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過黃金般中學時代的鮑克明——1944年8月1日,由“保小”畢業升入延安中學。在延河邊、橋兒溝、楊家嶺、清涼山,從魯藝的大教堂到露天教室和土窯洞;可敬可親的老師,活潑勇敢的小夥伴……一生中多少往事都稍縱即逝,惟有這延安時期的回憶是那麽真切、清晰而強烈!他在延安奠定了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培養了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品格和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蘇聯留學期間,曾任留蘇學生總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回國後歷任國防部五院實習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主任設計師、副所長,航天部三院副總工程師、院長,航天部副部長、海南省常務副省長,中國宇航協會副理事長。1988年榮立一等功,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是中共十二大代表、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苦樂中總忘不了延安的張羽——他吃的是小米、南瓜、土豆飯,穿的是草鞋、土布衣,睡在土窯洞,上課在露天……最難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真誠的人際關係,革命的友情,老師、同學之間的愛,黨的需要就是個人誌願的信念。1944年張羽根據需要到邊區富縣工作,1946年10月調到新華社,1955年進北京大學學習經濟,畢業後任教多年。後他調到鞍山鋼鐵公司任計劃處長、副經理、遼寧省計委副主任、鞍鋼黨委書記,是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特級教師歐陽代娜——著名作家歐陽山的大女兒。坐著小馬紮,膝蓋當書桌,夏日與山風為伴,隆冬跟雪花嬉戲,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時而被綠色裝點,時而被銀妝素裹,她就是在這裏奠定了做人的信念,成長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先後被評為特級教師、省市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模範教師、十佳教師、省勞動模範、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先後獲得人民教師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和稱號。著作有:中學語文教材《閱讀》、《寫作》、《作文》等。
△“去吧,奮鬥去吧”的續磊——老同盟會員續範亭的女兒。1945年4月12日在延安中學畢業前加人了中國共產黨。9月2日,和延安魯藝文學係的十幾位同學,參加了開赴東北幹部團中的魯藝工作隊。在土改工作中,她作為《東北日報》的記者,在深人農村採訪中得知父親病故的噩耗。她在極度悲苦中牢記著父親的教誨:“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將身軀易自由。”
△鋼鐵專家蔡博——在蘇聯生活十年後,1949年8月跟隨劉少奇回到祖國,滿腔熱情地投人新中國的建設。他主動要求到鞍鋼工作,先後擔任煉鐵廠副廠長、廠長等職務。他結合實際,成功地推廣運用了當時蘇聯的冶煉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使鞍鋼煉鐵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並在全國獲得推廣。他非常強調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領導組織了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課題,對鞍鋼煉鐵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煉鐵技術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長製”企業管理辦法是從蘇聯學來的,在1959年“反右傾”運動中,蔡博被當作“白旗”拔掉了。“十年動亂”後,他撰寫了《鋼鐵研究總結——煉鐵科研三十年》一文,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煉鐵專家,他的名字載人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建設史冊。
△對前途充滿信心的阮崇武——他小時候生活在延安,對一個尚不太懂事的孩子來講,這一段生活無疑給他一生中打下了做人的堅實基礎。1952年他赴蘇聯留學,1957 年畢業於莫斯科機械學院。回國後他任瀋陽鑄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室主任,上海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和副所長,上海市科協副秘書長,駐聯邦德國大使館科技參贊,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和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公安部部長,武警部隊第一政委,國家科委副主任,勞動部部長,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他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他終生不忘延安生活,希望把經過實踐而證明了的好的傳統保持下去,並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更加發揚光大。
△受命於危難中的化肥專家安常娥——1938年13歲時參加革命,1940年人黨,19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化工係肄業,1946年從事軍工化工研究,1954年留蘇學習大型氮肥聯合企業科研技術和生產控製分析技術,1955年回國負責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化肥試驗室並任該室主任兼書記。1960年調太原化肥廠任副總工程師。1965年她臨危受命,到國內最大的南京化肥廠去解決催化劑生產難題。她在蘇聯留學時曾向教員討教過催化劑問題,得到的回答是:“催化劑製造技術無可奉告。”中國人也是人,也有一個腦袋兩隻手,外國人能製造出來的我們為什麽不行?12年的心靈創傷,12年的意誌磨鍊,她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事故中尋求成功的希望。經過200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噴射法”球形氮催化劑新工藝終於在我國試驗成功!
