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你也是傅家人,你就不想延續傅家的榮光嗎?”
“皇上您是不知道,我們傅家的錢啊,幾輩子都花不完。我覺得家裏有吃有喝,挺好的了,要那麽多榮光幹嘛?我才不想讓修兒活得像您這麽累呢。”
裴清殊哭笑不得地說道:“朕勤於政事,在你口裏倒是成了反例了。”
“不是反例,隻是臣妾有時候忍不住想,要是皇上不那麽忙就好了。如果皇上不那麽忙的話,就能多一些時間陪寶璋了吧。”裕貴妃笑著看向裴清殊,彎彎的眼睛好像兩道月牙。
“寶璋,”裴清殊見她這個樣子,不禁想起最近一段時間一直縈繞在自己心頭的一件事,“如果朕的一些做法,可能會觸及傅家的利益的話,你還會像現在這樣,心無芥蒂地陪在朕身邊嗎?”
“那就要看是什麽事情啦。”裕貴妃一臉“我又不傻”的表情,探究地看向裴清殊:“皇上想要做什麽?隻要不砍了我們家裏人的腦袋就行。”
裴清殊好笑地說:“好端端地,朕砍你們家人的腦袋做什麽?”
“喔,那您就別和我說了。政事什麽的我也不懂,我可不想幹政啊!”
“你就是想幹政,也得有那個幹政的腦子啊。”裴清殊溫柔地敲了敲她的腦門兒,“起來用晚膳了。”
第159章
裴清殊並非隻是和裕貴妃說說而已。他想做這件事情,已經想了十幾年了, 那就是改變現有的官職“世襲”製度。
雖說大齊一直以來都是以科舉製為主的, 可是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覷。
就拿神樞營來說吧, 神樞營的上一任指揮使是傅太後的哥哥榮國公。榮國公告老之後, 就由其子傅然繼承了他的位置。
不僅僅是在軍營裏,其他朝廷機構也是一樣。在位的大臣們都會先努力督促自己的兒子讀書,等到兒子考中了,就想辦法安排到自己所在的衙門裏來。等將來自己退下來了,就順理成章地讓他的兒子頂替他的位置。
長此以往,要職漸漸全都被世家權貴所占據,寒門子弟除非是像陳起這樣個人才能十分突出的, 都很難出頭。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變這種狀況了, 隻是因為先前國家麵臨的外憂內患太多, 裴清殊一時沒騰出手來解決這件事。
再有就是……他想要打破這種“成規”的話,勢必會觸及世家貴族的利益。
該怎麽改,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且不會引起朝廷動蕩, 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裴清殊自己屬於溫和改革派, 他不喜歡一下子大刀闊斧的改革,總覺得那樣做不夠穩妥。
他的心腹大臣們也大多和他政見一致。
不過,裴清殊的近臣當中就有許多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裴清殊覺得,他們也有可能是不想一下子觸及到自家的利益,又不敢忤逆裴清殊的意思,才這樣表示的。
對於這一點, 裴清殊也能理解。甚至他還想過,單獨把幾個寒門出身、沒有太多背景的大臣湊在一塊兒商議此事,不過最終他還是沒有這麽做。
他相信自己身邊的這些心腹大臣,不會讓他失望。
果然,內閣之中無一人反對。甚至首輔魏青鬆還表了態,說他願意就此告老,並且不為其子安排任何官職。
起初裴清殊剛剛聽說魏青鬆想要致仕的時候,不禁嚇了一跳,以為魏青鬆是在和他鬧脾氣。
可他很快就發現,魏青鬆是認真的。
“皇上,臣今年也六十多了,是時候該歇歇了。”魏青鬆笑了笑,裴清殊才發現不知從何時起,當年那個雷厲風行的中年男子,現今已是滿臉的皺紋。
“魏愛卿,你可想好了?”
魏青鬆鄭重地點了點頭。
考慮到魏青鬆的年紀確實不小了,裴清殊沉默了一會兒,十分真誠地問道:“那你可還有什麽要求?隻要朕能做到的,都盡量滿足你。”
魏青鬆這一生為國為民,操勞了一輩子,從來都不曾為自己提過什麽要求。
不過當裴清殊這樣問他的時候,魏青鬆想了想,還真想出了一個要求:“老臣鬥膽,求皇上一件事。”
不知為何,魏青鬆若是無求於裴清殊的話,裴清殊就會覺得有點對不起他似的。所以現在聽說魏青鬆有求於他時,裴清殊甚至有點高興:“魏愛卿但說無妨。”
“臣……知道皇上誌在四方。先定匈奴,再平大宛,隻是遲早的事情。或許有一天,戰火也會波及到遼國……”
“你是怕朕傷及你的女兒和外孫嗎?”裴清殊淺淺一笑,“放心吧,襄儀是你的女兒,也是大齊的長公主,是朕的義妹。這些年來,她還為大齊立下了汗馬功勞。朕是不會恩將仇報的。”
“謝皇上!”魏青鬆向裴清殊行了一個大禮,“臣知道皇上仁慈,臣說這些話,或許是多此一舉了。不過希望皇上能理解臣為人父母的心情。”
“當然。”裴清殊並沒有覺得有任何不舒服。
他正想扶起魏青鬆,卻見魏青鬆仍然低頭跪在那裏,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裴清殊不解:“怎麽了?還有什麽事嗎?”
