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府析津縣的百姓張祥最近幾天,逢人就開口笑,笑得合不攏嘴,眾人也都羨慕的緊。
當初朝廷在河北、河東二行省的一些府推行“公共交通車輛”,劃定縣與縣、府與府之間的長途公交馬車事務,百姓們已經迅速地接受了這種新型的出行方式。
王倫將吳用調到大同府,負責繼續梳理漠南諸部,吳用隻覺得渾身有勁兒,決定搞個大新聞。
他先是在大同府周邊的幾個府來回巡訪了一番,又親自跑去漠南,與臨近大同府等朝廷設府的草原上走訪了一遍,做了詳細的調查,便上書朝廷,希望朝廷加大與漠南的貿易份額。
與西夏不同,中原與漠南在貿易上是可以形成互補的,漠南可以提供中原急缺的馬匹、耕牛、羊群、皮革、生藥,中原則可以提供漠南諸部鐵鍋、糧食、布匹、農具、茶、酒、油、醋、香料、書籍等等。
故而吳用提出了一個規劃,那就是西起大同府、東至臨潢府,朝廷選定一處城池,皆常設互市,並開辦小學堂,從而吸引相當一部分漠南牧民南下定居,從而走上漢化。
其實若依照前宋的政策,中原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漢化,並不是要求對方必須用漢字、說漢語、著漢家服飾、遵漢人的風俗,仍舊是“求同存異”的,即允許少數民族傳承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通過與漢人百姓的接觸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
王倫也希望用這種更為溫柔的手段,但由於前宋的軍事拉胯,雖然文化極其昌盛,但並不足以對周邊形成狂熱的皈依心理。
所以他必須效仿唐朝,先把周邊打服了,讓“中原強盛”、“漢人一切都是好的”這樣的認知深入人心,讓周邊蠻夷對中原有一種敬畏、羨慕的心態,他才會繼續效仿前宋的方法。
因此王倫主導下的漢化,並不是要強迫少數民族變為漢人,而是更接近“現代化”的內涵,即讓周邊的部落、民族在製度上融入中原,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王倫提出的“經濟戰”,這個觀點蕭嘉穗與他達成了許多共識,許貫忠也很支持,隻是這兩人都是朝廷重臣,是要從全局謀劃協助王倫治理天下的,所以梳理漠南這種具體而繁瑣的事務,就交給了吳用。
吳用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通過對漠南的走訪,迅速抓住了重點,那就是現如今漠南諸部落之間的不認同,甚至超過了漠南牧民與漢人之間的區別。
從唐朝到遼國數百年的分化,讓漠南隻有部落認同感,而沒有一個統一的勢力認同感,至於民族認同感?名義上漠南漠北都是達靼人,還不是為了草場互相廝殺不止?
若是將漠南所有部落聯合起來,那肯定就是對中原的巨大威脅,但現如今並沒有任何一個部落有這樣能夠完成統一的實力,漠南漠北也挑不出一個有足夠威望的人物來完成這一偉業。
所以吳用就看準了這一點,他認為中原的百姓與漠南的牧民已經在數年的貿易往來中初步建立了一絲絲信任,接下來就應該將這種信任繼續擴大,直到轉變為對彼此的認同。
吳用提出的建議,就是以貿易往來、生活區域成為近鄰、在民間營造更加順暢的溝通,通過中原王朝在教育、醫療方麵提供的便利,讓漠南百姓轉為中原的熟戶。
這讓王倫接到上書後認真讀了兩遍,愈發覺得吳用是個聰明人,因為若從全部的曆史發展來看,漠南漠北草原從未形成過一個足夠強大、足夠有凝聚力、有著統一民族認同的勢力或者帝國。
匈奴夠強大吧,東胡諸族、烏孫等還是不滿;鮮卑夠強盛了吧,還有柔然、突厥、丁零要反抗;突厥夠強大了吧,還有回鶻、黠戛斯、鐵勒沒有被統一囊括。
草原真正統一為一個民族,要等到一百年後的成吉思汗了。
所以眼下就是中原王朝將漠南漠北納入管轄和治理的曆史最好時機。
於是王倫下旨,繼續鼓勵民間與漠南的貿易,同時又從東北遷徙了一批百姓前往大同諸府,這些百姓都是楊誌、解珍、鄧飛、孫安等從東北的山林中“請”下來的部落民,本就過著半漁獵、或者半畜牧與半粗放農耕的生活。
諸邊府的貿易被朝廷進一步放開,越來越多內陸的商人自南向北湧來,許多商人們就見識到了河東、河北諸邊府便利的公共交通。
於是山東行省的鄉議局鄉議大夫們便聯名上奏,希望朝廷也在山東行省諸府縣推廣公交車和路線,各行省也陸續跟進,最激烈的就屬東京城百姓。
作為首都居民,東京城的百姓們天然有一種自豪,他們引領了前宋時期的諸多流行,隻覺得公共交通這麽好,皇帝憑什麽不先在京師推廣?看來陛下果真偏心,是真的打算舍棄萬民了!
