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封公的消息傳遍天下,坐鎮明州寧波府的張順羨慕壞了。


    此前張橫脫離宋江投奔弟弟,王倫給了張順處罰,免去了他的侯爵爵位,但滅金之戰時張順也領寧波水師參與了,並協助孫安在遼南站穩了腳跟,於是張順的爵位也被恢複了。


    張順羨慕的不是李俊的國公之爵,而是李俊在嶺南做下了好大事,說一句威震東南諸國也不過分,那麽問題來了,朝廷什麽時候打高麗,什麽時候打倭國啊?


    前宋時期,倭國並未與中原建立直接的外交關係,即並未向中原朝貢,而是閉關鎖國,不允許本國商人隨意出海,於是與倭國的海貿,王氏高麗就充當了中間商,也有宋朝的民間商船前往倭國。


    王倫稱帝後,也派了民間商隊前往倭國帶話,要求倭國遣使者前來朝貢,但倭國方麵的態度仍舊很冷淡,表示做生意可以,稱臣就免了。


    隻是倭國仍舊與前宋時一樣,限製進入本國海域的外來商船規模,新朝的民間商船也有去倭國的,但中原商人不得隨意上岸走動,朝廷派出的密探,偵查的消息也很有限。


    王倫隻知道現如今倭國是藤原氏專權,上一任天皇叫堀河天皇,堀河天皇死後兒子宗仁繼位,但又在祖父的幹涉下讓位給兒子顯仁,於是倭國就出現了奇怪的祖父法皇、孫子上皇、重孫天皇的三皇並立現象。


    在高麗國主王楷剛想登上舞台表演一番、卻被王倫與完顏吳乞買頗有默契地聯手痛毆了一頓後,高麗頓時明白過來,東北亞這一塊,王氏高麗說了真不算。


    於是高麗快速向中原下跪,重新認回了爹,王氏高麗與中原的貿易也更加繁榮了起來。


    大約是倭國的天皇一係跟王氏高麗土地上曾經存在的百濟國有著不清不楚的聯係,故而高麗商人前往倭國暢通無阻,高麗基本就把持了倭國的對外貿易。


    具體到中原,蓬萊府方向,高麗商人主要組織倭女賣春借種,身材高大的山東人最受倭女喜愛,至於寧波府,則由於洋流與季風,是倭國采購絲綢、瓷器、不分鐵器製品、霜糖、書籍、布匹的主要貿易港口。


    張順在寧波府待得久了,見識了不少高麗人以及偷偷跑出來的倭國商人,得知倭國推行什麽院政,簡單來說,就是倭國的大權被藤原氏掌握了三百多年,天皇為了從舊貴族手中奪權,開始扶持所謂的武士,亂糟糟的不成體統。


    反正張順很震驚,以藤原氏這般權勢,放在中原隻怕早就取而代之了,還尊什麽狗屁天皇?君不見大理國的權臣高氏不就這麽幹過麽?


    他不理解,但張順從為將者的角度出發,覺得這是朝廷插手的好機會,比繼續扶持權臣,將天皇變為傀儡,又或者支持那些所謂的武士,將倭國徹底攪渾了,朝廷豈不是可以從中得利麽?


    事實上不止張順,朝廷江南、渤海灣兩大水師的將領們都期望早點兒發兵攻打高麗與倭國,實在是高麗商人將倭國的銅礦石一船接著一船運來,太眼饞了不是?


    於是張順也上了一封奏折,將他打聽到的有關倭國的消息,其中頗有些荒誕不經之語,一發送呈,意思隻有一個,陛下啊,打完西夏,咱可就該向東出海繼續打了啊!


    與張順的奏折差不多同一時間送到東京城的,還有坐鎮旅順府的阮小二送來的奏折。


    王倫先看了張順的奏折,隻覺得頭疼,他也想打高麗、打倭國啊,隻是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他總要先消滅了西夏、梳理了西域以及漠北,消除了來自北方與西北的隱患,才有足夠的精力繼續對外開拓不是?


    阮小二的奏折讓他稍微鬆了一口氣,阮小二表示,在鹿島監視到了完顏宗磐的動向,這廝居然聯合了一批東海女真,打造船隻,意圖從東海、也就是朝鮮半島東部的海域對王氏高麗發起海上襲擊騷擾。


    宋真宗時期,東海女真就曾與高麗人聯手,對倭國發起騷擾,被倭國稱之為“刀伊入寇”,這裏的“刀伊”並不是說女真人皆帶刀,而是倭語對“東夷”的蔑稱。


    很顯然,完顏宗磐的實力已經無法支撐他繼續對抗高麗,於是又重新拾起了老祖宗的手藝。


    阮小二請求增派水師駐鹿島,防止完顏宗磐派海盜襲擾遼東,王倫頓時笑了起來,顯然阮小二的目的根本不在此,還是在隱隱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初的承諾。


    完顏宗磐若果真有這樣的實力,何至於縮在鴨綠江東岸根本不敢西望呢?這不是王倫自信過了頭,即便朝廷水師沒有火炮船,哪怕繼承前宋的水師,一樣是在東亞海域無敵的存在。


    水師不是說雇傭招募些漁民上船就能快速形成戰鬥力的,於是王倫先給阮小二回複,表示密切關注就好,不需刻意增兵,鹿島不適合大規模駐軍,隻要完顏宗磐不出鴨綠江入海口,先不要管他,且由著他與高麗狗咬狗。


    接著王倫斟酌了一番,讓張順繼續收集一切與倭國有關的情報,他打算過完年正式派出使者與倭國接觸一番,隻要搞清楚倭國國內的形勢,分了哪些利益、政治派係,那麽他也就好插手了。


    十二月中旬,吳玠與魯智深再次送來捷報,二十日前,魯智深從夏州殺奔西北,連破西夏四個大軍砦,殺到了耀德城東麵,與吳玠這裏的漢軍正式連成一片,西夏小半個東南被朝廷光複。


    吳玠則在耀德城南,通過不斷的誘敵設伏,以二千六百餘騎大破西夏軍七千餘,取得了出任統帥以來的第三次大捷!


    王倫興奮不已,就連小舅子趙承先期末算術考試不及格,他都忘記了提過來打一頓。


    王倫知道吳玠是名將、是良將,但他一直以為吳玠隻善於打防禦戰,但是很顯然,吳玠這個名將沒有摻雜一點兒水分,受製於南宋初年的整體國力,吳玠並非打不了進攻戰,隻是根本沒有機會展示啊!


    在與眾朝臣討論後,王倫迅速下旨,封吳玠為靈武郡公,魯智深為曲阜郡公,其餘有功將士,各有賞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回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回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