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世忠的北路軍進攻出現反複不同,南路軍的吳玠這裏很是順利。
此前許多人認為,朝廷若攻打西夏,王倫肯定會選擇魯智深為統帥,但他們想錯了,魯智深隻是出任了一路的領兵大將,王倫選擇了更年輕的吳玠。
又有不少人認為,魯智深這樣的梁山舊將中的老資格,被吳玠這樣的後起之秀壓了一頭,肯定會有齷齪,但他們又想錯了。
王倫交給魯智深的任務,是掃蕩銀、夏二州以北,理論上黃河以南都是魯智深的作戰目標,可以說王倫交給魯智深的任務,某種意義上與他任用孫安是一致的。
滅金之戰孫安似乎並不耀眼,但朝廷出動的諸路兵馬,若論對金兵的殺傷數量,最多的不是嶽飛,而是孫安與樊瑞統領四將這一路。
孫安從旅順登陸遼東半島,而金國將大量人口東遷後安置在遼東,故而遼東的金國兵力很是分散,靠著與嶽飛在遼西走廊的配合,孫安是從半島最南端一路推到長白山的。
所以孫安這一路的戰鬥規模一直不算大,但戰鬥頻率相當高,積累的殺傷敵兵數量就成為了諸路兵馬之最,孫安唯獨缺乏一場足夠響亮的大規模戰鬥來證明自己而已。
此次攻打西夏,魯智深的狀況就與孫安差不多,他負責攻略的區域,除了銀、夏二州,再無大城,但也需要逐個拔除西夏設置的許多小軍砦。
可以說吳玠負責正麵大規模的攻堅戰,魯智深則要負責小規模、高頻率的掃蕩戰,從某種意義來說,王倫還是偏心了。
若說魯智深不羨慕吳玠那是不可能的,哪個人不想統數萬之眾,來上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呢?但也就僅僅局限於羨慕而已了。
漢軍講究軍功,更直白地說,隻看人頭。魯智深這一路兵馬,已經打殘了西夏一整個軍司,再加上不斷掃蕩諸多小軍砦,平均到每個手下的軍功,已經不比吳玠三次大捷差了。
所以吳玠圍攻耀德城,魯智深則在東路不斷出擊,逼得西夏不斷分兵支援;而吳玠重兵推進,又讓西夏方麵不敢隨意調動太多的兵力向東支援,就使得魯智深那裏進展更加快速。
可以說漢軍攻西夏,與當初滅金國采取的是同樣的整體戰術,那就是諸路彼此配合、互相呼應,依靠著更加快捷、通暢的情報互通和信息往來,讓西夏頓時陷入了疲於應付的境地。
李乾順挑選的西夏新統帥濮王李仁忠並沒有多麽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李仁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也采取了與朱武一樣的做法,那就是優先保障後勤,給前線將領更多的發揮機會。
這個時候就顯現出西夏與中原之間的差距了,在這個時代,吳玠的軍事水平,也就次於嶽飛、韓世忠,放在華夏戰爭史上也是排的著號的人物,況且還有他的弟弟吳璘,旁邊還有曲端,以及成長中的李顯忠。
而西夏方麵,有名的將領有哪些呢?隻有一個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李察哥,以及一個先敗給完顏婁室、又敗給吳玠的李良輔。
然後在沒有值得一提的武將了。
至於軍隊建設、軍紀要求、兵備武器等方麵,剛剛滅了金國、重新奪回東北亞霸權的漢軍,雖然還沒到全麵碾壓西夏的地步,但也差不多了。
所以耀德城的守將使出了各種手段,拚命想讓吳玠步前宋諸多將領的後塵,來一次冒進或者孤軍深入,吳玠就是不上當。
我管你用何手段,爺爺隻步步推過去!
你都連番三次大勝了,若是放在前宋時,但凡有一次大勝,領兵大將肯定就會被監軍催促著冒進一回,你吳玠為何不肯效仿先輩呢?
站在吳玠的角度,他認真研究了前宋與西夏的近五十年的戰事,但凡前宋西軍少一些掣肘,也早就把西夏給平推了,更何況現如今更強悍的漢軍?
