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誌群受李蔚華的影響,開始也想違命不從。加之參謀長已年近四十,開始她怎麽也不同意嫁給他。她一個人管團裏的圖書,不知怎麽搞的,喀什、和田新華書店的書斷了,她知道這是組織上在給她施壓,故意使她的工作沒法開展。那時候是工作第一,工作沒法開展那還了得。她又是個老實人,一點事就能把她難住,領導又輪番找他談話,說那是政治任務,老同誌是為革命耽誤了青春,你如果同意了,就是為革命作了貢獻。範誌群抗不過,就同意了。
五一年一月,六七名四川女兵到了團裏。她們都是師範或高中畢業。當時副團長,二營營長已與甘肅臨洮的女兵結婚,四川女兵又解決了政治處主任和部分營級幹部的婚姻問題,湖南女兵的壓力相對小了一些,但我當時已經結婚了。
李蔚華在連隊待了兩個月,團裏認為她已經鍛鍊好了,又把她調回團部。這次,政委親自出麵,給她介紹了雪樵。雪樵是組織股股長,當時二十四五歲,年輕,有文化。他還不符合部隊規定的結婚條件,但因為政委很欣賞他,算是網開一麵。都是政治處的人,李蔚華早就認識他,印象不錯。政委把李蔚華叫到他的辦公室,半開玩笑地說,你個小鬼呀,是夠強的了,但我還得給你介紹。我親自出馬,你不會不給麵子吧。李蔚華也不怕,她對政委說,不,首長,我還是不會同意的。政委就笑了,說,這次你可能會同意。我想把我們團最優秀的機關幹部介紹給你,無論從人品、長相、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你們都相配。李蔚華就問是誰?政委說,他是組織股的雪股長。李蔚華雖然認識雪樵,但也隻是認識而已,從感情的角度而言,還無從說起。所以她當時什麽也沒有說。這樣一來,政委就認為她已默認了。於是就放話,說兩個人已有愛情關係了。
李蔚華在高中時的成績很好,一直有個大學夢。和田雖然偏遠,但她也知道軍區成立了農學院、醫學院,就萌發了上學的願望,所以還是不願結婚,但她也認為自己再這樣和組織對抗下去就太過分了。她畢竟是一個士兵,她不能一直對抗首長的關照——那種夾帶著權威和命令的關照。何況,政委能把雪樵介紹給她,也的確是做了很大的讓步。在全團,雪樵的確也是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為數不多的優秀分子之一,大家都勸她,她也就同意了。
1952年12月,山東女兵來到了團裏,她們天真活潑,懷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共有五十多人。她們能吃苦,但不習慣這裏的生活。有一部分後來集體跑了,團裏派人把她們攔了回來。這樣,團裏連以上幹部的婚姻問題都解決了。
12月14日那天,我與李蔚華正在地裏勞動,政委的車子開到了地頭,司機對李蔚華說,政委讓我來接你回團部去。
回去幹什麽?李蔚華問。
曾可蘭:知道什麽叫“二八五團”嗎?(2)
我也不清楚,團裏要放電影,可能是接你回去看電影吧!
不可能,不可能是為了讓我看電影專門來接我的,肯定有別的事吧?李蔚華很懷疑司機的說法。
具體有什麽事我可不知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李蔚華讓我跟她同路,我們就跟司機回去了,回到團部已是黃昏。回去後就對她進行政審,政審完畢後立馬把她帶到了操場上。那時把看電影叫看“西洋景”,比過年過節還熱鬧。操場上早已人山人海。
在電影放映前,政治處主任讓雪樵和李蔚華站到主席台上,然後請政委講話。政委就說,今天晚上,剛好有軍裏的電影放映隊來團裏放電影,在這高興的時刻,我們要為雪樵和李蔚華兩位同誌舉辦婚禮,大家用掌聲來為他們祝福!李蔚華這才知道神聖的婚姻就這樣開始了。
李蔚華與雪樵的婚姻在我們三人中是最圓滿的。但她對這種婚姻形式還是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因為她覺得他們的婚姻好像隻是組織的一項工作,宣布了,這項工作也就完成了,又是如此的突然,更有一種被算計的感覺。
結婚後,他們到了墨玉,住進了地窩子。李蔚華在那裏做了妻子,然後做了母親。她一共生養了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是在和田生的。那時,她和我一樣,在生養孩子方麵沒一個人可以請教,所以對這方麵的事一點兒也不知道。第一個孩子生下來,掉在了灰土裏,和田的灰土厚,從灰土裏把孩子找出來,就像一個小泥人。生了孩子的第二天,她就去勞動了。生第二、第三個孩子也沒坐月子——當時我們都傻乎乎的,隻知道工作,不知道生了孩子應該休息。