前次說要遷都,此番又不重視京師,難道陛下不視東京百姓為子民麽?
張祥並不清楚東京城內激動的百姓們,他現在隻覺得腰板很硬,因為《民報》派了文吏來采訪,還寫了一篇《橐駝張發家記》的文章!
文章簡單介紹了張祥的發家史,重點放在了張祥如何利用一頭駱駝積攢了家業、從而做大做強的,本意還是要向天下百姓們介紹,北方的生財發家機會很多,你們快來啊!
能被《民報》刊登關於自己的事跡,張祥覺得這就是莫大的榮耀,因為這意味著皇帝陛下也知道了他這個人!
他現在已經不覺得“橐駝張”是個嘲笑、侮辱性的外號了,並且開始盤算著去上穀府北麵租賣一塊牧場,專門養殖駱駝。
而隨著嶽飛直入漠北、韓世忠挺進陰山、吳用對漠南的梳理,到了七月間,洪武九年從草原流入中原的馬匹耕牛羊群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
更多的百姓、商人們受張祥事跡的鼓勵,懷揣著發財的夢想,向著漠南乃至東北衝了過來。
七月下旬,魯智深與廣惠大師包圍銀州近一個月後,通過兩次大戰,擊潰了夏、銀二州的西夏大軍,以挖掘地道的方式爆破了銀州城,率先奪取了漢軍攻打西夏後的第一座大城。
當初朝廷在河北、河東二行省的一些府推行“公共交通車輛”,劃定縣與縣、府與府之間的長途公交馬車事務,百姓們已經迅速地接受了這種新型的出行方式。
王倫將吳用調到大同府,負責繼續梳理漠南諸部,吳用隻覺得渾身有勁兒,決定搞個大新聞。
他先是在大同府周邊的幾個府來回巡訪了一番,又親自跑去漠南,與臨近大同府等朝廷設府的草原上走訪了一遍,做了詳細的調查,便上書朝廷,希望朝廷加大與漠南的貿易份額。
與西夏不同,中原與漠南在貿易上是可以形成互補的,漠南可以提供中原急缺的馬匹、耕牛、羊群、皮革、生藥,中原則可以提供漠南諸部鐵鍋、糧食、布匹、農具、茶、酒、油、醋、香料、書籍等等。
故而吳用提出了一個規劃,那就是西起大同府、東至臨潢府,朝廷選定一處城池,皆常設互市,並開辦小學堂,從而吸引相當一部分漠南牧民南下定居,從而走上漢化。
其實若依照前宋的政策,中原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漢化,並不是要求對方必須用漢字、說漢語、著漢家服飾、遵漢人的風俗,仍舊是“求同存異”的,即允許少數民族傳承自己的語言、文化、習俗,通過與漢人百姓的接觸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
王倫也希望用這種更為溫柔的手段,但由於前宋的軍事拉胯,雖然文化極其昌盛,但並不足以對周邊形成狂熱的皈依心理。
所以他必須效仿唐朝,先把周邊打服了,讓“中原強盛”、“漢人一切都是好的”這樣的認知深入人心,讓周邊蠻夷對中原有一種敬畏、羨慕的心態,他才會繼續效仿前宋的方法。
因此王倫主導下的漢化,並不是要強迫少數民族變為漢人,而是更接近“現代化”的內涵,即讓周邊的部落、民族在製度上融入中原,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王倫提出的“經濟戰”,這個觀點蕭嘉穗與他達成了許多共識,許貫忠也很支持,隻是這兩人都是朝廷重臣,是要從全局謀劃協助王倫治理天下的,所以梳理漠南這種具體而繁瑣的事務,就交給了吳用。
吳用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通過對漠南的走訪,迅速抓住了重點,那就是現如今漠南諸部落之間的不認同,甚至超過了漠南牧民與漢人之間的區別。
從唐朝到遼國數百年的分化,讓漠南隻有部落認同感,而沒有一個統一的勢力認同感,至於民族認同感?名義上漠南漠北都是達靼人,還不是為了草場互相廝殺不止?
