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再次接運難童到合江,尋找一個適合難童讀書生活的院址,籌建川五院。她被總會任命為院長,但她拒絕領薪水,“義務院長”由此傳向社會。蔣院長親手挑出的百名病弱難童,大的12—13歲,小的才3歲,雇有保姆特殊護理,把屎把尿,洗澡擦身,餵飯吃藥。癩、疥、黃水瘡癢得娃娃們亂抓亂搔,打擺子、流感、傷寒折磨得孩子們半死不活,更受到虱、蚤、蚊、臭蟲的日夜叮咬……娃娃們哭鬧,老師們落淚。因此,在編班上課的同時,重點是盡快消滅虱子、臭蟲,滅疥治病。為此,她利用丈夫進口藥的渠道和親朋好友關係以及親赴香港採購,弄來了一批市麵上見不到的對症藥物。捐出私蓄,改善夥食,買來布親自帶頭為孩子們縫製衣服。果然在不長一段時間裏、基本上消滅了臭、虱、蚊、蚤、蒼蠅,控製住了瘧疾、傷寒等疾病,孩子們一個個健康起來了。從此,在這座破敗的古廟裏,歡聲笑語、朗朗書聲、抗戰歌聲替代了那陣陣撕裂人心的喊爹叫娘的呻吟和哭泣聲。
有個孩子叫薛寶,到保育院後,從沒人見她笑過,也不合群,總愛一個人躲在黑暗角落裏發呆、落淚。蔣院長找老師們分析這個孩子的情況,有老師說她問過這孩子,孩子說:“俺爹娘都叫鬼子兵殺死了,怎麽能笑出來啊!"蔣院長找到她,一把抱在懷裏,親她,疼她,還和她一起痛哭了一場。以後,院長走到哪兒都帶上她。小薛寶從周媽媽的身上飽嚐了母愛。有一次她親了親院長說:“周院長,以後我叫你媽媽好嗎?”院長認真地問:“為什麽要叫我媽媽呢?”她乞求地說:“因為你跟俺媽媽一樣好!不,比俺媽媽待俺還要好!”
說完她開心地笑了,笑得是那樣甜,那樣好看,簡直是一朵綻開的花兒!1939年陰曆年這一天,蔣鑒院長收到了孩子們自製的簽了名的幾十個賀年卡,卡片上無一例外地都稱院長為“周媽媽”。
川五院附近有個專收保育生的國立16中學分校和女中,蔣院長也常去看望那裏的保育生,問寒問暖,一經發現有她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便立即予以解決。這兩個學校的保育生也都親昵地喊她“周媽媽”。
因為蔣鑒的關係,難童和傷兵之間也特別親熱。他們都是日寇的受害者。當一群傷兵登上合江碼頭時,就有蔣鑒帶領難童在迎接他們,傷兵們抱住他們親了又親:“我們都沒有了家鄉、土地,我們共同的敵人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孩子們還常常列隊去第五陸軍醫院慰問傷病員,為他們打掃衛生、唱《慰問傷病員之歌》。有一次,一位傷兵忍著疼痛激動地坐起來說:“小朋友們,等我傷好了,一定重上火線條敵,為咱們的父母報仇!”
川五院實行的是手腦並用的辦學方針。為培養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成立學生自治會,每個高年級班級都出板報,成立演講、演戲、唱歌組,培養了一批天才兒童,僅考取陶行知辦的育才學校的男女生就有9名。他們還組織兒童宣傳抗日,常編織花籃進行義賣,賣得的錢悉數買成慰問品送給傷兵或買成鉛筆、牙粉牙刷、小手帕等送給新來的小難友。
由於蔣鑒的竭誠努力,不到一年,合江保育院很快出了名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時的“中央電影製片廠”編導潘子農先生特意搬著攝影機來合江,和保育院師生們泡在一起,整整兩個月時間,拍攝出一部新聞片,記錄下蔣鑒創辦川五院的全過程。這部名為《第二代》的紀實片不光在國內放映,還製成了英語拷貝發行至英、美及新加坡等國,將中國婦女界及愛國進步人士搶救戰時難童這一壯舉昭揚到世界上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然而,終年的勞碌嚴重地損壞了蔣鑒的健康,而她仍一門心思帶病為孩子們的幸福操勞。直到病勢嚴重,才在家人的護送下飛往香港治療,但為時已晚。1940年10月5日,蔣鑒終因腸癌病逝於香港的醫院。生命最後一刻,她還無限悲痛地說:“我就是現在死,也對得起國家、民族了。但是我沒有看見抗戰勝利啊!”她不願死,她實在捨不得她這幾百個視同親生兒女的孩子,多麽想繼續為民族解放而奮鬥啊!
