不如別人?”
一聽這話,他麵前的那位華發老者深吸一口氣,眼神不滿的掃了他一眼。
“你小子,覺得你的激將法對為師有用嗎?”
說到這裏的時候,他臉色一滯,接著又繼續開口道。
“不過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去寧波與這些人比試比試。”
“也讓他們明白,誰才是醫聖真正的傳承者。”
除了這些醫館,在這些大街小巷中,也有很多百姓開始討論要不要讓自家孩子走醫學一道。
城西,某平房內。
一位正在漿洗媳婦的夫人望著正在做手藝活的丈夫開口道。
“當家的,咱們寶兒看著也不是考科舉的那塊料子,他也不喜歡你的那些手藝。”
“要不然咱們送他去學醫怎麽樣?我可是聽隔壁家李嬸說了,將來學醫也能和科舉一樣的做大官。”
“而且還說這大官跟那些錦衣衛似得,直接聽皇帝陛下的命令呢。”
這丈夫聽到自家妻子的話後,他立馬怒目的瞪了她一眼。
“你這婦道人家亂嚼什麽舌根!”
“這隔牆有耳的道理不知道嗎?要是被那些人聽到了,誰的救不了你!”
這婦人在聽到自己丈夫的訓斥後,她趕忙低下了頭。
要是夫妻之間在床頭說說也就算了,要是院子裏還敢這般口無遮攔,那還真是離死不遠了。
那位丈夫瞧見自己夫人那舉動,他嘴巴微張,想要安慰,但又礙於麵子,糾結片刻後,又隻能選擇沉默。
沉默良久,這丈夫放下手中活計,拿起一旁的煙鬥抽了幾口,許久之後,他有些頹廢的磕了磕自己手中的煙鬥。
思來想去一番,他最後還是選擇點頭同意。
“孩他娘,這四書五經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可是學醫不一樣,我聽說學醫的費用都是由官府出的。”
“就算是最後沒有通過那個考核,也能稍微了解一些醫術,今後說不得就能自己為自己瞧病了。”
雖說自己真的很想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的手藝活,可手藝活做得再好,怎麽能比得上做官呢?
這做官多麽的威風啊,平頭百姓誰見了官不要低人家一頭啊?
而且如今學醫的人數可比科舉少多了,做官的可能性可比參加科舉大多了。
將自家孩子送去學醫的情況並未一家之相,京城內眾多家中無餘財的家庭都準備送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醫術,謀求一條新的出路。
他作為禮部尚書,能不知道這些官員的小動作嗎?
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的子孫能夠有個功名,一個個居然不惜科舉舞弊。
也是陛下看在他們的麵子上,不願意追究,要不然朝堂之上還能有幾人安安穩穩的站在這裏?
這些官員聽到陸雲濤的提醒,他們這才回過神來。
自己之前還真是燈下黑了,隻想著這些醫者數量增多會分潤他們這些文人的利益,卻也忘記到時候文人數量會因此減少。
到時候自己的子孫後代科舉也將更加容易。
工部尚書左興國聽到這裏的時候,他眼神微動。
道理還真是這麽一個道理啊,若是有更多的百姓去學習其他手段,那他們這些文人掌握大周不也更加容易嗎?
而且以他對陛下和陸尚書的了解,這二人說不定就是在此雙簧,說不定這一切還是陛下的意思。
若是自己能夠讓陛下滿意,那自己是不是還有機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腦中稍微思考片刻後,左興國主動上前半步,朝著仁治皇帝躬身行禮道。
“陛下,臣認為陸尚書此言有理,臣以為,但單憑發展醫學,恐怕不能振興我大周,臣以為,工部工匠是否能夠參照此事?”
