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人類第一次對火星進行近距離的視頻拍攝。
國際上也有其他國家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國內也依靠Z波衛星,拍攝到了火星的近距離照片,但衛星的攝像功能有限,傳輸的照片都是數據合成出來的,也無法直接傳輸視頻圖像。
現在則是真實的視頻拍攝轉播,就像是在某處做直播采訪,給人帶來的感官完全不一樣。
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有種震撼的感覺,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那種合成的照片,也不是電腦製作出來的視頻,而是真正近距離看到的火星樣貌。
淡棕色的加大星球,再加上白色線條的點綴,給人帶來另外一種美感,同時好多人也清楚,從顏色看就知道火星不適合人類生存。
人類需要的是藍色,水是藍色的、天空是藍色的。
陸地上,則需要大片綠色植物,才能夠供人類生存,而火星主色調是淡棕色。
棕色,就讓人想象到大片的荒涼。
當然了。
火星不適合人類生存,可不是才剛剛發現的,好多專業的人則在討論著直播相關的技術。
這可是從火星周邊發來的視頻直播,所采用的是空間連接技術,但毫無疑問的是,僅僅憑借空間連接技術, 根本不可能做到,近距離的傳輸火星的視頻, 因為空間連接技術是無法把整個火星包含在其中的。
所以影像所采用的技術, 肯定是把原有的鏡頭拍攝以及空間鏈接技術結合在一起。
空間鏈接技術隻是信息傳輸的技術, 而拍攝主要還是應用原本的技術。
現在的火星-1飛船就能夠把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並實現對外的影像直播傳輸, 說明國內的空間鏈接技術,運用的已經非常成熟,不能再說隻是一個新發現的技術了。
這也是讓國外好多信息相關科技的公司感到鬱悶的地方, 他們根本沒有空間連接技術,更不要說是進行研究了,兩者已經不是存在差距,而是存在巨大的鴻溝。
火星-1飛船, 控製艙內。
幾個宇航員都已經恢複鎮定,他們中沒有人在笑,即便想著剛才的事情,也隻能把情緒憋住,因為他們看到了鏈接重新建立,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都在看著艙內的情況。
但即便是憋住了笑的情緒, 他們的心情都非常的激動,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火星。
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們成為了第一隊到達火星的人,也馬上會成為率先登陸火星的人,心情都被驕傲和光榮所填滿。
現在近距離的觀看火星, 內心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他們還是強忍住激動的情緒,開始進入到了工作狀態。
作為隊長的鄒永成開始交代起了工作, 他是控製艙內的指揮, 負責工作的整體大局, 還有監控飛船運作的工作, 監控飛船運作是非常重要的, 好多個數據都需要仔細注意。
飛船的數據監測, 主要就是,拿現有的飛行狀況、實時數據, 包括和火星的距離、飛船的速度和方向,以及能源狀況等等, 去和係統的模擬數據進行對比。
模擬數據,也就是在飛船還沒有出發前, 通過模擬飛行計算出來的數據。
按照模擬飛行計算出來的數據,飛船能無比準確的登陸火星, 飛船的及時狀況,不能和模擬數據差距太大,出現了超過臨界線的差距,宇航員就必須手動控製飛船,爭取能夠讓數據回到和模擬數據偏差範圍內。
這是在登陸火星前最主要的工作。
