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保裕一同樣肯定其題材有趣,但是,……他說:“題材很有趣,開頭也不錯,但是其後之故事的主題模糊不明朗,也許這是作者所安排的計策,總是希望稍微著力加強讀者的服務為善。”
大澤在昌同樣肯定其題材的奇妙性,可是……他說:“雖然很奇妙,可是具有魅力的‘謎’的作品。以明治為舞台,登場人物的描寫卻不勉強,可是構思過多,以致故事的全體像很難把握。”與真保一樣,對故事的架構有不滿。
乃南朝幾乎全麵否定,她說:“明治時代之舊地圖為主體,架構出很獨特的作品世界。……可是,對明治時代的認識與表達方式,有時是旅遊指南書的口調,有時是如寫戲曲腳本時的註腳,對我來說很難當作‘小說’閱讀。”主角內村實之尋找三年阪時,走路所經過的許多街道的記述,的確如乃南朝所說,沒有修飾。
由此可知,綾辻行人全麵肯定,井上夢人、真保裕一、大澤在昌等三位,都肯定其題材的獨創性、趣味性、奇妙性,但是對故事之沒主體性、複雜難解性、不透明性有所批評,至於乃南朝幾乎全麵否定小說的敘述之瑕疵。
本書是評審委員評審的修改本。到底修改多少,不可得知。筆者認為雖然頁頁出現街名、阪名,令人有嘮叨之感,但是不愧是一部異色的推理小說,值得一讀。介紹內容之前先為台灣讀者簡單說明故事背景的明治時代與東京。
明治維新(一八六八年)以前,東京稱為江戶。於一四五七年,太田道灌在江戶的小山丘上築城,稱為江戶城。城南向海,即現在的東京灣,城西、城北是小山丘地帶,很少人居住,城東有兩條河川,隅田川與荒川,由北流向東京灣。當時的平民即居住在這兩條河的沿岸,後來這區域稱為“下町”。下町是從山丘上的江戶城觀看時,在下麵的街市之意。相對的西、北方的山丘地帶成為“山手”。
到了一六〇三年,成為將軍的德川家康,在江戶城開設“幕府”,號令天下。德川家康於是把江戶城四周,做為“大名”(諸侯)與“旗本”(幕府直屬之高級武士)之住宅區,原來住在城附近的平民,被迫遷移到山手或下町。德川幕府統治日本之二百六十餘年,江戶的人口不斷增多,據說最多時達到百萬人,當時最大的都市。
明治維新後,天皇收回政權,江戶城改稱為宮城(現在稱為皇居),廢藩置縣,宮城周圍的大名與旗本之豪宅,逐步被政府收回,改建各種公共設施,如東京帝國大學、上野公園等等。於是,東京漸漸成為日本之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德川時代之文化中心是京都,經濟中心是大阪)。
明治維新後,新政權並不安定,高官被暗殺事件、內亂頻起,直到一八七七年之西南戰爭之後,政治才上軌道。
話說回來《三年阪火之夢》的時空背景是明治三十二(一八九九)年之東京,兩組互不認識的人馬,以不同的目的,在東京尋找他們的“三年阪”與“發火點”。
“三年阪”敘述住在奈良縣n町的內村實之,十八歲,為了調查在東京帝國大學念書的哥哥義之,去年夏天在三年阪跌倒後腹部受傷而死亡的真相,來到東京。東京山手地帶有數不盡的坡道,實之根據一本地圖得知,東京至少有三處三年阪,他尋找三年阪過程中覺得稱為三年阪的坡道,好像有一個不吉祥的共同秘密,而且,東京的三年阪不隻三處。到底有幾處三年阪,是否有共同秘密,有的話,秘密是什麽?
另一個故事“火之夢”敘述一位從英國留學歸國不久的鍍金先生,在補習班教英文,並在雜誌發表評論。某天受天命雜誌社之託,與補習班同事立原總一郎調查“東京發火點”的經過。所謂東京發火點是,如果要放火燒盡大東京的話,從哪些地點同時放火,即可燒盡呢?鍍金先生根據舊文獻導出的結論是,必須要幾處發火點即可呢?