魏青鬆艱難道:“皇上……臣,向來疼愛小女。不過萬一有一天,要在襄儀母子和國家大義之間取舍的話,臣也不想讓皇上為難。”
裴清殊鼻子一酸,明白了魏青鬆的意思:“你這又是何苦?”
“還請皇上答應老臣,切莫因為老臣之故,耽誤了江山社稷,否則老臣萬死難辭其咎!”
“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的。就算當真如你所說……”裴清殊不想這樣說,卻還是不得不說:“朕也會以大局為重。”
“謝皇上……”魏青鬆緩慢且鄭重地向裴清殊磕了一個頭。
……
從雍定十年開始,吏部便在裴清殊的授意之下,在授官之時盡量避開父子同屬一個衙門的情況。
雖然沒有推出明確的政策,可是好幾個大臣在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運作”之後,都找到了裴清殊這裏來。
他們第一次來的時候,裴清殊都沒有見。
第二次來的時候,裴清殊就直接問他們,他們的官位是皇位還是怎麽的,還需要兒子來繼承?
那幾個大臣嚇得膝蓋一軟,下意識地跪在了地上,之後也不敢再來了。
雍定十一年十月,朝廷正式頒下詔令,從雍定十二年年初開始,除有皇命特授之外,全國上下禁止父子等直係親屬在同一衙門辦差。
原先在同一衙門的父子,暫時保留其職位,待雍定十三年官員例行考評之後再進行調任。
因為有之前一年多時間的緩衝,改革進行得相對來說還算順利,不過上上下下的怨言總是免不了的。
畢竟這一項新政隻是給寒門子弟提供了更多、更公平的機會,對世家子弟來說卻是幾乎沒有一點好處。
但是反對這項新政的人,又能做些什麽呢?
有的人膽子大些,敢和朝廷正麵剛,直接就敢請辭,或者告老。
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有點權勢的人。不然那些低級官吏就算請辭的話,也起不到什麽向朝廷宣泄不滿的效果。
幾本辭官的折子送到裴清殊的禦案上之後,裴清殊準了其中幾個他早就看不大順眼的老頑固。
還有幾個隻是一時沒轉過彎兒來,但自身很有才華的官員,裴清殊就暫時將他們的折子壓了下來沒有處理。
比較來說,這樣敢直接辭官的人,已經算是膽子比較大的了。有些膽子小的,根本就不敢這樣做,隻能三五成群地在背地裏抱怨幾句。
要讓他們為了此事而造反嗎?都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讓他們拿什麽來造反?