當然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兩個數據的偏差太大,就需要一直和地麵聯係,即時製定新的登陸計劃,或者完全改變務計劃。
控製艙內,鄒永成是隊長,也擔負著主要的工作。
張紅娟負責和地球保持通訊。
林生,則負責設備數據的監測,保證飛船每一部分正常運行,出現了異常就需要即時檢修。
其他兩人也和鄒永成一樣,負責數據的監測工作,還有一部分設備的控製工作。
每個宇航員都有工作要做,大部分都是監測和通訊,但必須要集中精神做好,不能出現一點兒差錯。
從這時候開始,就是長時間的工作了。
按照計劃,火星-1飛船會環繞火星長達三十七個小時,隨後快速朝著火星地麵墜落,下落的方式和衛星回收相似,就是朝著地麵快速的墜落,等到達一定高度時,飛船就會開啟反重力係統,並開啟推進器來進行減速、控製,然後慢慢降落到地麵上。
整個登陸過程主要依靠的還是火星引力。
之所以選擇以回收衛星類似的方式進行登陸,主要目的就是節約能源,直接降落的方式肯定更安全,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現在飛船剩餘的能源大部分都要用於下一次起飛,顯然,起飛要比降落消耗能源大得多,因為起飛階段,引力是起到反作用的。
當飛船不斷環繞火星運轉的時候,直播肯定是無法繼續進行了,任何直播都不可能持續幾十個小時,尤其是電視直播更加不可能,另外,飛船也需要節省能源,而不是把能源花費在通訊上。
很快,直播中斷了。
直播的電視台偶爾會播放火星任務的進度,但並不會再直播視頻畫麵,而下一次長時間的直播,會在飛船降落在火星表麵以後進行。
當火星任務直播中斷以後,全世界的輿論依舊進行著討論。
“火星探索任務真是太厲害了,十幾秒鍾就到達了火星,太空穿梭部分肯定是成功了。”
“宇航員和飛船都沒有收到任何影響,說明太空穿梭對人體是無害危害的。”
“這個早就實驗過了,否則也不可能直接派人上去,各種動物經過太空穿梭都沒有影響。”
“也不知道能否安全的返回,相比去完火星來說,返回的難度更高一些。”
這是毫無疑問的。
火星-1飛船從地球升空,依靠的是反重力推進器運載,而從火星升空就隻能依靠飛船自身。
從能源的角度分析,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火星升空是依靠本身能源以及太陽能動力做補充,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大型的飛船,本身搭載的固體燃料,肯定不足以供給飛船升到太空。
那麽太陽能的補充就非常重要了。
但哪怕是空間光能傳輸技術提供的太陽能,也肯定比不上爆發式的固體燃料能源。
火星是存在大氣的,就和地球的環境類似,空氣的阻力、空氣的運動也是必須考慮的。
首先說降落的過程中,飛船就會受到火星大氣的影響,因為貼近火星地麵兒的時候,空氣的影響會變得非常大,非常根本無法展開樹枝狀的壓縮單晶葉片,也就隻能通過消耗固體燃料的方式,來讓推進器運作。
這個過程就需要消耗一部分固體燃料。
那麽剩餘的固體燃料還有多少呢?
當飛船要進行起飛時,肯定需要長時間的利用空間光能傳輸技術,持續以太陽能作補充,來供給反重力係統開啟,同時,飛船還必須留一部分固體燃料,來支撐開啟空間罩的高消耗。
等等。
林林總總的算下來,飛船在起飛過程中,能消耗的固體材料極為有限。
等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航天局內部也在認真工作,高層領導就問起了返回的能源問題。
趙奕解釋道,“理論上,隻依靠太陽能供給,也能夠讓飛船升空,隻是需要的時間很長。”
“飛船的太陽能供給,可以維持反重力係統開啟的同時,維持一個小型推進器運作。”
“那個小型推進器處在飛船的正下方,推力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飛船向上的動力,還要依靠向上空氣的推力。”
