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放眼神州大地,滿目瘡痍,民不聊生。1914年,24歲的張自忠憤而棄筆從戎,立誌用手中的槍為中國人民打出一片和平安寧的土地。
在馮玉祥將軍部下,心懷大誌的張自忠嚴格要求自己,奮發進取,他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成立國民聯軍、響應北伐時,張自忠升任第二十八師師長,成為馮玉祥所器重的一名年輕有為的高級將領。
1930年,馮玉祥與閻錫山聯合討蔣失敗後,馮玉祥的部下全部被張學良改編,張自忠任改編後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不久,日本帝國主義陰謀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了東三省。
1933年初,日本侵略勢力向關內擴張,熱河全省很快淪陷,接著日軍大舉進攻長城東段要塞,企圖突破我長城防線,威逼平津。在危急關頭,滿懷報國熱忱的張自忠被軍長宋哲元委任為二十九軍前線總指揮,在喜峰口阻擊日軍。
受命後,張自忠將軍立即與37師師長馮治安率一o九旅趙登禹部、一一o旅王治邦部和一一三旅佟澤光部星夜兼程,奔赴前線。
3月9日,先頭部隊趙登禹旅,在喜峰口與日軍遭遇,雙方展開肉搏戰,奮勇激戰數小時,克復喜峰口。失去喜峰口的日軍,用飛機、坦克、大炮向喜峰口及兩側高地發動猛攻,我軍雖傷亡慘重,但仍浴血奮戰,使日軍不得前進半步。親臨前線指揮的張自忠仔細分析和研究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和我軍在武器裝備比較差的情況下決定採取夜戰、近戰的戰術,給武器精良的敵人以突然襲擊。
11日夜,根據張自忠將軍的部署,趙登禹和佟澤光分率兩個團繞山間小道從左右包抄日軍,王治邦旅正麵出擊。睡夢中的敵軍毫無準備,被我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接著我軍四麵出擊,從12日一直激戰到16日,迫使日軍逃離喜峰口。經過連續7晝夜的浴血奮戰,我軍終於贏得了喜峰口戰鬥的勝利。
這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北方戰場取得的首次勝利,它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誌。親自指揮了這次大捷的張自忠將軍,以靈活的戰術、必勝的信心,成為聞名全國的抗日名將。
然而,前線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勝利,卻被國民黨當局的妥協政策出賣得一幹二淨。5月,國民黨當局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29軍被迫撤離了長城各口。
1935年6月,國民黨當局又分別同日本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通過這兩個協定,日本侵略者實際上已控製了河北和察哈爾兩省。
這年11月,張自忠被國民黨政府委任為代理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2月,作為對日本“華北自治”要求的緩衝而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張自忠被任命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後調任天津市長。作為地方長官,麵對日本侵略者的不斷挑釁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張自忠的處境非常艱難,對這種危難時局他內心更是十分痛苦。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終於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七七”事變。7月28日,受宋哲元委託,張自忠暫代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之職,留在北平與敵談判。當時是“戰”是“和”尚無定論,留在北平與日本進行談判,有可能背“漢奸”的罪名。對此,張自忠坦然地說:“現在戰與和都成了問題,看情形事情不會一下子得到解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為了我們二十九軍能安全脫離險境,我願擔當這個重任,個人毀譽在所不計!”
第二天,北平淪陷。張自忠拒絕了日寇要他通電反蔣、反共等無理要求,隨後他的行動受到了限製。在這種形勢下,張自忠便稱病隱蔽起來,並於9月3日潛離日寇虎口。
同年,在李宗仁、宋哲元的保舉下,張自忠返回由三十八師擴編而成的五十九軍任軍長。從此,他在抗戰的最前線,縱橫馳騁,率軍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1938年春,為與磯穀師團會師台兒莊,有“鐵軍”之稱的板垣師團大舉進攻魯南重鎮臨沂。奉命死守在這裏的四十軍軍長龐炳勛部,頻頻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告急求援。為了確保臨沂,李宗仁急調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前往增援。
張自忠與龐炳勛原來皆為馮玉樣部下,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時,龐炳勛率部投靠蔣介石,並倒戈反馮,突襲張自忠師部,張自忠險遭不測,二人遂結下怨恨。但值此民族危亡之關頭,為保衛共同的家園,張自忠不計個人恩怨,拋棄前嫌,率軍晝夜急行,於3月12日傍晚到達臨沂城西部。
龐炳勛對張自忠深明大義、以德報怨前來增援十分感激,與先期到達的戰區參謀長徐祖貽親自出城迎接。對日作戰頗有經驗的張自忠提出:以五十九軍在城外主動向敵側背出擊,以解臨沂之危,並提出兵貴神速,要打破常規,不待增援部隊充分休息,即提前行動。
3月14日淩晨4點,五十九軍在張自忠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渡沂河,向攻城的日軍發動猛烈反擊,四十軍也乘機舉行反攻。兩軍左右夾擊,互相配合,經過3晝夜的拉鋸戰和白刃肉搏,終於使板垣師團全線後退。臨沂保衛戰拉開了台兒莊大戰的序幕,它的勝利將板垣、磯穀兩個師團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予以徹底粉碎,創造了磯穀師團孤軍深入台兒莊而被圍殲的良機。
