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從開始強製遷移特種移民以來,我國的流放事業迅速發展和提高了!前麵兩個術語都是沙皇時代留下來的,而特種移民這個詞可算是我們蘇維埃政權自己親生的了。我們不是有許多最喜歡、最心愛的詞是用這個“特”字開頭的嗎(特別科、特殊任務、特殊關係、特種供應、特別護理一句?在“偉大的轉折”的那一年,特種移民這個詞是用來表示“被剝奪的富農”的,因為這個詞更恰當、更靈活,所以無法挑它的毛病;當時被“剝奪”的不全是富農,所以使用“特種移民”這個詞來概括就無懈可擊了!


    於是“偉大的慈父”便下了命令:對於強製遷移的民族也使用這個詞!


    他並不是一下子就發現這一點的。進行第一次試驗時他還相當謹慎:一九三七年,他悄悄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幾萬名可疑的朝鮮人(從風燭殘年的老人到咿呀學話的小兒)全部從遠東地區強行遷移到哈薩克斯坦。(麵對著日本帝國主義和哈勒欣河,怎麽能對這些黃皮膚、細眼睛的朝鮮人放心呢!)遷移得十分匆忙,以致這些朝鮮人不得不在沒有窗戶(一下子哪裏去弄那麽多玻璃!)的土坯房裏度過第一個冬天;遷移得那麽秘密,以致除了左近的哈薩克人以外誰也不知道這些移民的事,全國沒有一個人向外吐露過此事,沒有一個外國記者為此寫過一個字的報導。(看,還是把新聞宣傳機構控製在無產階級手裏好嘛!)


    他很滿意!他記住了。一九四0年就在革命的搖籃——列寧格勒近郊又一次採用了這個辦法。但是這次不是在夜晚,也不是用端著刺刀的士兵趕走強製遷移者,而是叫作“隆重歡送”到(剛剛被我國爭取到手的)卡累利芬蘭共和國去。正中午,會場上紅旗招展,鼓樂齊鳴,這是在隆重歡送列寧格勒近郊的芬蘭人和愛沙尼亞人去開發新的家鄉的土地。火車把人們帶入偏僻地區後,情況就變了。(維·阿·姆曾談到一批六百名強製遷移者的命運。)在這裏,沒收了所有人的身份證,武裝士兵把人們包圍起來,把他們裝進(運囚犯的)所謂“紅色運牛車”。後來又裝上駁船。到達目的地——卡累利阿內地的碼頭後,便把他們分別送去“加強集體農莊的力量”了。這些被“隆重歡迎”來的、完全自由的公民隻好服從分配。隻有二十六個人,其中包括給我提供這份材料的人,拒絕到農莊去,而且堅決不交出身份證!這時蘇維埃政權——卡累利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的代表來了,他警告說:“這樣下去要死人的!”人們反問他:“你還想拿幾挺機關槍掃射嗎?”這些人真不懂事。何必用幾挺?!對付包圍圈裏的二十六個人,一挺就足夠了。(沒有人會為這二十六個芬蘭人寫詩的!)但是,一種令人不可理解的懦弱、遲鈍和優柔寡斷妨礙了政權代表採取這一合理措施。他企圖把二十六個人離間開。行動人員想一個一個地叫人去談話,可是二十六個人一起去了。他們這種沒有理智的勇敢精神終於占了上風:當局保留了他們的身份證,撤掉了包圍。這二十六個人總算沒有落到農莊莊員或流放者的地步。不過,這是偶然的,是例外,大批的人還是乖乖地交出了身份證。


    這一切都還是試驗。隻是到了一九四一年七月才有機會大規模地應用這一辦法:這時必須把伏爾加河沿岸日耳曼人的自治的、當然是叛逆的共和國連同其首府恩格斯市及馬克思施塔德市完全剷除,並遠遠地拋到東方去,而且要在幾晝夜之內完成這項工作。這時才初次使用了純粹的、富有活力的、強製遷移整個民族的辦法。這個辦法看來既簡便,又有效,它隻須符合一個標準——屬於該“民族”就行了,無須過去那套繁瑣手續,每個人立案、審訊、判決等等。在蘇聯其他地區抓日耳曼族人(個個都要抓),那就不需要地方內務人員有什麽高等文化水平來搞清誰是敵人誰不是了。隻要姓氏是日耳曼族的,抓就沒錯。