“這個過程會顯得有些緩慢,第一天的時候隻能往上升一千米左右,後續速度才會慢慢增加。”
“而我們在研發的過程中發現,難度主要集中在讓飛船保持平衡上。”
“平衡是個大問題。”
“常規的反重力推進器,是依靠外圍幾個方向的噴射口,一起實現飛船整體的平衡。”
“火星-1飛船,起飛的過程中,隻依靠中心一個推進器,需要保持平衡就不那麽容易了。”
“我們依靠的是一個最新研發的智能感應係統,以及處在推進器上方的平衡網收縮功能。”
“平衡網收縮功能開啟以後,會讓超小型的推進器的噴口,一直對著引力來源方向運作。”
“這是保持平衡的關鍵。”
“如果在特殊情況下,比如,火星表麵出現了風暴,或者超一個方向的大風,飛船單側能耗高一些的推進器就會被開啟,它在運作的時候,總會處在風向的反方向。”
這個平衡設計肯定比不上幾個推進器一起運作的智能控製,直接的影響就是,當遇到不太強烈的空氣流動時,控製倉內會像是坐在搖晃的船上一樣,左右搖晃著慢慢向上,但好處就在於,不遇到強烈空氣流動或惡劣環境的情況下,空間光能傳輸提供的太陽能,就足夠讓飛船升入太空。
——
兩天後,首都時間淩晨三點。
火星探索的直播重新開始,各個電視台的主持人已經預告了半個多小時,等啊等的終於連通了直播畫麵。
出現在觀眾視野前的,是一片暗黃色的平地,遠遠看去是一望無際的荒涼,畫麵很快轉到了降落在火星表麵的飛船,旁邊則放置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扁圓形的東西,圓形的房子還雕刻著旗幟的圖形。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那是任務過程中,要安放在火星上的補給裝置,裏麵有生活物資、製氧設備以及一些電子設備。
三個宇航員正圍著補給裝置忙碌著,他們要把不及裝置的固定支架展開,然後把固定支架的前端紮進土裏,以便讓圓形的補給裝置,能夠承受大的風暴而不會被吹風。
在忙碌了有半個小時後,固定補給裝置的工作完成,一個宇航員回到了飛船,很快又有兩個走了出來,其中一個還拿著一麵旗幟。
旗幟被插在了半圓形補給裝置的旁邊,幾個宇航員站在一起,和旗幟一起進行了拍照。
這一刻非常值得紀念,標誌著代表國家的隊伍,正式登路了火星,並插上了國家的旗幟。
隨後,似乎進入‘自由活動時間’,幾個宇航員都在地麵上走著,有的還指著蹦蹦跳跳,可惜的是,他們蹦不了太高,主要因為宇航服太重了,另外,火星的引力並不低,地球的引力也隻是火星的2.67倍。
這個差距再加上宇航服的拖累,宇航員在火星上跳躍,並不能一下子跳的很高。
很快。
宇航員們重新開始工作,他們到處走著、看著,並用手抓著火星的土壤,他們是在做樣本的采集工作。
按照既定的計劃,他們會采集十分土壤樣本,並把樣本放置在飛船伸出的機械臂末端設計好的凹槽裏。
采集土壤樣本的工作,耗時大概十幾分鍾。
宇航員們走出的最遠距離,也隻差不多距離飛船一百米左右,再遠一些就可能存在風險。
同時,他們還需要不斷注意檢測數據,以放置可能會到來的風暴侵襲。
這是火星表麵最危險的。
如果有風暴突然來襲,他們必須要第一時間返回飛船,並關閉所有的艙門,才能保證安全度過。
等機械臂把采集到的樣本收進飛船內部,宇航員們的工作差不多就結束了,接下來都是控製飛船在執行任務。
比如,放置了一個火星探測車。
這一台火星探測車,是特別製造出來的,重量高達八百千克左右,占據重量最多的是光能接收轉化器,另外就是空間傳輸設備。
探測車是一台‘無限動力汽車’,同時還能夠通過空間傳輸設備進行簡單操控,隻要不遇到非常惡劣的環境,造成探測車的鏈接係統、能源係統損壞,探測車就能夠一直運作,也能夠及時的把消息傳到宇航局的操作間。
當火星-1飛船釋放出了探測車後,主持人就一直不斷的在介紹探測車,同時也讓電視機前的所有人,驚歎於探測車的強大性能。
地球及時操控、信息及時傳輸、無限動力——
簡直就是隻能存在於想象中的探測車,竟然真的出現並放置在了火星表麵上!
