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從雲中府出發後,並沒有沿著東受降城向西推進,而是先兵進陰山,然後繞道向南。


    在遼國衰弱、金國崛起後,西夏就曾經試探性地向河套平原北部進發,但幾乎沒有取得什麽有用的土地與人口。


    後世包頭市的東麵與北麵,由於牧民的過度放牧,再加上西夏的牧奴進入了這一片區域,河套平原的東部已經開始了荒漠化。


    正如當初耶律延禧寧肯向陰山西側逃竄的原因,這裏脆弱的植被已經無法滿足突然出現的大量騎兵和人口的生存了。


    所以石秀給出的建議,是先抵達陰山南麓,沿著陰山向西,然後調頭南下,進攻的方向,大致就在唐朝時天德軍轄區的西部、西受降城以西,也就是河套平原西麵。


    進抵陰山南麓還好說,韓世忠前次武裝遊行陰山,對這條路很是熟悉,而且朝廷與民間的商隊已經將這條道路走熟了,不少小型的定居商棧也出現在了草原之上。


    韓世忠到達陰山後,便樹立旗幟,要求周邊諸部落都來覲見,並派出部落中的勇士,跟隨漢軍南下攻打西夏。


    就連在陰山北的蕭斡裏剌都心動了,此前遼國西北招討司殘存的數千契丹人仍舊在堅守,在耶律延禧被生擒後,周邊的駝州等地的部落,便與蕭斡裏剌發生了衝突。


    至於遼國在金山一帶設置的北庭都護府,由於鎮守的契丹將領和兩千士兵早就被耶律延禧召回,已經名存實亡,混得還不如西北招討司。


    蕭斡裏剌如今已經換了門庭,變成了新漢西北招討司的都指揮使,隻是他仍舊有著高度的自主權,王倫給他任命冊封,也僅僅是為了讓中原的商隊北行便利一些而已。


    蕭斡裏剌實在不想待在陰山北了,可敦城太小,周邊敵視契丹的部落又多,若非克烈部西進無望、轉而加入了諸部落大混戰,不敢輕易得罪中原王朝,隻怕他的西北招討司早就被漠北諸部落聯手給消滅了。


    於是韓世忠在陰山西側停留了一個月,他要收集飼料、囤積糧草,還要從趕來的漠南諸部牧民中挑選青壯,並等來了漠南草原進入夏季後的數場降雨。


    有了降雨,草原的牧草長得才更盛,沿途也會多一些積水,不會讓這一路行進為尋找水源而苦惱。


    最終韓世忠挑挑揀揀,從漠南諸部拚湊了一萬騎,一應後勤由諸部負責,都要向陰山西側集中,然後由朝廷派來的官員、被他留下來的軍官負責調配。


    前次跟隨漢軍攻滅金國,漠南諸部,但凡出兵跟隨的,也都享受到了戰爭的紅利,王倫很大方地賞賜了立功諸部將士許多牛羊、布匹,反正這些賞賜最終還是會轉為消費,又轉移回到中原的商隊那裏,這樣每產生一次流通環節,總歸是有人要受益的。


    所以韓世忠一發話,四麵匯聚而來的牧民就超過了兩萬人,甚至還有克烈部下屬的一些小部落聞訊從陰山更北麵趕來。


    甚至有牧民沒有被漢軍選中,寧肯自己多帶一匹馬攜帶糧食也要跟隨,韓世忠也不明令禁止,隻是將地圖一展:“黑水城就在那裏,任由爾等去搶!”


    王倫要徹底摧毀黑水城的雕版佛經印刷產業,隻是漢軍無力再度分兵,那麽這件事就交給漠南諸部去辦吧。


    於是沒有被漢軍選中的牧民,韓世忠全部交給了汪古部頭領李納摩,李納摩歡喜不已,此前他請求汪古部內附大同府一帶,皇帝陛下已經應允了,這意味著他不再是草原的蠻夷,而是中原的子民了。


    李納摩摩拳擦掌,他如今已經是虔誠的道教信徒,你西夏不是崇尚佛事嘛,且看我道爺的手段!


    因為王倫要將改良後的道教向草原推廣,那麽黑水城必須被摧毀,這座西北地區影響草原的佛教大城,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李納摩高呼“天尊大老爺護佑”,便領著本部人馬以及陸續趕來的諸部牧民,向著黑水城興高采烈地殺奔而去,這可是中原陛下給草原百姓的福利啊!


    而韓世忠準備妥當後,也領兵向南,直奔西受降城,殺向了西夏在河套平原西部的兀剌海城。


    延安府來了一批從長安府抽調的縣學學生,由於朝廷此次攻打西夏,將銀州選做了突破口,大量的物資被調運而來,人手不足,陝西行省便從長安府抽調了一批算學精通的縣學學生。


    王中孚就在此列,他覺得朝廷改革後的學堂教育還是很有趣的,至少從縣學開始,朝廷就鼓勵學生們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因為若按照明朝的製度,新漢的縣學生,差不多就可以視為秀才了。


    新漢也出現了“秀才”的正式稱呼,但不再是某種身份,而是視為學曆,凡縣學畢業的學生,都可以是秀才。


    “允卿秀才,漢中府送來了一批磚茶,煩請點驗一番!”


    一名負責後勤的軍中小尉官態度很是和善,延安府也有諸縣學,但百姓子弟們更願意參軍入伍,與黨項廝殺,博個軍功,所以教育風氣更加濃厚的長安府,就抽調了許多學生前來。


    新朝的教育,算學是從小學堂階段就開始的,可以說王倫重視並提倡,官員百姓們也早就見識到了算學發展後帶來的好處。


    王中孚拱了拱手,便喊了一名同學與他同去點驗貨物,並用木炭筆在麻布包上做著記號。


    “怎地混入了犍為府的嘉州茶?這裏還有十餘包眉茶?”


    王中孚很快發現了問題,眉茶產自眉山縣,與犍為府的嘉州茶都不是磚茶,漢軍之中磚茶是主流,即便是高級軍官,也不會刻意區分飲用更好的茶葉。


    所以眉茶與嘉州茶,是漢軍用來安撫西夏百姓、與肯投降的西夏國內貴族、有錢人招待、貿易用的。


    跟隨的兩個民夫趕忙調換,王中孚無意譴責,也不打算上報這個小失誤,實在是朝廷這一次太重視後勤,導致天下各行省、府縣的物資大量集中,難免會出現許多小錯誤。


    到了延安府十餘日,王中孚就靠著紮實的算學功底、認真負責的態度,得到了軍方的肯定和讚揚。


    對於王中孚而言,這些不過是小事,但漢軍的傳統是“微功必錄”,於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被認定為小軍功,也被記錄在了功勞簿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回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回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