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30章 工具機工藝革新能手——張代俠
張代俠的父親張宗適,早年參加革命,是陝西省第一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 渭南赤水特支書記(團中央直屬支部),後任共青團渭南縣委書記、中共陝東特委委員、共青團陝西省委委員等職務。渭華起義時,已積勞成疾,患了肺病,整日咳血。但他仍到處奔走疾呼,領導農民和青年學生參加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起義失敗後,敵人通緝逮捕他。一次,他被迫藏在紅薯窖裏,陰冷潮濕、終日不見陽光,既缺醫藥,又乏食物,不久,就與世長辭了,時年僅22歲。當時張代俠剛出生幾個月,年輕的媽媽帶著他,東躲西藏,飽嚐了艱辛和磨難。他媽媽承受不了這人間的苦難,丟下兒子自殺身亡。那時,他二爸張宗遜在外當紅軍,三爸年齡小尚未成親,代俠就在同族的大家庭裏乞吃活命。直到三爸成親、分了家,才跟三爸生活。自他記事起,從未受過父母的愛撫。
張代俠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後,作為年輕有為的留學生,又有好的工作,很快在北京組織了幸福的家庭。很多人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不安於現狀,卻要求離開北京,到基層去工作。他知道基層需要技術人員,他要將自己在蘇聯所學的知識貢獻給我國的工具機工業。這樣,經過他再三要求,組織上批準他攜愛人來到了瀋陽第二工具機廠。在幾個月以前,同學鄒家華已去該廠,並擔任副總工程師,很快,又被選為瀋陽市委候補委員,後來,任市委委員,總工程師、廠長。張代俠到廠後,任總工藝師,在黨委、廠部的支持和總工程師的直接領導下,組織領導了工藝整頓。通過工藝試驗和質量攻關,確立了立鑽的工藝方案,組織了工藝文件的製定和工裝設計驗證,使產品達到標準,投人批量生產。同時,在工藝方麵,保證了搖臂鑽床和我國第一台鏜床的試製成功。
為了掌握精密工具機的生產技術,發展精密工具機生產,國家準備由昆明工具機廠生產坐標銼床,上海工具機廠生產螺紋磨床。1957年底,國家從各單位選派6人去蘇聯工廠實習,張代俠是其中之一。分配他學習坐標銼床製造工藝,先在莫斯科內圓磨床廠實習,以後到列寧格勒鏜床廠實習。通過一年的實習,他掌握了坐標銼床的製造工藝,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期間,聽說昆明工具機廠已開始仿製蘇聯的坐標鏗床,為了協助把坐標鏜床製造出來,張代俠主動將所學到的技術利用業餘時間整理出來寄給該廠。
1959年3月,張代俠回國,被分配到工具機研究所工作。他先後擔任該所實驗工廠技術科長、車間主任、精密零件廠技術副廠長。在此期間,他主持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根米製金屬刻線尺;組織領導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雙柱光學坐標鏜床、第一台絲錐磨床。
1962年夏秋之交,張代俠因患胃潰瘍住院治療。一天,所領導到醫院和他談話,說瀋陽第三工具機廠(當時為一機部直屬廠,以下簡稱三廠)由於產品質量不合格,工廠虧損,靠銀行貸款發工資靠攬零活、修理工具機過日子,現在廠長到北京要人來了。經所和工具機局領導研究,初步確定讓他去該廠加強技術領導力量。
代俠想,組織送我到蘇聯學習精密工具機製造,回國後工作才開了一個好頭,就要離開,心裏著實有些捨不得。但他又想到這也是國家需要,應服從全局利益,遂決定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決不辜負組織上的期望!他出院後顧不上休息,就全家北上,二進瀋陽,到三廠報到,任該廠總工程師。
進廠後,他首先作了調查研究,發現三廠與技術工作有關的主要問題是:一、產品結構老;二、質量差,賣不出去。他認為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時間,提議分兩步走:第一步,以一種產品為突破口,先解決吃飯問題,並扭轉虧損的局麵;第二步解決工廠主導產品問題。根據當時全國大辦農業的實際需要,決定仿製蘇聯的機油泵和燃油泵試驗台,並結合我國的實際作必要的改進。在黨委的領導下,經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很快投人了批量生產,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滿足了農機行業的急需,初步解決了吃飯問題。這兩種產品都獲得了一機部三等獎。
當時三廠的兩個主要產品ik36、ik37六角車床,是美國1928年的產品,蘇聯1933年製造,我國1953年從蘇聯引進。這種車床結構落後、精度低,遠遠不能適應需要,用戶有不少意見,所以賣不出去。必須研製新的六角車床代替它,這是全廠上下的一致看法。但是,新工具機究竟要採用哪種結構方案,廠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新六角車床主軸的變速、轉塔的定位、夾緊採用機械的方式,另一種意見是採取電氣、液壓的方式。但從當時國內情況看,後者所需的液壓、電氣原件,質量不過關、條件不成熟。張代俠決定採用電氣、液壓方案,先在試驗室試驗,創造條件,等條件成熟後再投人生產。先採用機械單手柄預選變速方案,來替代ik36、ik37,供應社會的需要。新係列六角車床克服了仿蘇產品笨重的缺點,提高了精度,不但滿足了用戶的需要,並有少量出口。
電氣、液壓方案,經過幾年的試驗,不斷改進,最後建立了液壓半自動六角車床係列。cb3463-1車床,獲一機部“信得過產品”稱號。至此,六角車床的問題解決了。接著,他又著手解決多軸自動車床的問題。
