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火翌日清晨。
到處冒著縷縷輕煙的火災現場已經變成沒有房屋、也沒有巷弄的一片廢墟。但路口到處可以看到佩劍警官巡邏的身影。因為當火勢平息後,居民紛紛重返自己的家園。
一無所有的大雜院居民隻要順利逃出,如今在救難住所,有免費的飯糰可以吃,就感到心滿意足。但有家眷的人,或是家境尚可的租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想可能有些家產僥倖逃過一劫;也有些人事前把細軟藏在泥土倉庫或是地窖裏,所以怕有人趁火打劫,都會想趕在小偷來之前,回家清理家園。
這條街上有一家名叫“春木座”的劇場。三層樓高的劇場美輪美奐,還有著希臘式的三連拱形窗戶。這棟房子沒能躲過一劫,在大火中化為烏有。重建後,改名為“本鄉座”,成為新劇(註:明治末期,吸收了西洋戲劇特色,反映近代生活的戲劇)的大本營,是相當有名的劇場。
如今,占地五百坪左右的空間化為一片焦土,燒得焦黑傾斜的柱子林立。天花板掉落的殘骸散落一地,大量泡了水的灰燼和木炭,看起來簡直就像是黑色的沼澤地。有三個男人正看著這片悽慘的景象說話。
其中兩個人似乎是災民,穿著到處都沾到黑炭的棉袍,其中一個手上拿著燻黑的畫框,另一個人手上拿著柱子,腳下放著好幾個一半已經焦黑的行李。旁邊丟著一條毛毯,顯然是半夜就回來這裏駐守。
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身穿西裝,不停地在筆記本上寫著什麽,他似乎是報社記者。
那個看起來像是記者的人挑著眉毛,難以置信地問:
“火球嗎?”
手拿柱子的年輕男子語帶憤慨地回答:
“真的。啊,你一定不相信吧?那我來告訴你詳情。聽好囉!火災那天晚上剛好輪到我值班,但我沒有睡,在打花牌。半夜三點左右,我突然覺得飢腸轆轆,就去路邊攤吃什錦鍋燒。大馬路那裏有一攤什錦鍋燒一直賣到天亮,我吃完回來時,就看到了。
”手拿畫框的同伴接著說道:
“那是個拉車的,拉車的。”
記者瞥了他一眼,立刻低頭記錄。他一邊寫,一邊用平淡的語氣問:
“拉車的?不是火球嗎?”
“先是聽到本鄉路上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是人力車、人力車的聲音。而且是空的人力車,隻要聽聲音就知道了。我在路邊攤的時候抬頭張望了一下,發現是從大學那裏往春木町的方向走的。”
“這和火球有什麽關係?”
“之後,我們回來劇場時,又聽到遠處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那不是大馬路的方向,而是從春木町或是金助町那一帶的巷子裏傳來的。我們走進劇場前那條路時,我還在想,車夫可能是住在這附近吧。結果就看到那個了。”
手拿柱子的男人按捺不住地插嘴說:
“沒錯,我親眼看到的。火球,是火球喔,但不會很大,微微懸離地麵,咻、咻地竄來竄去,好像有生命一樣。我看到三團火球,各走各的,一轉眼就不見了。”
記者停下記錄的筆,抬起頭。
“但起火點並不是在這裏,聽說是更靠近湯島那邊。而且警方說,應該是油燈引起的。”
畫框男斬釘截鐵地說:
“不,絕對是那個拉車的在操控火球。同一時間,上野不是也發生火災了嗎?他應該是從上野繞到駒阪後,再來這裏,為了避免遭人懷疑,才故意繞遠路。”
“你們是說,那個拉車的男人用火球縱火壥欽飧鮃饉悸?”
“我就知道你不相信,而且完全不信。”拿著柱子的男人說。
“不,不,姑且不論火球的事,車夫的事很有趣。”
“對吧?但火球……”記者不理會他。
“六年前,神田大火時,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聞。聽說有一個車夫好像發瘋似地拉著空車在東京街頭狂奔。更早之前,明治十四年那陣子,到處發生大火時,也有人說是一身車夫裝扮的人到處縱火。”
那兩個男人互看了一眼。
“總之,”記者繼續說道,“每次大火,都會出現類似的目擊消息,之後還會說,這是意圖把東京變成一片火海,顛覆政府的大陰謀。”
翌日下午。
距離本鄉春木町不遠的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學院建築係教室內,幾名學生圍在教授身旁舉行茶會。教室的桌子上都架著製圖台,六名學生將椅子排成圓形坐在教室中央,各人手上拿著紅茶杯,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坐在中央的教授說話。
教授身穿西裝,鼻下留著花白小鬍子,一派神閑氣定的紳士風度。他心情愉快地眯起眼睛繼續說道:
“……幸好你們沒有人在火災中受傷,萬一火燒進大學,可就大事不妙了。我趕緊衝到學校,有太多的書和資料想要搬了。城市重建時,正是我們建築係的人大顯身手的機會,但如果連我們自己的地盤都被燒個精光,那就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學生紛紛點頭,也有人露出微笑。當時的帝大學生相當於之後的研究所學生,所以年齡大約都二十出頭。
