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豐笑起來:“還是你知道我。”
吃著喝著,一會兒才道:“這回的事情,兩頭衙門都抓了不少人,鬧事的人。堤壩自然是他們炸開掘開的,可他們……他們並不是自己想出來要這麽幹的,不過是被假話嚇壞了罷了……
“他們怕會遭難,想要有所應對,最後卻真的應對來了一場大難,還連累了許多無辜的人……我越來越發現,這些事情,不是一兩個人的緣故,是許多人事串聯在了一起,一起成了一個局,一個勢……利用了人心裏無端的懼意……”
大概自覺說得太過零散了,便又住了口。沉默了一陣子,才緩緩道:“官學堂恐怕也辦不了多久了,今年已經開始按著考試成績來定能不能上高班,成績不夠好的,再要上學就得交錢了。還有那些不是本縣的人,要想在官學讀書,也得額外交錢。便是本縣的,紙筆之類的費用也得算。
“他們說,‘白得的沒人會看重,不如收點錢,還能叫他們用功些讀書。’我想……我想在咱們書樓裏接著辦教識字和算術的班。教書的人,可以請從前官學坊出去的大孩子們,或者我們認識的人……”
靈素點頭:“也好,地裏也不用整天看著,官學不辦了,咱們比著那樣兒自己辦一個也成。”
湖兒說得更直接:“爹爹隻管辦起來,銀錢管夠。”
方伯豐就笑起來:“咱們家都是反了,大人要做事,反倒要娃兒掏錢。”
嶺兒就笑:“那不是,還是大人掏的,銀子都在娘那裏。”
一時都笑起來。尤其等謝大人從同知升了知府,湖兒那裏各樣稀奇古怪的分紅也越來越多,卻也都在他意料之中。
兩處決堤,各自受害,等各樣恢複起來,已經數月之後了。當日炸堤掘壩的幾個人,被衙門裏收審之後,有幾個堅信自己所為分毫無錯,有幾個則喊起冤來,隻說是被神棍們迷惑的。
縣令也下令從幾個神廟裏帶了人來當堂對質,卻都是空口無憑的話。
神侍們道:“扶乩得神示曰‘無神決,大災消弭’,我們都是照本直言,哪有什麽蠱惑之說?且如今看來,無神渡決堤後,縣裏雨勢漸小,確實沒成了大災,這話原是應驗了的。可見這才是神示的根本解法。至於鄉人愚民聽了神示所言胡亂行事,難道也要怪到神明身上?卻是他們自己福澤不夠,聽不懂真言罷了!也是可憐、可歎!”
如此,連個唆使的罪過都論不上,對答一完,人家依舊衣袂飄飄服侍神仙去了,這裏那幾個“證據確鑿”的卻沒這麽好命了。哭天搶地也好,大義凜然也好,都一塊兒送去了府城,該流的流,該殺的殺。
靈素旁觀了整一場事,這回卻沒有說要替哪個鳴冤,伸手幫個誰了。
那仙人堤和無神渡,在德源縣一北一南,兩處地勢恰好是湘澤同德源縣各有高低,這回是各自受災,說起來都是對麵的人害的,眼看著要結了世仇。
便是有許多人想起這裏頭有神侍神廟的事兒,可一來沒有證據,二來又有哪個人能出頭跟那麽些神廟神觀為敵?更何況那些掘堤害人的又沒有鬼拖著手,落個這般了局,也是罪有應當。
遇仙湖雖大,卻也隻能是水來不滿,沒有它盛不下的一天。可它也沒能耐翻山越嶺地把雙羊鎮還遠的地方的水也給一氣兒收過來。這護陣做個端陽夢都隻對在湖邊歇著的管用,又不是要雨要雲的還能借著風飄飄。
——神力有時窮。靈素算是看明白了這一點。
加上之前得大前輩所示,曉得了這世上還有眼見之外的“大世界”,更不敢輕易妄動了。想想“燕先生”這位大能前輩的“分神”。一輩子既無高官厚祿,亦無嬌妻美妾,莫名其妙繼承了一個借符通神的能耐,還一回回把自己折騰得半死不活的。
這真神仙的凡身,好似過得同凡人向往的都不太一樣。那到底是凡人的過法對,還是神仙的過法對?