    體製已經試驗過,調整好了。從現在起它就可以鐵麵無私地抓走任何一個指定的、規定的、命中注定的叛逆民族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幹得幹淨利落:車臣人、印古什人、卡拉恰耶夫人、巴爾卡爾人、加爾梅克人、庫德人、克裏米亞的檢按人,最後還有居住在高加索的希臘人,無一倖免。尤其使這個體製顯得富有活力的,是“各族人民的慈父”作出的決定並不通過繁瑣的法院判決形式向人民宣布,而是通過現代摩托化步兵的戰鬥行動宣布;武裝師團夜間開進指定民族的居住地區,占據各個重要地點。犯罪的民族早晨醒來便發現它的各個村莊都已處在機槍和衝鋒鎗包圍圈內了。他們聽到命令:限十二小時,每人隻帶自己兩手可以攜帶的東西!(但是,十二小時還太多,摩托化部隊的摩托車還得停下來等待。所以在克裏米亞則隻規定二小時,甚至縮短為一小時半。)所有的人立即像囚犯一樣被裝上卡車,屈膝蹲坐在車廂裏。(老太太、帶著嬰兒的婦女,一律坐下!這是命令!)卡車在士兵押送下開往火車站,把人們塞進運牲口的列車直送目的地。或許在中途人們還不得不像縴夫一樣自己用縴繩拉著木筏逆流而上,步行一百五十到二百公裏,直到進入科洛格裏夫上遊的原始一森林。隻有一些不能行動的老年人可以躺在木筏上。


    或許從空中、從高山上看起來這是一幅十分雄偉壯觀的圖畫吧:整個克裏米亞半島(剛剛解放了的克裏米亞半島,一九四四年四月)上同時響起摩托車的啥啥聲,幾百輛長蛇一般的卡車隊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爬行。這正是果樹開花的季節,正是韃靼婦女從溫室取出蔥秧往菜園裏移栽的季節,還剛剛開始種植菸草(就此結束吧!註定了此後許多年克裏米亞地區不會再有人種菸草。)運送人的卡車隊並不直接開進被特種部隊包圍著的村子,車隻開到村口,人們到村口來上車。上級命令是給一個半小時收拾東西,但是執行軍官卻把時間縮短到四十分鍾,這樣既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務,保證全員提前到達集合地點,同時又可以使特種部隊撤出後留在村裏的善後小隊的收穫更豐富些。有些特別窮的村子,比如畢猶克湖附近的奧津巴沙村,就隻好放一把火燒光了事。卡車隊把韃靼人運到火車站。在囚犯列車裏人們卻要等待幾晝夜才開車,滿耳是叫苦聲和充滿哀怨的離別歌聲。


    整個民族整個民族地放逐,其優越性在於形式整齊劃一!無須照顧什麽“個別情況”!沒有任何例外!不接受任何個人的抗議!大家都馴服地走了,因為你、我、他,都一樣。大家全都得走。不僅是男女老幼都被放逐,而且未出生的孩子也被放逐,因為強製遷移的命令也包括胎兒。還有那些尚未胚胎的孩子也一起被放逐了,因為他們註定要在這項命令的掌握下誕生。這與那陳腐的、討厭的刑法第三十五條條文根本不同。(那裏還曾規定什麽“流放不適用於不滿十六歲的人”!)現在,這些人從降生之日起,隻要把腦袋一伸到人世間,他們就成了特種移民,就已被終身流放了。當他們年滿十六歲時,表明他們已經成年的標誌是他們從此也要到警備司令部去登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拉格群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亞歷山大·索忍尼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亞歷山大·索忍尼辛並收藏古拉格群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