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襄樂宮之後,鍾氏就在思考一件事情。


    不過她沒有立即去做,而是等皇後懷孕的消息傳出來之後幾天,才讓人把她的父親鍾太醫傳了過來,以免會讓人多想。


    按說後妃是不能隨意見自己的家人的,尤其還是男性親屬。不過嫻妃的情況比較特殊。


    她的父親是太醫院的院使,也就是太醫院的負責人。他本來就可以出入後宮,麵見後妃。再加上嫻妃得寵,所以她就是叫鍾太醫過來給她請平安脈,旁人也不能說什麽。


    過去嫻妃還是裴清殊的側妃時,每回鍾太醫對她行禮的時候,鍾氏都還會向自己的父親回禮。


    不過現在,當鍾太醫向自己行禮的時候,嫻妃已經習慣地坐在了主位上,並沒有再起身,隻是和氣地說道:“父親不必多禮了,快請坐吧。”


    “謝嫻妃娘娘。”鍾太醫恭敬地說道,“您今日召臣前來,可是哪裏不適?”


    鍾嫻妃搖搖頭道:“父親給我配的藥,我一時按時吃著,不礙事的。敬亭也很好,父親不必擔憂。”


    鍾太醫不明白了:“那是……?”


    “女兒是在想,現在皇後懷孕,若是她能夠平平穩穩地生下這一胎自然是最好。”鍾嫻妃不無憂色地說道:“可現在宮裏,不比過去在王府的時候人口簡單。我擔心,會有人對皇後和她腹中的龍胎不利。”


    鍾太醫聞言不由大驚:“娘娘為何會這樣想?可是您發現了什麽?”


    鍾嫻妃搖搖頭道:“不是,隻是想起太上皇的後宮,難免有幾分為皇後,為父親,為我自己擔憂罷了。”


    鍾太醫在宮裏呆了這麽多年,也不是個傻的,很快就明白了女兒的意思:“您是擔心,萬一有人對皇後不利,很有可能牽連到我,甚至是娘娘身上?”


    鍾嫻妃點點頭道:“如果真的有人想出這種‘一石二鳥’之計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那娘娘的意思是?”雖說嫻妃是女兒,鍾太醫是父親,可鍾太醫知道,自己的這個長女看似柔弱,實際上打小就非常有主意。


    當初她要嫁給裴清殊做側妃,鍾太醫其實並不是非常看好的。他認為鍾家雖然門第不高,但起碼也是效忠皇室多年的太醫世家,自己好歹還是個正三品官員,怎麽能讓女兒為人側室呢?


    不過在裴清殊封了郡王、親王之後,鍾太醫的態度就一點一點地轉變了。


    他發現自己的這個女兒,眼光竟然比他這個做父親的還要長遠。


    等裴清殊入主東宮,鍾氏獲封太子妃之下位份最高的良娣時,鍾太醫就徹底沒話說了。


    說句不嫌丟人的話,他現在基本什麽都聽嫻妃這個做女兒的。


    嫻妃有條不紊地說道:“皇後這一胎,不能由您直接負責,但您必須多費點心。若是發現什麽不對勁的地方,第一時間告訴我。”


    鍾太醫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


    嫻妃神色鄭重地說道:“第二,您和小叔在後宮,對我來說自然是很好的保護,但太醫院這種地方實在太過敏感。既然鍾家有女兒在後宮為妃,理應避嫌。”


    鍾太醫聽懂嫻妃的弦外之音之後,不由驚訝地瞪大雙眼:“娘娘的意思是,要臣等離開太醫院麽?”


    “您離開太醫院隻是早晚的事情罷了。我隻是想提醒您,最好讓這一天早一點到來。小叔或是大哥留在宮裏做太醫倒是沒什麽事的,他們不是太醫院院使,就算出了什麽事,也找不到他們兩個的頭上。”


    “可是……”


    鍾太醫承認女兒的話有道理,可大夫都是越老越“值錢”的。鍾太醫今年才四十多歲,對於一個大夫來說,他正處於職業的黃金時期。


    讓他這麽早就離開太醫院,鍾太醫頗有些難以接受。


    “可是按照祖宗傳下來的慣例,我應當等到你哥哥有能力繼承我的位子時才告老啊。”


    鍾嫻妃搖搖頭道:“我想同您說的就是這個。趁早斷了這個念想吧!以後的太醫院,不能再由鍾家把持了。”


    鍾太醫見她語氣這樣篤定,心中突然一凸:“您是說,這是皇上的意思嗎?”