她不敢妄下論斷,自然也不敢貿然伸手了。說白了,她現在對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更感興趣些。
轉過年去,方伯豐就真的在自家書樓小院的後樓裏開起了義學堂,官學堂春學已經開始實行新規矩,不是從前白吃白學的時候了。
毛哥、果子和小毛弟幾個是義學堂裏常見的先生,他們當日受了這個形製的好處,之前見官學堂改製心裏又是慶幸又是悵然。等發現義學堂開辦,又有自己能盡力之處,都沒猶豫就尋了方伯豐報名排班。
隻是這一教卻教出事兒來了。七娘好容易相中的一個接班人卻叫方伯豐給拐帶歪了,——果子教了兩年,覺著自己還是願意當先生,好過當大管事。
七娘一直十分疼她,聽她這打算,深談了兩回,便也不再相強。反特地往義學堂多捐了些銀錢,隻笑言:“如今肯收女先生的地方可不多,得叫這個地方多辦兩年才好。”
果子遂願,卻同七娘說了這些年來自己所行之事,許多都是自家哥哥的主意。又把毛哥下力氣琢磨用人管人的事情同七娘說了。
毛哥自從尋著了這一個“能同自己年歲齊漲的本事”就一直沉心細究,不曾放鬆過。尤其他發現這事兒自古以來不少人提過,隻是都零散見於各處,竟沒有一本專著。他便索性一邊查書,一邊摘錄,一邊琢磨,一邊試行比對,卻是“食髓知味”,尋著自己的路了。
他當日勸果子別發慌的時候,還特地拿了自己舉例,他發現自己的心能安定下來,就是在找到了這個“可做之事”的時候。他道:“這世上無數的事可做,無數的技藝可學,要緊是先尋著自己喜歡而擅長的。莫要去看如今流行什麽,什麽能掙錢,這些都沒用,還得落回到自己身上才成。等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這一點,持之以恒努力下去,必有所得。心裏曉得了這一點,許多從前的發虛和慌亂便都沒了。”
沒想到卻是老樹遲花結大果,靠著這一路琢磨人的本事,不僅自己的煤餅作坊經營得有聲有色,又幫良子捋順了鹹菜鋪、村販的買賣,最後竟被七娘選中,曆練了兩年,成了填塘樓、水圍庫、大連店和食坊的總管事,還占了歸總的份子,漸漸也成了德源縣裏數得著的人物了。
毛哥就感慨:“這一條路走下去,會得著什麽機緣,能遇著什麽貴人,這些都是看天的事兒,尋常人實在沒能耐謀算清楚。隻有一個‘我’能做什麽,能做到什麽田地,是自己說了算的。所謂‘自主’,這根子當在此處。”
他出了名了,官學堂也跟著漲了學費,許多人家孩子看著走不了科考之路的,轉頭都開始往官學堂送。“當不了大官,做個財主不好?”好似去了毛哥一樣的學堂,就一樣能當上財主一般。
等果子可以全盤接管義學堂的事務時,方伯豐同靈素兩個就索性回自家山上定居了。
穀大夫和老司長的閨女女婿已經在縣城裏住下了,穀大夫喜清靜,可是這會兒又不適合再上平湖崖住著去,索性就一起住到了靈素家那山上。正好同嶺兒一起接著琢磨那些藥理和醫理的事情,莫大夫一年裏也會有幾個月回來這裏落腳,還是那麽身無長物的樣子,隻是醫術精進得厲害。
方伯豐一邊按著時氣選育良種,一邊又開始在村裏辦起義學來。魯夫子知道了便笑:“這才是正經得了我傳承的人。”夫子夫人來山上小住時,也常去學裏教書上課,要是京城裏的高門閨秀們知道了隻怕都不敢信。
方伯豐中年以後,在為學上另辟蹊徑,摸索出心學一路。把養心、知心、修心當做為學的基礎,在此向上頗多著述。隻是其道特殊,不在記,不在議,而在實修。後世大行清談詭辯之風,這一門學問就被當成為了玄學,沒過百年便沒落了。
湖兒則癡迷於窮盡物理,所創“知樹”,受後世許多大家尊崇。他將人對此世所知分出層次來,最根本的為根,其上再於不同世間領域中生化出具體的規律法則來,以此一“知樹”來理解體察世間事物,追尋此界中人事變化發展之無可違逆的規律。
後世有人依循此法或為名將或為豪富,皆自認是此“樹”門中人。
嶺兒則同她哥全然相反,她將藥理藥性與人身經絡等事,借五行六氣為象,將其中的變化流轉生克形述如見,隻是其名不傳於後世。著述雖多,因其根植處為“不可見”之事,兼之精學深研亦頗為不易,後世對其所說頗多懷疑。
直至千餘年後,世人借精密器械略探知人身肉眼難見之能,發現竟同古書中所言相合,才又開始研究其所著書籍。奈何流傳至今,已有許多缺失錯抄之處,兼之人借器械者所見尚微,對其書中大部分內容仍無足夠證據可依以采信。此一研究熱潮便亦轉瞬而逝。
