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西夏、青唐吐蕃在西北地區與大宋持續多年的戰爭,導致大宋在西北地區的統治並不穩定,於是州縣、行政區劃多變。
比如秦鳳路,東麵的涇、原二州人口較多,也被稱為涇原路;宋神宗時收複熙、河等州,又稱之為熙河路;宋哲宗元符開邊後,這裏又出現了個隴右都護府。
王倫開國稱帝後,便統稱為秦鳳路,廢除了隴右都護府,實在是大宋的隴右都護府,連唐朝末年的河西節度使地盤都不如。
都護的本意,是“掌統諸蕃”,轄區內漢人少、胡人多,才會設都護,這是漢唐以來的慣例。
而且按照傳統,都護府的設立,是一種羈縻製度的考慮,言外之意,都護府下轄的諸州,不設流官,而以胡人、蕃人世襲,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治”。
河西走廊自漢武帝時被冠軍侯霍去病收複,這裏就一直是漢人的土地,哪怕西晉引發的五胡亂華,還有張氏前涼政權在堅守,為漢人在西北頑強地留下了火種。
所以趙佶可以恬不知恥地將河西走廊劃歸為隴右都護府,王倫卻丟不起這個臉。
在李彌大到了鳳翔府出任知府後,史文恭當即領兵,從秦州出發,過鞏州直衝蘭州而去。
他的任務,是將湟州、西寧州安撫,先穩定了此前宋與西夏在西北的邊境,並威懾蠢蠢欲動的青唐吐蕃。
大軍剛過鞏州,前方被史文恭派去偵查的李彥仙便領一隊騎兵返回:“總管,黨項騎奴已至吳西堡!”
宋哲宗之後,蘭州就屬於熙河蘭會路經製使司管轄,大宋在蘭州轄區內設置了諸多城、寨、堡,均為軍事駐屯區域,並兼管民事,屬於以軍轄民。
吳西堡是蘭州最東南的一處大堡,黨項騎兵突進到了這裏,意味著蘭州各地差不多都遭受到了西夏的劫掠。
“是哪個西夏軍官領兵?”
“是卓囉和南軍司的騎兵,看旗號應當是教練使妹勒訛領的本部兵馬!”李彥仙對西夏兵還是比較熟悉的。
但史文恭聽了,頓時皺了皺眉:“這是甚麽狗屁名字!”李彥仙也不好接話,黨項人的名字就是這樣。
“呂方,領本部騎兵,與李彥仙為先鋒,先救了吳西堡!”
“諾!”
吳西堡的守將楊道定,此時立在低矮的夯土城牆上,看著遠處的滾滾煙塵,心急如焚。
他老家是成州的,祖上據說是南北朝時的仇池國楊氏,“安史之亂”後,成州就被吐蕃占據,一占就是三百年,五十年前大宋開邊,成州才得以重歸中原。
若算起來,他楊家在大宋也是三代為軍官了,可惜官職都不高,算不得將門。
十餘日前,蘭州北麵就燃起烽煙、傳來消息,說西夏的卓囉和南軍司騎兵正在集結,怕是要南下入寇。
隻可惜彼時蘭州還不清楚範致虛已經被擊敗,仍舊按照慣例上報求援,卻發現中原已經變了天,據說趙官家父子已經投降,新的皇帝姓王,起了個怪模怪樣的國號叫作漢。
楊道定沒有心思管中原是否變了天,他隻關心新的漢朝會不會派兵來支援,如果王皇帝不管百姓,他寧肯投降西夏,大不了從吐蕃人變為宋人後,再變為黨項人嘛,畢竟活命要緊!
這些天不斷有周圍的軍寨、軍堡的百姓、殘兵逃來,訴說著黨項騎兵的可怕,楊道定無動於衷,他又不是沒有跟黨項奴打過,如何不清楚他們的凶殘?
他決定還是要先死守一下,萬一新的漢朝要派兵來支援呢?而且打黨項疼一些,自己投降也可以賣個好價錢嘛!
