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是哪一種,《天下女報》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個時候業界的反應會稍微慢一些,徵友啟事這種東西第一次出現,大家隱隱約約覺得或許是個好東西。但在真正看到成果之前也很難有頂級大報會去學——這種大報內部往往山頭林立,各種力量盤根錯節,想要做出一些改變本來就很難。
更何況看到別人的新東西就跟著做...這不等於是聽風就是雨?大報是不可能做這些事的。
也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天下女報》大概會成為最近獨一份做徵友啟事的。可以想見,如果這個做成功了,立刻就會有大量地報紙跟進,畢竟這個完全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但連翹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事情,這也沒有必要擔心。《天下女報》又沒有打算靠徵友啟事如何如何,做這個隻不過是眾多想法中的一個而已。而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定會有回報,至少《天下女報》可以藉此進一步揚名,在大眾眼中流下更深的印象。
等到日後大量的報紙都去做徵友啟事的時候,這個好處可就沒有了!
而因為《天下女報》走紅,連翹和許文華進一步成為社交場合的紅人。原本他們固然是報業和小說業通吃,但在報業始終有一種『客人』的感覺,更多是被當場是擺設、吉祥物。
現在不一樣了,小說業中海油其他人也對辦報,從轟轟烈烈的辦報大潮中分一杯羹有興趣。而報業本身呢,對於不出手則以,一出手就幹大事,辦了一份這樣成功的報紙的人相當推崇!
如果是完全的外來者,報業或許還會表現的矜持一些,等過一段時間才向《天下女報》的老闆表示接納。但許文華和連翹也算是半個報業人了,和報業中很多大佬熟的不行,這個時候也沒人當他們新來的,有什麽報業內部的事情也不忘記叫上他們。
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連翹和許文華報紙做的成功,得到了同行的尊重,以及本身巨大的光環起了作用。還有一點,《天下女報》沒有瓜分走已有的蛋糕!而是開闢了新的市場——既然不是動了自家麵包和黃油的混蛋,大家自然也就樂的和睦啦!
第554章
而就在連翹和報業的人談笑風生,交往進一步加深,到處都是邀請,她隻能用閉關寫小說迴避的時候。一封新的信件寄到了她的手上,讓她再也閉關不下去了。這封信倒是沒有說太多的事情,通篇就一件事情。
玉梨班即將抵達蘇州了!
玉梨班是連翹在京城組織的戲班,她將這個原本的戲班改造成了一個話劇團!之後玉梨班的走紅之路就相當順暢。直到連翹離開京城的時候,他們都是京城眾多戲班之中最紅火的,每天的戲票都是供不應求,才放出來就銷售一空。
當初連翹離開京城的時候自然也對玉梨班有一番安排,玉梨班當時要在京城繼續呆一段時間。然後就南下,中間經過各大城市進行表演。這些表演並不是為了能在當地站穩腳跟,而是為了獲得全國範圍的名氣,為了傳播話劇!
連翹雖然絲毫沒有藏私的意思,很快就將自己知道的關於話劇的知識告知了大眾,寫成了文章發表在報紙上。由此也讓一些見玉梨班紅火,緊趕著就像辦話劇團的人找到了指導意見。
但即便是這樣,話劇的底子還是太薄了一些,根本無法和那些土生土長的戲曲相比。
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戲曲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在地方醞釀,不知道民間自有生長多少年才漸漸有了雛形。然後再經過人工雕琢,幾代人的功夫,最終得到一門比較成熟的戲曲。
這是時間和數代人無意識地發揮作用,這才水到渠成的。所以無論是民間接受度,還是戲曲團體的穩定程度,基本上都不用擔心。
話劇就不一樣了,她沒有這樣的基礎!稍稍有個不注意,就可能麵臨傳播不下去的危險。這種情況下,人為的,甚至有些揠苗助長地催發話劇的影響力顯然是個辦法。
全國範圍內的巡演,立刻讓普羅大眾知道了還有這樣一種表演形式。
說實在的,話劇相比起其他戲曲有著更加親民的特點,更加生活化、貼近日常生活。這樣一來即使還有一些守舊的人認為戲曲更雅、更美,話劇不過是下裏巴人的玩意兒,話劇也能獲得市井階層的支持。
而這一切背後的連翹很清楚,文藝形式這種東西從來就是一個從雅到俗的過程。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流行的一步步變化就說明了這一點。甚至戲曲自家內部的演變也是在描述這個——崑曲多雅啊!到後來的京劇就親民多了。
話劇相對來說更親民的屬性使得同台競技的話,話劇擁有比戲曲更強的生命力。而由連翹親自操刀寫下劇本,一開始就劃出了話劇的高度,使得話劇從誕生起就沒有被打落為底層娛樂,而是雅俗共賞,聲勢浩大。
其實連翹自從回到蘇州家鄉之後就一直有收到玉梨班負責人的信件,大多是報告一下最近的工作。其他的,隨信而來的都是一些報紙。這些報紙都來自玉梨班巡演的城市,上麵報導了玉梨班演出的空前盛況。
簡而言之,其實就是給連翹報喜,隱晦地暗示玉梨班完成了使命。
對此,連翹當然知道玉梨班負責任是揀了好聽的說,送來的也是飽含讚譽的報紙,至於那些『反對派』自然是『變成蝴蝶飛走啦』!但即便是這樣也不妨礙她因為這個滿意,能有這樣的報導,至少說明了玉梨班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話劇也確實打開了門路。
這個時候業界的反應會稍微慢一些,徵友啟事這種東西第一次出現,大家隱隱約約覺得或許是個好東西。但在真正看到成果之前也很難有頂級大報會去學——這種大報內部往往山頭林立,各種力量盤根錯節,想要做出一些改變本來就很難。
更何況看到別人的新東西就跟著做...這不等於是聽風就是雨?大報是不可能做這些事的。
也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天下女報》大概會成為最近獨一份做徵友啟事的。可以想見,如果這個做成功了,立刻就會有大量地報紙跟進,畢竟這個完全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但連翹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事情,這也沒有必要擔心。《天下女報》又沒有打算靠徵友啟事如何如何,做這個隻不過是眾多想法中的一個而已。而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定會有回報,至少《天下女報》可以藉此進一步揚名,在大眾眼中流下更深的印象。
等到日後大量的報紙都去做徵友啟事的時候,這個好處可就沒有了!
