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球賽結束,在陳賡的精心安排下,彭老總接見了隊員們,熱情鼓勵了一番,並親自送大家出門。
“怎麽樣啊?”陳賡趁熱打鐵。
“什麽怎麽樣?”
“你看哪個女筒誌好?”
“那個戴眼鏡的細高個不錯。”
“噢,她叫浦安修,北師大學生,讀書期間就人了黨,前年投奔延安的,在陝北公學教書,學問、人品,樣樣都好……”
“誰要你介紹這些!”
“我是個介紹人嘛!"
陳賡哈哈大笑,彭老總也笑了。
在陳賡的精心導演下,兩個人終於見麵了。
一天黃昏,彭德懷和浦安修來到延河邊散步。絢麗的夕陽隻留下最後一道金光,浮映在煙霧渺茫的西天海角。這一道紅艷艷的晚霞映在延河上,使本來很美的河水更加多彩了。
從延河上吹來的清風,輕輕地、悄悄地吹在臉上,微微的涼意滲人他倆的心脾。是情人漫步的時候,是傾吐衷腸的日暮。延河畔散步的人越來越少,他倆從“西安事變”談到“盧溝橋事變”,談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談到堅決驅逐日寇出中國,誓死保衛我錦繡河山……談著、談著,他們的話題從政治到生活,從國事到個人……彭德懷講了幼年時期的遭遇,青年時代的坎坷,然後借著皎潔的月色,把親切的目光投向浦安修,輕聲問道:
“我是打柴棍子出身的大老粗,能配上你這個大學生嗎?”那話是毫不掩飾地直指要害。
“不,你首先是人民的大將軍。你的英雄業績,我是十分仰慕的。”回答是幹脆而明確的。
“我命苦,你跟我會吃很多苦頭的。”
“革命總是要吃苦的,我不怕。”
這樣的傾吐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究竟幾次連他們自己也記不清了。一次次暢談,一回回交心,像是最佳的豁合劑,將兩顆淳樸、真摯的心緊緊地粘貼到了一起。
延安,這個黃生高原裏的一座古城,朝東坐落在鳳凰山下。它的東南是寶塔山,東北是清涼山。此外,還有許多諸如楊家嶺之類的小山峁,斑立在鳳凰、寶塔、清涼山之間。
這些山峁向陽的一麵,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窯洞。1938年底,彭德懷和浦安修在這裏的一孔窯洞裏舉行了婚禮。窯洞是極為平常的,窯洞裏所有的東西也是極為簡樸的:一張粗糙的桌子,幾把木製的凳子,一副木板庫,兩床延安土布做的被子,全部結婚用品似乎就是這些了。然而,在這簡陋的窯洞裏,在這大喜的時刻,卻是出乎意外地熱鬧。彭老總的老戰友、老部下,浦安修的同鄉、同學和學生,能來的幾乎都來了。小小的窯洞裏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氛圍,蕩漾著一片慶賀的歡笑聲……
婚後不久,她隨他到了太行山。這個時期的生活,按浦安修同誌的話說:“那時候,我們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像那時的許多女同誌一樣,我不願在自己愛人領導的單位工作,想獨立地在實際工作中經受鍛鍊。對這一點,德懷很支持,不要求我留在他身邊照顧他,我隻有星期六才抽空到他那裏去,見他總是和戰士們過著一樣的生活。警衛員常常向我訴苦說,他不允許為他設小灶;給他出外偵察地形準備的大衣,他送給了值勤戰士;行軍中,他總把馬讓給傷病員騎;他有胃病,有人送給他幾筒奶粉,他都拿去一下子倒在煮粥的大鍋裏……有鹽同鹹,無鹽同淡。同誌們勸他不聽,警衛員央求我去勸他,他也不聽,誰也拿他沒辦法……
“1939年冬,德懷正和朱老總在太行山上指揮八路軍英勇抗戰。我當時在北方局工作,住在離總部不遠的另一個村子裏。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我踏著沒脛的積雪來到八路軍司令部,同誌們都已就寢,庭院無聲。他處理完當天的文電,就和我坐在炭火盆前取暖,盆裏爆著幾個土豆、核桃,在根據地生活中那算是很好的夜宵了。望著炭盆裏跳動的火焰,他再次向我傾吐了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那是一個充滿了血淚和反抗的時代啊!他激動地說:‘我什麽時候也不會忘記我彭德懷是個什麽人!不能忘記我為窮人打天下的使命。我怎麽能在戰士和人民麵前搞任何特殊化呢?’從那天起,我更了解他的為人,也更愛他了……
“1942年,抗戰形勢進人了極為困難的階段,日寇頻繁地封鎖和掃蕩,使根據地人民的生活陷人困境。在一段時間裏,抗日軍民幾乎沒有鹽吃,沒有紙張用,沒有衣服穿,甚至吃糧也成了問題。德懷和幹部戰士一樣,生活也極端艱苦。他連襯衣都沒有穿的了。有一天,我左找右找,找不到一塊布料,隻好拿他的破蚊帳裁剪了兩件襯衣。在昏暗的油燈下,我一針一線地縫了起來。小油燈結出了朵朵蕊花,通紅的火苗在撲撲地跳動。我的心,也像蕊花一樣在微微跳蕩,在這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我想起德懷的很多往事,想起了他那英勇無畏的英姿,那耿直坦蕩的胸懷,那平易近人的風度,那艱苦樸素的作風……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太值得愛了,在這難得的相處中,我對他愛得更加真切、更加深沉了!也許是愛情迸發出的力量吧,我隻用了兩個晚上,就把兩件‘蚊帳’襯衣做好了。他笑嗬嗬地穿了一件,另一件送給了警衛員。”
“怎麽樣啊?”陳賡趁熱打鐵。
“什麽怎麽樣?”