其中一個年輕人戴著深度近視眼鏡,他眉頭深鎖,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向教授問道:
到處冒著縷縷輕煙的火災現場已經變成沒有房屋、也沒有巷弄的一片廢墟。但路口到處可以看到佩劍警官巡邏的身影。因為當火勢平息後,居民紛紛重返自己的家園。
一無所有的大雜院居民隻要順利逃出,如今在救難住所,有免費的飯糰可以吃,就感到心滿意足。但有家眷的人,或是家境尚可的租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想可能有些家產僥倖逃過一劫;也有些人事前把細軟藏在泥土倉庫或是地窖裏,所以怕有人趁火打劫,都會想趕在小偷來之前,回家清理家園。
這條街上有一家名叫“春木座”的劇場。三層樓高的劇場美輪美奐,還有著希臘式的三連拱形窗戶。這棟房子沒能躲過一劫,在大火中化為烏有。重建後,改名為“本鄉座”,成為新劇(註:明治末期,吸收了西洋戲劇特色,反映近代生活的戲劇)的大本營,是相當有名的劇場。
如今,占地五百坪左右的空間化為一片焦土,燒得焦黑傾斜的柱子林立。天花板掉落的殘骸散落一地,大量泡了水的灰燼和木炭,看起來簡直就像是黑色的沼澤地。有三個男人正看著這片悽慘的景象說話。
其中兩個人似乎是災民,穿著到處都沾到黑炭的棉袍,其中一個手上拿著燻黑的畫框,另一個人手上拿著柱子,腳下放著好幾個一半已經焦黑的行李。旁邊丟著一條毛毯,顯然是半夜就回來這裏駐守。
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身穿西裝,不停地在筆記本上寫著什麽,他似乎是報社記者。
那個看起來像是記者的人挑著眉毛,難以置信地問:
“火球嗎?”
手拿柱子的年輕男子語帶憤慨地回答:
“真的。啊,你一定不相信吧?那我來告訴你詳情。聽好囉!火災那天晚上剛好輪到我值班,但我沒有睡,在打花牌。半夜三點左右,我突然覺得飢腸轆轆,就去路邊攤吃什錦鍋燒。大馬路那裏有一攤什錦鍋燒一直賣到天亮,我吃完回來時,就看到了。
”手拿畫框的同伴接著說道:
“那是個拉車的,拉車的。”
記者瞥了他一眼,立刻低頭記錄。他一邊寫,一邊用平淡的語氣問:
“拉車的?不是火球嗎?”
“先是聽到本鄉路上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是人力車、人力車的聲音。而且是空的人力車,隻要聽聲音就知道了。我在路邊攤的時候抬頭張望了一下,發現是從大學那裏往春木町的方向走的。”
“這和火球有什麽關係?”
“之後,我們回來劇場時,又聽到遠處傳來嘎啦嘎啦的聲音。那不是大馬路的方向,而是從春木町或是金助町那一帶的巷子裏傳來的。我們走進劇場前那條路時,我還在想,車夫可能是住在這附近吧。結果就看到那個了。”
手拿柱子的男人按捺不住地插嘴說:
“沒錯,我親眼看到的。火球,是火球喔,但不會很大,微微懸離地麵,咻、咻地竄來竄去,好像有生命一樣。我看到三團火球,各走各的,一轉眼就不見了。”
記者停下記錄的筆,抬起頭。
“但起火點並不是在這裏,聽說是更靠近湯島那邊。而且警方說,應該是油燈引起的。”
畫框男斬釘截鐵地說:
“不,絕對是那個拉車的在操控火球。同一時間,上野不是也發生火災了嗎?他應該是從上野繞到駒阪後,再來這裏,為了避免遭人懷疑,才故意繞遠路。”
“你們是說,那個拉車的男人用火球縱火壥欽飧鮃饉悸?”
“我就知道你不相信,而且完全不信。”拿著柱子的男人說。
“不,不,姑且不論火球的事,車夫的事很有趣。”
“對吧?但火球……”記者不理會他。
“六年前,神田大火時,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聞。聽說有一個車夫好像發瘋似地拉著空車在東京街頭狂奔。更早之前,明治十四年那陣子,到處發生大火時,也有人說是一身車夫裝扮的人到處縱火。”
那兩個男人互看了一眼。
“總之,”記者繼續說道,“每次大火,都會出現類似的目擊消息,之後還會說,這是意圖把東京變成一片火海,顛覆政府的大陰謀。”
翌日下午。
距離本鄉春木町不遠的東京帝國大學工科學院建築係教室內,幾名學生圍在教授身旁舉行茶會。教室的桌子上都架著製圖台,六名學生將椅子排成圓形坐在教室中央,各人手上拿著紅茶杯,正聚精會神地聆聽坐在中央的教授說話。
教授身穿西裝,鼻下留著花白小鬍子,一派神閑氣定的紳士風度。他心情愉快地眯起眼睛繼續說道:
“……幸好你們沒有人在火災中受傷,萬一火燒進大學,可就大事不妙了。我趕緊衝到學校,有太多的書和資料想要搬了。城市重建時,正是我們建築係的人大顯身手的機會,但如果連我們自己的地盤都被燒個精光,那就真的是欲哭無淚了。”
學生紛紛點頭,也有人露出微笑。當時的帝大學生相當於之後的研究所學生,所以年齡大約都二十出頭。
其中一個年輕人戴著深度近視眼鏡,他眉頭深鎖,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向教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