國際上也有其他國家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國內也依靠Z波衛星,拍攝到了火星的近距離照片,但衛星的攝像功能有限,傳輸的照片都是數據合成出來的,也無法直接傳輸視頻圖像。
現在則是真實的視頻拍攝轉播,就像是在某處做直播采訪,給人帶來的感官完全不一樣。
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有種震撼的感覺,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那種合成的照片,也不是電腦製作出來的視頻,而是真正近距離看到的火星樣貌。
淡棕色的加大星球,再加上白色線條的點綴,給人帶來另外一種美感,同時好多人也清楚,從顏色看就知道火星不適合人類生存。
人類需要的是藍色,水是藍色的、天空是藍色的。
陸地上,則需要大片綠色植物,才能夠供人類生存,而火星主色調是淡棕色。
棕色,就讓人想象到大片的荒涼。
當然了。
火星不適合人類生存,可不是才剛剛發現的,好多專業的人則在討論著直播相關的技術。
這可是從火星周邊發來的視頻直播,所采用的是空間連接技術,但毫無疑問的是,僅僅憑借空間連接技術, 根本不可能做到,近距離的傳輸火星的視頻, 因為空間連接技術是無法把整個火星包含在其中的。
所以影像所采用的技術, 肯定是把原有的鏡頭拍攝以及空間鏈接技術結合在一起。
空間鏈接技術隻是信息傳輸的技術, 而拍攝主要還是應用原本的技術。
現在的火星-1飛船就能夠把兩種技術結合在一起,並實現對外的影像直播傳輸, 說明國內的空間鏈接技術,運用的已經非常成熟,不能再說隻是一個新發現的技術了。
這也是讓國外好多信息相關科技的公司感到鬱悶的地方, 他們根本沒有空間連接技術,更不要說是進行研究了,兩者已經不是存在差距,而是存在巨大的鴻溝。
火星-1飛船, 控製艙內。
幾個宇航員都已經恢複鎮定,他們中沒有人在笑,即便想著剛才的事情,也隻能把情緒憋住,因為他們看到了鏈接重新建立,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都在看著艙內的情況。
但即便是憋住了笑的情緒, 他們的心情都非常的激動,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火星。
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們成為了第一隊到達火星的人,也馬上會成為率先登陸火星的人,心情都被驕傲和光榮所填滿。
現在近距離的觀看火星, 內心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他們還是強忍住激動的情緒,開始進入到了工作狀態。
作為隊長的鄒永成開始交代起了工作, 他是控製艙內的指揮, 負責工作的整體大局, 還有監控飛船運作的工作, 監控飛船運作是非常重要的, 好多個數據都需要仔細注意。
飛船的數據監測, 主要就是,拿現有的飛行狀況、實時數據, 包括和火星的距離、飛船的速度和方向,以及能源狀況等等, 去和係統的模擬數據進行對比。
模擬數據,也就是在飛船還沒有出發前, 通過模擬飛行計算出來的數據。
按照模擬飛行計算出來的數據,飛船能無比準確的登陸火星, 飛船的及時狀況,不能和模擬數據差距太大,出現了超過臨界線的差距,宇航員就必須手動控製飛船,爭取能夠讓數據回到和模擬數據偏差範圍內。
這是在登陸火星前最主要的工作。
當然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兩個數據的偏差太大,就需要一直和地麵聯係,即時製定新的登陸計劃,或者完全改變務計劃。
