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據學校有關人士透露,b和c並沒有什麽特別的犯罪履歷,這次的案件對兩人的影響毋庸置疑。
“b和c在學校都是沒什麽問題的好學生。特別是c在全年級中成績優異,給人的印象很老實,做這樣的事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同日,少年諮詢所從縣警方那裏接到通知,將少年們送往家事法庭。少年的監護措施也於當日做出決定,將三人押解至少年鑑定所。但是,據拚命展開調查的琦玉縣警方有關人士透露,調查組解散當天,對具體情況封鎖得很緊。
“他們不久就將被無罪釋放。這已經不是‘案件‘。雖然很令人窩火,但是也沒有辦法。”
盡管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是卻不能對他們定罪。根據刑法第四十一條,他們將被作為“違法少年”(行為觸犯了刑罰法令的不滿十四歲的少年)來處置,成為《少年法》和《兒童福利法》保護的對象。
妻子被殺,孩子親眼目睹兇案,檜山將如何接受這一事實呢。
——《周刊現實》10月20日
對《少年法》和少年案件一無所知的檜山,趕緊買了一本書讀起來,結果卻發現以少年保護和健康為宗旨的《少年法》中的不平等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其中,可塑性這個詞總是反覆出現。這個詞源於美術工藝中,指黏土可以反覆使用。如果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喜歡的話,可以把它毀掉再重新開始。也就是說,無論怎麽失敗都可以從頭再來。
根據《少年法》的精神,兒童就像黏土工藝品一樣,兒童犯罪是因為不成熟而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因此,不能對犯了罪的兒童進行處罰,而是對他進行教育指導,讓他重新站起來。具有可塑性的兒童,隻要對他進行了指導就可以重新站起來。
檜山認為,為了讓犯了罪的兒童重新站起來,其中頗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踐踏遭受不幸的被害者及其家人,並且無視他們的痛苦。
犯了罪的孩子們靠著過度的人權意識,受到了悉心的嗬護。但是,被殺的祥子就沒有人權了麽?既然祥子不能死而復生,那麽被奪走的生命和受到了傷害的心靈怎樣才能像黏土一樣恢復原狀呢?
殺害祥子的少年們被從兒童諮詢所送往家事法庭,等待審判。家事法庭不是對少年進行懲罰的場所,審判中少年的監護人被稱為“附加人”。
當宣布對少年們的監護措施是將其送往少年鑑定所時,作為“少年附加人”的辯護律師出現在電視畫麵上。“實在是令人痛心的案件。”特別喜歡孩子的溫柔律師在眼鏡後流露出憐憫的目光。辯護律師在電視上談到見到這些孩子時的感受時稱“本人正在反省”、“感動得令人流淚”……希望大家能用溫暖的目光支持他們今後的改造教育。
這些話絕不是對受害者家屬檜山說的。檜山覺得,隻擁護少年們的權利的人權辯護律師的這些評論不過是為了搪塞媒體和輿論對於犯罪少年的譴責而已。
被收容到少年鑑定所的少年們將在家事法庭上接受調查官的調查。調查將圍繞著三個少年的犯罪故意和犯罪動機、家庭環境、朋友關係、成長曆程以及性格和在學校的生活狀況等少年自身情況進行。此外,少年鑑別所的鑑別技術官員還將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角度,對少年的資質進行鑑定。
雖然少年審判對少年們進行上述保護,但是對於被害人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與刑事判決不同的是,少年審判中沒有檢察官那樣對被告所犯罪行進行詢問的人物。少年審判,是圍繞著法官、調查官和少年們的附加人以及少年自己的保護人,也就是保護少年們的這些人進行的。
而且,少年審判是不公開的。被害人和被害人的親屬不能旁聽。調査官不會聽取被害人親屬檜山的意見,不會將被害人方麵的痛苦傳達給法官。被害人方麵的全部情況都被隱藏起來,既沒有參與審判和與被告麵對麵的機會,也沒有陳述意見的機會。審判將無視檜山的痛苦,在檜山無法獲知的密室中進行。
在這樣的過程中,少年們果真能夠理解被害人的痛苦,進行悔改嗎?
不久,檜山的身邊就安靜下來了。媒體又找到其他值得關注的事情,一下子從檜山身邊消失了。檜山慢慢回到從前的生活中,但是同時又感到有些空虛。祥子案件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風化了麽?人們就這樣漸漸淡忘了祥子案件,同時漸漸聽不到別人的痛哭。
少年們被送去輔導一個月後,在店裏工作的檜山重新被湧進來的媒體圍住,一名記者對滿頭霧水的檜山問:“聽到審判結果,您有什麽想法?”