而因為《天下女報》走紅,連翹和許文華進一步成為社交場合的紅人。原本他們固然是報業和小說業通吃,但在報業始終有一種『客人』的感覺,更多是被當場是擺設、吉祥物。
現在不一樣了,小說業中海油其他人也對辦報,從轟轟烈烈的辦報大潮中分一杯羹有興趣。而報業本身呢,對於不出手則以,一出手就幹大事,辦了一份這樣成功的報紙的人相當推崇!
如果是完全的外來者,報業或許還會表現的矜持一些,等過一段時間才向《天下女報》的老闆表示接納。但許文華和連翹也算是半個報業人了,和報業中很多大佬熟的不行,這個時候也沒人當他們新來的,有什麽報業內部的事情也不忘記叫上他們。
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連翹和許文華報紙做的成功,得到了同行的尊重,以及本身巨大的光環起了作用。還有一點,《天下女報》沒有瓜分走已有的蛋糕!而是開闢了新的市場——既然不是動了自家麵包和黃油的混蛋,大家自然也就樂的和睦啦!
第554章
而就在連翹和報業的人談笑風生,交往進一步加深,到處都是邀請,她隻能用閉關寫小說迴避的時候。一封新的信件寄到了她的手上,讓她再也閉關不下去了。這封信倒是沒有說太多的事情,通篇就一件事情。
玉梨班即將抵達蘇州了!
玉梨班是連翹在京城組織的戲班,她將這個原本的戲班改造成了一個話劇團!之後玉梨班的走紅之路就相當順暢。直到連翹離開京城的時候,他們都是京城眾多戲班之中最紅火的,每天的戲票都是供不應求,才放出來就銷售一空。
當初連翹離開京城的時候自然也對玉梨班有一番安排,玉梨班當時要在京城繼續呆一段時間。然後就南下,中間經過各大城市進行表演。這些表演並不是為了能在當地站穩腳跟,而是為了獲得全國範圍的名氣,為了傳播話劇!
連翹雖然絲毫沒有藏私的意思,很快就將自己知道的關於話劇的知識告知了大眾,寫成了文章發表在報紙上。由此也讓一些見玉梨班紅火,緊趕著就像辦話劇團的人找到了指導意見。
但即便是這樣,話劇的底子還是太薄了一些,根本無法和那些土生土長的戲曲相比。
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戲曲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在地方醞釀,不知道民間自有生長多少年才漸漸有了雛形。然後再經過人工雕琢,幾代人的功夫,最終得到一門比較成熟的戲曲。
這是時間和數代人無意識地發揮作用,這才水到渠成的。所以無論是民間接受度,還是戲曲團體的穩定程度,基本上都不用擔心。
話劇就不一樣了,她沒有這樣的基礎!稍稍有個不注意,就可能麵臨傳播不下去的危險。這種情況下,人為的,甚至有些揠苗助長地催發話劇的影響力顯然是個辦法。
全國範圍內的巡演,立刻讓普羅大眾知道了還有這樣一種表演形式。
說實在的,話劇相比起其他戲曲有著更加親民的特點,更加生活化、貼近日常生活。這樣一來即使還有一些守舊的人認為戲曲更雅、更美,話劇不過是下裏巴人的玩意兒,話劇也能獲得市井階層的支持。
而這一切背後的連翹很清楚,文藝形式這種東西從來就是一個從雅到俗的過程。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流行的一步步變化就說明了這一點。甚至戲曲自家內部的演變也是在描述這個——崑曲多雅啊!到後來的京劇就親民多了。
話劇相對來說更親民的屬性使得同台競技的話,話劇擁有比戲曲更強的生命力。而由連翹親自操刀寫下劇本,一開始就劃出了話劇的高度,使得話劇從誕生起就沒有被打落為底層娛樂,而是雅俗共賞,聲勢浩大。
其實連翹自從回到蘇州家鄉之後就一直有收到玉梨班負責人的信件,大多是報告一下最近的工作。其他的,隨信而來的都是一些報紙。這些報紙都來自玉梨班巡演的城市,上麵報導了玉梨班演出的空前盛況。
簡而言之,其實就是給連翹報喜,隱晦地暗示玉梨班完成了使命。
對此,連翹當然知道玉梨班負責任是揀了好聽的說,送來的也是飽含讚譽的報紙,至於那些『反對派』自然是『變成蝴蝶飛走啦』!但即便是這樣也不妨礙她因為這個滿意,能有這樣的報導,至少說明了玉梨班已經有了一定影響力,話劇也確實打開了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