當今皇帝登基十餘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大齊的所有精兵,早已掌握在他的手裏了。
所以這些人就算心懷怨氣,但也隻敢嘴上說說,連寫都不敢寫。
畢竟有“天道會”的前車之鑒在,一旦寫了什麽對皇帝不敬的文章,就有可能掉腦袋,甚至連累全家,傻子才會這樣做。
與此相反的是,在裴清殊的老師盧維的影響下,數百名江南學子紛紛提筆,盛讚當今聖上的這一“德政”。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那些對新政表示不滿的官員,便更加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聲了。不然的話,他們很容易就會被扣上一頂“假公濟私”、甚至“心懷不軌”的帽子。
和這些人比起來,有些人倒是想的比較開。
比如嫻貴妃的父親鍾太醫,因為有女兒的提醒,他早就預感到了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
所以新政頒行之後,他倒是很快就接受了,並且還向嫻貴妃提出自己半年後便會告老。至於他的兒子小鍾太醫能走到哪一步,他也完全不會強求。
其實做了這麽多年的太醫,鍾太醫早就覺得累了。比起在宮裏們給貴人們開一些不溫不火的太平方,還不如在京城裏開一家醫館,那樣能夠幫助的病人更多。
或者,就沾兒女的光,在家裏享享清福也沒什麽不好的。
嫻貴妃見父親想得開,心裏的一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
裴清殊不想讓這件事情在朝中發酵太久,眼看著這項政策基本落實下去之後,裴清殊便又以一道新的旨意,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他打算重新修訂《大齊律》。
律法乃是國之根本。想要修訂律法,沒有個十年八年、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是絕對完成不了的。
正因如此,《大齊律》已經許多年都沒有修訂過了。
裴清殊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登基十餘年來,各項改革都已經做了不少,可是還不夠係統化。修訂大齊律的過程雖然艱難,可是功在千秋。
隻要是律法上正式規定了的東西,就算將他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子孫後代還是會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當然,如果後人要在他這一版《大齊律》的基礎上再修訂的話,那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事情了。
他要做的,就是把大齊之前空缺了多年的東西都填補上,然後再將自己的執政理念融入其中。
比如輕農稅,重商稅,但在律法中保證商人的權益。
比如改革婚姻製度,允許寡婦、和離甚至被休者再嫁,不強製命令二十歲以上未婚女子婚配。提高女子權益,允許女子上學、自立門戶等。
再比如逐漸解除海禁,陸續開放各個口岸,允許經審查合格的商人進行海上貿易等。
如此兩年以來,大齊的財政收入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裴清殊這個省吃儉用了許多年的皇帝,手裏終於有了不少“餘錢”。
不過他並沒有像某些一夜暴富的人一樣,就此變得奢靡無度。
他很清楚,這些錢都屬於國家,而不是他個人的私產。
所以手頭變得寬裕了之後,裴清殊既不修建宮殿,也不擴大後宮,而是將銀子投入到養兵、強兵和發展教育上麵。
他知道,大齊和匈奴遲早還有一戰,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而這一次,他要斬草除根。
第160章
這幾年來,北夏王呼屠吾斯一直蠢蠢欲動, 在暗中招兵買馬, 裴清殊其實都心中有數。
這個呼屠吾斯自以為聰明, 實際上連他叔叔呼韓邪的一半都比不上。
從他當初決定暫時向大齊稱臣開始, 他就已經注定了失敗。
以大齊目前的實力,裴清殊相信他們解決一個呼屠吾斯根本不在話下。
不過麻煩的是,北夏和大宛結了盟。要想動北夏的話,就繞不過大宛這一關。
“皇上您是不知道,我們傅家的錢啊,幾輩子都花不完。我覺得家裏有吃有喝,挺好的了,要那麽多榮光幹嘛?我才不想讓修兒活得像您這麽累呢。”
裴清殊哭笑不得地說道:“朕勤於政事,在你口裏倒是成了反例了。”
“不是反例,隻是臣妾有時候忍不住想,要是皇上不那麽忙就好了。如果皇上不那麽忙的話,就能多一些時間陪寶璋了吧。”裕貴妃笑著看向裴清殊,彎彎的眼睛好像兩道月牙。
“寶璋,”裴清殊見她這個樣子,不禁想起最近一段時間一直縈繞在自己心頭的一件事,“如果朕的一些做法,可能會觸及傅家的利益的話,你還會像現在這樣,心無芥蒂地陪在朕身邊嗎?”
“那就要看是什麽事情啦。”裕貴妃一臉“我又不傻”的表情,探究地看向裴清殊:“皇上想要做什麽?隻要不砍了我們家裏人的腦袋就行。”
裴清殊好笑地說:“好端端地,朕砍你們家人的腦袋做什麽?”
“喔,那您就別和我說了。政事什麽的我也不懂,我可不想幹政啊!”