“給予某些工匠一些特殊待遇,比如我工部最近有一工匠打造了一柄更加強力的鳥銃,比之前的所有鳥銃準度更高,射程更遠。”
“百步之內,不說百發百中,也算是百發八十中。”
“臣以為,若是重獎此人,必定會刺激工部內的其他工匠,增加他們的積極性。”
仁治皇帝瞧見眼前孺子可教的左興國,他的臉上總算是露出一絲微笑,心情愉悅的叩擊著龍椅道。
“左愛卿觸類旁通,此法朕亦覺得可行,那便請左愛卿製定具體章程吧。”
左興國觀察到仁治皇帝臉上轉瞬即逝的笑容,他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自己真的猜對了陛下的想法。
而站在左興國身後的這些官員感受到他的喜悅後,他們都忍不住的瞥了他一眼。
這家夥腦子轉的真快,不過他們也能想想是否還有其他能夠提高地位的職業。
可一時半會,這些人也沒什麽頭緒。
隨後,又有幾位官員提了幾件大周最近發生的大事。
仁治皇帝一一處理好之後,他望著自己麵前的一眾官員發問道。
“各位愛卿可還有事要請奏?若無其他事宜,便散朝吧。”
這些官員瞧見仁治皇帝那認真的眼神,他們縱然是心中還有些許看法想要表達,卻也隻能無奈的點頭應下。
“臣等恭送陛下。”
雖然早朝已經散了,可是這朝會上所談論的一切卻並未因為朝會的解散而隨之沉寂,反倒是迅速在京城內發酵。
京城的大小醫館內。
不少有真本事的醫者都開始思索要不要前往寧波。
京城城郊之地,一處小醫館內。
幾名年輕醫者圍繞著自家先生不停的念叨著。
“師父,咱們這醫館在京城聲明不顯,並未是師父你醫術不高,實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是啊,師父,我們醫館無人宣傳,這京城內的那些達官顯貴也不知道您老的醫術如何,再這麽強撐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
“師父,難道您就不想去寧波見識見識來自大周各地的名醫,不想與之一較高下?”
說到這裏的時候,這位弟子神色謙卑的看了自家師父一眼,隨後他小聲的喃喃道。
“還是說師父怕了?認為我們的醫術會不如別人?”
一聽這話,他麵前的那位華發老者深吸一口氣,眼神不滿的掃了他一眼。
“你小子,覺得你的激將法對為師有用嗎?”
說到這裏的時候,他臉色一滯,接著又繼續開口道。
“不過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去寧波與這些人比試比試。”
“也讓他們明白,誰才是醫聖真正的傳承者。”
除了這些醫館,在這些大街小巷中,也有很多百姓開始討論要不要讓自家孩子走醫學一道。
城西,某平房內。
一位正在漿洗媳婦的夫人望著正在做手藝活的丈夫開口道。
“當家的,咱們寶兒看著也不是考科舉的那塊料子,他也不喜歡你的那些手藝。”
“要不然咱們送他去學醫怎麽樣?我可是聽隔壁家李嬸說了,將來學醫也能和科舉一樣的做大官。”
“而且還說這大官跟那些錦衣衛似得,直接聽皇帝陛下的命令呢。”
這丈夫聽到自家妻子的話後,他立馬怒目的瞪了她一眼。
“你這婦道人家亂嚼什麽舌根!”
“這隔牆有耳的道理不知道嗎?要是被那些人聽到了,誰的救不了你!”
這婦人在聽到自己丈夫的訓斥後,她趕忙低下了頭。
要是夫妻之間在床頭說說也就算了,要是院子裏還敢這般口無遮攔,那還真是離死不遠了。
那位丈夫瞧見自己夫人那舉動,他嘴巴微張,想要安慰,但又礙於麵子,糾結片刻後,又隻能選擇沉默。
沉默良久,這丈夫放下手中活計,拿起一旁的煙鬥抽了幾口,許久之後,他有些頹廢的磕了磕自己手中的煙鬥。
思來想去一番,他最後還是選擇點頭同意。
“孩他娘,這四書五經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可是學醫不一樣,我聽說學醫的費用都是由官府出的。”
“就算是最後沒有通過那個考核,也能稍微了解一些醫術,今後說不得就能自己為自己瞧病了。”
雖說自己真的很想讓自己的孩子繼承自己的手藝活,可手藝活做得再好,怎麽能比得上做官呢?
這做官多麽的威風啊,平頭百姓誰見了官不要低人家一頭啊?
而且如今學醫的人數可比科舉少多了,做官的可能性可比參加科舉大多了。
將自家孩子送去學醫的情況並未一家之相,京城內眾多家中無餘財的家庭都準備送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醫術,謀求一條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