自方伯豐一代起,方家後世族人便聚居於堆嶺後山,漸延至三水河兩岸,與上林埭相鄰,後亦成村,名方家嶴。
方家宗祠傳說乃當日先祖所建,皆青石壘就,牢固異常,曆三二百年依舊供奉著方家曆代祖先,方家學堂亦設在宗祠內。
許多方家才俊,在成年後回憶兒時在山上學堂內讀書時情景,多半會提及祖宗奶奶的話。多是夢裏夢見,或者自哪裏高處跌下來時受其庇佑,甚至有莫名兜裏多出糕餅糖果的事情。
——學堂臨近後山高崖,那祖宗奶奶雖神識不濟,這點兒距離還是顧得過來的。
【正文完】
第418章 番外(一)閑人瑣事
1.小酒館
趙老三剛把最後兩塊凳麵做好,把刨子往邊上的簍子裏一放,扯過一塊巾子從頭到後脖子擦了一回汗,朝著邊上正在另一台木工床邊掃刨花的夥計喊了聲:“我這兒也得了,先走一步啊。”
那夥計停了手衝他點頭:“您慢走,一會兒我會收拾的。”
趙老三笑笑,敞著懷就往外頭走去。
出得門來,拐過一個彎,一陣弄堂風吹過,他縮了縮脖子,把衣裳緊了緊才往外去。
他來德源縣也有年頭了,開始在官租坊住著,後來官租坊得競價了,雖則價錢也不算太高,隻是這個不安定的勁兒叫他心裏不高興。索幸早些年攢了些錢,便在城裏租了間屋子。他倒是也想買,可這德源縣如今願意出手賣房子的少,都是租的多,也隻好如此。
起初都是跟著人四處打零工,後來覺著也不是長久之計,就想學門手藝。正好木工行要招學徒,照道理前三年是管吃管住但沒有工錢的。現在都著急,這學徒也從三年改成兩年了,兩年裏沒工錢,不過說好的管吃管住其實也管不上,就另折了錢給他。
沒多少,基本上夠吃的就不夠住的,夠住的就不夠吃的。不過畢竟這是跟人學本事來的,沒道理人家還貼錢給你,他也知足了。
這麽一邊當學徒一邊打零工地過了二三年,出師做了二師傅,總算有了一門能糊口的手藝。
如今一個月有供奉銀二兩,另外就看每個月做的活計的件數了。德源縣各樣作坊多,修補新造不斷,倒不怕沒活兒可幹。如此算來,一個月好的時候能到六七兩,尋常時候也有四五兩,盡夠過日子了。
租的地方就一個屋子,孤家寡人一個,也不消灶間,一年四兩銀子。這價錢都夠從前在官租坊住四五年的了。不過那裏都是租的一個床鋪,這裏雖小些,好歹是個屋子,也還算說得過去。
德源縣裏,這住是最大的一宗開銷,隻要能有個安穩的住處,過日子還是挺舒坦的。
以他為例,一早起來,洗漱完了,便直接出門,往街上吃早點去。包子饅頭都不過二三文,加碗粥或者鹹甜漿兒,七八文就能吃得挺舒坦了。
這兩年德源縣的米糧產量高了許多,一些從前種不得東西的田地也都能種糧食了。加上這裏幾乎家家都養著禽畜,這蛋肉的價兒也比別處便宜。糧食就更沒法兒比了,雖也有運去外地的,可那畢竟一路上人吃馬嚼的又有折損,沒法同本地相比。
還一個就是這滿縣的人似乎都好吃,什麽不起眼的巷子裏都能有幾家食鋪。上工做活兒的人多,自家做飯不便,還不如索性在外頭吃了合算。這吃的人一多,買賣好做了,薄利多銷,東西反而又便宜又好,也是許多外地人來了就不想走的一大因由。
如今不止外地人,上年還來了一群番國人,說是來學什麽糧作的技術的。結果過了兩年,要回去了,一大半都尋了理由賴在了這裏。現在也都開著番食鋪和料子鋪,學了一口德源話,瞧這樣子是不打算走了。鬧得衙門還為他們的戶籍和稅收之事愁了許久。
吃了早飯就去行裏幹活兒,中午多半讓人叫碗大肉麵過來,或者走兩步去二葷鋪要兩個炒菜,買一斤切餅。各人都有自己吃熟的東西,也沒法一概而論。反正也花不了十幾二十文的。
趙老三挺好酒,不過這中午是無論如何不敢開喝的。喝了酒手抖眼花,要誤了活計就是大事了。
到了下晌早早了結了這一日的事務,——他最不喜歡拖工的,總比旁人手腳快些,從行裏出來,離晚飯還有些時候,正好先去喝一盅。
後街上有一個開了好些年的小酒鋪,就兩間屋子,櫃台占了半間,剩下一間半放著些小桌子、大酒缸,供人圍坐。
每年立夏開始,白日裏這酒鋪坐人的屋子四周就都不上門板了,隻留個頂和柱,四麵透風,十分暢快。到了端午之後,日頭越來越曬,還會搭起天棚來遮陰。入秋之後就撤了天棚,漸漸半上了門板,等到風緊氣寒時候,裏頭就生起了火爐,一撩簾子進來,撲鼻熱烘烘的酒香,叫人坐下了就不想出去。
如今秋風剛起,正是半開門板的時候。
趙老三進了門,老板娘瞧見了便同他打招呼:“今兒來得早啊。”
趙老三便笑:“中飯吃的大包子,省了功夫了。”看看櫃台上排開的大瓷盆大食盒裏盛著的各樣葷素涼菜,好生遲疑了一回才道,“給我拚個肚片和醬鴨胗,再來兩個素的,今兒熱乎的有什麽?”
