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後(3)
孝賢皇後在二月二十九日登上泰山,三月初四日還遊覽了濟南的趵突泉,怎麽會在7天以後就忽然病死了呢?因此,關於孝賢皇後之死因,社會上頗有議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羞憤落水而死。《清鑒綱目》載:“迴鑾至德州,帝在舟中夜宴,後在他舟聞之,恐滋事變。後素性嚴重,雖在行次,不忘永巷之規。是日至帝舟,因事進諫,語頗激切。時帝已被酒,怒後,頗加詬誶,後羞忿返,失足蹈水死。帝醒,乃大悔。”
皇後朝袍披領《清朝野史大觀》載:“相傳,傅恆夫人與高宗通,後屢反目,高宗積不能平。南巡還至直隸境,同宿禦舟中,偶論及舊事,後誚讓備至,高宗大怒,逼之入水。還京後,以病殂告,終覺疚心。”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五卷,清近代部分載:“皇後富察氏投水死。十一日夜,幹隆帝東巡迴駐德州,於舟中宴飲淫樂。皇後富察氏激切進諫,幹隆帝加以詬誶。後羞忿,投水死。皇太後得聞臨視,悲慟良久。”
悲痛憂鬱而死。永璉、永琮的接連殤逝,給孝賢皇後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創傷,使她悲傷憂鬱難以控製,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致使死在迴鑾途中。
有病而死。這是清廷的官方說法。幹隆《起居注》載:幹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乙未,駕至德州登舟。先數日,皇後偶感寒疾,至是日疾甚,……夜半亥刻崩逝”。《清實錄·高宗實錄》載:“皇後同朕奉皇太後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屙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史專家劉桂林先生依據大量的清宮檔案,對孝賢皇後的死因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孝賢皇後因寒疾而死是肯定無疑的。
幹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幹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諡大行皇後為“孝賢皇後”的諭旨,他在諭旨中,對皇後的一生做了全麵總結和高度評價,講了賜諡“孝賢”的理由:
皇後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幹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睠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諡,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後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後一生之淑德。應諡為孝賢皇後。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後(4)
在一般情況下,賜皇後諡號,先由皇帝發出諭旨,然後由禮臣們擬出幾個字上奏,由皇帝挑選欽定。而孝賢皇後的諡號,直接由皇帝賜給,未由大臣擬定,表現了幹隆帝對孝賢皇後的深情厚意。
諡以“孝賢”,是皇後生前的夙願。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貴妃高氏薨逝,皇帝賜給她的諡號是“慧賢”。孝賢皇後知道這件事後,流著眼淚對幹隆帝請求說:“我朝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當時孝賢皇後剛34歲,幹隆帝認為皇後這句話隻不過是句笑談,所以沒有在意。這次皇後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這段往事,幹隆帝不由得大為傷感起來。於是將當時任刑部尚書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進宮來,向他講了這件事,命他寫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這樣寫的:
……尚憶宮廷相對之日,適當慧賢定諡之初,後忽哽咽以陳詞,朕為欷籲而悚聽。謂兩言之徵信,傳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為先,而四德唯賢兼備。倘易名於他日,期紀實於生平。豈知疇昔所雲,果作後來之讖。在皇後貽芬圖史,洵乎克踐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諾。興懷及此,悲慟如何?
