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中華之魂.星辰譜(全四部) 作者:翟明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27年馬日事變後,何叔衡從湖南轉移到上海,從事黨的秘密印刷刊物工作。毛澤東說,何老這個人“不能謀而能斷”。叔衡以不能謀自謙,故很能謙虛地接受人家的意見,但也以能斷自負,每在危難當頭、人們猶豫的時候,他能不顧人家反對,不要人家贊助,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們的麵前。
臨時中央有的領導人認為,何老帶有舊式文人習氣,於是派他到街頭進行宣傳鼓動,作為參加第一線鬥爭的鍛鍊。當時街頭警察密探到處抓人,何叔衡不會說上海話,也不熟悉當地情況,很快便在街頭宣傳中和其他幾個人一起被捕。
被押到警察局審訊時,在敵人的心目中,當時的共產黨幾乎都是熱血青年,因此審訊官反覆端詳了何叔衡後,覺得此人不像個革命者,而是錯抓來的“土學究”。於是便試探著問:“你知道什麽是共產黨,什麽是國民黨嗎?” 何叔衡一下子看透了敵人的心態,就搖頭晃腦,以抑揚頓挫的聲調回答:“吾乃學者,豈能不知?共產黨三民主義是也,國民黨五權憲法是也!”接著,何叔衡又講起孔夫子的《論語》,話還沒說完,便聽到大堂上驚堂木一拍而喝道:“快滾!”
何叔衡深深鞠了一躬,不緊不慢地走了出去。隨後,審訊官通過拷問別人,才知道放走的人竟是中共的元老之一,其頭顱上有上萬元的賞格,再派人去追時,卻再也找不到任何蹤影。
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被組織派往蘇聯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途經哈爾濱即將走出國門時,想到蔣介石背叛革命,正在到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組織上派自己出國學習,心潮起伏,故吟詩一首:
身上征衣雜酒痕,
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
風雨登輪出國門。
此時,已年過半百的叔衡,深知自己的責任,他克服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仍學通了俄語,以此研修革命理論。徐特立說:“在莫斯科,我們幾個年老的閱誌,政治上是跟叔衡同誌走的。開頭都說叔衡同誌笨,不能做事。清黨事起,大家還摸不清頭緒的時候,叔衡同誌就看到了,布置鬥爭,很敏捷,很周密,誰說他笨!”
1930年7月回國,在上海黨中央任全國革命互濟總會主任,堅持從事在白色恐怖條件下救濟烈士家屬的工作。
1931年秋到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11月被選為中華全國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兼蘇維埃政府幹部訓練班主任和教育委員會委員、代理中央內務部部長。主持製定和實行革命根據地各級政府的司法、檢查、民政等法律條款及具體政策規定。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親自審判重要案件。因他不贊成過“左”的肅反政策,尤其反對過多的判死刑,被誣為“右”傾受到“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批判後被撤銷全部職務。
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未帶中共建黨時的元老何叔衡隨隊,而留在江西堅持鬥爭。在最後分別之日,謝覺哉專程來與他話別。何叔衡長謝覺哉8歲,但他們是同鄉,又都中過秀才、都在雲山學堂任教,朋友而賽過兄弟,後來又先後參加革命,同做共產黨員。他們在一間破舊的瓦房裏,擺著自養的豬肉、雞肉和自己種的菜蔬。不知從哪裏弄到了魚——這是老友惜別的結束宴席。一個要隨大軍突圍,一個要留在當地打遊擊,過慣了患難中分手、患難中相逢、又患難中分手的他們,不知道何時會麵,都保持著嚴肅與沉默。
飯後,叔衡用馬送覺哉到住處並贈他一把心愛的小鋼刀。謝老說:“叔衡每有‘異聞’,必以見告。遠道寄書報,寫信,能見麵必約時長談。小廉曲謹,雖非所長,而重要環節、緊急關頭,總能給人以啟示,而且使你於不知不覺中服從其啟示。如果說叔衡同誌是模範的共產黨員,那他不僅是給人以模範,而且善於使人學習他的模範,而且很熱誠地希望人家賽過他的模範。”
紅軍長征後,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仍每日扶一根拐棍口無怨言地默默工作。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中央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護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向閩西突圍,他們一行晝伏夜行,2月24日淩晨到達了上杭縣水口鎮附近。
不熟悉新環境的便衣隊一時大意,拂曉時埋鍋造飯的炊煙被敵人發現,敵人保安團一個營便包圍上來。幾十個便衣隊員用駁殼槍且戰且走,退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仍緊追不捨。
何叔衡年老體弱氣喘籲籲,已無力向前奔跑,但又不願拖累同誌,便向鄧子恢請求說:“開槍打死我吧!”鄧子恢讓特務員(警衛員)架著他跑,到了一個懸崖邊,何叔衡突然掙脫警衛,縱身跳了下去。鄧子恢後來心痛地回憶,當時他們衝過了這座山,依託一條小河將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著再跑一段,也許可免於殉難。
後人根據當時目睹者的陳述,都認為何叔衡是墜崖而死。直到20世紀60年代福建當地公安機關審訊一個當時的反動團丁時,才知道在那次戰鬥後,團丁們搜索後山時,在山崖下發現了一個躺著的老人,頭破血流,他們從他衣服裏發現了銀元和港幣。兩個團丁正在搜身時,老人突然甦醒,抱著一個團丁的腿欲進行搏鬥,結果被另一團丁連擊兩槍打死。
臨時中央有的領導人認為,何老帶有舊式文人習氣,於是派他到街頭進行宣傳鼓動,作為參加第一線鬥爭的鍛鍊。當時街頭警察密探到處抓人,何叔衡不會說上海話,也不熟悉當地情況,很快便在街頭宣傳中和其他幾個人一起被捕。
被押到警察局審訊時,在敵人的心目中,當時的共產黨幾乎都是熱血青年,因此審訊官反覆端詳了何叔衡後,覺得此人不像個革命者,而是錯抓來的“土學究”。於是便試探著問:“你知道什麽是共產黨,什麽是國民黨嗎?” 何叔衡一下子看透了敵人的心態,就搖頭晃腦,以抑揚頓挫的聲調回答:“吾乃學者,豈能不知?共產黨三民主義是也,國民黨五權憲法是也!”接著,何叔衡又講起孔夫子的《論語》,話還沒說完,便聽到大堂上驚堂木一拍而喝道:“快滾!”