老板娘道:“有糊塗湯、三蒸魚幹和小串葷素丸子。”
趙老三忙道:“那來碗糊塗湯吧,大碗的。”
一會兒菜就端來了,一個長盤裏一半糟肚片略帶著凍兒、一半醬鴨胗切得飛薄夾起來紫紅透光,一碟子芫荽梗子拌豆腐絲兒,一碟秋毛豆拚半茄幹,又一大陶碗,稠稠一碗熱香撲鼻。
趕緊先端過大陶碗來吃了幾口,又把幾樣菜都嚐了,才想起來還沒要酒呢。
又叫酒,老板娘問:“要米酒燒酒?”
趙老三瞧瞧跟前的幾樣菜,道:“要燒酒,不用熱。”
老板娘一會兒給端來一個小角壺,一個小盅兒。
趙老三自倒了一盅,酒色碧青,入口醇香,咽下去略待片刻,就能覺出從喉至肚裏暖洋洋一道。
一會兒相熟的人陸續來了,許多都是同他這樣,一天的活兒幹完了,回家之前先過來喝一盅鬆寬鬆寬的。男女都有,有幾個婦人坐下還沒點菜就先要酒,瞧著癮比他還大。
吃了酒要回家吃飯的多半就要一個冷拚,再大不了要碗熱湯,少有他這麽擺開陣勢吃喝的。大夥兒一圍坐,就著酒說話,什麽天南海北、江湖廟堂、街坊趣聞、東家長西家短,都能當個談資。
發牢騷的,吐苦水的,背後發狠咒人的,什麽都有,什麽話都有人聽,再不會冷場的。
這酒鋪就做到晚飯時分,不時有人來打了酒回去吃,——這鋪子裏許多酒,別處沒有這麽些花樣,有也沒有這滋味。就是數量不能保證,不定什麽時候斷檔就喝不上了,好在總有別的能續上。
趙老三一角酒喝完,幾個碗盤也都打掃幹淨了,便喚店家結賬。
“三十文。”
趙老三付了銀錢,老板娘又給遞過一個荷葉包來:“我這就關門了,幾個大包餃子你拿著吃去。”
都是熟客了,這樣的回數也多,趙老三笑著謝了,接過手裏,還是熱的,笑道:“這下我晚飯也有著落了。”
趙老三很喜歡這小酒鋪,雖菜色不多,地方還窄,可往這裏一坐,就叫人心裏安寧得很。同幾個酒友說來,好些都有這般感受。隻那些人家裏老伴聽了要笑罵:“灌黃湯就灌黃湯,還學神廟裏修行了不成?當心肚子疼!”
所以最難過的就是秋收之後那段日子。這店每到那會兒都要歇個十天半個月的業,許多老酒客都提前打聽好了,一氣兒打了夠數的酒回去,在家吃著等這家再開。
——“可家裏實在做不出那裏下酒菜的滋味兒!”有個常吃完酒,還要另買了冷葷熱湯帶回家去給老婆孩子吃的酒友這般感慨,“連我們家老婆子都惦記這裏的菜色!我叫她幹脆一塊兒過來吃得了,她又不肯,嗐!女人就是麻煩!”
每到這時候,趙老三就特別清楚地體會到自己孤家寡人的身份,要是家裏有個人作伴就好了。可是要成親橫得有個住的地方吧?便是還租房,好歹也得有個灶間吧?若有了娃兒,一個屋子也不夠住啊……那得多少銀錢?若是買呢?城裏恐怕難了,城根村如今也同城裏差不多了,別處又能去哪兒呢?便是有,自己這點積蓄恐怕不夠,倒是能問人借一些,隻是背了債了,再每日來吃酒就不合適了吧?……
罷,罷!這些叫人頭疼的事情還是不想了,喝酒,喝酒!
