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頁
二戰親歷記之浴血東線 作者:丁丁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營所有的人都加入到了布雷的行列中。按照嚴大力事先的安排,在最先布設的地雷上稀稀拉拉地插上了已經寫好的德語警示牌。而在更多沒有布雷的地方也同樣插上了這種警示牌。
最開始營裏的幾名連級軍官並不理解嚴大力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就連依瓦什科夫都不能理解。他還專門跑來詢問道:“西多羅夫同誌,布設雷區我能理解,但既然已經布雷為什麽還要專門立上警示牌通知德軍呢?要不是我很了解你,我認為你這是在幫助敵人。”
對於這樣的問題嚴大力其實想回答,但是他認為前麵的防線其實並不能阻擋德軍裝甲部隊太多的時間,因此指著西麵用俄羅斯人簡單粗暴的方式回答道:“依瓦什科夫同誌,我這麽做是有我的原因的。現在時間緊迫,你回頭看看西麵,我們曾經的防禦陣地現在有很多炮彈爆炸而產生的煙柱。敵人正在進攻,我建議你還是趕快去布雷吧。等完成後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
由於嚴大力是部隊的軍事主官,對於軍事行動負有全責。因此依瓦什科夫這個政工幹部也沒有權利去幹涉部隊的作戰行動,隻得按住心中的疑惑也加入了布雷的行列。一時間這一地區大家都在挖坑埋雷,灰塵揚得到處都是。
等到三營基本上將雷區布設完成後,從西麵遠遠的開來一支隊伍。嚴大力心裏一驚,難道德軍怎麽快就突破防禦了?他正準備下令讓三營後撤防禦時,古謝夫派人來向他報告說,是基利傑緬科中校帶著本團的另外兩個營趕到了。古謝夫的七連作為嚴大力的老部隊很受嚴大力的重視,因此在布設雷區時他專門把七連放出去作為警戒部隊以防萬一。古謝夫這個老部下是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嚴大力對於他非常放心。
對於基利傑緬科中校將974團的主力帶來,嚴大力還是很高興的。在他的計劃裏除了在這裏布設雷區以外,他還想繼續順著這條公路向東繼續撤退,每隔幾公裏就設置這樣一種雷區。其實他曾經考慮過沿著公路就這樣一支把雷區設到博科夫斯卡亞的西郊,但是由於三營所攜帶的反坦克地雷是有限的,三營每個士兵除了攜帶武器彈藥外並不能攜帶太多的反坦克地雷。因此才會隔一段距離在設置一次雷區。但願基利傑緬科中校所率領的另外兩個營也能攜帶一些反坦克地雷。
但是嚴大力失望了,在見到基利傑緬科中校後他發現另外兩個營並沒有攜帶反坦克地雷。他不由得詢問團參謀長克洛奇科夫:“怎麽你們也後撤了?既然後撤為什麽不幫我都帶些反坦克地雷來啊?你可是知道我的設想的。”
克洛奇科夫雙手一攤,說道:“西多羅夫同誌,我們是奉師長同誌的命令來協助你的。但是後勤基地內的反坦克地雷都被你帶著三營搬空了。”
就在嚴大力還想說什麽的時候一旁的基利傑緬科中校開口了:“好了。現在確實沒有更多的反坦克地雷了。你就被責怪克洛奇科夫大尉了。費奧克季斯托夫上校覺得你的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你也要知道這隻是一種欺騙措施,也許能拖住德軍一段時間,但是並不能讓德軍停止進攻。德軍的主力已經在向後勤基地那裏的防禦陣地進行進攻了,師首長命令我們團在布設好地雷後就撤到博科夫斯克亞進行防禦,不能讓敵人在行進間占領博科夫斯卡亞。聽說方麵軍已經調集了兩個師正在向博科夫斯卡亞前進,來防守這座城市。但是這兩個師距離這裏太遠了,我們必須要守住博科夫斯卡亞,不能讓敵人順利地占領這個交通樞紐。”