她帶著38歲的壯麗的年華離開了人世。噩耗傳出,誰能不為之悲傷,為之哭泣呢!婦女界、保育院紛紛敬獻悼詞和輓聯。
懿苑永存精神不死——陝甘寧邊區保育分會
眾孤失恃遐邇皆悲——陝甘寧邊區第一保育院
救護傷兵保育難童贏得邦人喚慈母
離開周家獻身抗戰允為巾幗樹芳型
——鄧穎超 張曉梅 盧竟如 廖似光 張玉琴
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分會還給蔣鑒丈夫周明棟先生致了一封意真情切的唁電,全文如下:
明棟先生禮鑒:
驚聞尊夫人蔣鑒先生積勞逝世噩耗傳來,易勝哀悼!值茲國家危難,倭寇未除,正需抗建人才,而尊夫人傾心為國救護傷兵,養育難童,懿德顯著;慈星遽落,遠近同悲,尚未節哀,勉襄後事,謹此電唁。
蔣鑒逝世的消息迅速見諸各大小報刊,川五院的兒童、第五傷兵醫院的傷兵,麵對蔣鑒遺像或是痛哭流涕,或是長跪不起……
1940年11月5日,《新華日報》的《婦女之路》專欄中,以整版篇幅登載了鄧穎超的《痛悼蔣鑒》、張曉梅的《回憶蔣鑒女士》、楊慧珠的《記一顆隕落了的星》等三篇文章。鄧穎超在悼文中寫道:
有個孩子叫薛寶,到保育院後,從沒人見她笑過,也不合群,總愛一個人躲在黑暗角落裏發呆、落淚。蔣院長找老師們分析這個孩子的情況,有老師說她問過這孩子,孩子說:“俺爹娘都叫鬼子兵殺死了,怎麽能笑出來啊!"蔣院長找到她,一把抱在懷裏,親她,疼她,還和她一起痛哭了一場。以後,院長走到哪兒都帶上她。小薛寶從周媽媽的身上飽嚐了母愛。有一次她親了親院長說:“周院長,以後我叫你媽媽好嗎?”院長認真地問:“為什麽要叫我媽媽呢?”她乞求地說:“因為你跟俺媽媽一樣好!不,比俺媽媽待俺還要好!”
說完她開心地笑了,笑得是那樣甜,那樣好看,簡直是一朵綻開的花兒!1939年陰曆年這一天,蔣鑒院長收到了孩子們自製的簽了名的幾十個賀年卡,卡片上無一例外地都稱院長為“周媽媽”。
川五院附近有個專收保育生的國立16中學分校和女中,蔣院長也常去看望那裏的保育生,問寒問暖,一經發現有她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便立即予以解決。這兩個學校的保育生也都親昵地喊她“周媽媽”。
因為蔣鑒的關係,難童和傷兵之間也特別親熱。他們都是日寇的受害者。當一群傷兵登上合江碼頭時,就有蔣鑒帶領難童在迎接他們,傷兵們抱住他們親了又親:“我們都沒有了家鄉、土地,我們共同的敵人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孩子們還常常列隊去第五陸軍醫院慰問傷病員,為他們打掃衛生、唱《慰問傷病員之歌》。有一次,一位傷兵忍著疼痛激動地坐起來說:“小朋友們,等我傷好了,一定重上火線條敵,為咱們的父母報仇!”
川五院實行的是手腦並用的辦學方針。為培養兒童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成立學生自治會,每個高年級班級都出板報,成立演講、演戲、唱歌組,培養了一批天才兒童,僅考取陶行知辦的育才學校的男女生就有9名。他們還組織兒童宣傳抗日,常編織花籃進行義賣,賣得的錢悉數買成慰問品送給傷兵或買成鉛筆、牙粉牙刷、小手帕等送給新來的小難友。
由於蔣鑒的竭誠努力,不到一年,合江保育院很快出了名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時的“中央電影製片廠”編導潘子農先生特意搬著攝影機來合江,和保育院師生們泡在一起,整整兩個月時間,拍攝出一部新聞片,記錄下蔣鑒創辦川五院的全過程。這部名為《第二代》的紀實片不光在國內放映,還製成了英語拷貝發行至英、美及新加坡等國,將中國婦女界及愛國進步人士搶救戰時難童這一壯舉昭揚到世界上去,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然而,終年的勞碌嚴重地損壞了蔣鑒的健康,而她仍一門心思帶病為孩子們的幸福操勞。直到病勢嚴重,才在家人的護送下飛往香港治療,但為時已晚。1940年10月5日,蔣鑒終因腸癌病逝於香港的醫院。生命最後一刻,她還無限悲痛地說:“我就是現在死,也對得起國家、民族了。但是我沒有看見抗戰勝利啊!”她不願死,她實在捨不得她這幾百個視同親生兒女的孩子,多麽想繼續為民族解放而奮鬥啊!
她帶著38歲的壯麗的年華離開了人世。噩耗傳出,誰能不為之悲傷,為之哭泣呢!婦女界、保育院紛紛敬獻悼詞和輓聯。
懿苑永存精神不死——陝甘寧邊區保育分會
眾孤失恃遐邇皆悲——陝甘寧邊區第一保育院
救護傷兵保育難童贏得邦人喚慈母
離開周家獻身抗戰允為巾幗樹芳型
——鄧穎超 張曉梅 盧竟如 廖似光 張玉琴
陝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分會還給蔣鑒丈夫周明棟先生致了一封意真情切的唁電,全文如下:
明棟先生禮鑒:
驚聞尊夫人蔣鑒先生積勞逝世噩耗傳來,易勝哀悼!值茲國家危難,倭寇未除,正需抗建人才,而尊夫人傾心為國救護傷兵,養育難童,懿德顯著;慈星遽落,遠近同悲,尚未節哀,勉襄後事,謹此電唁。
蔣鑒逝世的消息迅速見諸各大小報刊,川五院的兒童、第五傷兵醫院的傷兵,麵對蔣鑒遺像或是痛哭流涕,或是長跪不起……
1940年11月5日,《新華日報》的《婦女之路》專欄中,以整版篇幅登載了鄧穎超的《痛悼蔣鑒》、張曉梅的《回憶蔣鑒女士》、楊慧珠的《記一顆隕落了的星》等三篇文章。鄧穎超在悼文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