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照胡風的要求,梅誌第二次來探監時,給他帶來兩大捆日文版的馬恩全集。並帶來一些多少年他沒有吃過的食品。每隔一段時間就能見麵,這對梅誌來說是一種享受和喜悅,也是一種痛苦和負擔,她和孩子們的肩上都被壓上一個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幫助胡風改造思想,於是夫妻之間見麵的喜悅中總免不了有點苦澀。
在管理人員的監視下,她必須鼓起勇氣“勸導”胡風,或說一些要加強改造的話。有一次她將孩子們的近況說給他聽後,又把女兒的信給他看。胡風一看信,就火冒三丈:“什麽話,要我向溥儀學習!溥儀是什麽人,是封建皇帝,靠殘酷剝削人民過著腐朽沒落的生活。政府幫助他改造成新人,是黨和人民的寬大。我能和他一樣全部否定自己嗎?我學習馬列主義錯了嗎?我忠心跟黨走,一心想做對黨有用的工作,這也錯了嗎?我何嚐不懂大帽子底下過關的訣竅,但那是對黨對人民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我能這樣做嗎?”
在這一瞬間,胡風的目光、口氣一下子變得嚴厲而令妻子戰慄。她沉默了,沒有人比她更了解他的倔強。看著胡風激怒的樣子,她黯然了。
就這樣,梅誌每一次不能不帶著迫切的心情趕往秦城,每一次又不得不帶著痛苦回到冷清的家中。
1965年冬,公安部再次派梅誌去探監,要她和他們合炸,開導頑固不化的胡風。雖然旁邊坐著公安部的幹部,她小心謹慎,他卻一點兒也不在乎。“你不要太悲觀,黨的政策你是知道的,隻要你能認清自己的犯罪行為,比如為什麽寫30萬言書呀,思想根源是什麽,隻有低頭認罪,才能得到寬大處理!"
“你以為我沒有認罪嗎?隻要我能承認的,我都承擔了責任。”“那當然,要實事求是,不能說假話。但對問題要提高認識,要拿到原則上來認識。要知道,黨是不會錯的呀!"
“唔,我知道,為了維護黨的威信,在這方麵我確實犯了罪,判我刑吧,就是殺頭我也不喊冤!"
梅誌的眼淚像雨點一樣滴在地上。她還能說什麽呢?她看著他的臉,什麽話也說不下去了。“可能要對我進行審判了,不要怕。我惟一不安的就是對不起你,是我連累了你。我對你是有罪的……”
“你不要這樣說,也不要這樣想。我們是夫妻,是同舟共濟的伴侶,隻要你能好好活著,我什麽都能承受得了,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你盡管放心吧。”
胡風站起身,走向梅誌,緊緊地握住了她的雙手,一切都在無言中。
幾天後,公安部傳梅誌,給了她一份判決書,上麵明明白白寫著:“判處被告胡風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6年。”
1965年底,胡風從秦城監獄放回家中,監外執行。梅誌終於盼到了他們家庭團聚的時刻。
胡風回到家,看到小兒子曉山,他情不自禁地抱住兒子,在他的額頭上親吻著,他似乎把這個已經18歲的“大孩子”仍當做他在10年前被捕時正在熟睡的“小三子”。
家依然是和睦的,孩子們仍像過去一樣尊重父親,相互沒有隔閡和疏遠,沒有比這更使梅誌感到滿足的了。
好景不長,在胡風出獄沒多久,就接到通知,要胡風和梅誌必須離開北京,去成都“安家”。這個決定使剛剛團聚的家庭又受到了震動,那剛剛開始的喜悅又變成了沉重。
離開北京,遠去成都,這實際上是“流放”。離開鎖著鐵門的監獄,進人一種不叫監獄的同樣是被禁閉的生活。梅誌嘴裏不說,但心裏這樣想著。
1966年2月15日,胡風和梅誌在公安部的安排下離京人川,進人了成都的一個獨院住宅。除了一個送牛奶的婦女按時來送奶外,再就是幫助“改造”他們的管理人員。此外,再沒有人可以進出這個院子,也不允許胡風和梅誌隨便走出這個大門。如果他們硬要出去的話,必須要得到允許,並有人“陪同”而往,除此而外,胡風還必須定期上交一份思想匯報。
遠離了兒女,遠離了過去的朋友,遠離了一切,隻有他倆朝夕相守。孤單中惟有彼此的感情作為依託,倆人對往事的回憶可以使他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憂。
梅誌向胡風談起了許多往事,30多年前第一次在上海巴黎大戲院的約會。胡風也向梅誌講起了小時候幫助母親剝豆子的情景。這些事是令人發笑而感到幸福甜蜜的。他們也談這十多年分離的思念和對彼此的擔憂,談到他們終於熬到了相聚的喜悅和激動。對往事的回憶,那些說不盡談不完的心靈的相知衝散了他們在被監禁生活中的鬱悶。
不管現實境遇如何,梅誌仍懷著巨大的希望。胡風雖被判了14年徒刑,但那是有盼頭的,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再過4年,他刑滿之後就會獲得自由。那時,胡風還可以從事他喜歡的工作,也許自己還能有興趣再寫寫童話故事。無論這14年對他們多麽不公正,多麽難熬,他們畢竟還是有時間,還可以繼續維繫他們作家的生命。
期待可以給人以勇氣,盼望可以給人以希望。然而,眼前仍然得過著機械的重複的毫無興趣的生活,還得按時寫“思想匯報”。一切都必須按規定的模式去忍受,隻要能活下去,等待中的盼望是能夠變成現實的。
在管理人員的監視下,她必須鼓起勇氣“勸導”胡風,或說一些要加強改造的話。有一次她將孩子們的近況說給他聽後,又把女兒的信給他看。胡風一看信,就火冒三丈:“什麽話,要我向溥儀學習!溥儀是什麽人,是封建皇帝,靠殘酷剝削人民過著腐朽沒落的生活。政府幫助他改造成新人,是黨和人民的寬大。我能和他一樣全部否定自己嗎?我學習馬列主義錯了嗎?我忠心跟黨走,一心想做對黨有用的工作,這也錯了嗎?我何嚐不懂大帽子底下過關的訣竅,但那是對黨對人民不負責,對自己不負責,我能這樣做嗎?”
