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袒而杖之”,說白了,就是脫了褲子赤身露體地挨板子,不僅肉體遭受酷刑,而且人格也要遭到極大淩辱。
別說是在皇宮內院裏,就是尋常百姓家有幾個婆婆能跋扈到當眾剝了褲子打媳婦的地步?至此慈禧仍不肯善罷甘休,還立刻奪了珍妃和姐姐瑾妃的封號,均降為貴人,同時馬上要求光緒發布了正式的上諭,宣稱此舉是為了“以示薄懲,而肅內政”。
不久,慈禧設禁牌兩塊。
一塊專為珍妃、瑾妃而設,諭曰:“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後懿旨:瑾貴人、珍貴人著加恩準其上殿當差隨侍,謹言慎行,改過自新。
平素裝飾衣著,俱按宮中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準違例。
皇帝前遇年節照例準其呈進食物,其餘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項,不準私自呈進。如有違例,重責不貸。特諭。”為了幫助隆裕樹立威信,慈禧還特意為隆裕做了一塊禁牌:“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後懿旨:皇後有統轄六宮之責,俟後嬪妃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幹預國政,顛倒是非,著皇後嚴加訪查,據實陳奏,從重懲辦,決不寬貸。欽此。”顯然希望藉此事幫助隆裕樹立六宮中的絕對權威,借隆裕更好地管束珍妃。
此事涉及的人數眾多,光前後打死的太監就有六十餘人,一時間宮內氣氛蕭瑟。
珍妃當天回宮後,“哀毀異常”,她心靈所受的傷害、摧殘遠遠超過了肉體,對她來說就差一個死字了。
當時慈禧不想因此與光緒的關係弄得太僵,轉而又送給珍妃八盒食品以示自己的寬大。
對珍妃來說,別說是八盒食品就是八十盒、八百盒也不可能撫慰一顆受盡淩辱、摧殘的心……喜怒無常的慈禧到了第二天,突然下令到同豫軒去看看。
路上看到一個太監沒有穿符合禮製的袍子便勃然大怒,命令隨從杖責。
但當時宮杖沒有帶在身邊。
慈禧餘怒未消,居然命令下屬用所乘轎的轎杆將這個可憐的太監打得死去活來。
等到她到了同豫軒,才知道已經在那裏候駕的皇後隆裕、珍妃、瑾妃都因聽說慈禧今天又大發淫威而驚嚇得昏厥過去,且“僵而不蘇”。
慈禧派人去瀛台告訴光緒,想看看光緒的反映。
光緒早就聽說頭一天的事了。
對慈禧派來的人說:“死就死了。”並賭氣地說即使都死了,以後也永遠不再立後。
光緒的表態很耐人回味,本來是後、妃被嚇昏,他卻特意提到皇後,所謂不再立後的隱台詞就是:即使皇後被嚇死,對他也無所謂……雖然一年以後,恢復了珍妃的封號,但是她非常清楚,舉步維艱的宮廷生活的開始。
宮廷中的政治鬥爭不允許弱者犯錯,每一次大意都是致命的。
珍妃從小的生活環境沒有教會她怎樣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生活,沒有教會她向強權低頭、仰人鼻息的為人,也沒有教會她察言觀色、進退自如的做人。
她的導師文廷式從小為她灌輸的維新思想,而且她已經把這些都刻印在每根神經上,不像她的姐姐僅僅是聽聽而已。
珍妃的性格及思想傾向,既使她能同光緒情投意合,又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
古老、枯朽、閉塞的紫禁城,容不下一個鮮活的、有生氣的、有維新意識生命的存在。
珍妃與慈禧更大的衝突——麵對中國政局淒風苦雨的不同選擇,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戊戌政變(1)
如果不是生活在波譎雲詭的清末,如果清朝的氣數未盡,如果西方列強沒有穿過太平洋……珍妃的得意也好,失寵也罷,都不過是重複大多數後宮妃子擁有過的命運。
我們還不妨假設:若她從此小心做人,且足夠幸運,能為光緒帶來皇子,說不定能夠母以子貴,平安度過一生。
可惜,歷史沒有給珍妃留下這樣的機會,而且珍妃的獨立思想、獨立人格,更為她的淒涼收場早就做了詮釋。
據曾在宮中給慈禧當過兩年侍從的德齡記載:光緒“聰明好學”,“通曉各類事務”,但慈禧在歸政後依舊大權獨攬、處處掣肘,根本不給光緒施展政治才能的機會,不僅在重大政事當中光緒要服從慈禧的意旨,即使是自己的家務事,他也未必可以做。
要讓皇上擺脫慈禧的控製,比登天還難。
皇帝要真正親政,還需等待時機。
1895年,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甲午海戰中國大敗後公車上書,珍妃的老師文廷式還參與組織了“強學會”。
這些維新派認為一個國家“變則存,不變則亡”,事物和真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代對的道理,今天不一定還適用;今天對的東西,明天也可能是錯的。
“時異久暫”,“是非遞改”。
所以,變法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時又是一個開明國君的要務。
維新思想給珍妃帶來了思想上極大的震動,她從老師文廷式、丈夫光緒的言談中聽到的一些國家政事,也讓她開始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擔憂。