何叔衡深深鞠了一躬,不緊不慢地走了出去。隨後,審訊官通過拷問別人,才知道放走的人竟是中共的元老之一,其頭顱上有上萬元的賞格,再派人去追時,卻再也找不到任何蹤影。
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被組織派往蘇聯人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途經哈爾濱即將走出國門時,想到蔣介石背叛革命,正在到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組織上派自己出國學習,心潮起伏,故吟詩一首:
身上征衣雜酒痕,
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
風雨登輪出國門。
此時,已年過半百的叔衡,深知自己的責任,他克服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仍學通了俄語,以此研修革命理論。徐特立說:“在莫斯科,我們幾個年老的閱誌,政治上是跟叔衡同誌走的。開頭都說叔衡同誌笨,不能做事。清黨事起,大家還摸不清頭緒的時候,叔衡同誌就看到了,布置鬥爭,很敏捷,很周密,誰說他笨!”
1930年7月回國,在上海黨中央任全國革命互濟總會主任,堅持從事在白色恐怖條件下救濟烈士家屬的工作。
1931年秋到革命根據地江西瑞金,11月被選為中華全國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任臨時中央政府工農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兼蘇維埃政府幹部訓練班主任和教育委員會委員、代理中央內務部部長。主持製定和實行革命根據地各級政府的司法、檢查、民政等法律條款及具體政策規定。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親自審判重要案件。因他不贊成過“左”的肅反政策,尤其反對過多的判死刑,被誣為“右”傾受到“左”傾領導者的錯誤批判後被撤銷全部職務。
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長征,未帶中共建黨時的元老何叔衡隨隊,而留在江西堅持鬥爭。在最後分別之日,謝覺哉專程來與他話別。何叔衡長謝覺哉8歲,但他們是同鄉,又都中過秀才、都在雲山學堂任教,朋友而賽過兄弟,後來又先後參加革命,同做共產黨員。他們在一間破舊的瓦房裏,擺著自養的豬肉、雞肉和自己種的菜蔬。不知從哪裏弄到了魚——這是老友惜別的結束宴席。一個要隨大軍突圍,一個要留在當地打遊擊,過慣了患難中分手、患難中相逢、又患難中分手的他們,不知道何時會麵,都保持著嚴肅與沉默。
飯後,叔衡用馬送覺哉到住處並贈他一把心愛的小鋼刀。謝老說:“叔衡每有‘異聞’,必以見告。遠道寄書報,寫信,能見麵必約時長談。小廉曲謹,雖非所長,而重要環節、緊急關頭,總能給人以啟示,而且使你於不知不覺中服從其啟示。如果說叔衡同誌是模範的共產黨員,那他不僅是給人以模範,而且善於使人學習他的模範,而且很熱誠地希望人家賽過他的模範。”
紅軍長征後,年近六旬的何叔衡,仍每日扶一根拐棍口無怨言地默默工作。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中央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護送何叔衡和病弱的瞿秋白等向閩西突圍,他們一行晝伏夜行,2月24日淩晨到達了上杭縣水口鎮附近。
不熟悉新環境的便衣隊一時大意,拂曉時埋鍋造飯的炊煙被敵人發現,敵人保安團一個營便包圍上來。幾十個便衣隊員用駁殼槍且戰且走,退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仍緊追不捨。
何叔衡年老體弱氣喘籲籲,已無力向前奔跑,但又不願拖累同誌,便向鄧子恢請求說:“開槍打死我吧!”鄧子恢讓特務員(警衛員)架著他跑,到了一個懸崖邊,何叔衡突然掙脫警衛,縱身跳了下去。鄧子恢後來心痛地回憶,當時他們衝過了這座山,依託一條小河將追兵打退,何叔衡若能被架著再跑一段,也許可免於殉難。
後人根據當時目睹者的陳述,都認為何叔衡是墜崖而死。直到20世紀60年代福建當地公安機關審訊一個當時的反動團丁時,才知道在那次戰鬥後,團丁們搜索後山時,在山崖下發現了一個躺著的老人,頭破血流,他們從他衣服裏發現了銀元和港幣。兩個團丁正在搜身時,老人突然甦醒,抱著一個團丁的腿欲進行搏鬥,結果被另一團丁連擊兩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