所以吳玠穩紮穩打,將耀德城周邊掃蕩了個幹淨,逼得西夏方麵不得不主動從城內殺出,尋求野戰得勝的機會。
實在是漢軍善挖掘地道、爆破城牆的戰術,西夏早就清清楚楚,因為早就挨了數次這樣的痛毆,教訓實在太慘痛了!
經過滅金之戰的洗禮,漢軍的多兵種配合戰術愈發嫻熟,效仿唐朝的漢軍與唐軍相比,或許戰馬普及率不如,但卻多了更加犀利的火器。
早在第一次接觸到梁山軍所用的火器後,吳玠就一直在思考,他並沒有將火炮視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而是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以火炮、火器來彌補人力的弓弩,從而在戰場上形成足夠飽和與持續不斷的遠程壓製能力。
在這一點上,與嶽飛並沒有太多交流的吳玠,卻與嶽飛的軍事思路不謀而合。
而這也是吳玠能夠連續三次取得大捷的原因,想想看吧,戰場上的西夏弓手連續發射三十矢,胳膊腫脹無力時,對麵漢軍的火炮仍舊不知疲倦地轟炸,這對於對手而言,就是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摧殘!
吳玠的三次大捷,打得西夏軍隊膽寒,一向不怕與中原野戰的西夏士兵,想要縮回到城牆後麵妄圖據城池而守,又要擔心漢軍的爆破戰術,於是他們選擇了一種不那麽憋屈的死法。
推進到耀德城南二十裏處的漢軍,就迎上了帶著許多悲壯、主動殺出來的西夏大軍。
“此戰過後,直趨靈州!”
吳玠充滿自信地分配好了任務,用王倫親賜的郡公佩劍頓在了腳下,滿是豪氣地說道。
“直趨靈州!”眾將跟著高喊起來。
宋哲宗元佑八年,前宋名臣、名將章楶以數萬西軍破西夏軍於平夏城,創造了西夏立國以來,前宋對西夏用兵推進最深的一戰。
但是對於漢軍而言,吳玠攻破鹽州之後,每向興慶府推進一步,都在刷新著前宋的記錄,也在創造著新朝的曆史。
依舊是熟悉的迅雷炮齊發,再次拉開了漢與西夏大決戰的序幕。
此前許多人認為,朝廷若攻打西夏,王倫肯定會選擇魯智深為統帥,但他們想錯了,魯智深隻是出任了一路的領兵大將,王倫選擇了更年輕的吳玠。
又有不少人認為,魯智深這樣的梁山舊將中的老資格,被吳玠這樣的後起之秀壓了一頭,肯定會有齷齪,但他們又想錯了。
王倫交給魯智深的任務,是掃蕩銀、夏二州以北,理論上黃河以南都是魯智深的作戰目標,可以說王倫交給魯智深的任務,某種意義上與他任用孫安是一致的。
滅金之戰孫安似乎並不耀眼,但朝廷出動的諸路兵馬,若論對金兵的殺傷數量,最多的不是嶽飛,而是孫安與樊瑞統領四將這一路。
孫安從旅順登陸遼東半島,而金國將大量人口東遷後安置在遼東,故而遼東的金國兵力很是分散,靠著與嶽飛在遼西走廊的配合,孫安是從半島最南端一路推到長白山的。
所以孫安這一路的戰鬥規模一直不算大,但戰鬥頻率相當高,積累的殺傷敵兵數量就成為了諸路兵馬之最,孫安唯獨缺乏一場足夠響亮的大規模戰鬥來證明自己而已。
此次攻打西夏,魯智深的狀況就與孫安差不多,他負責攻略的區域,除了銀、夏二州,再無大城,但也需要逐個拔除西夏設置的許多小軍砦。
可以說吳玠負責正麵大規模的攻堅戰,魯智深則要負責小規模、高頻率的掃蕩戰,從某種意義來說,王倫還是偏心了。
若說魯智深不羨慕吳玠那是不可能的,哪個人不想統數萬之眾,來上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呢?但也就僅僅局限於羨慕而已了。
漢軍講究軍功,更直白地說,隻看人頭。魯智深這一路兵馬,已經打殘了西夏一整個軍司,再加上不斷掃蕩諸多小軍砦,平均到每個手下的軍功,已經不比吳玠三次大捷差了。
所以吳玠圍攻耀德城,魯智深則在東路不斷出擊,逼得西夏不斷分兵支援;而吳玠重兵推進,又讓西夏方麵不敢隨意調動太多的兵力向東支援,就使得魯智深那裏進展更加快速。