2.秋戲班子
上林埭的娃兒們都盼著收晚稻。
晚稻一收完,過不了多少時候,自家大人就會樂嗬嗬告訴自己,明天或者後天,秋戲班子要來了。
這看戲聽笑話在縣城裏不算什麽,幾文錢就能尋個條凳坐半天。可村裏就難了。像小河灘那樣的地方,有自己的一些戲服,那是大祭的時候他們自己人穿了祝禱用的。而像上林埭、燈下村這些地方,連這些也置辦不起,大祭也就生個大些的火堆罷了。
有的娃兒們走親戚去縣城,看一出戲回來能講倆月,小夥伴們纏著他一邊一邊地說,說的也不厭,聽的也不厭。
那是有一年,晚稻剛曬好歸倉,也幫了一通秋忙的娃兒們正聚在村頭商議摘烏都子、水車子等野果的事情,忽然聽得挺熱鬧的鼓樂聲。
吃著喝著,一會兒才道:“這回的事情,兩頭衙門都抓了不少人,鬧事的人。堤壩自然是他們炸開掘開的,可他們……他們並不是自己想出來要這麽幹的,不過是被假話嚇壞了罷了……
“他們怕會遭難,想要有所應對,最後卻真的應對來了一場大難,還連累了許多無辜的人……我越來越發現,這些事情,不是一兩個人的緣故,是許多人事串聯在了一起,一起成了一個局,一個勢……利用了人心裏無端的懼意……”
大概自覺說得太過零散了,便又住了口。沉默了一陣子,才緩緩道:“官學堂恐怕也辦不了多久了,今年已經開始按著考試成績來定能不能上高班,成績不夠好的,再要上學就得交錢了。還有那些不是本縣的人,要想在官學讀書,也得額外交錢。便是本縣的,紙筆之類的費用也得算。
“他們說,‘白得的沒人會看重,不如收點錢,還能叫他們用功些讀書。’我想……我想在咱們書樓裏接著辦教識字和算術的班。教書的人,可以請從前官學坊出去的大孩子們,或者我們認識的人……”
靈素點頭:“也好,地裏也不用整天看著,官學不辦了,咱們比著那樣兒自己辦一個也成。”
湖兒說得更直接:“爹爹隻管辦起來,銀錢管夠。”
方伯豐就笑起來:“咱們家都是反了,大人要做事,反倒要娃兒掏錢。”
嶺兒就笑:“那不是,還是大人掏的,銀子都在娘那裏。”
一時都笑起來。尤其等謝大人從同知升了知府,湖兒那裏各樣稀奇古怪的分紅也越來越多,卻也都在他意料之中。
兩處決堤,各自受害,等各樣恢複起來,已經數月之後了。當日炸堤掘壩的幾個人,被衙門裏收審之後,有幾個堅信自己所為分毫無錯,有幾個則喊起冤來,隻說是被神棍們迷惑的。
縣令也下令從幾個神廟裏帶了人來當堂對質,卻都是空口無憑的話。
神侍們道:“扶乩得神示曰‘無神決,大災消弭’,我們都是照本直言,哪有什麽蠱惑之說?且如今看來,無神渡決堤後,縣裏雨勢漸小,確實沒成了大災,這話原是應驗了的。可見這才是神示的根本解法。至於鄉人愚民聽了神示所言胡亂行事,難道也要怪到神明身上?卻是他們自己福澤不夠,聽不懂真言罷了!也是可憐、可歎!”
如此,連個唆使的罪過都論不上,對答一完,人家依舊衣袂飄飄服侍神仙去了,這裏那幾個“證據確鑿”的卻沒這麽好命了。哭天搶地也好,大義凜然也好,都一塊兒送去了府城,該流的流,該殺的殺。
靈素旁觀了整一場事,這回卻沒有說要替哪個鳴冤,伸手幫個誰了。
那仙人堤和無神渡,在德源縣一北一南,兩處地勢恰好是湘澤同德源縣各有高低,這回是各自受災,說起來都是對麵的人害的,眼看著要結了世仇。
便是有許多人想起這裏頭有神侍神廟的事兒,可一來沒有證據,二來又有哪個人能出頭跟那麽些神廟神觀為敵?更何況那些掘堤害人的又沒有鬼拖著手,落個這般了局,也是罪有應當。
遇仙湖雖大,卻也隻能是水來不滿,沒有它盛不下的一天。可它也沒能耐翻山越嶺地把雙羊鎮還遠的地方的水也給一氣兒收過來。這護陣做個端陽夢都隻對在湖邊歇著的管用,又不是要雨要雲的還能借著風飄飄。
——神力有時窮。靈素算是看明白了這一點。
加上之前得大前輩所示,曉得了這世上還有眼見之外的“大世界”,更不敢輕易妄動了。想想“燕先生”這位大能前輩的“分神”。一輩子既無高官厚祿,亦無嬌妻美妾,莫名其妙繼承了一個借符通神的能耐,還一回回把自己折騰得半死不活的。
這真神仙的凡身,好似過得同凡人向往的都不太一樣。那到底是凡人的過法對,還是神仙的過法對?
