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朝曆代的首都,往往天然地成為這個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同時還要具備漕運便利、軍事防守壓力小等要求。


    前宋選擇開封為京師,但在王倫看來,開封實在不適合作首都,除了漕運以及人口外,開封無險可守,而且北麵的黃河已經成為了地上懸河,萬一黃河母親一發怒,那可就是百萬級別的人口受災。


    因此王倫心目中完美的國都,應該是運輸便利、便於防守,同時還能夠在四周形成衛星城,從而分擔都城的各種職能,比如糧倉、冶鐵、工業、軍事等。


    因此在這個要求下,適合國都的城市,可選擇的範圍並不多。


    其實長安就很適合作為首都,地處平原,有渭水等河流,周邊還有許多距離不遠的小城,可以分流人口、分擔職能,唯獨一點不好的,是長安地處的關中地區,經過千餘年的開發,土地產出和承載能力,已經無法支撐起一個百萬級別的人口規模了。


    所以唐朝時的皇帝,從唐高宗起就得去洛陽就食,因為長安城需要從中原、江南大量調運糧食,這就導致長安受製於外來的糧食輸入過於嚴重,而且長安的地下水被汙染得太嚴重了。


    前宋時期,民間皆知道長安水苦,所以秦檜去了長安後,王倫特意寫信,要求他整治城內的生活汙水排放問題,若能找到隋文帝時興修大興城的主持者宇文愷的營造圖紙最好,將長安的地下排水管道重新修繕一番。


    同時要求長安府衙接管城內百姓清理廁所、收集便溺的事務,在長安城外挖建糞便發酵池,漚成簡單的綠肥,低價發賣給百姓們。


    類似的事情,在王倫進入東京城後就大搞了一次,清理了東京城內的一批“糞霸”,將糞便收集、售賣權收回到了開封府尹手中。


    故而最開始時,利益受損的“糞霸”們私下裏辱罵王倫為“賣糞天子”,被白勝狠狠地整治了一番。


    梁山時代白勝就一直常駐東京城,他負責與京師的三教九流打交道,新朝建立後,白勝也得了個子爵,仍舊負責京師的情報工作,所以他耳目極多,對於京師那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人群,朝廷清理不及,王倫就交給了白勝。


    至於與他一起常駐東京城的時遷,眼下已經是伯爵,負責監督百官,此時正在福建行省辦差。


    王倫一直為長安城感到惋惜,實在是若論天下大城,哪一個有長安這般氣勢恢宏、規模龐大呢?


    但從唐朝到宋朝,整個天下的經濟重心是逐漸南移的,長安居於關中,在前宋已經算是西北前線,實在不適合作為國都了。


    因此新的都城,要能夠輻射到東北、控製東南、影響西北、牢固西南,王倫盯著本朝坤輿地圖思索了許久,覺得還是洛陽更為合適。


    因為洛陽恰處於華北平原的西部邊緣,這樣就可以控製華北、華東,進而影響到東北,也可以通過南陽府影響到江漢平原,從而依托長江控製東南。


    更為關鍵的是,洛陽在關中平原以東,有利於朝廷對西北的開發,從而重新掌握“絲綢之路”,並且可以通過快速聯絡長安,從而掌控西南。


    唯一的缺點是,洛陽周邊地狹,功能性的衛星城就得向東延伸,無法像長安那樣形成環狀,漕運比開封府更為困難。


    實際上前宋時大約也曾無意識地對開封府周邊的小縣城進行建設和開發,但是在黃河的壓力下,東京城始終無法形成如漢唐時期的那種首都衛星城。


    其實王倫更希望在河北挑選國都,因為他始終認為東北和草原必須安穩,從河北向北方用兵更為快速,但河北諸府都存在一個問題:不穩定的黃河過境,他不敢冒這個險。


    至於燕山府也就是後世的北京,王倫考慮了一下就放棄了,親征金國時他從滄州橫海府經過,後世的天津市,如今恰是黃河的入海口,沿岸都是灘塗、沼澤,根本無法修建一座足夠大的港口,這就意味著若是定都燕山府,朝廷必須將京杭大運河挖掘開鑿連通起來。


    糧草供應的壓力太大了啊,而且燕山府天氣過於幹冷,無法滿足一個國都人口的生存生活需要。


    新修一座都城,王倫根本就不考慮這種事情,而且遷都一事,已經迫在眉睫了,於是十月十五日的大朝會上,當王倫提出要遷都後,整個朝堂都炸開了鍋。


    許多官員們都跳出來反對,陛下啊,咱們剛剛平定了金國,總得休養生息、讓百姓們喘口氣不是?


    王倫等百官們發泄完情緒,便命抬來兩架屏風,將一副地圖以及一張巨大的表格懸掛了起來。


    “洛陽北接南太行、南臨伏牛山,恰在大平原之西側,且無河水改道之虞,兼陸地、漕運之便,西連關中,居此可控天下,實乃國朝新都首選也!”


    王倫指著屏風,又念起了表格上的數據:


    “本朝開國以來,東京城造冊在籍者,凡戶二十八萬餘,口一百零七萬餘,四麵駐軍十一萬,入京工匠八萬餘,行商人等三十九萬餘,人口已經超過一百五十萬!”


    “城池周回五十裏百六十五步,方丈之間,就要容納兩人,如此擁擠,如何生存?”


    王倫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東京城的麵積大概隻有五十平方公裏,一平方公裏是一千五百畝,按照前宋以來的麵積計算,方丈之間就是一畝,也就是說眼下的東京城,人口密度達到了誇張的每平方公裏三萬人。


    不少官員頓時沉默了,因為這是實情,王倫遷居延福宮後,將前宋皇城的一部分推倒,當作了在京官吏的官方分配宿舍,算是解決了從前宋時代京官們的一大難題。


    但即便是許貫忠這樣的國公級別的重臣,府邸麵積都不大,有些官員人丁興旺,卻一大家人都擁住在一起。


    所以東京城沿著城牆向外,便是官府也無法禁止百姓們隨意搭設房屋,城外已經綿延一二十裏,因為這都是前宋遺留的難症,總不能朝廷隨意下令,就把已經居住了數代人的百姓們的房屋都推倒吧。


    “自京師向外二百裏,不見一片樹林,樹木不生,以致水土流失,開封府均田後百姓務農者收成隻有滎陽府的七成,長此以往,土地日漸貧瘠,百姓如何生存呢?”


    王倫習慣於用數據和事實說話,於是更多的官員沉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回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回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