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吧,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
穿好軍裝拿起武器!
青年團員們集合起來,
踏上征途,萬眾一心,
保衛國家!
我們再見了親愛的媽媽,
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
再見吧,媽媽,
別難過,莫悲傷,
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岸英在戰鬥中學習,在戰鬥中成長……
1945年,在蘇軍攻克柏林以前,他奉命回到莫斯科。為了表彰他的戰功,也因為他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的兒子,受到了最高統帥史達林的接見,並贈他一支手槍作為留念。
戰後,岸英進人莫斯科東方語言學院學習。1946年1月,在蘇聯經過長達9年的學習和磨鍊後,岸英滿載著學習成果,帶著蘇聯人民的友誼,應祖國的召喚,懷著喜悅的心情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回到了父親身邊。
這是岸英和父親分別19年後第一次見麵。與父親分別時岸英才5歲,而現在已長成一個結實健壯的青年小夥子了。
父子久別重逢,都非常高興。19年7000多個牽腸掛肚的日日夜夜,父子終於重逢,歡慰自非尋常。偉人毛澤東,在兒子麵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普通父親!當兒子回到他身邊時,也禁不住兩眼濕潤了!毛澤東特意吩咐備了幾樣菜,慶賀父子苦別19年後的團聚,暢談骨肉深情。
岸英到延安後,被安排在中宣部工作,一邊協助翻譯,一邊跟老同誌學習政治理論和中文。因他俄文很好,就幫助曹靖華翻譯《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書。他學習刻苦用功,進步很快。岸英是個品質高尚的正義青年,他絲毫沒有因為是毛澤東的兒子而特殊。他經常的裝束是件舊軍大衣,平日和普通幹部、職工生活在一起,在機關大食堂用飯。那時的延安,規定從蘇聯學習歸來的人,可以享受中灶,但岸英不肯,他始終和普通工農幹部、職工一樣,進行打掃衛生、挖糞坑等勞動。
毛澤東是偉人,也是普通人,他特別愛自己的兒子,更希望他成才。岸英回國的一切表現,毛澤東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兒子回到身邊後,他可以親自加以栽培了。他要使兒子成為一個了解中國國情、深知人民疾苦、能為中國人民奮鬥終生的人。
有一天,岸英被父親喊去,父子倆坐在王家坪院子裏的槐樹下,毛澤東與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
“你在蘇聯生活學習多年,住的是洋學堂,你在蘇聯大學畢業了,但對國內的情況不熟悉。咱們中國也有自己的學堂,那就是生活大學、勞動大學,你應該補補這一課。再上一上咱中國的勞動大學吧!”
聽到這裏,岸英已經完全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接著說:“是的,我離開中國這麽多年,在蘇聯又大都過的是學校生活,不了解祖國人民的生活情況,更不了解中國的農村,也不會種田,我願意下到農村向農民學習。”
“中國的農村很窮,中國的農民很苦,你在莫斯科睡的是床,床上有被褥;延安農民睡的是土炕,炕上隻攤張蘆葦蓆子。這些不要怕,冬天炕下可燒火取暖。老百姓家都有虱子,對這個小東西也不要怕,有水多洗一洗,沒水就用手多捉幾個。”講到這裏,毛澤東看了看兒子,看到他聽得很認真,沒有絲毫怕苦怕難的表示,放心地笑了。他點上煙吸了一口,對著吐出的煙圈說:“過幾天,我幫你找個校長,你先去陝北的農村住勞動大學去,看你這個洋學生,在家鄉父老麵前,能不能畢業。”
這天,毛澤東把陝北著名的勞動模範吳滿有介紹給岸英說:“這就是我給你找來的校長,你過去在蘇聯上學吃的是麵包牛奶,在我們這裏上學主要吃小米,小米可養人哩!”他指著岸英對吳滿有說:“我現在送你個大學生,是個住過洋學堂沒住過土窯洞的大學生。”
吳滿有聽說岸英是大學生,立刻惶恐地說:“一個大學生,跟我這個大老粗睜眼瞎能學什麽?咱這個窮農村咋能叫大學,咱會啥嗎?”老漢著急地冒汗了。
毛澤東鄭重地說:“他雖然在蘇聯大學畢業了,但在咱這兒還是個啥也不懂的娃,我就拜託給你,你就教他種地嘛,告訴他什麽季節種什麽,怎樣種地才能多打糧食。”
吳滿有緊張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要是教這,咱行。”
“那就這樣說定了,過幾天就把學生送來。”毛澤東的大手揮了一下,送走了客人。
岸英去的村子叫吳家棗園。在出發前,岸英脫下皮鞋,換上布鞋,整理好衣服和鋪蓋卷,還有一鬥多小米。臨上路時,毛澤東走進了岸英的窯洞,把一件他穿的已經打了補丁的棉衣披到岸英身上:“帶上它冷了可以披一披,晚上還可以搭在被頭上暖暖腳。”一股暖流湧進了岸英的心窩,他再次深深地體會到了父愛。
毛澤東看到岸英脫去了大皮鞋,換上了自己給他的舊布鞋,背包裏捆了一鬥多小米和幾斤菜籽、瓜籽之類,滿意地點了點頭。
毛澤東送岸英走了一段路,語重心長地說:“岸英,你下去了,就要和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從開荒下種到收割後再回來,等你農業大學真正畢業了,再上延安大學好不好?”
“好!”岸英堅決而爽快地回答。
穿好軍裝拿起武器!
