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的語言也有獨特之處。廣泛意義上的小說,較早的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其詞約義豐而古雅,這是文言的長處。而要極盡描摹真實中的人情世事,到了明清兩季才有重大的突破與發展。純粹的方言白話《紅樓夢》是一個頂峰,而老舍先生的京白、當代王朔的「京油」,曲盡人物個性之妙,這是古雅的小說語言所沒有達到的效果。慶祿先生的三部作品,特別是這部《心靈底色》,人物的內心獨白與交往語言,完全是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得來,什麽樣的人物就操著什麽樣的語言,性格決定語言、語言又表現性格,其中採用了恰到火候的方言口語,既讓人看得明白又深具生活氣息,這不能不說是這部長篇的成功、真實要素之一。
與慶祿先生的相識,是由他的小說「牽線」的。由於忙於為「稻粱謀」,幾年來很少打起看小說的興致。然而,偶然的機會,看到慶祿先生的兩部長篇,幾乎手不釋卷、一氣貫下地看完,完成一次「痛苦的愉悅」,觀其文,想見其為文、為學與為人的心靈底色,功宏化育,直擊人性的核心,這在今天是不多見的。
與慶祿先生的相識,是由他的小說「牽線」的。由於忙於為「稻粱謀」,幾年來很少打起看小說的興致。然而,偶然的機會,看到慶祿先生的兩部長篇,幾乎手不釋卷、一氣貫下地看完,完成一次「痛苦的愉悅」,觀其文,想見其為文、為學與為人的心靈底色,功宏化育,直擊人性的核心,這在今天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