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緲十分驚訝地看著她。


    徐冉被她看得有點緊張,歪著腦袋說:“幹嗎這樣看著我?”


    劉思緲說:“我隻是沒想到你居然有這樣的見地,很多崇古和學古的人,一陷進去就出不來,頭暈目眩,膝蓋發軟。而從咱倆見麵開始,我覺得你屬於那種罕見的能在傳說和真相兩端遊走自如、保持清醒的人。”


    誇獎來得如此突然,徐冉既感到意外,又有些高興:“本來嘛,我先前不是跟你講過,我們形法派對裝神弄鬼那一套並不怎麽相信,因為我們認為造成凶宅的原因是有形之物在作祟,而不是什麽靈異,驅凶師不過是為了讓死者家屬和房屋新主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真能驅走什麽凶靈嗎?鬼才知道!反正我做這行做了這麽久,半個凶靈都沒有見到過……”


    “可是,我看你對古代筆記中的凶宅知識博聞廣記、信手拈來啊!想必驅凶時,燒邪什麽的也都樣樣做足吧!”


    “嗨,那都是做給外人看的,你請個普通的家政工人打掃衛生,她進門前要是不戴上鞋套,你就會覺得她不夠專業吧?所有的工作都要有個‘鞋套’,廚師跟清潔工的唯一區別就是把鞋套戴在了腦袋上而已。”


    劉思緲一笑:“你從入行到現在,到底帶著特種清潔工小組進入過多少凶宅驅凶啊?”


    徐冉的神情突然有些黯然:“原來的那支特種清潔工小組,不是我一個人帶的,一般是死者家屬向民政局和公安局提出清潔申請,然後由民政局和公安局向家屬介紹大郭先生和小郭先生的區別,再由家屬決定請誰,無論選我還是選須叔,選到誰就由誰帶隊去清潔……我記得我一共帶隊清潔過45座凶宅,須叔帶隊的數字少說是我的三倍,因為他那套更玄乎,聽起來更神神叨叨的,所以雖然收費比我高得多,人家也更願意請他。”


    “45座。”劉思緲有些好奇,“你就沒有遇到過一起疑似凶靈出沒的詭奇事件嗎?”


    “沒有,一次都沒有。”徐冉搖搖頭說,“不過畢竟是進入凶宅,聽到風吹草動就汗毛倒豎、脊背發涼,那是一定有的,不瞞你說,有一次我提前到了一棟凶宅,其他清潔工還在路上,我想先燒邪吧,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就獨自一人走進屋子,在發生案子的臥室裏插亮了小夜燈,我才看到牆上還掛著斑斑點點的血汙呢,嚇得我不行,哆哆嗦嗦地擺上固體燃料,放上一隻鞋,拿出打火機彎著腰準備點燃,突然感到有一隻手在摸我的後腰,當時我真的是魂飛魄散,尖叫了出來,一回頭,嗨,原來是牆邊一棵綠植巴掌大的葉子糊在了腰上……古語說‘其鬼真耶,是物感也,其鬼幻耶,是心造也’,其實就是這麽回事。”


    一句古語,恁是經不得琢磨,琢磨來去,不知牽到心上哪一縷愁絲,劉思緲竟有些發怔。


    徐冉卻沒注意到,兀自說道:“就說古代筆記吧,關於凶宅的記錄雖多,但‘反凶宅’的也不少——就是破解凶宅真相的文字。清朝初年有個名叫汪價的學者,寫了篇《三儂贅人廣自序》的文章,說他小時在一棟凶宅裏讀書,‘一夕,正拈枯管做時論,忽聞欞外喲喲鬼聲’,汪價想自己從沒做過虧心事,點了火把察看,原來是一麵敗葉掛在了蜘蛛網上,‘風入竅中鳴’。又一天晚上,月黑風高,他突然發現耳房裏有一鬼物懸在半空中飄來飄去,拿了根木杖就去打,那鬼物‘紛然而墜,但無聲息’,舉燈一照,原來是老僕洗了衣服晾在耳房的繩子上。還有清代劉廷璣所著筆記《在園雜誌》裏記錄的一座凶宅,每天夜裏,一處空地上‘犬吠不止,火光熒然’,所有人都嚇得不行,覺得肯定是凶靈作祟,還好這家的主人是個讀書明理的,說這不過是磷火,不信挖開那片空地,肯定能找到屍骨,‘掘地三尺,果得枯骨一具’,改葬其他地方,從此平安無事了。”


    劉思緲是位徹徹底底的科學主義者,但凡聽到科學破除迷信的事情,都高度認同:“我是犯罪現場勘查員,有時候會獨自去犯罪現場進行勘查,你說的那種身處凶宅,聽到風吹草動就汗毛倒豎、脊背發涼的感受,我也有,不過隻要專心開始工作,就會忘記……做刑警的,平時聚在一起聊案子,肯定聊過不少關於凶宅的可怕傳說,不過我生性不喜歡湊熱鬧,對各種荒誕不經的傳說也沒什麽興趣聽,隻知道世上真的有凶宅,住在凶宅裏麵真的會鬧出人命,是這樣嗎?你知道到底是怎麽回事嗎?”


    “知道倒是知道,但是……”徐冉麵露難色,正不知該怎樣往下講,劉思緲的手機響了,低頭一看,是蕾蓉打過來的,趕緊接聽。蕾蓉把濮亮在資料庫搜索的結果告訴了她:“凶宅的地址是濱水園小區3號樓2單元1202房間。我盡快把案情概要發給你,然後我找找這個案子的照片和材料,也都給你發過去。”


    劉思緲得知須叔給的第二座凶宅的勘查截止時間是十點半,一看表,不禁罵了一句:“該死!隻剩一個小時了!”拉上徐冉就往樓下跑,在黑黢黢的小區裏一通亂轉,不要說人了,連條狗也沒有撞到,抬起頭看去,整個小區的大多數樓宇的窗口,都一片漆黑,好像被放棄很久的巨大蜂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真相推理師:凶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呼延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呼延雲並收藏真相推理師:凶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