青年團員們集合起來,
踏上征途,萬眾一心,
保衛國家!
我們再見了親愛的媽媽,
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
再見吧,媽媽,
別難過,莫悲傷,
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岸英在戰鬥中學習,在戰鬥中成長……
1945年,在蘇軍攻克柏林以前,他奉命回到莫斯科。為了表彰他的戰功,也因為他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的兒子,受到了最高統帥史達林的接見,並贈他一支手槍作為留念。
戰後,岸英進人莫斯科東方語言學院學習。1946年1月,在蘇聯經過長達9年的學習和磨鍊後,岸英滿載著學習成果,帶著蘇聯人民的友誼,應祖國的召喚,懷著喜悅的心情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回到了父親身邊。
這是岸英和父親分別19年後第一次見麵。與父親分別時岸英才5歲,而現在已長成一個結實健壯的青年小夥子了。
父子久別重逢,都非常高興。19年7000多個牽腸掛肚的日日夜夜,父子終於重逢,歡慰自非尋常。偉人毛澤東,在兒子麵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普通父親!當兒子回到他身邊時,也禁不住兩眼濕潤了!毛澤東特意吩咐備了幾樣菜,慶賀父子苦別19年後的團聚,暢談骨肉深情。
岸英到延安後,被安排在中宣部工作,一邊協助翻譯,一邊跟老同誌學習政治理論和中文。因他俄文很好,就幫助曹靖華翻譯《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書。他學習刻苦用功,進步很快。岸英是個品質高尚的正義青年,他絲毫沒有因為是毛澤東的兒子而特殊。他經常的裝束是件舊軍大衣,平日和普通幹部、職工生活在一起,在機關大食堂用飯。那時的延安,規定從蘇聯學習歸來的人,可以享受中灶,但岸英不肯,他始終和普通工農幹部、職工一樣,進行打掃衛生、挖糞坑等勞動。
毛澤東是偉人,也是普通人,他特別愛自己的兒子,更希望他成才。岸英回國的一切表現,毛澤東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兒子回到身邊後,他可以親自加以栽培了。他要使兒子成為一個了解中國國情、深知人民疾苦、能為中國人民奮鬥終生的人。
有一天,岸英被父親喊去,父子倆坐在王家坪院子裏的槐樹下,毛澤東與兒子進行了一次長談:
“你在蘇聯生活學習多年,住的是洋學堂,你在蘇聯大學畢業了,但對國內的情況不熟悉。咱們中國也有自己的學堂,那就是生活大學、勞動大學,你應該補補這一課。再上一上咱中國的勞動大學吧!”
聽到這裏,岸英已經完全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接著說:“是的,我離開中國這麽多年,在蘇聯又大都過的是學校生活,不了解祖國人民的生活情況,更不了解中國的農村,也不會種田,我願意下到農村向農民學習。”
“中國的農村很窮,中國的農民很苦,你在莫斯科睡的是床,床上有被褥;延安農民睡的是土炕,炕上隻攤張蘆葦蓆子。這些不要怕,冬天炕下可燒火取暖。老百姓家都有虱子,對這個小東西也不要怕,有水多洗一洗,沒水就用手多捉幾個。”講到這裏,毛澤東看了看兒子,看到他聽得很認真,沒有絲毫怕苦怕難的表示,放心地笑了。他點上煙吸了一口,對著吐出的煙圈說:“過幾天,我幫你找個校長,你先去陝北的農村住勞動大學去,看你這個洋學生,在家鄉父老麵前,能不能畢業。”
這天,毛澤東把陝北著名的勞動模範吳滿有介紹給岸英說:“這就是我給你找來的校長,你過去在蘇聯上學吃的是麵包牛奶,在我們這裏上學主要吃小米,小米可養人哩!”他指著岸英對吳滿有說:“我現在送你個大學生,是個住過洋學堂沒住過土窯洞的大學生。”
吳滿有聽說岸英是大學生,立刻惶恐地說:“一個大學生,跟我這個大老粗睜眼瞎能學什麽?咱這個窮農村咋能叫大學,咱會啥嗎?”老漢著急地冒汗了。
毛澤東鄭重地說:“他雖然在蘇聯大學畢業了,但在咱這兒還是個啥也不懂的娃,我就拜託給你,你就教他種地嘛,告訴他什麽季節種什麽,怎樣種地才能多打糧食。”
吳滿有緊張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要是教這,咱行。”
“那就這樣說定了,過幾天就把學生送來。”毛澤東的大手揮了一下,送走了客人。
岸英去的村子叫吳家棗園。在出發前,岸英脫下皮鞋,換上布鞋,整理好衣服和鋪蓋卷,還有一鬥多小米。臨上路時,毛澤東走進了岸英的窯洞,把一件他穿的已經打了補丁的棉衣披到岸英身上:“帶上它冷了可以披一披,晚上還可以搭在被頭上暖暖腳。”一股暖流湧進了岸英的心窩,他再次深深地體會到了父愛。
毛澤東看到岸英脫去了大皮鞋,換上了自己給他的舊布鞋,背包裏捆了一鬥多小米和幾斤菜籽、瓜籽之類,滿意地點了點頭。
毛澤東送岸英走了一段路,語重心長地說:“岸英,你下去了,就要和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從開荒下種到收割後再回來,等你農業大學真正畢業了,再上延安大學好不好?”
“好!”岸英堅決而爽快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