在馮玉祥將軍部下,心懷大誌的張自忠嚴格要求自己,奮發進取,他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成立國民聯軍、響應北伐時,張自忠升任第二十八師師長,成為馮玉祥所器重的一名年輕有為的高級將領。
1930年,馮玉祥與閻錫山聯合討蔣失敗後,馮玉祥的部下全部被張學良改編,張自忠任改編後的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不久,日本帝國主義陰謀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了東三省。
1933年初,日本侵略勢力向關內擴張,熱河全省很快淪陷,接著日軍大舉進攻長城東段要塞,企圖突破我長城防線,威逼平津。在危急關頭,滿懷報國熱忱的張自忠被軍長宋哲元委任為二十九軍前線總指揮,在喜峰口阻擊日軍。
受命後,張自忠將軍立即與37師師長馮治安率一o九旅趙登禹部、一一o旅王治邦部和一一三旅佟澤光部星夜兼程,奔赴前線。
3月9日,先頭部隊趙登禹旅,在喜峰口與日軍遭遇,雙方展開肉搏戰,奮勇激戰數小時,克復喜峰口。失去喜峰口的日軍,用飛機、坦克、大炮向喜峰口及兩側高地發動猛攻,我軍雖傷亡慘重,但仍浴血奮戰,使日軍不得前進半步。親臨前線指揮的張自忠仔細分析和研究了敵我雙方的優劣和我軍在武器裝備比較差的情況下決定採取夜戰、近戰的戰術,給武器精良的敵人以突然襲擊。
11日夜,根據張自忠將軍的部署,趙登禹和佟澤光分率兩個團繞山間小道從左右包抄日軍,王治邦旅正麵出擊。睡夢中的敵軍毫無準備,被我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接著我軍四麵出擊,從12日一直激戰到16日,迫使日軍逃離喜峰口。經過連續7晝夜的浴血奮戰,我軍終於贏得了喜峰口戰鬥的勝利。
這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北方戰場取得的首次勝利,它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全國軍民的鬥誌。親自指揮了這次大捷的張自忠將軍,以靈活的戰術、必勝的信心,成為聞名全國的抗日名將。
然而,前線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勝利,卻被國民黨當局的妥協政策出賣得一幹二淨。5月,國民黨當局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29軍被迫撤離了長城各口。
1935年6月,國民黨當局又分別同日本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通過這兩個協定,日本侵略者實際上已控製了河北和察哈爾兩省。
這年11月,張自忠被國民黨政府委任為代理察哈爾省政府主席。12月,作為對日本“華北自治”要求的緩衝而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張自忠被任命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察哈爾省政府主席,後調任天津市長。作為地方長官,麵對日本侵略者的不斷挑釁和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張自忠的處境非常艱難,對這種危難時局他內心更是十分痛苦。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終於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七七”事變。7月28日,受宋哲元委託,張自忠暫代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之職,留在北平與敵談判。當時是“戰”是“和”尚無定論,留在北平與日本進行談判,有可能背“漢奸”的罪名。對此,張自忠坦然地說:“現在戰與和都成了問題,看情形事情不會一下子得到解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為了我們二十九軍能安全脫離險境,我願擔當這個重任,個人毀譽在所不計!”
第二天,北平淪陷。張自忠拒絕了日寇要他通電反蔣、反共等無理要求,隨後他的行動受到了限製。在這種形勢下,張自忠便稱病隱蔽起來,並於9月3日潛離日寇虎口。
同年,在李宗仁、宋哲元的保舉下,張自忠返回由三十八師擴編而成的五十九軍任軍長。從此,他在抗戰的最前線,縱橫馳騁,率軍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1938年春,為與磯穀師團會師台兒莊,有“鐵軍”之稱的板垣師團大舉進攻魯南重鎮臨沂。奉命死守在這裏的四十軍軍長龐炳勛部,頻頻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告急求援。為了確保臨沂,李宗仁急調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前往增援。
張自忠與龐炳勛原來皆為馮玉樣部下,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時,龐炳勛率部投靠蔣介石,並倒戈反馮,突襲張自忠師部,張自忠險遭不測,二人遂結下怨恨。但值此民族危亡之關頭,為保衛共同的家園,張自忠不計個人恩怨,拋棄前嫌,率軍晝夜急行,於3月12日傍晚到達臨沂城西部。
龐炳勛對張自忠深明大義、以德報怨前來增援十分感激,與先期到達的戰區參謀長徐祖貽親自出城迎接。對日作戰頗有經驗的張自忠提出:以五十九軍在城外主動向敵側背出擊,以解臨沂之危,並提出兵貴神速,要打破常規,不待增援部隊充分休息,即提前行動。
3月14日淩晨4點,五十九軍在張自忠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渡沂河,向攻城的日軍發動猛烈反擊,四十軍也乘機舉行反攻。兩軍左右夾擊,互相配合,經過3晝夜的拉鋸戰和白刃肉搏,終於使板垣師團全線後退。臨沂保衛戰拉開了台兒莊大戰的序幕,它的勝利將板垣、磯穀兩個師團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予以徹底粉碎,創造了磯穀師團孤軍深入台兒莊而被圍殲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