可以說漢軍攻西夏,與當初滅金國采取的是同樣的整體戰術,那就是諸路彼此配合、互相呼應,依靠著更加快捷、通暢的情報互通和信息往來,讓西夏頓時陷入了疲於應付的境地。
李乾順挑選的西夏新統帥濮王李仁忠並沒有多麽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李仁忠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也采取了與朱武一樣的做法,那就是優先保障後勤,給前線將領更多的發揮機會。
這個時候就顯現出西夏與中原之間的差距了,在這個時代,吳玠的軍事水平,也就次於嶽飛、韓世忠,放在華夏戰爭史上也是排的著號的人物,況且還有他的弟弟吳璘,旁邊還有曲端,以及成長中的李顯忠。
而西夏方麵,有名的將領有哪些呢?隻有一個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的李察哥,以及一個先敗給完顏婁室、又敗給吳玠的李良輔。
然後在沒有值得一提的武將了。
至於軍隊建設、軍紀要求、兵備武器等方麵,剛剛滅了金國、重新奪回東北亞霸權的漢軍,雖然還沒到全麵碾壓西夏的地步,但也差不多了。
所以耀德城的守將使出了各種手段,拚命想讓吳玠步前宋諸多將領的後塵,來一次冒進或者孤軍深入,吳玠就是不上當。
我管你用何手段,爺爺隻步步推過去!
你都連番三次大勝了,若是放在前宋時,但凡有一次大勝,領兵大將肯定就會被監軍催促著冒進一回,你吳玠為何不肯效仿先輩呢?
站在吳玠的角度,他認真研究了前宋與西夏的近五十年的戰事,但凡前宋西軍少一些掣肘,也早就把西夏給平推了,更何況現如今更強悍的漢軍?
所以吳玠穩紮穩打,將耀德城周邊掃蕩了個幹淨,逼得西夏方麵不得不主動從城內殺出,尋求野戰得勝的機會。
實在是漢軍善挖掘地道、爆破城牆的戰術,西夏早就清清楚楚,因為早就挨了數次這樣的痛毆,教訓實在太慘痛了!
經過滅金之戰的洗禮,漢軍的多兵種配合戰術愈發嫻熟,效仿唐朝的漢軍與唐軍相比,或許戰馬普及率不如,但卻多了更加犀利的火器。
早在第一次接觸到梁山軍所用的火器後,吳玠就一直在思考,他並沒有將火炮視為決定勝負的關鍵,而是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以火炮、火器來彌補人力的弓弩,從而在戰場上形成足夠飽和與持續不斷的遠程壓製能力。
在這一點上,與嶽飛並沒有太多交流的吳玠,卻與嶽飛的軍事思路不謀而合。
而這也是吳玠能夠連續三次取得大捷的原因,想想看吧,戰場上的西夏弓手連續發射三十矢,胳膊腫脹無力時,對麵漢軍的火炮仍舊不知疲倦地轟炸,這對於對手而言,就是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摧殘!
吳玠的三次大捷,打得西夏軍隊膽寒,一向不怕與中原野戰的西夏士兵,想要縮回到城牆後麵妄圖據城池而守,又要擔心漢軍的爆破戰術,於是他們選擇了一種不那麽憋屈的死法。
推進到耀德城南二十裏處的漢軍,就迎上了帶著許多悲壯、主動殺出來的西夏大軍。
“此戰過後,直趨靈州!”
吳玠充滿自信地分配好了任務,用王倫親賜的郡公佩劍頓在了腳下,滿是豪氣地說道。
“直趨靈州!”眾將跟著高喊起來。
宋哲宗元佑八年,前宋名臣、名將章楶以數萬西軍破西夏軍於平夏城,創造了西夏立國以來,前宋對西夏用兵推進最深的一戰。
但是對於漢軍而言,吳玠攻破鹽州之後,每向興慶府推進一步,都在刷新著前宋的記錄,也在創造著新朝的曆史。
依舊是熟悉的迅雷炮齊發,再次拉開了漢與西夏大決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