基利傑緬科的話讓嚴大力有喜有憂,他本來就是想再布設完所有的反坦克地雷後撤到博科夫斯卡亞進行防禦。現在974團都後撤的話對於防守這座城市肯定是有好處的,畢竟自己一個營兵力有點少。而且還有增援部隊正在向這裏趕,這都是好消息。但問題是這兩個師的增援部隊實在是離得有點遠,能不能趕到很難講。現在隻能看西麵師主力能頂住德軍進攻多長時間以及自己的這個小花招是不是能拖延德軍裝甲部隊前進的步伐了。
很快,974團全團又開始向東行軍。在路上嚴大力終於有時間向營裏所有的連級軍官以及依瓦什科夫說明自己的計劃以及剛從基利傑緬科中校那裏得到的消息和任務,這才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在又向東步行了三公裏後,三營把僅剩的反坦克地雷又布設在了公路上以及公路兩側,同樣立了一些德語警示牌。再向東走了三公裏,這是已經完全沒有地雷了,隻得立了一些德語警示牌。然後全團就一直向東前進,因為再有幾公裏就是博科夫斯卡亞了。嚴大力隻能寄希望於自己設置的雷區能盡量拖延德軍前進的步伐,為全團在博科夫斯卡亞西郊修築防禦工事贏得時間。
而此時德軍第4裝甲師已經開始向樹林南麵的775團陣地發起了快速突擊,在德軍指揮官看來,這裏經過炮火猛烈轟擊已經沒有了地雷。並且這裏地勢平坦,蘇軍也沒有修築完備的防禦工事,應該沒有什麽能阻止坦克車輛的前進了。為了搶時間,也為了防止在樹林南部邊緣蘇軍布置有反坦克炮,因此第4裝甲師甚至向南多繞了點路才開始向東突擊前進。
對於德軍的這一舉動,第172步兵師根本沒有辦法能阻擋德軍裝甲部隊的步伐。為了不被德軍包圍,費奧克季斯托夫隻能下令768團和775團的殘部向東撤退。當然,撤退的路線還是有講究的,由於公路上以經被埋設了地雷,再加上南麵德軍第4裝甲師正在迅猛前進,因此拉普捷夫中校專門製定了一個先沿著公路向東行走三公裏然後從公路的北麵繞過雷區撤向博科夫斯卡亞的路線。
最開始營裏的幾名連級軍官並不理解嚴大力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就連依瓦什科夫都不能理解。他還專門跑來詢問道:“西多羅夫同誌,布設雷區我能理解,但既然已經布雷為什麽還要專門立上警示牌通知德軍呢?要不是我很了解你,我認為你這是在幫助敵人。”
對於這樣的問題嚴大力其實想回答,但是他認為前麵的防線其實並不能阻擋德軍裝甲部隊太多的時間,因此指著西麵用俄羅斯人簡單粗暴的方式回答道:“依瓦什科夫同誌,我這麽做是有我的原因的。現在時間緊迫,你回頭看看西麵,我們曾經的防禦陣地現在有很多炮彈爆炸而產生的煙柱。敵人正在進攻,我建議你還是趕快去布雷吧。等完成後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
由於嚴大力是部隊的軍事主官,對於軍事行動負有全責。因此依瓦什科夫這個政工幹部也沒有權利去幹涉部隊的作戰行動,隻得按住心中的疑惑也加入了布雷的行列。一時間這一地區大家都在挖坑埋雷,灰塵揚得到處都是。
等到三營基本上將雷區布設完成後,從西麵遠遠的開來一支隊伍。嚴大力心裏一驚,難道德軍怎麽快就突破防禦了?他正準備下令讓三營後撤防禦時,古謝夫派人來向他報告說,是基利傑緬科中校帶著本團的另外兩個營趕到了。古謝夫的七連作為嚴大力的老部隊很受嚴大力的重視,因此在布設雷區時他專門把七連放出去作為警戒部隊以防萬一。古謝夫這個老部下是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嚴大力對於他非常放心。