“你就是想幹政,也得有那個幹政的腦子啊。”裴清殊溫柔地敲了敲她的腦門兒,“起來用晚膳了。”
第159章
裴清殊並非隻是和裕貴妃說說而已。他想做這件事情,已經想了十幾年了, 那就是改變現有的官職“世襲”製度。
雖說大齊一直以來都是以科舉製為主的, 可是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覷。
就拿神樞營來說吧, 神樞營的上一任指揮使是傅太後的哥哥榮國公。榮國公告老之後, 就由其子傅然繼承了他的位置。
不僅僅是在軍營裏,其他朝廷機構也是一樣。在位的大臣們都會先努力督促自己的兒子讀書,等到兒子考中了,就想辦法安排到自己所在的衙門裏來。等將來自己退下來了,就順理成章地讓他的兒子頂替他的位置。
長此以往,要職漸漸全都被世家權貴所占據,寒門子弟除非是像陳起這樣個人才能十分突出的, 都很難出頭。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變這種狀況了, 隻是因為先前國家麵臨的外憂內患太多, 裴清殊一時沒騰出手來解決這件事。
再有就是……他想要打破這種“成規”的話,勢必會觸及世家貴族的利益。
該怎麽改,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且不會引起朝廷動蕩, 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裴清殊自己屬於溫和改革派, 他不喜歡一下子大刀闊斧的改革,總覺得那樣做不夠穩妥。
他的心腹大臣們也大多和他政見一致。
不過,裴清殊的近臣當中就有許多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裴清殊覺得,他們也有可能是不想一下子觸及到自家的利益,又不敢忤逆裴清殊的意思,才這樣表示的。
對於這一點, 裴清殊也能理解。甚至他還想過,單獨把幾個寒門出身、沒有太多背景的大臣湊在一塊兒商議此事,不過最終他還是沒有這麽做。
他相信自己身邊的這些心腹大臣,不會讓他失望。
果然,內閣之中無一人反對。甚至首輔魏青鬆還表了態,說他願意就此告老,並且不為其子安排任何官職。
起初裴清殊剛剛聽說魏青鬆想要致仕的時候,不禁嚇了一跳,以為魏青鬆是在和他鬧脾氣。
可他很快就發現,魏青鬆是認真的。
“皇上,臣今年也六十多了,是時候該歇歇了。”魏青鬆笑了笑,裴清殊才發現不知從何時起,當年那個雷厲風行的中年男子,現今已是滿臉的皺紋。
“魏愛卿,你可想好了?”
魏青鬆鄭重地點了點頭。
考慮到魏青鬆的年紀確實不小了,裴清殊沉默了一會兒,十分真誠地問道:“那你可還有什麽要求?隻要朕能做到的,都盡量滿足你。”
魏青鬆這一生為國為民,操勞了一輩子,從來都不曾為自己提過什麽要求。
不過當裴清殊這樣問他的時候,魏青鬆想了想,還真想出了一個要求:“老臣鬥膽,求皇上一件事。”
不知為何,魏青鬆若是無求於裴清殊的話,裴清殊就會覺得有點對不起他似的。所以現在聽說魏青鬆有求於他時,裴清殊甚至有點高興:“魏愛卿但說無妨。”
“臣……知道皇上誌在四方。先定匈奴,再平大宛,隻是遲早的事情。或許有一天,戰火也會波及到遼國……”
“你是怕朕傷及你的女兒和外孫嗎?”裴清殊淺淺一笑,“放心吧,襄儀是你的女兒,也是大齊的長公主,是朕的義妹。這些年來,她還為大齊立下了汗馬功勞。朕是不會恩將仇報的。”
“謝皇上!”魏青鬆向裴清殊行了一個大禮,“臣知道皇上仁慈,臣說這些話,或許是多此一舉了。不過希望皇上能理解臣為人父母的心情。”
“當然。”裴清殊並沒有覺得有任何不舒服。
他正想扶起魏青鬆,卻見魏青鬆仍然低頭跪在那裏,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裴清殊不解:“怎麽了?還有什麽事嗎?”
魏青鬆艱難道:“皇上……臣,向來疼愛小女。不過萬一有一天,要在襄儀母子和國家大義之間取舍的話,臣也不想讓皇上為難。”
裴清殊鼻子一酸,明白了魏青鬆的意思:“你這又是何苦?”
“還請皇上答應老臣,切莫因為老臣之故,耽誤了江山社稷,否則老臣萬死難辭其咎!”
“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的。就算當真如你所說……”裴清殊不想這樣說,卻還是不得不說:“朕也會以大局為重。”
“謝皇上……”魏青鬆緩慢且鄭重地向裴清殊磕了一個頭。
……
從雍定十年開始,吏部便在裴清殊的授意之下,在授官之時盡量避開父子同屬一個衙門的情況。
雖然沒有推出明確的政策,可是好幾個大臣在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運作”之後,都找到了裴清殊這裏來。
他們第一次來的時候,裴清殊都沒有見。
第二次來的時候,裴清殊就直接問他們,他們的官位是皇位還是怎麽的,還需要兒子來繼承?
那幾個大臣嚇得膝蓋一軟,下意識地跪在了地上,之後也不敢再來了。
雍定十一年十月,朝廷正式頒下詔令,從雍定十二年年初開始,除有皇命特授之外,全國上下禁止父子等直係親屬在同一衙門辦差。
原先在同一衙門的父子,暫時保留其職位,待雍定十三年官員例行考評之後再進行調任。
因為有之前一年多時間的緩衝,改革進行得相對來說還算順利,不過上上下下的怨言總是免不了的。
畢竟這一項新政隻是給寒門子弟提供了更多、更公平的機會,對世家子弟來說卻是幾乎沒有一點好處。
但是反對這項新政的人,又能做些什麽呢?