而她的丈夫光緒更在維新黨人的鼓動下,燃起了重振朝綱的願望。
別說是在皇宮內院裏,就是尋常百姓家有幾個婆婆能跋扈到當眾剝了褲子打媳婦的地步?至此慈禧仍不肯善罷甘休,還立刻奪了珍妃和姐姐瑾妃的封號,均降為貴人,同時馬上要求光緒發布了正式的上諭,宣稱此舉是為了“以示薄懲,而肅內政”。
不久,慈禧設禁牌兩塊。
一塊專為珍妃、瑾妃而設,諭曰:“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後懿旨:瑾貴人、珍貴人著加恩準其上殿當差隨侍,謹言慎行,改過自新。
平素裝飾衣著,俱按宮中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準違例。
皇帝前遇年節照例準其呈進食物,其餘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項,不準私自呈進。如有違例,重責不貸。特諭。”為了幫助隆裕樹立威信,慈禧還特意為隆裕做了一塊禁牌:“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初一,奉皇太後懿旨:皇後有統轄六宮之責,俟後嬪妃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幹預國政,顛倒是非,著皇後嚴加訪查,據實陳奏,從重懲辦,決不寬貸。欽此。”顯然希望藉此事幫助隆裕樹立六宮中的絕對權威,借隆裕更好地管束珍妃。
此事涉及的人數眾多,光前後打死的太監就有六十餘人,一時間宮內氣氛蕭瑟。
珍妃當天回宮後,“哀毀異常”,她心靈所受的傷害、摧殘遠遠超過了肉體,對她來說就差一個死字了。
當時慈禧不想因此與光緒的關係弄得太僵,轉而又送給珍妃八盒食品以示自己的寬大。
對珍妃來說,別說是八盒食品就是八十盒、八百盒也不可能撫慰一顆受盡淩辱、摧殘的心……喜怒無常的慈禧到了第二天,突然下令到同豫軒去看看。
路上看到一個太監沒有穿符合禮製的袍子便勃然大怒,命令隨從杖責。
但當時宮杖沒有帶在身邊。
慈禧餘怒未消,居然命令下屬用所乘轎的轎杆將這個可憐的太監打得死去活來。
等到她到了同豫軒,才知道已經在那裏候駕的皇後隆裕、珍妃、瑾妃都因聽說慈禧今天又大發淫威而驚嚇得昏厥過去,且“僵而不蘇”。
慈禧派人去瀛台告訴光緒,想看看光緒的反映。
光緒早就聽說頭一天的事了。
對慈禧派來的人說:“死就死了。”並賭氣地說即使都死了,以後也永遠不再立後。
光緒的表態很耐人回味,本來是後、妃被嚇昏,他卻特意提到皇後,所謂不再立後的隱台詞就是:即使皇後被嚇死,對他也無所謂……雖然一年以後,恢復了珍妃的封號,但是她非常清楚,舉步維艱的宮廷生活的開始。
宮廷中的政治鬥爭不允許弱者犯錯,每一次大意都是致命的。
珍妃從小的生活環境沒有教會她怎樣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生活,沒有教會她向強權低頭、仰人鼻息的為人,也沒有教會她察言觀色、進退自如的做人。
她的導師文廷式從小為她灌輸的維新思想,而且她已經把這些都刻印在每根神經上,不像她的姐姐僅僅是聽聽而已。
珍妃的性格及思想傾向,既使她能同光緒情投意合,又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劇。
古老、枯朽、閉塞的紫禁城,容不下一個鮮活的、有生氣的、有維新意識生命的存在。
珍妃與慈禧更大的衝突——麵對中國政局淒風苦雨的不同選擇,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戊戌政變(1)
如果不是生活在波譎雲詭的清末,如果清朝的氣數未盡,如果西方列強沒有穿過太平洋……珍妃的得意也好,失寵也罷,都不過是重複大多數後宮妃子擁有過的命運。
我們還不妨假設:若她從此小心做人,且足夠幸運,能為光緒帶來皇子,說不定能夠母以子貴,平安度過一生。
可惜,歷史沒有給珍妃留下這樣的機會,而且珍妃的獨立思想、獨立人格,更為她的淒涼收場早就做了詮釋。
據曾在宮中給慈禧當過兩年侍從的德齡記載:光緒“聰明好學”,“通曉各類事務”,但慈禧在歸政後依舊大權獨攬、處處掣肘,根本不給光緒施展政治才能的機會,不僅在重大政事當中光緒要服從慈禧的意旨,即使是自己的家務事,他也未必可以做。
要讓皇上擺脫慈禧的控製,比登天還難。
皇帝要真正親政,還需等待時機。
1895年,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甲午海戰中國大敗後公車上書,珍妃的老師文廷式還參與組織了“強學會”。
這些維新派認為一個國家“變則存,不變則亡”,事物和真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古代對的道理,今天不一定還適用;今天對的東西,明天也可能是錯的。
“時異久暫”,“是非遞改”。
所以,變法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時又是一個開明國君的要務。
維新思想給珍妃帶來了思想上極大的震動,她從老師文廷式、丈夫光緒的言談中聽到的一些國家政事,也讓她開始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擔憂。
而她的丈夫光緒更在維新黨人的鼓動下,燃起了重振朝綱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