若是將漠南所有部落聯合起來,那肯定就是對中原的巨大威脅,但現如今並沒有任何一個部落有這樣能夠完成統一的實力,漠南漠北也挑不出一個有足夠威望的人物來完成這一偉業。
所以吳用就看準了這一點,他認為中原的百姓與漠南的牧民已經在數年的貿易往來中初步建立了一絲絲信任,接下來就應該將這種信任繼續擴大,直到轉變為對彼此的認同。
吳用提出的建議,就是以貿易往來、生活區域成為近鄰、在民間營造更加順暢的溝通,通過中原王朝在教育、醫療方麵提供的便利,讓漠南百姓轉為中原的熟戶。
這讓王倫接到上書後認真讀了兩遍,愈發覺得吳用是個聰明人,因為若從全部的曆史發展來看,漠南漠北草原從未形成過一個足夠強大、足夠有凝聚力、有著統一民族認同的勢力或者帝國。
匈奴夠強大吧,東胡諸族、烏孫等還是不滿;鮮卑夠強盛了吧,還有柔然、突厥、丁零要反抗;突厥夠強大了吧,還有回鶻、黠戛斯、鐵勒沒有被統一囊括。
草原真正統一為一個民族,要等到一百年後的成吉思汗了。
所以眼下就是中原王朝將漠南漠北納入管轄和治理的曆史最好時機。
於是王倫下旨,繼續鼓勵民間與漠南的貿易,同時又從東北遷徙了一批百姓前往大同諸府,這些百姓都是楊誌、解珍、鄧飛、孫安等從東北的山林中“請”下來的部落民,本就過著半漁獵、或者半畜牧與半粗放農耕的生活。
諸邊府的貿易被朝廷進一步放開,越來越多內陸的商人自南向北湧來,許多商人們就見識到了河東、河北諸邊府便利的公共交通。
於是山東行省的鄉議局鄉議大夫們便聯名上奏,希望朝廷也在山東行省諸府縣推廣公交車和路線,各行省也陸續跟進,最激烈的就屬東京城百姓。
作為首都居民,東京城的百姓們天然有一種自豪,他們引領了前宋時期的諸多流行,隻覺得公共交通這麽好,皇帝憑什麽不先在京師推廣?看來陛下果真偏心,是真的打算舍棄萬民了!
前次說要遷都,此番又不重視京師,難道陛下不視東京百姓為子民麽?
張祥並不清楚東京城內激動的百姓們,他現在隻覺得腰板很硬,因為《民報》派了文吏來采訪,還寫了一篇《橐駝張發家記》的文章!
文章簡單介紹了張祥的發家史,重點放在了張祥如何利用一頭駱駝積攢了家業、從而做大做強的,本意還是要向天下百姓們介紹,北方的生財發家機會很多,你們快來啊!
能被《民報》刊登關於自己的事跡,張祥覺得這就是莫大的榮耀,因為這意味著皇帝陛下也知道了他這個人!
他現在已經不覺得“橐駝張”是個嘲笑、侮辱性的外號了,並且開始盤算著去上穀府北麵租賣一塊牧場,專門養殖駱駝。
而隨著嶽飛直入漠北、韓世忠挺進陰山、吳用對漠南的梳理,到了七月間,洪武九年從草原流入中原的馬匹耕牛羊群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
更多的百姓、商人們受張祥事跡的鼓勵,懷揣著發財的夢想,向著漠南乃至東北衝了過來。
七月下旬,魯智深與廣惠大師包圍銀州近一個月後,通過兩次大戰,擊潰了夏、銀二州的西夏大軍,以挖掘地道的方式爆破了銀州城,率先奪取了漢軍攻打西夏後的第一座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