張代俠的父親張宗適,早年參加革命,是陝西省第一個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 渭南赤水特支書記(團中央直屬支部),後任共青團渭南縣委書記、中共陝東特委委員、共青團陝西省委委員等職務。渭華起義時,已積勞成疾,患了肺病,整日咳血。但他仍到處奔走疾呼,領導農民和青年學生參加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起義失敗後,敵人通緝逮捕他。一次,他被迫藏在紅薯窖裏,陰冷潮濕、終日不見陽光,既缺醫藥,又乏食物,不久,就與世長辭了,時年僅22歲。當時張代俠剛出生幾個月,年輕的媽媽帶著他,東躲西藏,飽嚐了艱辛和磨難。他媽媽承受不了這人間的苦難,丟下兒子自殺身亡。那時,他二爸張宗遜在外當紅軍,三爸年齡小尚未成親,代俠就在同族的大家庭裏乞吃活命。直到三爸成親、分了家,才跟三爸生活。自他記事起,從未受過父母的愛撫。
張代俠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工作後,作為年輕有為的留學生,又有好的工作,很快在北京組織了幸福的家庭。很多人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但他不安於現狀,卻要求離開北京,到基層去工作。他知道基層需要技術人員,他要將自己在蘇聯所學的知識貢獻給我國的工具機工業。這樣,經過他再三要求,組織上批準他攜愛人來到了瀋陽第二工具機廠。在幾個月以前,同學鄒家華已去該廠,並擔任副總工程師,很快,又被選為瀋陽市委候補委員,後來,任市委委員,總工程師、廠長。張代俠到廠後,任總工藝師,在黨委、廠部的支持和總工程師的直接領導下,組織領導了工藝整頓。通過工藝試驗和質量攻關,確立了立鑽的工藝方案,組織了工藝文件的製定和工裝設計驗證,使產品達到標準,投人批量生產。同時,在工藝方麵,保證了搖臂鑽床和我國第一台鏜床的試製成功。
為了掌握精密工具機的生產技術,發展精密工具機生產,國家準備由昆明工具機廠生產坐標銼床,上海工具機廠生產螺紋磨床。1957年底,國家從各單位選派6人去蘇聯工廠實習,張代俠是其中之一。分配他學習坐標銼床製造工藝,先在莫斯科內圓磨床廠實習,以後到列寧格勒鏜床廠實習。通過一年的實習,他掌握了坐標銼床的製造工藝,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期間,聽說昆明工具機廠已開始仿製蘇聯的坐標鏗床,為了協助把坐標鏜床製造出來,張代俠主動將所學到的技術利用業餘時間整理出來寄給該廠。
1959年3月,張代俠回國,被分配到工具機研究所工作。他先後擔任該所實驗工廠技術科長、車間主任、精密零件廠技術副廠長。在此期間,他主持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根米製金屬刻線尺;組織領導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雙柱光學坐標鏜床、第一台絲錐磨床。
1962年夏秋之交,張代俠因患胃潰瘍住院治療。一天,所領導到醫院和他談話,說瀋陽第三工具機廠(當時為一機部直屬廠,以下簡稱三廠)由於產品質量不合格,工廠虧損,靠銀行貸款發工資靠攬零活、修理工具機過日子,現在廠長到北京要人來了。經所和工具機局領導研究,初步確定讓他去該廠加強技術領導力量。
代俠想,組織送我到蘇聯學習精密工具機製造,回國後工作才開了一個好頭,就要離開,心裏著實有些捨不得。但他又想到這也是國家需要,應服從全局利益,遂決定堅決服從組織分配,決不辜負組織上的期望!他出院後顧不上休息,就全家北上,二進瀋陽,到三廠報到,任該廠總工程師。
進廠後,他首先作了調查研究,發現三廠與技術工作有關的主要問題是:一、產品結構老;二、質量差,賣不出去。他認為徹底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時間,提議分兩步走:第一步,以一種產品為突破口,先解決吃飯問題,並扭轉虧損的局麵;第二步解決工廠主導產品問題。根據當時全國大辦農業的實際需要,決定仿製蘇聯的機油泵和燃油泵試驗台,並結合我國的實際作必要的改進。在黨委的領導下,經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很快投人了批量生產,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滿足了農機行業的急需,初步解決了吃飯問題。這兩種產品都獲得了一機部三等獎。
當時三廠的兩個主要產品ik36、ik37六角車床,是美國1928年的產品,蘇聯1933年製造,我國1953年從蘇聯引進。這種車床結構落後、精度低,遠遠不能適應需要,用戶有不少意見,所以賣不出去。必須研製新的六角車床代替它,這是全廠上下的一致看法。但是,新工具機究竟要採用哪種結構方案,廠裏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新六角車床主軸的變速、轉塔的定位、夾緊採用機械的方式,另一種意見是採取電氣、液壓的方式。但從當時國內情況看,後者所需的液壓、電氣原件,質量不過關、條件不成熟。張代俠決定採用電氣、液壓方案,先在試驗室試驗,創造條件,等條件成熟後再投人生產。先採用機械單手柄預選變速方案,來替代ik36、ik37,供應社會的需要。新係列六角車床克服了仿蘇產品笨重的缺點,提高了精度,不但滿足了用戶的需要,並有少量出口。
電氣、液壓方案,經過幾年的試驗,不斷改進,最後建立了液壓半自動六角車床係列。cb3463-1車床,獲一機部“信得過產品”稱號。至此,六角車床的問題解決了。接著,他又著手解決多軸自動車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