她不敢妄下論斷,自然也不敢貿然伸手了。說白了,她現在對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更感興趣些。
轉過年去,方伯豐就真的在自家書樓小院的後樓裏開起了義學堂,官學堂春學已經開始實行新規矩,不是從前白吃白學的時候了。
毛哥、果子和小毛弟幾個是義學堂裏常見的先生,他們當日受了這個形製的好處,之前見官學堂改製心裏又是慶幸又是悵然。等發現義學堂開辦,又有自己能盡力之處,都沒猶豫就尋了方伯豐報名排班。
隻是這一教卻教出事兒來了。七娘好容易相中的一個接班人卻叫方伯豐給拐帶歪了,——果子教了兩年,覺著自己還是願意當先生,好過當大管事。
七娘一直十分疼她,聽她這打算,深談了兩回,便也不再相強。反特地往義學堂多捐了些銀錢,隻笑言:“如今肯收女先生的地方可不多,得叫這個地方多辦兩年才好。”
果子遂願,卻同七娘說了這些年來自己所行之事,許多都是自家哥哥的主意。又把毛哥下力氣琢磨用人管人的事情同七娘說了。
毛哥自從尋著了這一個“能同自己年歲齊漲的本事”就一直沉心細究,不曾放鬆過。尤其他發現這事兒自古以來不少人提過,隻是都零散見於各處,竟沒有一本專著。他便索性一邊查書,一邊摘錄,一邊琢磨,一邊試行比對,卻是“食髓知味”,尋著自己的路了。
他當日勸果子別發慌的時候,還特地拿了自己舉例,他發現自己的心能安定下來,就是在找到了這個“可做之事”的時候。他道:“這世上無數的事可做,無數的技藝可學,要緊是先尋著自己喜歡而擅長的。莫要去看如今流行什麽,什麽能掙錢,這些都沒用,還得落回到自己身上才成。等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這一點,持之以恒努力下去,必有所得。心裏曉得了這一點,許多從前的發虛和慌亂便都沒了。”
沒想到卻是老樹遲花結大果,靠著這一路琢磨人的本事,不僅自己的煤餅作坊經營得有聲有色,又幫良子捋順了鹹菜鋪、村販的買賣,最後竟被七娘選中,曆練了兩年,成了填塘樓、水圍庫、大連店和食坊的總管事,還占了歸總的份子,漸漸也成了德源縣裏數得著的人物了。
毛哥就感慨:“這一條路走下去,會得著什麽機緣,能遇著什麽貴人,這些都是看天的事兒,尋常人實在沒能耐謀算清楚。隻有一個‘我’能做什麽,能做到什麽田地,是自己說了算的。所謂‘自主’,這根子當在此處。”
他出了名了,官學堂也跟著漲了學費,許多人家孩子看著走不了科考之路的,轉頭都開始往官學堂送。“當不了大官,做個財主不好?”好似去了毛哥一樣的學堂,就一樣能當上財主一般。
等果子可以全盤接管義學堂的事務時,方伯豐同靈素兩個就索性回自家山上定居了。
穀大夫和老司長的閨女女婿已經在縣城裏住下了,穀大夫喜清靜,可是這會兒又不適合再上平湖崖住著去,索性就一起住到了靈素家那山上。正好同嶺兒一起接著琢磨那些藥理和醫理的事情,莫大夫一年裏也會有幾個月回來這裏落腳,還是那麽身無長物的樣子,隻是醫術精進得厲害。
方伯豐一邊按著時氣選育良種,一邊又開始在村裏辦起義學來。魯夫子知道了便笑:“這才是正經得了我傳承的人。”夫子夫人來山上小住時,也常去學裏教書上課,要是京城裏的高門閨秀們知道了隻怕都不敢信。
方伯豐中年以後,在為學上另辟蹊徑,摸索出心學一路。把養心、知心、修心當做為學的基礎,在此向上頗多著述。隻是其道特殊,不在記,不在議,而在實修。後世大行清談詭辯之風,這一門學問就被當成為了玄學,沒過百年便沒落了。
湖兒則癡迷於窮盡物理,所創“知樹”,受後世許多大家尊崇。他將人對此世所知分出層次來,最根本的為根,其上再於不同世間領域中生化出具體的規律法則來,以此一“知樹”來理解體察世間事物,追尋此界中人事變化發展之無可違逆的規律。
後世有人依循此法或為名將或為豪富,皆自認是此“樹”門中人。
嶺兒則同她哥全然相反,她將藥理藥性與人身經絡等事,借五行六氣為象,將其中的變化流轉生克形述如見,隻是其名不傳於後世。著述雖多,因其根植處為“不可見”之事,兼之精學深研亦頗為不易,後世對其所說頗多懷疑。
直至千餘年後,世人借精密器械略探知人身肉眼難見之能,發現竟同古書中所言相合,才又開始研究其所著書籍。奈何流傳至今,已有許多缺失錯抄之處,兼之人借器械者所見尚微,對其書中大部分內容仍無足夠證據可依以采信。此一研究熱潮便亦轉瞬而逝。