控製艙內,鄒永成是隊長,也擔負著主要的工作。
張紅娟負責和地球保持通訊。
林生,則負責設備數據的監測,保證飛船每一部分正常運行,出現了異常就需要即時檢修。
其他兩人也和鄒永成一樣,負責數據的監測工作,還有一部分設備的控製工作。
每個宇航員都有工作要做,大部分都是監測和通訊,但必須要集中精神做好,不能出現一點兒差錯。
從這時候開始,就是長時間的工作了。
按照計劃,火星-1飛船會環繞火星長達三十七個小時,隨後快速朝著火星地麵墜落,下落的方式和衛星回收相似,就是朝著地麵快速的墜落,等到達一定高度時,飛船就會開啟反重力係統,並開啟推進器來進行減速、控製,然後慢慢降落到地麵上。
整個登陸過程主要依靠的還是火星引力。
之所以選擇以回收衛星類似的方式進行登陸,主要目的就是節約能源,直接降落的方式肯定更安全,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現在飛船剩餘的能源大部分都要用於下一次起飛,顯然,起飛要比降落消耗能源大得多,因為起飛階段,引力是起到反作用的。
當飛船不斷環繞火星運轉的時候,直播肯定是無法繼續進行了,任何直播都不可能持續幾十個小時,尤其是電視直播更加不可能,另外,飛船也需要節省能源,而不是把能源花費在通訊上。
很快,直播中斷了。
直播的電視台偶爾會播放火星任務的進度,但並不會再直播視頻畫麵,而下一次長時間的直播,會在飛船降落在火星表麵以後進行。
當火星任務直播中斷以後,全世界的輿論依舊進行著討論。
“火星探索任務真是太厲害了,十幾秒鍾就到達了火星,太空穿梭部分肯定是成功了。”
“宇航員和飛船都沒有收到任何影響,說明太空穿梭對人體是無害危害的。”
“這個早就實驗過了,否則也不可能直接派人上去,各種動物經過太空穿梭都沒有影響。”
“也不知道能否安全的返回,相比去完火星來說,返回的難度更高一些。”
這是毫無疑問的。
火星-1飛船從地球升空,依靠的是反重力推進器運載,而從火星升空就隻能依靠飛船自身。
從能源的角度分析,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火星升空是依靠本身能源以及太陽能動力做補充,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大型的飛船,本身搭載的固體燃料,肯定不足以供給飛船升到太空。
那麽太陽能的補充就非常重要了。
但哪怕是空間光能傳輸技術提供的太陽能,也肯定比不上爆發式的固體燃料能源。
火星是存在大氣的,就和地球的環境類似,空氣的阻力、空氣的運動也是必須考慮的。
首先說降落的過程中,飛船就會受到火星大氣的影響,因為貼近火星地麵兒的時候,空氣的影響會變得非常大,非常根本無法展開樹枝狀的壓縮單晶葉片,也就隻能通過消耗固體燃料的方式,來讓推進器運作。
這個過程就需要消耗一部分固體燃料。
那麽剩餘的固體燃料還有多少呢?
當飛船要進行起飛時,肯定需要長時間的利用空間光能傳輸技術,持續以太陽能作補充,來供給反重力係統開啟,同時,飛船還必須留一部分固體燃料,來支撐開啟空間罩的高消耗。
等等。
林林總總的算下來,飛船在起飛過程中,能消耗的固體材料極為有限。
等第一階段的工作結束,航天局內部也在認真工作,高層領導就問起了返回的能源問題。
趙奕解釋道,“理論上,隻依靠太陽能供給,也能夠讓飛船升空,隻是需要的時間很長。”
“飛船的太陽能供給,可以維持反重力係統開啟的同時,維持一個小型推進器運作。”
“那個小型推進器處在飛船的正下方,推力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飛船向上的動力,還要依靠向上空氣的推力。”
“這個過程會顯得有些緩慢,第一天的時候隻能往上升一千米左右,後續速度才會慢慢增加。”
“而我們在研發的過程中發現,難度主要集中在讓飛船保持平衡上。”