作者在最後一章“三年阪火之夢”,準備一場讀者意料不到的收場,不愧是一篇異色推理小說。
大澤在昌同樣肯定其題材的奇妙性,可是……他說:“雖然很奇妙,可是具有魅力的‘謎’的作品。以明治為舞台,登場人物的描寫卻不勉強,可是構思過多,以致故事的全體像很難把握。”與真保一樣,對故事的架構有不滿。
乃南朝幾乎全麵否定,她說:“明治時代之舊地圖為主體,架構出很獨特的作品世界。……可是,對明治時代的認識與表達方式,有時是旅遊指南書的口調,有時是如寫戲曲腳本時的註腳,對我來說很難當作‘小說’閱讀。”主角內村實之尋找三年阪時,走路所經過的許多街道的記述,的確如乃南朝所說,沒有修飾。
由此可知,綾辻行人全麵肯定,井上夢人、真保裕一、大澤在昌等三位,都肯定其題材的獨創性、趣味性、奇妙性,但是對故事之沒主體性、複雜難解性、不透明性有所批評,至於乃南朝幾乎全麵否定小說的敘述之瑕疵。
本書是評審委員評審的修改本。到底修改多少,不可得知。筆者認為雖然頁頁出現街名、阪名,令人有嘮叨之感,但是不愧是一部異色的推理小說,值得一讀。介紹內容之前先為台灣讀者簡單說明故事背景的明治時代與東京。
明治維新(一八六八年)以前,東京稱為江戶。於一四五七年,太田道灌在江戶的小山丘上築城,稱為江戶城。城南向海,即現在的東京灣,城西、城北是小山丘地帶,很少人居住,城東有兩條河川,隅田川與荒川,由北流向東京灣。當時的平民即居住在這兩條河的沿岸,後來這區域稱為“下町”。下町是從山丘上的江戶城觀看時,在下麵的街市之意。相對的西、北方的山丘地帶成為“山手”。
到了一六〇三年,成為將軍的德川家康,在江戶城開設“幕府”,號令天下。德川家康於是把江戶城四周,做為“大名”(諸侯)與“旗本”(幕府直屬之高級武士)之住宅區,原來住在城附近的平民,被迫遷移到山手或下町。德川幕府統治日本之二百六十餘年,江戶的人口不斷增多,據說最多時達到百萬人,當時最大的都市。
明治維新後,天皇收回政權,江戶城改稱為宮城(現在稱為皇居),廢藩置縣,宮城周圍的大名與旗本之豪宅,逐步被政府收回,改建各種公共設施,如東京帝國大學、上野公園等等。於是,東京漸漸成為日本之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德川時代之文化中心是京都,經濟中心是大阪)。
明治維新後,新政權並不安定,高官被暗殺事件、內亂頻起,直到一八七七年之西南戰爭之後,政治才上軌道。
話說回來《三年阪火之夢》的時空背景是明治三十二(一八九九)年之東京,兩組互不認識的人馬,以不同的目的,在東京尋找他們的“三年阪”與“發火點”。
“三年阪”敘述住在奈良縣n町的內村實之,十八歲,為了調查在東京帝國大學念書的哥哥義之,去年夏天在三年阪跌倒後腹部受傷而死亡的真相,來到東京。東京山手地帶有數不盡的坡道,實之根據一本地圖得知,東京至少有三處三年阪,他尋找三年阪過程中覺得稱為三年阪的坡道,好像有一個不吉祥的共同秘密,而且,東京的三年阪不隻三處。到底有幾處三年阪,是否有共同秘密,有的話,秘密是什麽?
另一個故事“火之夢”敘述一位從英國留學歸國不久的鍍金先生,在補習班教英文,並在雜誌發表評論。某天受天命雜誌社之託,與補習班同事立原總一郎調查“東京發火點”的經過。所謂東京發火點是,如果要放火燒盡大東京的話,從哪些地點同時放火,即可燒盡呢?鍍金先生根據舊文獻導出的結論是,必須要幾處發火點即可呢?
作者在最後一章“三年阪火之夢”,準備一場讀者意料不到的收場,不愧是一篇異色推理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