自方伯豐一代起,方家後世族人便聚居於堆嶺後山,漸延至三水河兩岸,與上林埭相鄰,後亦成村,名方家嶴。
方家宗祠傳說乃當日先祖所建,皆青石壘就,牢固異常,曆三二百年依舊供奉著方家曆代祖先,方家學堂亦設在宗祠內。
許多方家才俊,在成年後回憶兒時在山上學堂內讀書時情景,多半會提及祖宗奶奶的話。多是夢裏夢見,或者自哪裏高處跌下來時受其庇佑,甚至有莫名兜裏多出糕餅糖果的事情。
——學堂臨近後山高崖,那祖宗奶奶雖神識不濟,這點兒距離還是顧得過來的。
【正文完】
第418章 番外(一)閑人瑣事
1.小酒館
趙老三剛把最後兩塊凳麵做好,把刨子往邊上的簍子裏一放,扯過一塊巾子從頭到後脖子擦了一回汗,朝著邊上正在另一台木工床邊掃刨花的夥計喊了聲:“我這兒也得了,先走一步啊。”
那夥計停了手衝他點頭:“您慢走,一會兒我會收拾的。”
趙老三笑笑,敞著懷就往外頭走去。
出得門來,拐過一個彎,一陣弄堂風吹過,他縮了縮脖子,把衣裳緊了緊才往外去。
他來德源縣也有年頭了,開始在官租坊住著,後來官租坊得競價了,雖則價錢也不算太高,隻是這個不安定的勁兒叫他心裏不高興。索幸早些年攢了些錢,便在城裏租了間屋子。他倒是也想買,可這德源縣如今願意出手賣房子的少,都是租的多,也隻好如此。
起初都是跟著人四處打零工,後來覺著也不是長久之計,就想學門手藝。正好木工行要招學徒,照道理前三年是管吃管住但沒有工錢的。現在都著急,這學徒也從三年改成兩年了,兩年裏沒工錢,不過說好的管吃管住其實也管不上,就另折了錢給他。
沒多少,基本上夠吃的就不夠住的,夠住的就不夠吃的。不過畢竟這是跟人學本事來的,沒道理人家還貼錢給你,他也知足了。
這麽一邊當學徒一邊打零工地過了二三年,出師做了二師傅,總算有了一門能糊口的手藝。
如今一個月有供奉銀二兩,另外就看每個月做的活計的件數了。德源縣各樣作坊多,修補新造不斷,倒不怕沒活兒可幹。如此算來,一個月好的時候能到六七兩,尋常時候也有四五兩,盡夠過日子了。
租的地方就一個屋子,孤家寡人一個,也不消灶間,一年四兩銀子。這價錢都夠從前在官租坊住四五年的了。不過那裏都是租的一個床鋪,這裏雖小些,好歹是個屋子,也還算說得過去。
德源縣裏,這住是最大的一宗開銷,隻要能有個安穩的住處,過日子還是挺舒坦的。
以他為例,一早起來,洗漱完了,便直接出門,往街上吃早點去。包子饅頭都不過二三文,加碗粥或者鹹甜漿兒,七八文就能吃得挺舒坦了。
這兩年德源縣的米糧產量高了許多,一些從前種不得東西的田地也都能種糧食了。加上這裏幾乎家家都養著禽畜,這蛋肉的價兒也比別處便宜。糧食就更沒法兒比了,雖也有運去外地的,可那畢竟一路上人吃馬嚼的又有折損,沒法同本地相比。
還一個就是這滿縣的人似乎都好吃,什麽不起眼的巷子裏都能有幾家食鋪。上工做活兒的人多,自家做飯不便,還不如索性在外頭吃了合算。這吃的人一多,買賣好做了,薄利多銷,東西反而又便宜又好,也是許多外地人來了就不想走的一大因由。
如今不止外地人,上年還來了一群番國人,說是來學什麽糧作的技術的。結果過了兩年,要回去了,一大半都尋了理由賴在了這裏。現在也都開著番食鋪和料子鋪,學了一口德源話,瞧這樣子是不打算走了。鬧得衙門還為他們的戶籍和稅收之事愁了許久。
吃了早飯就去行裏幹活兒,中午多半讓人叫碗大肉麵過來,或者走兩步去二葷鋪要兩個炒菜,買一斤切餅。各人都有自己吃熟的東西,也沒法一概而論。反正也花不了十幾二十文的。
趙老三挺好酒,不過這中午是無論如何不敢開喝的。喝了酒手抖眼花,要誤了活計就是大事了。
到了下晌早早了結了這一日的事務,——他最不喜歡拖工的,總比旁人手腳快些,從行裏出來,離晚飯還有些時候,正好先去喝一盅。
後街上有一個開了好些年的小酒鋪,就兩間屋子,櫃台占了半間,剩下一間半放著些小桌子、大酒缸,供人圍坐。
每年立夏開始,白日裏這酒鋪坐人的屋子四周就都不上門板了,隻留個頂和柱,四麵透風,十分暢快。到了端午之後,日頭越來越曬,還會搭起天棚來遮陰。入秋之後就撤了天棚,漸漸半上了門板,等到風緊氣寒時候,裏頭就生起了火爐,一撩簾子進來,撲鼻熱烘烘的酒香,叫人坐下了就不想出去。
如今秋風剛起,正是半開門板的時候。
趙老三進了門,老板娘瞧見了便同他打招呼:“今兒來得早啊。”
趙老三便笑:“中飯吃的大包子,省了功夫了。”看看櫃台上排開的大瓷盆大食盒裏盛著的各樣葷素涼菜,好生遲疑了一回才道,“給我拚個肚片和醬鴨胗,再來兩個素的,今兒熱乎的有什麽?”
