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對手:大清擂台上的權力遊戲 作者:霧滿攔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三桂的遼兵當時隻有七萬人,孤城難守,在雙方血戰的時候,吳三桂不得不做出決定:去找清人借兵。
第六章 清兵是如何入關的
就在吳三桂和李自成發生血戰的時候,多爾袞正跟孝莊依依惜別,帶領了大隊人馬去回守北京城,他此時還不知道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打下來了。在行軍路上,他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召集了兩個人——範文程、洪承疇,然後打了一個旗號。這個旗號特別怪異,叫“為大明天子報仇”,好像他跟崇禎皇帝是一夥的。他為什麽打出這個旗號?因為李自成全是在擄掠、在破壞,而不管崇禎皇帝以前是多麽不堪、不成氣候,相比之下,李自成的所作所為更是天怒人怨,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任何人打出“為大明天子報仇”的旗號來,都會贏得民心。
就在多爾袞打出旗號、帶著部隊朝山海關行進的時候,吳三桂派的使者來了,要求借兵。多爾袞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吳三桂在使詐,不答應。吳三桂當天派出了八批使者,多爾袞仍然拒絕。最後範文程看不下去了,向多爾袞建議:吳三桂已經這樣了,他絕對是真正的借兵。
但多爾袞還是不答應,除非是吳三桂親自來見。在這種情況下,範文程親自趕到山海關,替吳三桂鎮守山海關,然後吳三桂騰出空兒,來見多爾袞。
在見多爾袞之前,吳三桂過刀山、下火海、跳油鍋,經過了三個難關,見到了多爾袞之後,他就敘述了一下李自成做的事。最後多爾袞表態:大明天子太慘了,以前的事我也不忍說,以後的事我也不必說,我跟你之間就做一個約定,我們清軍進入中原後,如果妄取一粒米、妄動老百姓一棵草,我拿命來抵。
但吳三桂還是不放心,希望得到一個保證,讓多爾袞立個毒誓。於是多爾袞宣誓說:如果我違背了今天對你的諾言,我到了中原以後做出了對不起你的事,那麽等我死後,屍體就被人拖出來,一刀把腦袋砍掉。大致就是死後被分屍的意思。
真是一語成讖,多爾袞的這毒誓後來真的應驗了。後來多爾袞帶領清軍入關,小順治皇帝把他的家搬到北京城,清兵定鼎中原。這些事實全部違背了他對吳三桂的諾言,而吳三桂也沒辦法要求他履行諾言,最終落到了漢人眼中賣國賊的地步。
但多爾袞不久之後突然死掉了,死因是連番征戰,累死的。他死了之後,順治皇帝狠狠地為他媽報了一劍之仇,也是召開了會議,宣稱多爾袞是個壞蛋,把多爾袞的陵墓剷平,屍體也拖出來砍掉了腦袋。聽到這個消息後,吳三桂放聲大哭,他感覺這個世道真是太離奇了,大家感覺不會應驗的事吧,都應驗了;感覺應該應驗的事,還沒有應驗。為什麽這麽說?
