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在上穀府與數萬漢軍一起度過了一個春節,並迎來了洪武六年。
在東京城的許貫忠、蕭嘉穗等重臣很是忙碌,政事堂改組內閣,以三省長官、副手,再加上禮、吏、戶、兵四部尚書,形成了朝廷新的決策群體,原本的政事堂就成為了內閣擴大會議。
從隋唐起,“宰相”的權力就不斷被削弱,獨相製向群相製發展,所以理論上三省的左右仆射也都算是宰相之一,許貫忠的尚書令隻有行政權,這一次通過內閣改組,也擁有了部分國事決策權。
凡官員任命、用度分配、軍隊調動等重大事務,內閣商議後,都要送報王倫,一來一回耽誤時間,故而不少朝臣請求,皇帝陛下該回京了。
但王倫執意不許,他已經看出了金國的虛弱,遼東半島對金國如此重要,吳乞買居然任由嶽飛和孫安在那裏駐守而不能反攻,這說明什麽?說明金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財力,能夠同時支持兩線作戰了啊!
於是新年剛過,王倫便再次抽調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行省的軍隊各五千人合計兩萬,從寧波港、泉州清源府月港集結,通過海路向北運送而來。
這些兵力王倫不打算召至上穀府,而是派到遼東,補充給嶽飛與孫安兩將,先將遼東半島徹底清理了再說。
到了元宵節前後,蕭石剌扭扭捏捏地向南靠攏,主動拜見皇帝陛下。
奚人造反,是因為女真與奚人之間的仇恨極深,蕭石剌雖然接受了王倫的冊封,心裏卻多有盤算,覺得自己未必不能複製當年契丹完顏部的前例,也在東北獨為一國。
但很快他的盤算就被吳乞買與王倫聯手打碎,吳乞買派了弟弟完顏斜也,強行攻占了饒樂水,又派完顏海裏領兵,聯合了數個草原部落,對奚人圍追堵截。
王倫在上穀府又大肆籠絡漠南諸部,以中原皇帝的名義為諸部劃定牧場範圍,確定了各部的遊牧區域,蕭石剌打不過金人,想要向西南搶奪草場,卻發現這裏的遊牧部落已經認了大漢為主。
而且韓世忠就領兵在附近遊蕩,虎視眈眈,名義上是迎接奚人南下,蕭石剌卻心知肚明,自己若是再不奉詔,恐怕漢騎就要衝殺過來了。
蕭石剌南附,王倫便將數萬奚人以千人為最大單位,分散安置到了大同府等原遼國西京道地盤,開始引導奚人變為半遊牧半農耕。
這讓蕭石剌很無奈,吳乞買當初不就是要將奚人西遷麽,結果金國沒有辦到的事情,被王倫順手給辦了,他也沒有辦法反對,畢竟奚人現如今已經逃離饒樂水的老家,能夠生存下去就很不容易了。
於是一番操作之後,金國徹底占據了饒樂水,將奚人這個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驅逐,大漢收獲了人口,獲得了一批牧民,惶恐的奚人難得地安穩下來,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王倫很是歎息,他覺得完顏吳乞買真的是個人才,當初聯手攻打高麗,現在聯手對付奚人,盡管他與吳乞買各懷目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但能夠形成這樣的默契,讓王倫頗有一種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覺。
隻是很可惜,大漢要借助消滅金國,來向天下宣告中原王朝的回歸,所以他與吳乞買做不成朋友,隻能做個對手。
既然是對手,那就給予吳乞買足夠的尊重吧。
忙碌地準備著下一場大戰所需的各種糧草、兵甲、器械、物資後,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又到了二月。
大地的春意漸漸複蘇,枯黃的漠南草原也泛起了絲絲綠意,初春的寒風仍舊料峭,肅殺的氣氛卻再度彌漫到了上穀府周邊。
“此戰,要拿下大定府,逼近臨潢府!”