她在和田工作了八年,然後調到阿克蘇的沙井子,六九年調到烏魯木齊,但隨即又到了阿勒泰的農十師,一幹就是十幾年,直到八九年退休。我們就這樣,度過了這平淡無奇的一生。即使留下了一些回憶,但大多有些苦澀。而唯一可堪回首的,也就是那些苦澀的東西。這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王佩榮:我相信愛是無罪的(1)
這棟樓上住了我和陶素珍兩位湖南女兵。平時,我們交往不多,但像共患難的兩姐妹,用目光互相關注著,用心靈彼此嗬護著。
我在這裏已沒有親人,我的丈夫剛去世不久,埋在這裏的鹽鹼土中,孩子們都不在身邊;而陶素珍的兒孫都在這裏。命運和生活在我們兩人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陶素珍是湖南長沙人,1952年參軍到新疆,她當了一輩子農工,她的丈夫尕金虎剛解放時是排長,離休前是九連連長,他們與新疆的泥土打了一輩子交道,所以居室中的塵土不僅僅是風吹送去的,還有他們自身所攜帶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那些泥土,所以並不經常掃它,地上有金黃色的一層,因此雖然住的是水泥和鋼筋構造的樓房,但進到房子裏,給人的感覺還像是進了農居。
陶素珍本來在長沙捲菸廠工作。參軍到新疆後,看這裏什麽也沒有,隻有一片臭葦子湖,蚊子一寸長,咬得人無處可逃,就哭起來了,鬧著要回老家去。
直到二十年前,她回湖南的願望也沒有改變過,後來,孩子大了,這念頭就淡了。因為一直在連隊勞動,孩子們上學的條件有限,她三個孩子都沒有把書念出來。現在,老大在洗澡堂燒鍋爐;老二是水泥廠工人——那廠子已經垮了,拿不到半點工資;老三在畜牧連當牧工。現在,在這裏又有了她的孫子……唉,看來,她要回湖南,隻有等來世了。
就這樣,她把自己的根真正地紮在吾瓦了。
她現在和老伴經常帶著孫子,到大條田裏去看看莊稼,他們已習慣了在田地裏走一走。沒有什麽能比她看到那些莊稼更親切的了,它們就跟她的兒女一樣。
我的一天中,有很多時間也是望著這片綠洲度過的。我離不開它。我在綠洲中可以看見老伴的身影,看見愛,看見遠逝的時光。我把自己所有的懷念、傷感和孤獨、都寄托在那裏。
你到這裏來採訪湖南女兵,使我很感動,忍不住老淚縱橫。——還有人知道五十年前有這麽一批女性,真是不容易啊!忘記與記起,是一種良心的尺度。我以為我們已被忘記了。隻要有人在新疆工作的省份——山東、上海、河南、四川、江蘇等,都派人來看望和慰問過,甚至連上海的勞改犯,上海市政府都派人來看望過,我們這些最先到新疆的湖南女兵,卻沒見到故鄉的來人,真讓人……心寒啊……
五一年一月,六七名四川女兵到了團裏。她們都是師範或高中畢業。當時副團長,二營營長已與甘肅臨洮的女兵結婚,四川女兵又解決了政治處主任和部分營級幹部的婚姻問題,湖南女兵的壓力相對小了一些,但我當時已經結婚了。
李蔚華在連隊待了兩個月,團裏認為她已經鍛鍊好了,又把她調回團部。這次,政委親自出麵,給她介紹了雪樵。雪樵是組織股股長,當時二十四五歲,年輕,有文化。他還不符合部隊規定的結婚條件,但因為政委很欣賞他,算是網開一麵。都是政治處的人,李蔚華早就認識他,印象不錯。政委把李蔚華叫到他的辦公室,半開玩笑地說,你個小鬼呀,是夠強的了,但我還得給你介紹。我親自出馬,你不會不給麵子吧。李蔚華也不怕,她對政委說,不,首長,我還是不會同意的。政委就笑了,說,這次你可能會同意。我想把我們團最優秀的機關幹部介紹給你,無論從人品、長相、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你們都相配。李蔚華就問是誰?政委說,他是組織股的雪股長。李蔚華雖然認識雪樵,但也隻是認識而已,從感情的角度而言,還無從說起。所以她當時什麽也沒有說。這樣一來,政委就認為她已默認了。於是就放話,說兩個人已有愛情關係了。
李蔚華在高中時的成績很好,一直有個大學夢。和田雖然偏遠,但她也知道軍區成立了農學院、醫學院,就萌發了上學的願望,所以還是不願結婚,但她也認為自己再這樣和組織對抗下去就太過分了。她畢竟是一個士兵,她不能一直對抗首長的關照——那種夾帶著權威和命令的關照。何況,政委能把雪樵介紹給她,也的確是做了很大的讓步。在全團,雪樵的確也是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為數不多的優秀分子之一,大家都勸她,她也就同意了。
1952年12月,山東女兵來到了團裏,她們天真活潑,懷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共有五十多人。她們能吃苦,但不習慣這裏的生活。有一部分後來集體跑了,團裏派人把她們攔了回來。這樣,團裏連以上幹部的婚姻問題都解決了。
12月14日那天,我與李蔚華正在地裏勞動,政委的車子開到了地頭,司機對李蔚華說,政委讓我來接你回團部去。
回去幹什麽?李蔚華問。
曾可蘭:知道什麽叫“二八五團”嗎?(2)
我也不清楚,團裏要放電影,可能是接你回去看電影吧!
