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為了殺人滅口,當年告發大福晉烏拉那拉氏同代善有私情的兩名庶妃阿濟根、塔因查也被強迫殉葬,一切的一切都伴隨著年輕而又鮮活的兩條生命的被扼殺而被掩蓋得無跡可尋。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生命的延續
在瀋陽後宮裏那位聰明幹練的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永遠地消失了,但她的生命依然在延續,阿濟格繼承了母親的果斷,多爾袞繼承了母親的睿智,多鐸卻繼承了母親的豁達。
在激烈爭奪中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很快就兌現了撥給多爾袞一個旗的承諾,但並不是努爾哈赤生前統領的那個旗,而是阿濟格的正白旗。
皇太極以阿濟格為多鐸擅自主婚為藉口,剝奪了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真可謂一箭雙鵰,既兌現了努爾哈赤的許諾,又在阿濟格與多爾袞之間結下了疙瘩,多爾袞的發跡畢竟是建立在阿濟格的失勢的基礎上。
對皇太極來說籠絡多爾袞、多鐸這兩個年幼的弟弟,總比駕禦已經成年的阿濟格要容易得多。
平心而論,在皇太極執政的17年來對兩個幼弟的確是關照有加,為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對他們的任何一次戰功都格外嘉獎,當皇太極仿照明朝官職創建六部時還不到20歲的多爾袞就負責吏部事務,而當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稱帝、改國號“清”、大封群臣時,24歲的多爾袞、22歲的多鐸同代善、濟爾哈朗(阿敏之弟)、豪格(皇太極長子)以及嶽托等都晉封為親王,多爾袞被封為睿親王,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崇德八年八月(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初九,皇太極突然去世,而且生前也沒有立下皇位的繼承人。
盡管兩白旗極力擁戴多爾袞即位,但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圖賴卻擺出不立皇太極之子就以死相拚的架勢。
為了避免兵戎相見、內部分裂,審時度勢的多爾袞說服兩白旗接受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即位的要求,但要排除35歲的肅親王豪格,最終達成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以皇太極幼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並以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濟爾哈朗作為皇太極的堂弟在血緣上就遠了一層,何況還是個生性懦弱的人,所謂共同輔政實際上是徒有其名。
清開國時期的軍事民主製度,斷送了多爾袞的皇位。
然而當皇太極統治17年去世時,已經成為強者的多爾袞卻又因“父傳子”體製得到確認,再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醞釀了17年的舊恨與被迫承認皇太極之子即位的新仇,在多爾袞的心中激盪、膨脹……他忘不了已經凝固在頭腦中最慘烈的一幕——母親慷慨激憤的抗爭,如泣如訴的叮囑,絕望的目光與端莊的儀容……已經到了報殺母之仇的時候了,他要讓逼迫母親殉葬的四大貝勒付出代價。
對於一命嗚呼的阿敏、莽古爾泰——在皇太極當政時已經受到嚴懲的兩個人,多爾袞隻能撂開手了;對於剝奪了他繼承權、參與逼死母親的皇太極,他的心情格外複雜,17年來皇太極兌現了向大福晉的承諾,一直對自己和多鐸關愛有加……但皇太極的皇位畢竟濺上了母親的鮮血,他決定把報復施加在豪格身上,要讓皇太極的長子體會到失去入承大統的滋味;至於既不敢按照父汗口諭輔佐自己即位又參與炮製遺詔逼母親生殉的大貝勒代善,也得讓他嚐嚐失去親人的痛苦……就在擁立順治即位後,代善第二子碩托及孫阿達禮勸睿王“自立為君”,以擁立來邀功,機敏過人的多爾袞深知在冊立會議後再輕舉妄動實在是以卵擊石,立即出麵告發碩托、阿達禮試圖謀逆,並把不知深淺的碩托、阿達禮處死,讓代善啞巴吃黃連。
從母親那裏承襲了超人智慧的多爾袞,不露任何痕跡就實施了被壓抑多年的報復。
在發泄了聚集在胸中17年的憤恨後,多爾袞就立即把全部精力用在對明清之際動盪時局的關註上。
甲申之變明王朝覆滅(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駐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請多爾袞發兵幫助自己討伐李自成、兵報君父之仇;多爾袞意識到大舉入關問鼎中原的機會終於出現了,立即統領八旗將士向山海關挺進,並通過軟硬兼施使得吳三桂接受了剃髮稱臣的條件;旋即與吳三桂在一片石那個地方擊潰了李自成,風捲殘雲般地占領了北京,很快作出遷都北京的決策,使得清王朝的統治從遼左一隅走向了全中國,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飛躍。
至於多鐸、阿濟格在逐鹿中原的戰役中也都大顯神威,多鐸多次擊敗向陝西撤退的李自成,並在潼關的關鍵一戰中基本摧毀李自成的實力。