中軍大帳,王倫召集了眾將官,一拳頭砸在了地圖標識的大定府上麵。
嶽飛在遼東可用的兵力不夠,要等四行省抽調的大軍北上,還要安撫地方,況且他那裏深入太遠,王倫必須在正麵戰場向前推進,隻要奪下大定府,遼西走廊就不用派太多的兵力防守道路,就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逼向黃龍府了。
這一戰注定不好打,參謀司談論了多種情況,都認定吳乞買極有可能死守大定府城,這就意味著漢軍很有可能要打一場艱難而且慘烈的攻城戰。
但幾乎所有將領們都認為這一戰必須打,因為隻要打贏了這一戰,就意味著金國精銳軍隊再度被消滅一部分,以金國的人口,恐怕再也支撐不起下一場同等規模的大戰了。
王倫一直強調,每一次作戰都要盡可能消滅金國有生力量,而河東、河北戰事相繼結束後,將領們也都意識到這個命令的正確性。
先前與吳乞買在大定府西南的第一場較量,許多將領們就能夠感受出來,相比此前完顏宗翰、宗望所帶的那些金兵,這些金兵在戰鬥欲望、戰鬥持久方麵,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差距。
與完顏宗翰、宗望的大軍,漢軍起初隻能打出近乎一比一的傷亡交換比例,漢軍僅僅占據微弱的優勢,但上一戰結束後,打掃戰場、統計雙方傷亡,漢軍就已經占據了上風。
這就是中原王朝的底蘊!王倫通過經驗總結,在天下各行省推行一套合理的軍事訓練和操練,將士口糧搭配合理有營養,軍餉發足,軍功賞賜不超過兩個月就徹底發放,如今的漢軍,已經完全可以躋身華夏曆朝曆代強軍之列了!
“再傳令漠南,凡千帳牧民,則抽三百騎,向上穀府集結!丁口不足,則兩馬抵一丁!告訴漠南諸部,此戰自金兵繳獲者,朝廷一律不問!”
漢軍製度,士兵作戰繳獲都要上交,由隨軍的禦史、官員們進行價值評估,然後以立功大小依次發放,嚴禁私自藏匿繳獲和戰利品。
但在實際作戰後,若有士兵私自藏匿一些繳獲,諸軍官也大多當作看不見,這種事情是不可能落實得徹底的。
王倫的這一條命令,則是告訴漠南諸部,你們的繳獲朝廷不會收歸,所立軍功,朝廷也會額外有賞賜。
這道命令迅速從上穀府向西傳達,一直傳到了陰山中段附近,無數的草原青壯自備馬匹,攜帶幹糧,匆匆地跟隨著本部首領們,向上穀府方向趕來。
在東京城的許貫忠、蕭嘉穗等重臣很是忙碌,政事堂改組內閣,以三省長官、副手,再加上禮、吏、戶、兵四部尚書,形成了朝廷新的決策群體,原本的政事堂就成為了內閣擴大會議。
從隋唐起,“宰相”的權力就不斷被削弱,獨相製向群相製發展,所以理論上三省的左右仆射也都算是宰相之一,許貫忠的尚書令隻有行政權,這一次通過內閣改組,也擁有了部分國事決策權。
凡官員任命、用度分配、軍隊調動等重大事務,內閣商議後,都要送報王倫,一來一回耽誤時間,故而不少朝臣請求,皇帝陛下該回京了。
但王倫執意不許,他已經看出了金國的虛弱,遼東半島對金國如此重要,吳乞買居然任由嶽飛和孫安在那裏駐守而不能反攻,這說明什麽?說明金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財力,能夠同時支持兩線作戰了啊!