“你看哪個女筒誌好?”
“那個戴眼鏡的細高個不錯。”
“噢,她叫浦安修,北師大學生,讀書期間就人了黨,前年投奔延安的,在陝北公學教書,學問、人品,樣樣都好……”
“誰要你介紹這些!”
“我是個介紹人嘛!"
陳賡哈哈大笑,彭老總也笑了。
在陳賡的精心導演下,兩個人終於見麵了。
一天黃昏,彭德懷和浦安修來到延河邊散步。絢麗的夕陽隻留下最後一道金光,浮映在煙霧渺茫的西天海角。這一道紅艷艷的晚霞映在延河上,使本來很美的河水更加多彩了。
從延河上吹來的清風,輕輕地、悄悄地吹在臉上,微微的涼意滲人他倆的心脾。是情人漫步的時候,是傾吐衷腸的日暮。延河畔散步的人越來越少,他倆從“西安事變”談到“盧溝橋事變”,談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談到堅決驅逐日寇出中國,誓死保衛我錦繡河山……談著、談著,他們的話題從政治到生活,從國事到個人……彭德懷講了幼年時期的遭遇,青年時代的坎坷,然後借著皎潔的月色,把親切的目光投向浦安修,輕聲問道:
“我是打柴棍子出身的大老粗,能配上你這個大學生嗎?”那話是毫不掩飾地直指要害。
“不,你首先是人民的大將軍。你的英雄業績,我是十分仰慕的。”回答是幹脆而明確的。
“我命苦,你跟我會吃很多苦頭的。”
“革命總是要吃苦的,我不怕。”
這樣的傾吐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究竟幾次連他們自己也記不清了。一次次暢談,一回回交心,像是最佳的豁合劑,將兩顆淳樸、真摯的心緊緊地粘貼到了一起。
延安,這個黃生高原裏的一座古城,朝東坐落在鳳凰山下。它的東南是寶塔山,東北是清涼山。此外,還有許多諸如楊家嶺之類的小山峁,斑立在鳳凰、寶塔、清涼山之間。
這些山峁向陽的一麵,排列著密密麻麻的窯洞。1938年底,彭德懷和浦安修在這裏的一孔窯洞裏舉行了婚禮。窯洞是極為平常的,窯洞裏所有的東西也是極為簡樸的:一張粗糙的桌子,幾把木製的凳子,一副木板庫,兩床延安土布做的被子,全部結婚用品似乎就是這些了。然而,在這簡陋的窯洞裏,在這大喜的時刻,卻是出乎意外地熱鬧。彭老總的老戰友、老部下,浦安修的同鄉、同學和學生,能來的幾乎都來了。小小的窯洞裏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氛圍,蕩漾著一片慶賀的歡笑聲……
婚後不久,她隨他到了太行山。這個時期的生活,按浦安修同誌的話說:“那時候,我們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像那時的許多女同誌一樣,我不願在自己愛人領導的單位工作,想獨立地在實際工作中經受鍛鍊。對這一點,德懷很支持,不要求我留在他身邊照顧他,我隻有星期六才抽空到他那裏去,見他總是和戰士們過著一樣的生活。警衛員常常向我訴苦說,他不允許為他設小灶;給他出外偵察地形準備的大衣,他送給了值勤戰士;行軍中,他總把馬讓給傷病員騎;他有胃病,有人送給他幾筒奶粉,他都拿去一下子倒在煮粥的大鍋裏……有鹽同鹹,無鹽同淡。同誌們勸他不聽,警衛員央求我去勸他,他也不聽,誰也拿他沒辦法……
“1939年冬,德懷正和朱老總在太行山上指揮八路軍英勇抗戰。我當時在北方局工作,住在離總部不遠的另一個村子裏。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我踏著沒脛的積雪來到八路軍司令部,同誌們都已就寢,庭院無聲。他處理完當天的文電,就和我坐在炭火盆前取暖,盆裏爆著幾個土豆、核桃,在根據地生活中那算是很好的夜宵了。望著炭盆裏跳動的火焰,他再次向我傾吐了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那是一個充滿了血淚和反抗的時代啊!他激動地說:‘我什麽時候也不會忘記我彭德懷是個什麽人!不能忘記我為窮人打天下的使命。我怎麽能在戰士和人民麵前搞任何特殊化呢?’從那天起,我更了解他的為人,也更愛他了……
“1942年,抗戰形勢進人了極為困難的階段,日寇頻繁地封鎖和掃蕩,使根據地人民的生活陷人困境。在一段時間裏,抗日軍民幾乎沒有鹽吃,沒有紙張用,沒有衣服穿,甚至吃糧也成了問題。德懷和幹部戰士一樣,生活也極端艱苦。他連襯衣都沒有穿的了。有一天,我左找右找,找不到一塊布料,隻好拿他的破蚊帳裁剪了兩件襯衣。在昏暗的油燈下,我一針一線地縫了起來。小油燈結出了朵朵蕊花,通紅的火苗在撲撲地跳動。我的心,也像蕊花一樣在微微跳蕩,在這個萬籟俱寂的夜晚,我想起德懷的很多往事,想起了他那英勇無畏的英姿,那耿直坦蕩的胸懷,那平易近人的風度,那艱苦樸素的作風……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太值得愛了,在這難得的相處中,我對他愛得更加真切、更加深沉了!也許是愛情迸發出的力量吧,我隻用了兩個晚上,就把兩件‘蚊帳’襯衣做好了。他笑嗬嗬地穿了一件,另一件送給了警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