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一次,朱敏鼓起勇氣對父親說:“父親,你年紀大了,你就我這麽一個女兒,讓我留在身邊可以照顧你的生活,也可以盡盡做女兒的孝心。”
朱德卻說:“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是祖國和人民供養出來的大學生,你回來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建設做貢獻,而不是回來做孝子賢孫的。隻要你好好工作,就是對爹爹最大的孝順。我不能把你當做私有財產留在我身邊,你以後不到星期天就不要回家來,孩子有我們照顧,你應該放心。”
朱敏聽了父親的話,思想並未完全通。心想:家裏除了父親和媽媽外,還有那麽多工作人員,怎麽就不能多我一個呢?思想不通,就暗中和父親鬥氣。幹脆連星期天也不回去,看爹媽想不想?這樣一賭氣就不回家了。朱德和康吃清見女兒好幾個星期天沒有回來,就讓警衛員去找她回來。
朱敏一進門,看見父親正抱著她的孩子玩“紮鬍子”,父親把他大鬍子下龜往孫子臉前一湊:“紮紮紮……紮”小傢夥一聽見這聲音就開始一倒一歪地左右躲閃,咯咯笑得口水直流……
朱敏看到這情景,一肚子怨氣被他們祖孫歡樂的場麵融化了。朱敏心中暖暖的、鼻子酸酸的,父親將他遲到的父愛全部補償在孫子輩身上。那份真摯而深沉的愛,如果不經過委屈,不經過思考,是不會深刻體會的。朱敏完全理解了老人對她的一番苦心:他無非是想讓自己快點適應工作環境,多為國家做貢獻。
朱敏按照父親的要求,星期天才回家和家人團聚,其他時間都住在學校,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
朱敏在蘇聯上學時,一直過著供給製的半軍事化生活,養成了“聽號音起床、吃飯、上課、睡覺”的習慣,生活中隻有集體活動的概念,其他生活瑣事,柴米油鹽都與她無關。因此,她不知道個人生活的內容裏還要包括自己精打細算地“花錢”。起初,工資發到手,不知道該怎樣花。結果一個月工資,半個月就花光了,沒有辦法,隻好找父親求援。
朱德見朱敏衣兜裏隻剩下幾個硬幣,不由得笑了起來:“怎麽?老師同誌成了窮光蛋了,工資一個人花還不夠?別人一大家子的日子怎麽過的?照你這個花法,不把全家人的脖子都紮起來啦?你的毛病是沒有計劃性,以後爹爹幫,你製定開支計劃,要養成良好的用錢習慣。”
朱德真的給女兒搞了個詳細的開支表,比如每月夥食費多少、水電費多少書本費多少、衣物費多少、雜支多少、零花多少等,一項項十分仔細。朱敏以後就按照父親這個開支計劃用錢,再沒有出現經濟危機,逐漸養成了節省的習慣。
後來朱敏共有六個孩子,生活相當緊張,但她從來沒有向父親伸過手,就靠他們夫妻兩人的工資,將清貧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們個個都長得很結實、健康。朱敏至今也不亂花一分錢,她這個讓子女們都有不同看法的節省習慣,是一輩子也改不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敏越來越感受到父親嚴格“家規”的深遠意義,直到後來,這意義已經化為朱敏生活中的準則和留給後輩的最寶貴的財富。正因為當初朱德沒讓女兒享受特殊的生活,讓她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才使朱敏擁有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和普通人那可貴的平常心。
朱敏的為人行事,讓人不得不佩服、尊敬。少年時代受了那麽多苦,身體也被折磨壞了,可她從來沒有嬌過自己,可憐過自己。她對生活抱有異常頑強的樂觀態度。如果她這一身病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即使不被疾病拖垮了,也會被自己沉重的精神負擔壓倒。可她至今仍然一邊和疾病鬥爭,一邊充滿信心地生活。
如果看到朱敏嬌小的個頭和虛弱的身體,誰也想像不出她養育過五個高大健壯的兒子和一個漂亮的女兒。雖說有六個孩子,平時家裏空落落的,不到星期天,孩子們都不回來。這不能不讓鄰居們感到奇怪。有人忍不住問他老倆口,孩子怎麽一個也不在家裏住?孩子住在家裏,有什麽事情也好有個照應。
朱敏住普通人的房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就連生孩子,她也和普通人想法一樣,希望有兒有女。可是命運對於這個不幸多於幸運的女性,總是不大公平,生孩子也不是想要什麽來什麽。第一個兒子出生後,就希望老二是個女孩,可老二一落地讓朱敏好掃興,又是一個共和國的“男性公民”。
她那幾年特別希望有個和她一樣漂亮的女兒,在新中國幸福地生活,讓她失去的一切在女兒身上得到實現。
20世紀50年代,中國學習蘇聯,也不計劃生育,媽媽們生得越多越光榮。朱敏已經有了四個孩子,可一看別人家的女孩子,就羨慕得要命,決定再孕育一次“希望”。等到生產的時候,沒有想到生了一男一女——雙胞胎!