不可能,不可能是為了讓我看電影專門來接我的,肯定有別的事吧?李蔚華很懷疑司機的說法。
具體有什麽事我可不知道,你回去就知道了。
李蔚華讓我跟她同路,我們就跟司機回去了,回到團部已是黃昏。回去後就對她進行政審,政審完畢後立馬把她帶到了操場上。那時把看電影叫看“西洋景”,比過年過節還熱鬧。操場上早已人山人海。
在電影放映前,政治處主任讓雪樵和李蔚華站到主席台上,然後請政委講話。政委就說,今天晚上,剛好有軍裏的電影放映隊來團裏放電影,在這高興的時刻,我們要為雪樵和李蔚華兩位同誌舉辦婚禮,大家用掌聲來為他們祝福!李蔚華這才知道神聖的婚姻就這樣開始了。
李蔚華與雪樵的婚姻在我們三人中是最圓滿的。但她對這種婚姻形式還是感到難以接受。因為……因為她覺得他們的婚姻好像隻是組織的一項工作,宣布了,這項工作也就完成了,又是如此的突然,更有一種被算計的感覺。
結婚後,他們到了墨玉,住進了地窩子。李蔚華在那裏做了妻子,然後做了母親。她一共生養了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是在和田生的。那時,她和我一樣,在生養孩子方麵沒一個人可以請教,所以對這方麵的事一點兒也不知道。第一個孩子生下來,掉在了灰土裏,和田的灰土厚,從灰土裏把孩子找出來,就像一個小泥人。生了孩子的第二天,她就去勞動了。生第二、第三個孩子也沒坐月子——當時我們都傻乎乎的,隻知道工作,不知道生了孩子應該休息。
她在和田工作了八年,然後調到阿克蘇的沙井子,六九年調到烏魯木齊,但隨即又到了阿勒泰的農十師,一幹就是十幾年,直到八九年退休。我們就這樣,度過了這平淡無奇的一生。即使留下了一些回憶,但大多有些苦澀。而唯一可堪回首的,也就是那些苦澀的東西。這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王佩榮:我相信愛是無罪的(1)
這棟樓上住了我和陶素珍兩位湖南女兵。平時,我們交往不多,但像共患難的兩姐妹,用目光互相關注著,用心靈彼此嗬護著。
我在這裏已沒有親人,我的丈夫剛去世不久,埋在這裏的鹽鹼土中,孩子們都不在身邊;而陶素珍的兒孫都在這裏。命運和生活在我們兩人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陶素珍是湖南長沙人,1952年參軍到新疆,她當了一輩子農工,她的丈夫尕金虎剛解放時是排長,離休前是九連連長,他們與新疆的泥土打了一輩子交道,所以居室中的塵土不僅僅是風吹送去的,還有他們自身所攜帶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那些泥土,所以並不經常掃它,地上有金黃色的一層,因此雖然住的是水泥和鋼筋構造的樓房,但進到房子裏,給人的感覺還像是進了農居。
陶素珍本來在長沙捲菸廠工作。參軍到新疆後,看這裏什麽也沒有,隻有一片臭葦子湖,蚊子一寸長,咬得人無處可逃,就哭起來了,鬧著要回老家去。
直到二十年前,她回湖南的願望也沒有改變過,後來,孩子大了,這念頭就淡了。因為一直在連隊勞動,孩子們上學的條件有限,她三個孩子都沒有把書念出來。現在,老大在洗澡堂燒鍋爐;老二是水泥廠工人——那廠子已經垮了,拿不到半點工資;老三在畜牧連當牧工。現在,在這裏又有了她的孫子……唉,看來,她要回湖南,隻有等來世了。
就這樣,她把自己的根真正地紮在吾瓦了。
她現在和老伴經常帶著孫子,到大條田裏去看看莊稼,他們已習慣了在田地裏走一走。沒有什麽能比她看到那些莊稼更親切的了,它們就跟她的兒女一樣。
我的一天中,有很多時間也是望著這片綠洲度過的。我離不開它。我在綠洲中可以看見老伴的身影,看見愛,看見遠逝的時光。我把自己所有的懷念、傷感和孤獨、都寄托在那裏。
你到這裏來採訪湖南女兵,使我很感動,忍不住老淚縱橫。——還有人知道五十年前有這麽一批女性,真是不容易啊!忘記與記起,是一種良心的尺度。我以為我們已被忘記了。隻要有人在新疆工作的省份——山東、上海、河南、四川、江蘇等,都派人來看望和慰問過,甚至連上海的勞改犯,上海市政府都派人來看望過,我們這些最先到新疆的湖南女兵,卻沒見到故鄉的來人,真讓人……心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