△嚴於責己的林用三——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兒子。他學習刻苦,樂於助人。胡宗南進攻延安時,他隨學校一起撤離。他是當時“保小”年齡最小的孩子之一,在行軍路上他經常把架窩子讓給生病的大哥哥、大姐姐。自己步行。他在河北參加了“光明”、“行知”、“保小”三校合併,隨華北育才小學進人北京先農壇,後考人北京101中學。他參加工作後曾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勞動部副部長等職。但他仍像父親一樣,始終保持著普通勞動者的本色。
△苦樂中總忘不了延安的張羽——他吃的是小米、南瓜、土豆飯,穿的是草鞋、土布衣,睡在土窯洞,上課在露天……最難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真誠的人際關係,革命的友情,老師、同學之間的愛,黨的需要就是個人誌願的信念。1944年張羽根據需要到邊區富縣工作,1946年10月調到新華社,1955年進北京大學學習經濟,畢業後任教多年。後他調到鞍山鋼鐵公司任計劃處長、副經理、遼寧省計委副主任、鞍鋼黨委書記,是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特級教師歐陽代娜——著名作家歐陽山的大女兒。坐著小馬紮,膝蓋當書桌,夏日與山風為伴,隆冬跟雪花嬉戲,綿延不斷的黃土高原,時而被綠色裝點,時而被銀妝素裹,她就是在這裏奠定了做人的信念,成長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先後被評為特級教師、省市優秀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模範教師、十佳教師、省勞動模範、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先後獲得人民教師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和稱號。著作有:中學語文教材《閱讀》、《寫作》、《作文》等。
△“去吧,奮鬥去吧”的續磊——老同盟會員續範亭的女兒。1945年4月12日在延安中學畢業前加人了中國共產黨。9月2日,和延安魯藝文學係的十幾位同學,參加了開赴東北幹部團中的魯藝工作隊。在土改工作中,她作為《東北日報》的記者,在深人農村採訪中得知父親病故的噩耗。她在極度悲苦中牢記著父親的教誨:“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將身軀易自由。”
△鋼鐵專家蔡博——在蘇聯生活十年後,1949年8月跟隨劉少奇回到祖國,滿腔熱情地投人新中國的建設。他主動要求到鞍鋼工作,先後擔任煉鐵廠副廠長、廠長等職務。他結合實際,成功地推廣運用了當時蘇聯的冶煉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經驗,使鞍鋼煉鐵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並在全國獲得推廣。他非常強調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革新,領導組織了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課題,對鞍鋼煉鐵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煉鐵技術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長製”企業管理辦法是從蘇聯學來的,在1959年“反右傾”運動中,蔡博被當作“白旗”拔掉了。“十年動亂”後,他撰寫了《鋼鐵研究總結——煉鐵科研三十年》一文,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煉鐵專家,他的名字載人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建設史冊。
△對前途充滿信心的阮崇武——他小時候生活在延安,對一個尚不太懂事的孩子來講,這一段生活無疑給他一生中打下了做人的堅實基礎。1952年他赴蘇聯留學,1957 年畢業於莫斯科機械學院。回國後他任瀋陽鑄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室主任,上海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和副所長,上海市科協副秘書長,駐聯邦德國大使館科技參贊,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和書記,上海市副市長,公安部部長,武警部隊第一政委,國家科委副主任,勞動部部長,海南省委書記兼省長。他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當選為中央委員。他終生不忘延安生活,希望把經過實踐而證明了的好的傳統保持下去,並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更加發揚光大。
△受命於危難中的化肥專家安常娥——1938年13歲時參加革命,1940年人黨,19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化工係肄業,1946年從事軍工化工研究,1954年留蘇學習大型氮肥聯合企業科研技術和生產控製分析技術,1955年回國負責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大型化肥試驗室並任該室主任兼書記。1960年調太原化肥廠任副總工程師。1965年她臨危受命,到國內最大的南京化肥廠去解決催化劑生產難題。她在蘇聯留學時曾向教員討教過催化劑問題,得到的回答是:“催化劑製造技術無可奉告。”中國人也是人,也有一個腦袋兩隻手,外國人能製造出來的我們為什麽不行?12年的心靈創傷,12年的意誌磨鍊,她勇往直前,百折不回,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事故中尋求成功的希望。經過200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噴射法”球形氮催化劑新工藝終於在我國試驗成功!
△嚴於責己的林用三——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兒子。他學習刻苦,樂於助人。胡宗南進攻延安時,他隨學校一起撤離。他是當時“保小”年齡最小的孩子之一,在行軍路上他經常把架窩子讓給生病的大哥哥、大姐姐。自己步行。他在河北參加了“光明”、“行知”、“保小”三校合併,隨華北育才小學進人北京先農壇,後考人北京101中學。他參加工作後曾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勞動部副部長等職。但他仍像父親一樣,始終保持著普通勞動者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