    “是,但也不是。”鍾嫻妃淺淺勾了勾唇角,目光明亮地說道:“皇上雖然沒有明著說過要取締鍾家在太醫院的位置,但我看得出來,皇上有意改變現在官位‘世襲’的現象。您與其等到被皇上收拾,再被動離開,丟了裏子也丟了麵子,倒不如迎合皇上的心思,主動配合皇上變法。”


    鍾太醫聽得出來,嫻妃說得很有道理。從這幾日朝中鬧得沸沸揚揚的稅製改革中就能看出來,現在龍椅上的這位少年天子可不是個好糊弄的,他是真心實意地打算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改變部分官位世襲的情況,隻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鍾太醫歎了口氣,無奈地說道:“好吧!娘娘說的是,臣都聽您的。”


    “父親別擔心,女兒也不是逼著您現在就離開太醫院,現在還不是時候。”鍾氏徐徐說道:“不過就算您離開了太醫院,咱們鍾家也不見得便就此沒落了。您別忘了,咱們還有悅兒。他還這麽年輕,就已經是翰林院修撰了,將來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提起自己的二兒子,鍾太醫也是不由得麵露笑容。


    他們鍾家世代從醫,這麽多年了,隻有嫻妃的弟弟鍾悅跑去讀書考科舉。沒想到鍾悅天賦異稟,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在朝為官。


    不過,鍾太醫還是有一些顧慮:“那等過幾年,臣從太醫院離開之後,又能夠做些什麽呢?”


    嫻妃婉約地笑道:“您要是怕將來呆在府裏太悶的話,可以在外開醫館,也可以巡遊四方,怎麽舒服怎麽來,這些都不是問題。”


    嫻妃知道,她父親當了一輩子的太醫,一時間在觀念上可能轉變不過來,便一點點地勸他:“行醫可以救人,但隻有在朝為官,才能夠救世。我們鍾家,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作者有話要說:  @太上皇v:聽說最近有人盼著朕駕崩???少女,你的思想很危險啊(皺眉)


    第13章


    對於嫻妃的話,鍾太醫一時之間還不能完全接受。但他並沒有提出什麽反對的意見,而是先答應了下來,打算等回去之後再仔細琢磨琢磨。


    就在後宮裏為了皇後有孕,嫻妃和裕妃共同掌權之事而議論紛紛的時候,裴清殊的稅製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如同他所預料的那樣,新政一出,朝中果然有不少老臣倚老賣老,提出反對意見。


    對於那些提出“祖宗規矩不可廢”的老頑固,裴清殊並沒有因為政見不和,就對他們破口大罵。


    恰恰相反,裴清殊表現出非常感動的樣子來,盛讚他們對大齊的忠心。然後給那幾個老臣都封了個好聽的虛職,送到河北守陵去了。


    這般送走了幾個老臣之後,朝中反對改革的聲音立馬弱了不少。


    開玩笑,給皇家做守陵人聽起來光榮,可誰都知道,河北那邊各方麵的條件都遠遠不如京城,去了不就是受罪的嗎?


    他們為大齊操勞了一輩子,誰願意落得一個那樣的下場?


    但他們又不能抗旨不尊——不然就不僅僅是對當今皇帝不敬,還是對大齊曆代皇帝的不敬!


    這種罪名,就是位極人臣的首輔大臣都承擔不起。


    除了這些冥頑不化的頑固派大臣之外,還有許多朝臣提出反對意見,是因為他們和太祖皇帝一樣,認為把地方稅收全都集中到中央來,再由中央發放財政資金給地方,是一種多此一舉的行為,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聽到這種說法之後,裴清殊直接給戶部尚書龍啟章使了一個眼色。


    龍啟章聞弦歌而知雅意,趕忙站了出來,表示戶部完全有能力承擔此項職責。


    不僅如此,龍啟章為了幫助裴清殊推行新政,還當眾放話,說是隻要新政實行,以後的國庫收入一定會比現在更高,絕不會出現什麽所謂的浪費。


    連戶部尚書龍啟章都這麽說了,那些不相幹的大臣還能說什麽?