請注意我們所說的對手戲,主導它們的關鍵因素是什麽呢?是人性,因為人性是多變的,是難以觀察和預測的;正是因為這種難以觀察和預測,才導致了歷史的複雜多變,盡管同時也有其必然性。歷史,就是這樣一個進程。
多爾袞與吳三桂達成協議之後,雙方就準備合擊李自成,這個時候李自成還渾然不知,戰役在一片石展開。當時的情況是,三十萬的李自成大軍狂攻山海關,而到了晚上,山海關大門已經悄然打開,多爾袞的兩支辮子軍已經悄然進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居然不知道,因為他是流寇,不習慣觀察敵情,向來是跑到哪兒算哪兒的。第二天天亮之後,吳三桂再次率軍出征,跟李自成展開了血戰。按照吳三桂和多爾袞雙方的約定,當戰事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吳三桂負責咬住李自成的一字長蛇陣,不讓其合攏,而後清軍突然殺出,擊碎李自成的人馬。
但是打到最後吳三桂發現,多爾袞的清兵在城裏就是不出來,吳三桂沒辦法,隻好派了使者殺入城中,去催請多爾袞。但多爾袞這時候又提出一個要求,說:咱們前兩天定協議的時候太著急了,有一條關鍵的條款給漏掉了,就是你們遼軍得留辮子。留辮子代表著什麽呢?就是表示投降清兵。這一招可把吳三桂坑慘了,但是走到這一步就已經沒有回頭之路,如果他不答應,那麽現在隻能被李自成活活砍死,而答應了說不定以後還有機會。於是吳三桂就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清軍也按約出動了。
霎時間,李自成的三十萬大軍土崩瓦解,因為他們沒有想到會出現辮子軍。這場戰役充分暴露出李自成的一個思維盲點,即他隻知道殺人,而想不到對方會請幫手,以為這個山海關就是世界盡頭,不知道關外會有人摻和進來。
到了這一步之後,李自成隻能落荒而逃了,一直逃到了北京城。到北京城之後,李自成急急忙忙地登基,建立了大順朝。可是已經這節骨眼了,還來得及嗎?李自成可不管,不但得建立大順朝,而且還得按照規矩:先是眾將領跪下懇請李自成登基,然後李自成板著臉,說些孤何德何能、不能答應之類的話,搞了半天之後終於登基當了皇帝。
當上皇帝之後,李自成便下令開炮,把北京城全部摧為平地,所有的軍人殺入城內燒殺掠奪一番之後,便帶兵逃走了。他為什麽這麽幹呢?前麵已經說過了,李自成就是個破壞大使,能帶走的都帶走,不能帶走的就毀掉,絕不會便宜其他人。他一口氣逃回了西安,關門做起了土皇帝。李自成做了皇帝之後,他的管理辦法就一條,就是不管任何人,不管犯了什麽錯,他就一個判決:殺。婆媳吵架了,拉過來捅死;偷了人家一隻雞,拉過來捅死;對陛下不敬,拉過來捅死,來來去去就這一招。
第六章 清兵是如何入關的
就在吳三桂和李自成發生血戰的時候,多爾袞正跟孝莊依依惜別,帶領了大隊人馬去回守北京城,他此時還不知道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打下來了。在行軍路上,他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召集了兩個人——範文程、洪承疇,然後打了一個旗號。這個旗號特別怪異,叫“為大明天子報仇”,好像他跟崇禎皇帝是一夥的。他為什麽打出這個旗號?因為李自成全是在擄掠、在破壞,而不管崇禎皇帝以前是多麽不堪、不成氣候,相比之下,李自成的所作所為更是天怒人怨,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任何人打出“為大明天子報仇”的旗號來,都會贏得民心。
就在多爾袞打出旗號、帶著部隊朝山海關行進的時候,吳三桂派的使者來了,要求借兵。多爾袞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吳三桂在使詐,不答應。吳三桂當天派出了八批使者,多爾袞仍然拒絕。最後範文程看不下去了,向多爾袞建議:吳三桂已經這樣了,他絕對是真正的借兵。
但多爾袞還是不答應,除非是吳三桂親自來見。在這種情況下,範文程親自趕到山海關,替吳三桂鎮守山海關,然後吳三桂騰出空兒,來見多爾袞。
在見多爾袞之前,吳三桂過刀山、下火海、跳油鍋,經過了三個難關,見到了多爾袞之後,他就敘述了一下李自成做的事。最後多爾袞表態:大明天子太慘了,以前的事我也不忍說,以後的事我也不必說,我跟你之間就做一個約定,我們清軍進入中原後,如果妄取一粒米、妄動老百姓一棵草,我拿命來抵。
但吳三桂還是不放心,希望得到一個保證,讓多爾袞立個毒誓。於是多爾袞宣誓說:如果我違背了今天對你的諾言,我到了中原以後做出了對不起你的事,那麽等我死後,屍體就被人拖出來,一刀把腦袋砍掉。大致就是死後被分屍的意思。
真是一語成讖,多爾袞的這毒誓後來真的應驗了。後來多爾袞帶領清軍入關,小順治皇帝把他的家搬到北京城,清兵定鼎中原。這些事實全部違背了他對吳三桂的諾言,而吳三桂也沒辦法要求他履行諾言,最終落到了漢人眼中賣國賊的地步。
但多爾袞不久之後突然死掉了,死因是連番征戰,累死的。他死了之後,順治皇帝狠狠地為他媽報了一劍之仇,也是召開了會議,宣稱多爾袞是個壞蛋,把多爾袞的陵墓剷平,屍體也拖出來砍掉了腦袋。聽到這個消息後,吳三桂放聲大哭,他感覺這個世道真是太離奇了,大家感覺不會應驗的事吧,都應驗了;感覺應該應驗的事,還沒有應驗。為什麽這麽說?