對於基利傑緬科中校將974團的主力帶來,嚴大力還是很高興的。在他的計劃裏除了在這裏布設雷區以外,他還想繼續順著這條公路向東繼續撤退,每隔幾公裏就設置這樣一種雷區。其實他曾經考慮過沿著公路就這樣一支把雷區設到博科夫斯卡亞的西郊,但是由於三營所攜帶的反坦克地雷是有限的,三營每個士兵除了攜帶武器彈藥外並不能攜帶太多的反坦克地雷。因此才會隔一段距離在設置一次雷區。但願基利傑緬科中校所率領的另外兩個營也能攜帶一些反坦克地雷。
但是嚴大力失望了,在見到基利傑緬科中校後他發現另外兩個營並沒有攜帶反坦克地雷。他不由得詢問團參謀長克洛奇科夫:“怎麽你們也後撤了?既然後撤為什麽不幫我都帶些反坦克地雷來啊?你可是知道我的設想的。”
克洛奇科夫雙手一攤,說道:“西多羅夫同誌,我們是奉師長同誌的命令來協助你的。但是後勤基地內的反坦克地雷都被你帶著三營搬空了。”
就在嚴大力還想說什麽的時候一旁的基利傑緬科中校開口了:“好了。現在確實沒有更多的反坦克地雷了。你就被責怪克洛奇科夫大尉了。費奧克季斯托夫上校覺得你的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你也要知道這隻是一種欺騙措施,也許能拖住德軍一段時間,但是並不能讓德軍停止進攻。德軍的主力已經在向後勤基地那裏的防禦陣地進行進攻了,師首長命令我們團在布設好地雷後就撤到博科夫斯克亞進行防禦,不能讓敵人在行進間占領博科夫斯卡亞。聽說方麵軍已經調集了兩個師正在向博科夫斯卡亞前進,來防守這座城市。但是這兩個師距離這裏太遠了,我們必須要守住博科夫斯卡亞,不能讓敵人順利地占領這個交通樞紐。”
基利傑緬科的話讓嚴大力有喜有憂,他本來就是想再布設完所有的反坦克地雷後撤到博科夫斯卡亞進行防禦。現在974團都後撤的話對於防守這座城市肯定是有好處的,畢竟自己一個營兵力有點少。而且還有增援部隊正在向這裏趕,這都是好消息。但問題是這兩個師的增援部隊實在是離得有點遠,能不能趕到很難講。現在隻能看西麵師主力能頂住德軍進攻多長時間以及自己的這個小花招是不是能拖延德軍裝甲部隊前進的步伐了。
很快,974團全團又開始向東行軍。在路上嚴大力終於有時間向營裏所有的連級軍官以及依瓦什科夫說明自己的計劃以及剛從基利傑緬科中校那裏得到的消息和任務,這才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在又向東步行了三公裏後,三營把僅剩的反坦克地雷又布設在了公路上以及公路兩側,同樣立了一些德語警示牌。再向東走了三公裏,這是已經完全沒有地雷了,隻得立了一些德語警示牌。然後全團就一直向東前進,因為再有幾公裏就是博科夫斯卡亞了。嚴大力隻能寄希望於自己設置的雷區能盡量拖延德軍前進的步伐,為全團在博科夫斯卡亞西郊修築防禦工事贏得時間。
而此時德軍第4裝甲師已經開始向樹林南麵的775團陣地發起了快速突擊,在德軍指揮官看來,這裏經過炮火猛烈轟擊已經沒有了地雷。並且這裏地勢平坦,蘇軍也沒有修築完備的防禦工事,應該沒有什麽能阻止坦克車輛的前進了。為了搶時間,也為了防止在樹林南部邊緣蘇軍布置有反坦克炮,因此第4裝甲師甚至向南多繞了點路才開始向東突擊前進。
對於德軍的這一舉動,第172步兵師根本沒有辦法能阻擋德軍裝甲部隊的步伐。為了不被德軍包圍,費奧克季斯托夫隻能下令768團和775團的殘部向東撤退。當然,撤退的路線還是有講究的,由於公路上以經被埋設了地雷,再加上南麵德軍第4裝甲師正在迅猛前進,因此拉普捷夫中校專門製定了一個先沿著公路向東行走三公裏然後從公路的北麵繞過雷區撤向博科夫斯卡亞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