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父子投降後,原本梁山軍的根據地裏,就屬河北兩路百姓最是歡喜,若論對朝廷的不滿,河北兩路百姓那可是相當有發言權。


    京西北路北麵諸州縣,尤其是開封府與河南府之間,百姓們紛紛殺官響應,這股殺官的風潮迅速蔓延到了淮南兩路,畢竟王倫隻殺了一個李彥,西城所外派的太監、官吏,都還沒來得及清理。


    故而王倫命蕭嘉穗領兵向東南,韓世忠領兵向南,嶽飛則領兵向西,占據了河南府洛陽。


    原本王倫覺得,永興軍路、秦鳳路的抵抗會更加激烈,但秦檜過了陝州,先拜訪了種師道,二路皆奉詔來降。


    調任戶部的衛忠很快給王倫找出了答案,根據曆年來朝廷對關中地區的錢糧物資調撥,關中對朝廷的依賴程度相當高。


    或許關中兩路的武將們尚且有些不滿,但許多文官卻很清楚,單單靠著一個關中,已經無法與王倫對抗了,不如投降。


    蕭嘉穗往兩浙路推進的速度相當快,沿途州縣皆開城門歸順,於是他一鼓作氣衝過了長江,直接衝到了蘇州。


    跟隨蕭嘉穗南下的,還有孫安、樊瑞、項充、李袞、李逵等諸營。聽聞東京城變了天,朱勔便打算南逃,但李俊已經領水師南下明州,截斷了朱勔的退路。


    這廝掌管蘇州應奉局二十年,權勢滔天,有良田三十餘萬畝,分在十餘個大田莊中,又建了一座極盡奢侈豪華的同樂園,其中所藏的太湖石,比他送給趙佶的還要名貴。


    朝廷派往東南的知州、知縣等官員,上任第一件事是先去同樂園拜見朱勔,否則在兩浙路便寸步難行,號稱“東南小朝廷”。


    故而京師有變後,兩浙路的百姓們再次衝向了朱勔的田莊,想要殺死這個殘害東南二十年的民賊。


    但朱勔被趙佶賜予了自建衛隊的特權,擁有私人武裝,組建了一支大約六千人左右的軍隊,一應兵器、鎧甲、服色,都與朝廷官兵相同,待遇極好,戰鬥力也極強。


    正是靠著這支衛隊,當初方臘起義攻打蘇州,始終不能建功。


    等蕭嘉穗領兵攻進蘇州時,朱勔見勢不對,將衛隊、兩浙路來投的官員所領州兵約一萬餘,都駐紮在同樂園周邊的幾個大農莊之中。


    李俊這裏,則派出了陸戰二營的單廷圭領兵從明州北上,同時以水師繼續巡視,防備其餘州縣可能趕來支援朱勔的原朝廷官兵。


    當初王倫與眾人商議南下,對於南京應天府的處置,王倫幾乎是明示讓李逵去幹這件事。


    都知道李逵性子莽撞、嗜殺,那麽攻下應天府後,梁山軍搞一次屠殺也不過分。


    但孫安領樊瑞、鮑旭等諸部衝入應天府後,這裏的禁軍以及趙宋宗室的私人衛隊、家仆組建起來的大軍抵抗很是激烈,打到最後,孫安眾人都打出了真火。


    好消息是,應天府最終被平定,梁山軍在東京城東南打了一場慘烈的城市戰,過半的趙宋親王宗室被滅門。


    壞消息是,本該由李逵充當劊子手,但孫安等諸將全員參與了進來。


    由於趙宋宗室基本都被安置在應天府,故而發生在應天府的戰事,規模並不算大,但幾乎每一座城池都要攻堅,城池易下,巷戰無法避免,梁山軍累積傷亡成為各條戰線方向最大。


    最終應天府近三千宗室,被殺了一千八百餘,幾乎有爵位的宗室被屠戮一空,唯有趙不群、趙不試兩家安然無恙。


    趙不群雖然是宋太宗六世孫,但已經脫離了宗正籍,可以出來做官了,他投降梁山又早,自然不會受牽連。


    趙不試也是宋太宗六世孫,曾在太學求學,三年皆為上等,與李若水齊名,便被趙佶釋褐授官,做到了唐州通判。


    京師有變後,王倫逼令趙桓下發的詔書送達,唐州百姓也學北麵的汝州百姓,衝入各州縣衙門,殺官毆吏,唯獨趙不試的宅院,百姓不曾侵犯。


    因為這位趙不試為官清正廉潔,前兩年淮河流域發大水,朝廷不管,隻有趙不試上書為百姓發聲,並自請治水,趙佶不許。趙不試到了唐州,便修繕水利,勸課農桑,很得民心。


    聽聞大宋滅亡,趙不試便要投井自殺,被家奴攔住,百姓聽聞,自發前來守衛,並聯名上書,請求大將軍饒恕趙通判性命。


    王倫聽說此事也是大為感歎,趙宋非無良將良才,宗室也不全都是廢物,但皇帝就是最大的廢物,空有賢才而不用,徒奈之何?


    於是親寫一封赦令,由韓世忠領兵南下時,將趙不試接到東京城來。


    至於大宋宗室還有沒有人才,王倫並不在乎,有趙不群、趙不試這兩個榜樣就足夠了。


    應天府的消息,王倫也沒法完全掩蓋,他本意是要調孫安前往關中坐鎮的,出了這樣的事,也無法成行,幹脆跟隨蕭嘉穗南下,去殺朱勔發泄一下吧。


    於是孫安部下諸將,唯有鮑旭被召至東京城。


    應天府屠殺宗室一事,也傳到了東京城,趙佶父子全無半點反應,反正他倆的子女們都在東京城被梁山一鍋端了,皆被軟禁,哪有心思考慮這幫親戚的死活?


    投降的前朝廷官員,唯有張叔夜說了一句“殺戮過重”,再無後話,他還能怎麽辦?一個前大宋中基層官員,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麽?


    李綱也不說話,隻是用心整頓東京城的軍器生產,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他做這些事,並非是為了諂媚迎事王倫,而是不希望王倫的這個新王朝迅速被金國擊敗。做完這些,他就請辭,隱居著書,再不問世間事了。


    就當是為天下百姓再做一些事情吧。


    最為憤怒的是李若水,他不像秦檜那樣迅速轉變立場、毫無任何心理上的自責,仍舊不肯歸順,聽聞太上皇和官家投降,李若水大哭,數次哭昏了過去。


    又聽聞應天府被屠,李若水便突然轉變,就嚷嚷著要投降,但王倫卻不傻,不肯見他,也免得挨一頓怒罵。


    王倫之所以留李若水一條性命,除了惜才外,也不希望他做趙宋的忠臣,大宋滅亡時,有一個吳革殉國就夠了,要那麽多殉國之士做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回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回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