有的人膽子大些,敢和朝廷正麵剛,直接就敢請辭,或者告老。
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有點權勢的人。不然那些低級官吏就算請辭的話,也起不到什麽向朝廷宣泄不滿的效果。
幾本辭官的折子送到裴清殊的禦案上之後,裴清殊準了其中幾個他早就看不大順眼的老頑固。
還有幾個隻是一時沒轉過彎兒來,但自身很有才華的官員,裴清殊就暫時將他們的折子壓了下來沒有處理。
比較來說,這樣敢直接辭官的人,已經算是膽子比較大的了。有些膽子小的,根本就不敢這樣做,隻能三五成群地在背地裏抱怨幾句。
要讓他們為了此事而造反嗎?都是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讓他們拿什麽來造反?
當今皇帝登基十餘年,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大齊的所有精兵,早已掌握在他的手裏了。
所以這些人就算心懷怨氣,但也隻敢嘴上說說,連寫都不敢寫。
畢竟有“天道會”的前車之鑒在,一旦寫了什麽對皇帝不敬的文章,就有可能掉腦袋,甚至連累全家,傻子才會這樣做。
與此相反的是,在裴清殊的老師盧維的影響下,數百名江南學子紛紛提筆,盛讚當今聖上的這一“德政”。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那些對新政表示不滿的官員,便更加不敢在公開場合發聲了。不然的話,他們很容易就會被扣上一頂“假公濟私”、甚至“心懷不軌”的帽子。
和這些人比起來,有些人倒是想的比較開。
比如嫻貴妃的父親鍾太醫,因為有女兒的提醒,他早就預感到了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
所以新政頒行之後,他倒是很快就接受了,並且還向嫻貴妃提出自己半年後便會告老。至於他的兒子小鍾太醫能走到哪一步,他也完全不會強求。
其實做了這麽多年的太醫,鍾太醫早就覺得累了。比起在宮裏們給貴人們開一些不溫不火的太平方,還不如在京城裏開一家醫館,那樣能夠幫助的病人更多。
或者,就沾兒女的光,在家裏享享清福也沒什麽不好的。
嫻貴妃見父親想得開,心裏的一塊石頭總算是落了地。
裴清殊不想讓這件事情在朝中發酵太久,眼看著這項政策基本落實下去之後,裴清殊便又以一道新的旨意,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他打算重新修訂《大齊律》。
律法乃是國之根本。想要修訂律法,沒有個十年八年、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是絕對完成不了的。
正因如此,《大齊律》已經許多年都沒有修訂過了。
裴清殊做出這一決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登基十餘年來,各項改革都已經做了不少,可是還不夠係統化。修訂大齊律的過程雖然艱難,可是功在千秋。
隻要是律法上正式規定了的東西,就算將他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子孫後代還是會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當然,如果後人要在他這一版《大齊律》的基礎上再修訂的話,那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事情了。
他要做的,就是把大齊之前空缺了多年的東西都填補上,然後再將自己的執政理念融入其中。
比如輕農稅,重商稅,但在律法中保證商人的權益。
比如改革婚姻製度,允許寡婦、和離甚至被休者再嫁,不強製命令二十歲以上未婚女子婚配。提高女子權益,允許女子上學、自立門戶等。
再比如逐漸解除海禁,陸續開放各個口岸,允許經審查合格的商人進行海上貿易等。
如此兩年以來,大齊的財政收入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裴清殊這個省吃儉用了許多年的皇帝,手裏終於有了不少“餘錢”。
不過他並沒有像某些一夜暴富的人一樣,就此變得奢靡無度。
他很清楚,這些錢都屬於國家,而不是他個人的私產。
所以手頭變得寬裕了之後,裴清殊既不修建宮殿,也不擴大後宮,而是將銀子投入到養兵、強兵和發展教育上麵。
他知道,大齊和匈奴遲早還有一戰,不過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而這一次,他要斬草除根。
第160章
這幾年來,北夏王呼屠吾斯一直蠢蠢欲動, 在暗中招兵買馬, 裴清殊其實都心中有數。
這個呼屠吾斯自以為聰明, 實際上連他叔叔呼韓邪的一半都比不上。
從他當初決定暫時向大齊稱臣開始, 他就已經注定了失敗。
以大齊目前的實力,裴清殊相信他們解決一個呼屠吾斯根本不在話下。
不過麻煩的是,北夏和大宛結了盟。要想動北夏的話,就繞不過大宛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