老板娘道:“有糊塗湯、三蒸魚幹和小串葷素丸子。”
趙老三忙道:“那來碗糊塗湯吧,大碗的。”
一會兒菜就端來了,一個長盤裏一半糟肚片略帶著凍兒、一半醬鴨胗切得飛薄夾起來紫紅透光,一碟子芫荽梗子拌豆腐絲兒,一碟秋毛豆拚半茄幹,又一大陶碗,稠稠一碗熱香撲鼻。
趕緊先端過大陶碗來吃了幾口,又把幾樣菜都嚐了,才想起來還沒要酒呢。
又叫酒,老板娘問:“要米酒燒酒?”
趙老三瞧瞧跟前的幾樣菜,道:“要燒酒,不用熱。”
老板娘一會兒給端來一個小角壺,一個小盅兒。
趙老三自倒了一盅,酒色碧青,入口醇香,咽下去略待片刻,就能覺出從喉至肚裏暖洋洋一道。
一會兒相熟的人陸續來了,許多都是同他這樣,一天的活兒幹完了,回家之前先過來喝一盅鬆寬鬆寬的。男女都有,有幾個婦人坐下還沒點菜就先要酒,瞧著癮比他還大。
吃了酒要回家吃飯的多半就要一個冷拚,再大不了要碗熱湯,少有他這麽擺開陣勢吃喝的。大夥兒一圍坐,就著酒說話,什麽天南海北、江湖廟堂、街坊趣聞、東家長西家短,都能當個談資。
發牢騷的,吐苦水的,背後發狠咒人的,什麽都有,什麽話都有人聽,再不會冷場的。
這酒鋪就做到晚飯時分,不時有人來打了酒回去吃,——這鋪子裏許多酒,別處沒有這麽些花樣,有也沒有這滋味。就是數量不能保證,不定什麽時候斷檔就喝不上了,好在總有別的能續上。
趙老三一角酒喝完,幾個碗盤也都打掃幹淨了,便喚店家結賬。
“三十文。”
趙老三付了銀錢,老板娘又給遞過一個荷葉包來:“我這就關門了,幾個大包餃子你拿著吃去。”
都是熟客了,這樣的回數也多,趙老三笑著謝了,接過手裏,還是熱的,笑道:“這下我晚飯也有著落了。”
趙老三很喜歡這小酒鋪,雖菜色不多,地方還窄,可往這裏一坐,就叫人心裏安寧得很。同幾個酒友說來,好些都有這般感受。隻那些人家裏老伴聽了要笑罵:“灌黃湯就灌黃湯,還學神廟裏修行了不成?當心肚子疼!”
所以最難過的就是秋收之後那段日子。這店每到那會兒都要歇個十天半個月的業,許多老酒客都提前打聽好了,一氣兒打了夠數的酒回去,在家吃著等這家再開。
——“可家裏實在做不出那裏下酒菜的滋味兒!”有個常吃完酒,還要另買了冷葷熱湯帶回家去給老婆孩子吃的酒友這般感慨,“連我們家老婆子都惦記這裏的菜色!我叫她幹脆一塊兒過來吃得了,她又不肯,嗐!女人就是麻煩!”
每到這時候,趙老三就特別清楚地體會到自己孤家寡人的身份,要是家裏有個人作伴就好了。可是要成親橫得有個住的地方吧?便是還租房,好歹也得有個灶間吧?若有了娃兒,一個屋子也不夠住啊……那得多少銀錢?若是買呢?城裏恐怕難了,城根村如今也同城裏差不多了,別處又能去哪兒呢?便是有,自己這點積蓄恐怕不夠,倒是能問人借一些,隻是背了債了,再每日來吃酒就不合適了吧?……
罷,罷!這些叫人頭疼的事情還是不想了,喝酒,喝酒!
2.秋戲班子
上林埭的娃兒們都盼著收晚稻。
晚稻一收完,過不了多少時候,自家大人就會樂嗬嗬告訴自己,明天或者後天,秋戲班子要來了。
這看戲聽笑話在縣城裏不算什麽,幾文錢就能尋個條凳坐半天。可村裏就難了。像小河灘那樣的地方,有自己的一些戲服,那是大祭的時候他們自己人穿了祝禱用的。而像上林埭、燈下村這些地方,連這些也置辦不起,大祭也就生個大些的火堆罷了。
有的娃兒們走親戚去縣城,看一出戲回來能講倆月,小夥伴們纏著他一邊一邊地說,說的也不厭,聽的也不厭。
那是有一年,晚稻剛曬好歸倉,也幫了一通秋忙的娃兒們正聚在村頭商議摘烏都子、水車子等野果的事情,忽然聽得挺熱鬧的鼓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