這個珊珊來遲的女兒,終於圓了朱敏的女兒夢,從此她結束了生育使命。現在,一到星期天,在北京的孩子便攜妻帶子回到家中看望父母親。除了最小的女兒在加拿大,其餘五個兒子都在北京工作。老大劉建一直在爺爺朱德身邊生活,也和爺爺一樣是名軍人,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職業,雖說這5隻虎中沒有“腕”沒有“款”,但個個都有事業心和幸福的小家庭。
朱德卻說:“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是祖國和人民供養出來的大學生,你回來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建設做貢獻,而不是回來做孝子賢孫的。隻要你好好工作,就是對爹爹最大的孝順。我不能把你當做私有財產留在我身邊,你以後不到星期天就不要回家來,孩子有我們照顧,你應該放心。”
朱敏聽了父親的話,思想並未完全通。心想:家裏除了父親和媽媽外,還有那麽多工作人員,怎麽就不能多我一個呢?思想不通,就暗中和父親鬥氣。幹脆連星期天也不回去,看爹媽想不想?這樣一賭氣就不回家了。朱德和康吃清見女兒好幾個星期天沒有回來,就讓警衛員去找她回來。
朱敏一進門,看見父親正抱著她的孩子玩“紮鬍子”,父親把他大鬍子下龜往孫子臉前一湊:“紮紮紮……紮”小傢夥一聽見這聲音就開始一倒一歪地左右躲閃,咯咯笑得口水直流……
朱敏看到這情景,一肚子怨氣被他們祖孫歡樂的場麵融化了。朱敏心中暖暖的、鼻子酸酸的,父親將他遲到的父愛全部補償在孫子輩身上。那份真摯而深沉的愛,如果不經過委屈,不經過思考,是不會深刻體會的。朱敏完全理解了老人對她的一番苦心:他無非是想讓自己快點適應工作環境,多為國家做貢獻。
朱敏按照父親的要求,星期天才回家和家人團聚,其他時間都住在學校,精力全部放在了工作上。
朱敏在蘇聯上學時,一直過著供給製的半軍事化生活,養成了“聽號音起床、吃飯、上課、睡覺”的習慣,生活中隻有集體活動的概念,其他生活瑣事,柴米油鹽都與她無關。因此,她不知道個人生活的內容裏還要包括自己精打細算地“花錢”。起初,工資發到手,不知道該怎樣花。結果一個月工資,半個月就花光了,沒有辦法,隻好找父親求援。
朱德見朱敏衣兜裏隻剩下幾個硬幣,不由得笑了起來:“怎麽?老師同誌成了窮光蛋了,工資一個人花還不夠?別人一大家子的日子怎麽過的?照你這個花法,不把全家人的脖子都紮起來啦?你的毛病是沒有計劃性,以後爹爹幫,你製定開支計劃,要養成良好的用錢習慣。”
朱德真的給女兒搞了個詳細的開支表,比如每月夥食費多少、水電費多少書本費多少、衣物費多少、雜支多少、零花多少等,一項項十分仔細。朱敏以後就按照父親這個開支計劃用錢,再沒有出現經濟危機,逐漸養成了節省的習慣。
後來朱敏共有六個孩子,生活相當緊張,但她從來沒有向父親伸過手,就靠他們夫妻兩人的工資,將清貧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們個個都長得很結實、健康。朱敏至今也不亂花一分錢,她這個讓子女們都有不同看法的節省習慣,是一輩子也改不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敏越來越感受到父親嚴格“家規”的深遠意義,直到後來,這意義已經化為朱敏生活中的準則和留給後輩的最寶貴的財富。正因為當初朱德沒讓女兒享受特殊的生活,讓她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才使朱敏擁有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和普通人那可貴的平常心。
朱敏的為人行事,讓人不得不佩服、尊敬。少年時代受了那麽多苦,身體也被折磨壞了,可她從來沒有嬌過自己,可憐過自己。她對生活抱有異常頑強的樂觀態度。如果她這一身病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即使不被疾病拖垮了,也會被自己沉重的精神負擔壓倒。可她至今仍然一邊和疾病鬥爭,一邊充滿信心地生活。
如果看到朱敏嬌小的個頭和虛弱的身體,誰也想像不出她養育過五個高大健壯的兒子和一個漂亮的女兒。雖說有六個孩子,平時家裏空落落的,不到星期天,孩子們都不回來。這不能不讓鄰居們感到奇怪。有人忍不住問他老倆口,孩子怎麽一個也不在家裏住?孩子住在家裏,有什麽事情也好有個照應。
朱敏住普通人的房子,過普通人的生活,就連生孩子,她也和普通人想法一樣,希望有兒有女。可是命運對於這個不幸多於幸運的女性,總是不大公平,生孩子也不是想要什麽來什麽。第一個兒子出生後,就希望老二是個女孩,可老二一落地讓朱敏好掃興,又是一個共和國的“男性公民”。
她那幾年特別希望有個和她一樣漂亮的女兒,在新中國幸福地生活,讓她失去的一切在女兒身上得到實現。
20世紀50年代,中國學習蘇聯,也不計劃生育,媽媽們生得越多越光榮。朱敏已經有了四個孩子,可一看別人家的女孩子,就羨慕得要命,決定再孕育一次“希望”。等到生產的時候,沒有想到生了一男一女——雙胞胎!
這個珊珊來遲的女兒,終於圓了朱敏的女兒夢,從此她結束了生育使命。現在,一到星期天,在北京的孩子便攜妻帶子回到家中看望父母親。除了最小的女兒在加拿大,其餘五個兒子都在北京工作。老大劉建一直在爺爺朱德身邊生活,也和爺爺一樣是名軍人,其他孩子也各有各的職業,雖說這5隻虎中沒有“腕”沒有“款”,但個個都有事業心和幸福的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