而且在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勢如破竹突破南明的江北防線,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南明福王政權的都城……而阿濟格則一直率領北路軍追擊李自成,在多鐸調離開陝西後,一直對敗逃中的李自成窮追不捨,從陝西追到湖北,直至李自成在九宮山死於非命……如果大福晉地下有知,她應該感到欣慰,受到汗王努爾哈赤特別器重的三個兒子,不僅在清與明的抗衡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繼明而立、逐鹿中原中作出無人能替代的歷史性貢獻……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生命的延續
在瀋陽後宮裏那位聰明幹練的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永遠地消失了,但她的生命依然在延續,阿濟格繼承了母親的果斷,多爾袞繼承了母親的睿智,多鐸卻繼承了母親的豁達。
在激烈爭奪中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很快就兌現了撥給多爾袞一個旗的承諾,但並不是努爾哈赤生前統領的那個旗,而是阿濟格的正白旗。
皇太極以阿濟格為多鐸擅自主婚為藉口,剝奪了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真可謂一箭雙鵰,既兌現了努爾哈赤的許諾,又在阿濟格與多爾袞之間結下了疙瘩,多爾袞的發跡畢竟是建立在阿濟格的失勢的基礎上。
對皇太極來說籠絡多爾袞、多鐸這兩個年幼的弟弟,總比駕禦已經成年的阿濟格要容易得多。
平心而論,在皇太極執政的17年來對兩個幼弟的確是關照有加,為他們提供鍛鍊的機會,對他們的任何一次戰功都格外嘉獎,當皇太極仿照明朝官職創建六部時還不到20歲的多爾袞就負責吏部事務,而當皇太極在天聰九年(1636年,明崇禎九年)稱帝、改國號“清”、大封群臣時,24歲的多爾袞、22歲的多鐸同代善、濟爾哈朗(阿敏之弟)、豪格(皇太極長子)以及嶽托等都晉封為親王,多爾袞被封為睿親王,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崇德八年八月(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初九,皇太極突然去世,而且生前也沒有立下皇位的繼承人。
盡管兩白旗極力擁戴多爾袞即位,但兩黃旗大臣索尼、鰲拜、圖賴卻擺出不立皇太極之子就以死相拚的架勢。
為了避免兵戎相見、內部分裂,審時度勢的多爾袞說服兩白旗接受兩黃旗擁立皇太極之子即位的要求,但要排除35歲的肅親王豪格,最終達成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以皇太極幼子福臨即位、改元順治,並以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濟爾哈朗作為皇太極的堂弟在血緣上就遠了一層,何況還是個生性懦弱的人,所謂共同輔政實際上是徒有其名。
清開國時期的軍事民主製度,斷送了多爾袞的皇位。
然而當皇太極統治17年去世時,已經成為強者的多爾袞卻又因“父傳子”體製得到確認,再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醞釀了17年的舊恨與被迫承認皇太極之子即位的新仇,在多爾袞的心中激盪、膨脹……他忘不了已經凝固在頭腦中最慘烈的一幕——母親慷慨激憤的抗爭,如泣如訴的叮囑,絕望的目光與端莊的儀容……已經到了報殺母之仇的時候了,他要讓逼迫母親殉葬的四大貝勒付出代價。
對於一命嗚呼的阿敏、莽古爾泰——在皇太極當政時已經受到嚴懲的兩個人,多爾袞隻能撂開手了;對於剝奪了他繼承權、參與逼死母親的皇太極,他的心情格外複雜,17年來皇太極兌現了向大福晉的承諾,一直對自己和多鐸關愛有加……但皇太極的皇位畢竟濺上了母親的鮮血,他決定把報復施加在豪格身上,要讓皇太極的長子體會到失去入承大統的滋味;至於既不敢按照父汗口諭輔佐自己即位又參與炮製遺詔逼母親生殉的大貝勒代善,也得讓他嚐嚐失去親人的痛苦……就在擁立順治即位後,代善第二子碩托及孫阿達禮勸睿王“自立為君”,以擁立來邀功,機敏過人的多爾袞深知在冊立會議後再輕舉妄動實在是以卵擊石,立即出麵告發碩托、阿達禮試圖謀逆,並把不知深淺的碩托、阿達禮處死,讓代善啞巴吃黃連。
從母親那裏承襲了超人智慧的多爾袞,不露任何痕跡就實施了被壓抑多年的報復。
在發泄了聚集在胸中17年的憤恨後,多爾袞就立即把全部精力用在對明清之際動盪時局的關註上。
甲申之變明王朝覆滅(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駐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請多爾袞發兵幫助自己討伐李自成、兵報君父之仇;多爾袞意識到大舉入關問鼎中原的機會終於出現了,立即統領八旗將士向山海關挺進,並通過軟硬兼施使得吳三桂接受了剃髮稱臣的條件;旋即與吳三桂在一片石那個地方擊潰了李自成,風捲殘雲般地占領了北京,很快作出遷都北京的決策,使得清王朝的統治從遼左一隅走向了全中國,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飛躍。
至於多鐸、阿濟格在逐鹿中原的戰役中也都大顯神威,多鐸多次擊敗向陝西撤退的李自成,並在潼關的關鍵一戰中基本摧毀李自成的實力。
而且在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勢如破竹突破南明的江北防線,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南明福王政權的都城……而阿濟格則一直率領北路軍追擊李自成,在多鐸調離開陝西後,一直對敗逃中的李自成窮追不捨,從陝西追到湖北,直至李自成在九宮山死於非命……如果大福晉地下有知,她應該感到欣慰,受到汗王努爾哈赤特別器重的三個兒子,不僅在清與明的抗衡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繼明而立、逐鹿中原中作出無人能替代的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