於是新年剛過,王倫便再次抽調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行省的軍隊各五千人合計兩萬,從寧波港、泉州清源府月港集結,通過海路向北運送而來。
這些兵力王倫不打算召至上穀府,而是派到遼東,補充給嶽飛與孫安兩將,先將遼東半島徹底清理了再說。
到了元宵節前後,蕭石剌扭扭捏捏地向南靠攏,主動拜見皇帝陛下。
奚人造反,是因為女真與奚人之間的仇恨極深,蕭石剌雖然接受了王倫的冊封,心裏卻多有盤算,覺得自己未必不能複製當年契丹完顏部的前例,也在東北獨為一國。
但很快他的盤算就被吳乞買與王倫聯手打碎,吳乞買派了弟弟完顏斜也,強行攻占了饒樂水,又派完顏海裏領兵,聯合了數個草原部落,對奚人圍追堵截。
王倫在上穀府又大肆籠絡漠南諸部,以中原皇帝的名義為諸部劃定牧場範圍,確定了各部的遊牧區域,蕭石剌打不過金人,想要向西南搶奪草場,卻發現這裏的遊牧部落已經認了大漢為主。
而且韓世忠就領兵在附近遊蕩,虎視眈眈,名義上是迎接奚人南下,蕭石剌卻心知肚明,自己若是再不奉詔,恐怕漢騎就要衝殺過來了。
蕭石剌南附,王倫便將數萬奚人以千人為最大單位,分散安置到了大同府等原遼國西京道地盤,開始引導奚人變為半遊牧半農耕。
這讓蕭石剌很無奈,吳乞買當初不就是要將奚人西遷麽,結果金國沒有辦到的事情,被王倫順手給辦了,他也沒有辦法反對,畢竟奚人現如今已經逃離饒樂水的老家,能夠生存下去就很不容易了。
於是一番操作之後,金國徹底占據了饒樂水,將奚人這個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驅逐,大漢收獲了人口,獲得了一批牧民,惶恐的奚人難得地安穩下來,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王倫很是歎息,他覺得完顏吳乞買真的是個人才,當初聯手攻打高麗,現在聯手對付奚人,盡管他與吳乞買各懷目的,出發點也都是為了本國的利益,但能夠形成這樣的默契,讓王倫頗有一種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覺。
隻是很可惜,大漢要借助消滅金國,來向天下宣告中原王朝的回歸,所以他與吳乞買做不成朋友,隻能做個對手。
既然是對手,那就給予吳乞買足夠的尊重吧。
忙碌地準備著下一場大戰所需的各種糧草、兵甲、器械、物資後,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又到了二月。
大地的春意漸漸複蘇,枯黃的漠南草原也泛起了絲絲綠意,初春的寒風仍舊料峭,肅殺的氣氛卻再度彌漫到了上穀府周邊。
“此戰,要拿下大定府,逼近臨潢府!”
中軍大帳,王倫召集了眾將官,一拳頭砸在了地圖標識的大定府上麵。
嶽飛在遼東可用的兵力不夠,要等四行省抽調的大軍北上,還要安撫地方,況且他那裏深入太遠,王倫必須在正麵戰場向前推進,隻要奪下大定府,遼西走廊就不用派太多的兵力防守道路,就可以集中更多的兵力逼向黃龍府了。
這一戰注定不好打,參謀司談論了多種情況,都認定吳乞買極有可能死守大定府城,這就意味著漢軍很有可能要打一場艱難而且慘烈的攻城戰。
但幾乎所有將領們都認為這一戰必須打,因為隻要打贏了這一戰,就意味著金國精銳軍隊再度被消滅一部分,以金國的人口,恐怕再也支撐不起下一場同等規模的大戰了。
王倫一直強調,每一次作戰都要盡可能消滅金國有生力量,而河東、河北戰事相繼結束後,將領們也都意識到這個命令的正確性。
先前與吳乞買在大定府西南的第一場較量,許多將領們就能夠感受出來,相比此前完顏宗翰、宗望所帶的那些金兵,這些金兵在戰鬥欲望、戰鬥持久方麵,已經有了很明顯的差距。
與完顏宗翰、宗望的大軍,漢軍起初隻能打出近乎一比一的傷亡交換比例,漢軍僅僅占據微弱的優勢,但上一戰結束後,打掃戰場、統計雙方傷亡,漢軍就已經占據了上風。
這就是中原王朝的底蘊!王倫通過經驗總結,在天下各行省推行一套合理的軍事訓練和操練,將士口糧搭配合理有營養,軍餉發足,軍功賞賜不超過兩個月就徹底發放,如今的漢軍,已經完全可以躋身華夏曆朝曆代強軍之列了!
“再傳令漠南,凡千帳牧民,則抽三百騎,向上穀府集結!丁口不足,則兩馬抵一丁!告訴漠南諸部,此戰自金兵繳獲者,朝廷一律不問!”
漢軍製度,士兵作戰繳獲都要上交,由隨軍的禦史、官員們進行價值評估,然後以立功大小依次發放,嚴禁私自藏匿繳獲和戰利品。
但在實際作戰後,若有士兵私自藏匿一些繳獲,諸軍官也大多當作看不見,這種事情是不可能落實得徹底的。
王倫的這一條命令,則是告訴漠南諸部,你們的繳獲朝廷不會收歸,所立軍功,朝廷也會額外有賞賜。
這道命令迅速從上穀府向西傳達,一直傳到了陰山中段附近,無數的草原青壯自備馬匹,攜帶幹糧,匆匆地跟隨著本部首領們,向上穀府方向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