    還有些人心裏雖然不服氣,但是他們故意不說話了,就等著一年之後國庫虧空,看龍啟章當眾被打臉。


    不過,還是有一些太上皇的心腹,對裴清殊一繼位就這麽折騰的行為表示不滿。


    但他們又怕自己會像之前的那些個老臣一樣,被裴清殊發配去守陵,所以就沒有在明麵上提出反對,而是私底下悄悄地給遠在建福宮的太上皇寫信,請太上皇出麵“管一管”裴清殊這個不懂事的少年天子。


    誰知道等來等去,怎麽都等不來太上皇的回信。


    直到新政都頒行到全國各地去了,太上皇才言簡意賅地回了他們幾個字:都聽殊兒的。


    那些原本打算“誓死”效忠太上皇到底的老臣們,差點被太上皇的回信給氣死。


    除了從明年開始,由國家統一管理稅收之外,裴清殊還傳旨下去,給地方官員三個月的時間整理黃冊。


    等到雍定元年一月,裴清殊就會要求各地呈上黃冊,由專人核對。


    大齊現行的黃冊製度,也是由太祖皇帝所製定的。


    地方相關負責人員,要將各地的人口、田地、自然資源、賦稅繳納等情況統一登記在冊。因為這個冊子是黃色的,所以被俗稱為“黃冊”。


    過去,由於曆代皇帝都沒有嚴查賦稅問題,所以各地黃冊造假的現象非常嚴重。


    現在裴清殊既然決心嚴查賦稅這一塊了,那檢查黃冊也是勢在必行的。


    裴清殊確信,自己如果現在就立馬派出欽差去檢查各地的黃冊的話,一定會抓到一大批貪官,但他並沒有這麽做。


    現在處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之後,裴清殊開始漸漸理解太上皇過去的一些所作所為了。


    正所謂“法不責眾”,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當一個皇帝得知幾乎大半個國家的官員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時,有幾個皇帝有決心、有魄力、有勇氣,能夠將這些犯過錯的官員全都一網打盡呢?


    不過裴清殊沒有立馬收拾他們,倒不是說他打算像太上皇一樣采取姑息政策,裝傻到底。而是因為延和二十四年科舉舞弊案的事情,朝廷這幾年沒有招攬到足夠多的人才,可以頂上那麽多空缺的位置。


    朝廷現在,的確是缺能夠做事的人。或者說,是裴清殊信得過的人。


    如果頂替現有官員之人,裴清殊也無法信任的話,那換與不換,意義也不大了。


    當然,對於那些貪贓枉法的大貪官,裴清殊是絕對不會姑息的。


    至於那些犯過一些錯的小官,裴清殊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打算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隻要是能利用這三個月,把最近一年之內的賬整明白了的,裴清殊都打算暫時放他們一馬。


    接到這道旨意之後,各地官員全都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怠慢。


    哪怕到了下值的時間,衙門的人都不敢回家,而是爭分奪秒地整理黃冊。


    甚至有些官員,因為之前貪了的錢,現在都已經用於投資或是花光了,現在就開始賣房賣地,甚至還向親朋好友借錢以填補虧空。


    他們了解太上皇,但不了解裴清殊,生怕這位新帝“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們全給端了。


    到了這個關頭他們才越發明白,錢財乃是身外之物是什麽意思。


    雖說地方官員已經在很努力地填補虧空了,但裴清殊對他們還是不放心。


    聖旨頒布於天下之後,裴清殊又叫來幾個心腹大臣,商議從京城派出欽差,到地方督查一事。


    “朕以為,若要全麵徹底地進行稅製改革,收回地方的扣稅權、讓他們整理黃冊,這些都隻是一個開始而已。大齊在稅收方麵,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所以朕想派出一位欽差,到地方進行監察,然後再將他所發現的問題稟報給朕。”


    自打知道太上皇南巡一次花了多少錢之後,裴清殊就意識到,皇帝出巡不管再怎麽從簡,所花費的數額還是驚人的。所以身為皇帝,哪怕是出於省錢的目的,裴清殊也不能想出京就出京去。


    在這種情況下,派出欽差,讓欽差做他的耳目是最合適的。


    聽裴清殊這麽說,魏青鬆立即表示讚同:“皇上所言極是。隻是不知關於欽差的人選,皇上可有想法了?”


    裴清殊略顯為難地搖了搖頭:“還沒有。”


    朝廷現有的都察院官員,都是些經常在全國各地巡視的熟麵孔。就算到了地方,恐怕也調查不出什麽有用的信息。


    要說起來,原本裴清殊四皇兄的性格是很適合做欽差的。他剛正不阿,又很有正義感,不怕得罪人。


    隻可惜因為和左氏的事情,他現在的名聲不太好。他說的話,恐怕不足以讓朝中人信服。


    裴清殊想要重新啟用老四的話,恐怕還要再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行。


    魏青鬆想了想之後,向裴清殊提議道:“皇上以為襄郡王殿下如何?”


    魏青鬆知道,襄郡王和裴清殊的關係一直都很好,所以才會這樣建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帝奮鬥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容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容默並收藏皇帝奮鬥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