然後楊道定便眼睜睜地看著堡外黨項騎兵追上了一群來不及逃入堡內的百姓,大肆搶奪,將婦女擄掠至馬背上,搶走百姓攜帶的財物,殺死老人孩子,慘叫聲、哭喊聲、興奮的呼喊聲混做一片。
楊道定也認出了這一支黨項騎兵的將領,妹勒訛的伯父妹勒都逋曾任六路監軍,在三十年前與大宋交戰,卻被大宋涇原經略使章楶以萬騎在鎮戎軍駐地北麵擊破生擒,故而妹勒訛也算是西夏貴族了。
他原本以為,妹勒訛會順勢攻城,但黨項騎兵剛剛擺出了架勢,不少騎兵跳下馬來,卻又騎上馬去,並緩緩後退了。
很快,楊道定就看到一支紅色的騎兵從東麵緩緩出現,並一直推進到了吳西堡的北門附近,接著另一支同樣紅色的騎兵,從西南方向湧來。
好家夥,這差不多有三四千騎了吧!
一名騎兵擎著一麵“呂”字大旗奔至城下,大喊:“我等乃是秦鳳路行軍總管部下左營、鞏州營騎兵,城頭哪位是守將楊道定楊副將?”
楊道定探出頭來高喊:“我便是!”
“安心守好城池,多準備些清水,我等去去便來!”
看到這三四千騎兵仿佛一團紅雲一般繼續向西北移動,追逐妹勒訛的數千騎兵而去,楊道定非但沒有安心,反而更加愁眉苦臉:跟黨項騎兵野戰,這些關中來的兵,果然不知天高地厚!
時間過去了快一個時辰,兩支騎兵已經不知去向,楊道定心有不安,便命親信領十五騎出發,前往查探消息。
即使這支關中來的騎兵敗了,至少他也能有個提前準備不是?
楊道定在城頭一直等到紅日西沉,被春日尚未停歇的朔風吹得臉頰生疼,仍舊沒有等到親信歸來。
“或許是敗了,不知逃到何處去了吧?”楊道定不確定地想。
他準備向城下走,再去安撫一下逃難而來的百姓們,還未下樓,一個眼尖的了望兵便大喊:“回來了!”
楊道定轉身撲向城頭,果然看到遠處的殘陽映照下,一小隊如黑點一般的騎兵向這裏奔來,奔得近了,看到其中夾雜著幾個紅點。
比如秦鳳路,東麵的涇、原二州人口較多,也被稱為涇原路;宋神宗時收複熙、河等州,又稱之為熙河路;宋哲宗元符開邊後,這裏又出現了個隴右都護府。
王倫開國稱帝後,便統稱為秦鳳路,廢除了隴右都護府,實在是大宋的隴右都護府,連唐朝末年的河西節度使地盤都不如。
都護的本意,是“掌統諸蕃”,轄區內漢人少、胡人多,才會設都護,這是漢唐以來的慣例。
而且按照傳統,都護府的設立,是一種羈縻製度的考慮,言外之意,都護府下轄的諸州,不設流官,而以胡人、蕃人世襲,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治”。
河西走廊自漢武帝時被冠軍侯霍去病收複,這裏就一直是漢人的土地,哪怕西晉引發的五胡亂華,還有張氏前涼政權在堅守,為漢人在西北頑強地留下了火種。
所以趙佶可以恬不知恥地將河西走廊劃歸為隴右都護府,王倫卻丟不起這個臉。
在李彌大到了鳳翔府出任知府後,史文恭當即領兵,從秦州出發,過鞏州直衝蘭州而去。
他的任務,是將湟州、西寧州安撫,先穩定了此前宋與西夏在西北的邊境,並威懾蠢蠢欲動的青唐吐蕃。
大軍剛過鞏州,前方被史文恭派去偵查的李彥仙便領一隊騎兵返回:“總管,黨項騎奴已至吳西堡!”
宋哲宗之後,蘭州就屬於熙河蘭會路經製使司管轄,大宋在蘭州轄區內設置了諸多城、寨、堡,均為軍事駐屯區域,並兼管民事,屬於以軍轄民。
吳西堡是蘭州最東南的一處大堡,黨項騎兵突進到了這裏,意味著蘭州各地差不多都遭受到了西夏的劫掠。
“是哪個西夏軍官領兵?”