“啊?”檜山懷疑自己沒有聽清楚。
“您沒有聽到家事法庭的審判嗎?對於少年們的裁決結果下來了。少年a和b被送往兒童自立幫助管教所。少年c被判少年觀察處分。”
檜山呆呆地聽著記者的話。他們什麽也沒對自己說,就連今天公布審判結果自己都不知道。司法機關到最後關頭還是無視作為被害人親屬的自己。
然而,即使聽到了這個結果,自己還是無能為力。被害人方麵是沒有和法庭裁決唱反調的權利的。殺害祥子的少年們被送往兒童自立幫助管教所,自己連給他們送往林間合宿學校的約束也做不到。
“b和c在學校都是沒什麽問題的好學生。特別是c在全年級中成績優異,給人的印象很老實,做這樣的事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同日,少年諮詢所從縣警方那裏接到通知,將少年們送往家事法庭。少年的監護措施也於當日做出決定,將三人押解至少年鑑定所。但是,據拚命展開調查的琦玉縣警方有關人士透露,調查組解散當天,對具體情況封鎖得很緊。
“他們不久就將被無罪釋放。這已經不是‘案件‘。雖然很令人窩火,但是也沒有辦法。”
盡管犯下了令人髮指的罪行,但是卻不能對他們定罪。根據刑法第四十一條,他們將被作為“違法少年”(行為觸犯了刑罰法令的不滿十四歲的少年)來處置,成為《少年法》和《兒童福利法》保護的對象。
妻子被殺,孩子親眼目睹兇案,檜山將如何接受這一事實呢。
——《周刊現實》10月20日
對《少年法》和少年案件一無所知的檜山,趕緊買了一本書讀起來,結果卻發現以少年保護和健康為宗旨的《少年法》中的不平等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其中,可塑性這個詞總是反覆出現。這個詞源於美術工藝中,指黏土可以反覆使用。如果創作出來的作品不喜歡的話,可以把它毀掉再重新開始。也就是說,無論怎麽失敗都可以從頭再來。
根據《少年法》的精神,兒童就像黏土工藝品一樣,兒童犯罪是因為不成熟而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因此,不能對犯了罪的兒童進行處罰,而是對他進行教育指導,讓他重新站起來。具有可塑性的兒童,隻要對他進行了指導就可以重新站起來。
檜山認為,為了讓犯了罪的兒童重新站起來,其中頗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踐踏遭受不幸的被害者及其家人,並且無視他們的痛苦。
犯了罪的孩子們靠著過度的人權意識,受到了悉心的嗬護。但是,被殺的祥子就沒有人權了麽?既然祥子不能死而復生,那麽被奪走的生命和受到了傷害的心靈怎樣才能像黏土一樣恢復原狀呢?
殺害祥子的少年們被從兒童諮詢所送往家事法庭,等待審判。家事法庭不是對少年進行懲罰的場所,審判中少年的監護人被稱為“附加人”。
當宣布對少年們的監護措施是將其送往少年鑑定所時,作為“少年附加人”的辯護律師出現在電視畫麵上。“實在是令人痛心的案件。”特別喜歡孩子的溫柔律師在眼鏡後流露出憐憫的目光。辯護律師在電視上談到見到這些孩子時的感受時稱“本人正在反省”、“感動得令人流淚”……希望大家能用溫暖的目光支持他們今後的改造教育。
這些話絕不是對受害者家屬檜山說的。檜山覺得,隻擁護少年們的權利的人權辯護律師的這些評論不過是為了搪塞媒體和輿論對於犯罪少年的譴責而已。
被收容到少年鑑定所的少年們將在家事法庭上接受調查官的調查。調查將圍繞著三個少年的犯罪故意和犯罪動機、家庭環境、朋友關係、成長曆程以及性格和在學校的生活狀況等少年自身情況進行。此外,少年鑑別所的鑑別技術官員還將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角度,對少年的資質進行鑑定。
雖然少年審判對少年們進行上述保護,但是對於被害人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與刑事判決不同的是,少年審判中沒有檢察官那樣對被告所犯罪行進行詢問的人物。少年審判,是圍繞著法官、調查官和少年們的附加人以及少年自己的保護人,也就是保護少年們的這些人進行的。
而且,少年審判是不公開的。被害人和被害人的親屬不能旁聽。調査官不會聽取被害人親屬檜山的意見,不會將被害人方麵的痛苦傳達給法官。被害人方麵的全部情況都被隱藏起來,既沒有參與審判和與被告麵對麵的機會,也沒有陳述意見的機會。審判將無視檜山的痛苦,在檜山無法獲知的密室中進行。
在這樣的過程中,少年們果真能夠理解被害人的痛苦,進行悔改嗎?
不久,檜山的身邊就安靜下來了。媒體又找到其他值得關注的事情,一下子從檜山身邊消失了。檜山慢慢回到從前的生活中,但是同時又感到有些空虛。祥子案件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風化了麽?人們就這樣漸漸淡忘了祥子案件,同時漸漸聽不到別人的痛哭。
少年們被送去輔導一個月後,在店裏工作的檜山重新被湧進來的媒體圍住,一名記者對滿頭霧水的檜山問:“聽到審判結果,您有什麽想法?”
“啊?”檜山懷疑自己沒有聽清楚。
“您沒有聽到家事法庭的審判嗎?對於少年們的裁決結果下來了。少年a和b被送往兒童自立幫助管教所。少年c被判少年觀察處分。”
檜山呆呆地聽著記者的話。他們什麽也沒對自己說,就連今天公布審判結果自己都不知道。司法機關到最後關頭還是無視作為被害人親屬的自己。
然而,即使聽到了這個結果,自己還是無能為力。被害人方麵是沒有和法庭裁決唱反調的權利的。殺害祥子的少年們被送往兒童自立幫助管教所,自己連給他們送往林間合宿學校的約束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