“平衡是個大問題。”
“常規的反重力推進器,是依靠外圍幾個方向的噴射口,一起實現飛船整體的平衡。”
“火星-1飛船,起飛的過程中,隻依靠中心一個推進器,需要保持平衡就不那麽容易了。”
“我們依靠的是一個最新研發的智能感應係統,以及處在推進器上方的平衡網收縮功能。”
“平衡網收縮功能開啟以後,會讓超小型的推進器的噴口,一直對著引力來源方向運作。”
“這是保持平衡的關鍵。”
“如果在特殊情況下,比如,火星表麵出現了風暴,或者超一個方向的大風,飛船單側能耗高一些的推進器就會被開啟,它在運作的時候,總會處在風向的反方向。”
這個平衡設計肯定比不上幾個推進器一起運作的智能控製,直接的影響就是,當遇到不太強烈的空氣流動時,控製倉內會像是坐在搖晃的船上一樣,左右搖晃著慢慢向上,但好處就在於,不遇到強烈空氣流動或惡劣環境的情況下,空間光能傳輸提供的太陽能,就足夠讓飛船升入太空。
——
兩天後,首都時間淩晨三點。
火星探索的直播重新開始,各個電視台的主持人已經預告了半個多小時,等啊等的終於連通了直播畫麵。
出現在觀眾視野前的,是一片暗黃色的平地,遠遠看去是一望無際的荒涼,畫麵很快轉到了降落在火星表麵的飛船,旁邊則放置著一個一米多高的扁圓形的東西,圓形的房子還雕刻著旗幟的圖形。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那是任務過程中,要安放在火星上的補給裝置,裏麵有生活物資、製氧設備以及一些電子設備。
三個宇航員正圍著補給裝置忙碌著,他們要把不及裝置的固定支架展開,然後把固定支架的前端紮進土裏,以便讓圓形的補給裝置,能夠承受大的風暴而不會被吹風。
在忙碌了有半個小時後,固定補給裝置的工作完成,一個宇航員回到了飛船,很快又有兩個走了出來,其中一個還拿著一麵旗幟。
旗幟被插在了半圓形補給裝置的旁邊,幾個宇航員站在一起,和旗幟一起進行了拍照。
這一刻非常值得紀念,標誌著代表國家的隊伍,正式登路了火星,並插上了國家的旗幟。
隨後,似乎進入‘自由活動時間’,幾個宇航員都在地麵上走著,有的還指著蹦蹦跳跳,可惜的是,他們蹦不了太高,主要因為宇航服太重了,另外,火星的引力並不低,地球的引力也隻是火星的2.67倍。
這個差距再加上宇航服的拖累,宇航員在火星上跳躍,並不能一下子跳的很高。
很快。
宇航員們重新開始工作,他們到處走著、看著,並用手抓著火星的土壤,他們是在做樣本的采集工作。
按照既定的計劃,他們會采集十分土壤樣本,並把樣本放置在飛船伸出的機械臂末端設計好的凹槽裏。
采集土壤樣本的工作,耗時大概十幾分鍾。
宇航員們走出的最遠距離,也隻差不多距離飛船一百米左右,再遠一些就可能存在風險。
同時,他們還需要不斷注意檢測數據,以放置可能會到來的風暴侵襲。
這是火星表麵最危險的。
如果有風暴突然來襲,他們必須要第一時間返回飛船,並關閉所有的艙門,才能保證安全度過。
等機械臂把采集到的樣本收進飛船內部,宇航員們的工作差不多就結束了,接下來都是控製飛船在執行任務。
比如,放置了一個火星探測車。
這一台火星探測車,是特別製造出來的,重量高達八百千克左右,占據重量最多的是光能接收轉化器,另外就是空間傳輸設備。
探測車是一台‘無限動力汽車’,同時還能夠通過空間傳輸設備進行簡單操控,隻要不遇到非常惡劣的環境,造成探測車的鏈接係統、能源係統損壞,探測車就能夠一直運作,也能夠及時的把消息傳到宇航局的操作間。
當火星-1飛船釋放出了探測車後,主持人就一直不斷的在介紹探測車,同時也讓電視機前的所有人,驚歎於探測車的強大性能。
地球及時操控、信息及時傳輸、無限動力——
簡直就是隻能存在於想象中的探測車,竟然真的出現並放置在了火星表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