請注意我們所說的對手戲,主導它們的關鍵因素是什麽呢?是人性,因為人性是多變的,是難以觀察和預測的;正是因為這種難以觀察和預測,才導致了歷史的複雜多變,盡管同時也有其必然性。歷史,就是這樣一個進程。
多爾袞與吳三桂達成協議之後,雙方就準備合擊李自成,這個時候李自成還渾然不知,戰役在一片石展開。當時的情況是,三十萬的李自成大軍狂攻山海關,而到了晚上,山海關大門已經悄然打開,多爾袞的兩支辮子軍已經悄然進去了。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居然不知道,因為他是流寇,不習慣觀察敵情,向來是跑到哪兒算哪兒的。第二天天亮之後,吳三桂再次率軍出征,跟李自成展開了血戰。按照吳三桂和多爾袞雙方的約定,當戰事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吳三桂負責咬住李自成的一字長蛇陣,不讓其合攏,而後清軍突然殺出,擊碎李自成的人馬。
但是打到最後吳三桂發現,多爾袞的清兵在城裏就是不出來,吳三桂沒辦法,隻好派了使者殺入城中,去催請多爾袞。但多爾袞這時候又提出一個要求,說:咱們前兩天定協議的時候太著急了,有一條關鍵的條款給漏掉了,就是你們遼軍得留辮子。留辮子代表著什麽呢?就是表示投降清兵。這一招可把吳三桂坑慘了,但是走到這一步就已經沒有回頭之路,如果他不答應,那麽現在隻能被李自成活活砍死,而答應了說不定以後還有機會。於是吳三桂就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清軍也按約出動了。
霎時間,李自成的三十萬大軍土崩瓦解,因為他們沒有想到會出現辮子軍。這場戰役充分暴露出李自成的一個思維盲點,即他隻知道殺人,而想不到對方會請幫手,以為這個山海關就是世界盡頭,不知道關外會有人摻和進來。
到了這一步之後,李自成隻能落荒而逃了,一直逃到了北京城。到北京城之後,李自成急急忙忙地登基,建立了大順朝。可是已經這節骨眼了,還來得及嗎?李自成可不管,不但得建立大順朝,而且還得按照規矩:先是眾將領跪下懇請李自成登基,然後李自成板著臉,說些孤何德何能、不能答應之類的話,搞了半天之後終於登基當了皇帝。
當上皇帝之後,李自成便下令開炮,把北京城全部摧為平地,所有的軍人殺入城內燒殺掠奪一番之後,便帶兵逃走了。他為什麽這麽幹呢?前麵已經說過了,李自成就是個破壞大使,能帶走的都帶走,不能帶走的就毀掉,絕不會便宜其他人。他一口氣逃回了西安,關門做起了土皇帝。李自成做了皇帝之後,他的管理辦法就一條,就是不管任何人,不管犯了什麽錯,他就一個判決:殺。婆媳吵架了,拉過來捅死;偷了人家一隻雞,拉過來捅死;對陛下不敬,拉過來捅死,來來去去就這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