此篇祭文,敘事精當,文詞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於名家之手。
嫡子的接連夭折,賢後的突然逝世,使幹隆帝陷入了極度悲哀之中,他心情煩躁,極易生氣發怒,看什麽都不順心。許多大臣官員,甚至皇子、宗親接連受到嚴厲叱責、治罪。
天人永隔,追思不斷
深愛的皇後已經離去,自己再也無法享受她的溫存和體貼了,傷感的幹隆對此有著太多的不甘心。他無法阻止孝賢離去的腳步,就隻能保留她活著時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託之處,企望讓她的影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
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是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為了能使自己時常回到與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幹隆帝下令保留長春宮孝賢皇後居住時的原陳設,將孝賢皇後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還將孝賢皇後及已去世的皇貴妃的畫像也供在那裏。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時,幹隆帝都親臨憑弔。這種陳設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幹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後妃們居住。
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後(3)
孝賢皇後在二月二十九日登上泰山,三月初四日還遊覽了濟南的趵突泉,怎麽會在7天以後就忽然病死了呢?因此,關於孝賢皇後之死因,社會上頗有議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羞憤落水而死。《清鑒綱目》載:“迴鑾至德州,帝在舟中夜宴,後在他舟聞之,恐滋事變。後素性嚴重,雖在行次,不忘永巷之規。是日至帝舟,因事進諫,語頗激切。時帝已被酒,怒後,頗加詬誶,後羞忿返,失足蹈水死。帝醒,乃大悔。”
皇後朝袍披領《清朝野史大觀》載:“相傳,傅恆夫人與高宗通,後屢反目,高宗積不能平。南巡還至直隸境,同宿禦舟中,偶論及舊事,後誚讓備至,高宗大怒,逼之入水。還京後,以病殂告,終覺疚心。”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五卷,清近代部分載:“皇後富察氏投水死。十一日夜,幹隆帝東巡迴駐德州,於舟中宴飲淫樂。皇後富察氏激切進諫,幹隆帝加以詬誶。後羞忿,投水死。皇太後得聞臨視,悲慟良久。”
悲痛憂鬱而死。永璉、永琮的接連殤逝,給孝賢皇後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創傷,使她悲傷憂鬱難以控製,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致使死在迴鑾途中。
有病而死。這是清廷的官方說法。幹隆《起居注》載:幹隆十三年(1748)“三月十一日乙未,駕至德州登舟。先數日,皇後偶感寒疾,至是日疾甚,……夜半亥刻崩逝”。《清實錄·高宗實錄》載:“皇後同朕奉皇太後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屙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史專家劉桂林先生依據大量的清宮檔案,對孝賢皇後的死因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孝賢皇後因寒疾而死是肯定無疑的。
幹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幹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諡大行皇後為“孝賢皇後”的諭旨,他在諭旨中,對皇後的一生做了全麵總結和高度評價,講了賜諡“孝賢”的理由:
皇後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幹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睠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諡,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朕昨賦皇後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後一生之淑德。應諡為孝賢皇後。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上一頁[返回目錄]下一頁
節儉愛夫的名後——孝賢皇後(4)
在一般情況下,賜皇後諡號,先由皇帝發出諭旨,然後由禮臣們擬出幾個字上奏,由皇帝挑選欽定。而孝賢皇後的諡號,直接由皇帝賜給,未由大臣擬定,表現了幹隆帝對孝賢皇後的深情厚意。
諡以“孝賢”,是皇後生前的夙願。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貴妃高氏薨逝,皇帝賜給她的諡號是“慧賢”。孝賢皇後知道這件事後,流著眼淚對幹隆帝請求說:“我朝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當時孝賢皇後剛34歲,幹隆帝認為皇後這句話隻不過是句笑談,所以沒有在意。這次皇後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這段往事,幹隆帝不由得大為傷感起來。於是將當時任刑部尚書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進宮來,向他講了這件事,命他寫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這樣寫的:
……尚憶宮廷相對之日,適當慧賢定諡之初,後忽哽咽以陳詞,朕為欷籲而悚聽。謂兩言之徵信,傳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為先,而四德唯賢兼備。倘易名於他日,期紀實於生平。豈知疇昔所雲,果作後來之讖。在皇後貽芬圖史,洵乎克踐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諾。興懷及此,悲慟如何?
此篇祭文,敘事精當,文詞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於名家之手。
嫡子的接連夭折,賢後的突然逝世,使幹隆帝陷入了極度悲哀之中,他心情煩躁,極易生氣發怒,看什麽都不順心。許多大臣官員,甚至皇子、宗親接連受到嚴厲叱責、治罪。
天人永隔,追思不斷
深愛的皇後已經離去,自己再也無法享受她的溫存和體貼了,傷感的幹隆對此有著太多的不甘心。他無法阻止孝賢離去的腳步,就隻能保留她活著時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託之處,企望讓她的影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
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是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為了能使自己時常回到與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幹隆帝下令保留長春宮孝賢皇後居住時的原陳設,將孝賢皇後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還將孝賢皇後及已去世的皇貴妃的畫像也供在那裏。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時,幹隆帝都親臨憑弔。這種陳設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幹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後妃們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