“是卓囉和南軍司的騎兵,看旗號應當是教練使妹勒訛領的本部兵馬!”李彥仙對西夏兵還是比較熟悉的。
但史文恭聽了,頓時皺了皺眉:“這是甚麽狗屁名字!”李彥仙也不好接話,黨項人的名字就是這樣。
“呂方,領本部騎兵,與李彥仙為先鋒,先救了吳西堡!”
“諾!”
吳西堡的守將楊道定,此時立在低矮的夯土城牆上,看著遠處的滾滾煙塵,心急如焚。
他老家是成州的,祖上據說是南北朝時的仇池國楊氏,“安史之亂”後,成州就被吐蕃占據,一占就是三百年,五十年前大宋開邊,成州才得以重歸中原。
若算起來,他楊家在大宋也是三代為軍官了,可惜官職都不高,算不得將門。
十餘日前,蘭州北麵就燃起烽煙、傳來消息,說西夏的卓囉和南軍司騎兵正在集結,怕是要南下入寇。
隻可惜彼時蘭州還不清楚範致虛已經被擊敗,仍舊按照慣例上報求援,卻發現中原已經變了天,據說趙官家父子已經投降,新的皇帝姓王,起了個怪模怪樣的國號叫作漢。
楊道定沒有心思管中原是否變了天,他隻關心新的漢朝會不會派兵來支援,如果王皇帝不管百姓,他寧肯投降西夏,大不了從吐蕃人變為宋人後,再變為黨項人嘛,畢竟活命要緊!
這些天不斷有周圍的軍寨、軍堡的百姓、殘兵逃來,訴說著黨項騎兵的可怕,楊道定無動於衷,他又不是沒有跟黨項奴打過,如何不清楚他們的凶殘?
他決定還是要先死守一下,萬一新的漢朝要派兵來支援呢?而且打黨項疼一些,自己投降也可以賣個好價錢嘛!
然後楊道定便眼睜睜地看著堡外黨項騎兵追上了一群來不及逃入堡內的百姓,大肆搶奪,將婦女擄掠至馬背上,搶走百姓攜帶的財物,殺死老人孩子,慘叫聲、哭喊聲、興奮的呼喊聲混做一片。
楊道定也認出了這一支黨項騎兵的將領,妹勒訛的伯父妹勒都逋曾任六路監軍,在三十年前與大宋交戰,卻被大宋涇原經略使章楶以萬騎在鎮戎軍駐地北麵擊破生擒,故而妹勒訛也算是西夏貴族了。
他原本以為,妹勒訛會順勢攻城,但黨項騎兵剛剛擺出了架勢,不少騎兵跳下馬來,卻又騎上馬去,並緩緩後退了。
很快,楊道定就看到一支紅色的騎兵從東麵緩緩出現,並一直推進到了吳西堡的北門附近,接著另一支同樣紅色的騎兵,從西南方向湧來。
好家夥,這差不多有三四千騎了吧!
一名騎兵擎著一麵“呂”字大旗奔至城下,大喊:“我等乃是秦鳳路行軍總管部下左營、鞏州營騎兵,城頭哪位是守將楊道定楊副將?”
楊道定探出頭來高喊:“我便是!”
“安心守好城池,多準備些清水,我等去去便來!”
看到這三四千騎兵仿佛一團紅雲一般繼續向西北移動,追逐妹勒訛的數千騎兵而去,楊道定非但沒有安心,反而更加愁眉苦臉:跟黨項騎兵野戰,這些關中來的兵,果然不知天高地厚!
時間過去了快一個時辰,兩支騎兵已經不知去向,楊道定心有不安,便命親信領十五騎出發,前往查探消息。
即使這支關中來的騎兵敗了,至少他也能有個提前準備不是?
楊道定在城頭一直等到紅日西沉,被春日尚未停歇的朔風吹得臉頰生疼,仍舊沒有等到親信歸來。
“或許是敗了,不知逃到何處去了吧?”楊道定不確定地想。
他準備向城下走,再去安撫一下逃難而來的百姓們,還未下樓,一個眼尖的了望兵便大喊:“回來了!”
楊道定轉身撲向城頭,果然看到遠處的殘陽映照下,一小隊如黑點一般的騎兵向這裏奔來,奔得近了,看到其中夾雜著幾個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