在這一瞬間,胡風的目光、口氣一下子變得嚴厲而令妻子戰慄。她沉默了,沒有人比她更了解他的倔強。看著胡風激怒的樣子,她黯然了。
就這樣,梅誌每一次不能不帶著迫切的心情趕往秦城,每一次又不得不帶著痛苦回到冷清的家中。
1965年冬,公安部再次派梅誌去探監,要她和他們合炸,開導頑固不化的胡風。雖然旁邊坐著公安部的幹部,她小心謹慎,他卻一點兒也不在乎。“你不要太悲觀,黨的政策你是知道的,隻要你能認清自己的犯罪行為,比如為什麽寫30萬言書呀,思想根源是什麽,隻有低頭認罪,才能得到寬大處理!"
“你以為我沒有認罪嗎?隻要我能承認的,我都承擔了責任。”“那當然,要實事求是,不能說假話。但對問題要提高認識,要拿到原則上來認識。要知道,黨是不會錯的呀!"
“唔,我知道,為了維護黨的威信,在這方麵我確實犯了罪,判我刑吧,就是殺頭我也不喊冤!"
梅誌的眼淚像雨點一樣滴在地上。她還能說什麽呢?她看著他的臉,什麽話也說不下去了。“可能要對我進行審判了,不要怕。我惟一不安的就是對不起你,是我連累了你。我對你是有罪的……”
“你不要這樣說,也不要這樣想。我們是夫妻,是同舟共濟的伴侶,隻要你能好好活著,我什麽都能承受得了,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肉體上的,你盡管放心吧。”
胡風站起身,走向梅誌,緊緊地握住了她的雙手,一切都在無言中。
幾天後,公安部傳梅誌,給了她一份判決書,上麵明明白白寫著:“判處被告胡風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6年。”
1965年底,胡風從秦城監獄放回家中,監外執行。梅誌終於盼到了他們家庭團聚的時刻。
胡風回到家,看到小兒子曉山,他情不自禁地抱住兒子,在他的額頭上親吻著,他似乎把這個已經18歲的“大孩子”仍當做他在10年前被捕時正在熟睡的“小三子”。
家依然是和睦的,孩子們仍像過去一樣尊重父親,相互沒有隔閡和疏遠,沒有比這更使梅誌感到滿足的了。
好景不長,在胡風出獄沒多久,就接到通知,要胡風和梅誌必須離開北京,去成都“安家”。這個決定使剛剛團聚的家庭又受到了震動,那剛剛開始的喜悅又變成了沉重。
離開北京,遠去成都,這實際上是“流放”。離開鎖著鐵門的監獄,進人一種不叫監獄的同樣是被禁閉的生活。梅誌嘴裏不說,但心裏這樣想著。
1966年2月15日,胡風和梅誌在公安部的安排下離京人川,進人了成都的一個獨院住宅。除了一個送牛奶的婦女按時來送奶外,再就是幫助“改造”他們的管理人員。此外,再沒有人可以進出這個院子,也不允許胡風和梅誌隨便走出這個大門。如果他們硬要出去的話,必須要得到允許,並有人“陪同”而往,除此而外,胡風還必須定期上交一份思想匯報。
遠離了兒女,遠離了過去的朋友,遠離了一切,隻有他倆朝夕相守。孤單中惟有彼此的感情作為依託,倆人對往事的回憶可以使他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憂。
梅誌向胡風談起了許多往事,30多年前第一次在上海巴黎大戲院的約會。胡風也向梅誌講起了小時候幫助母親剝豆子的情景。這些事是令人發笑而感到幸福甜蜜的。他們也談這十多年分離的思念和對彼此的擔憂,談到他們終於熬到了相聚的喜悅和激動。對往事的回憶,那些說不盡談不完的心靈的相知衝散了他們在被監禁生活中的鬱悶。
不管現實境遇如何,梅誌仍懷著巨大的希望。胡風雖被判了14年徒刑,但那是有盼頭的,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再過4年,他刑滿之後就會獲得自由。那時,胡風還可以從事他喜歡的工作,也許自己還能有興趣再寫寫童話故事。無論這14年對他們多麽不公正,多麽難熬,他們畢竟還是有時間,還可以繼續維繫他們作家的生命。
期待可以給人以勇氣,盼望可以給人以希望。然而,眼前仍然得過著機械的重複的毫無興趣的生活,還得按時寫“思想匯報”。一切都必須按規定的模式去忍受,隻要能活下去,等待中的盼望是能夠變成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