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破陣
洪荒:截教大師兄道玄 作者:龍語春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且說三位娘娘依然鎮守於“黃河陣”之中,忽然,老子頭頂現出一座玲瓏塔,光華五色,搖曳於空中,若隱若現,恰似天際之星辰。雲霄見狀,心中既驚且懼,向二妹低聲道:“玄都大老爺至此,我等當如何處理?”
碧霄娘娘麵露不屑,語氣堅定地回應:“姐姐,今日諸教各授,何必在意他?他今日再來,我豈還如昨日之態待他,何懼之有?”
雲霄搖頭歎息,眉頭微皺:“此舉非同小可,此事焉能輕率?”
瓊霄見狀,微微一笑,態度從容,語氣淡然:“然若他入陣,依舊是行金蛟剪,祭混元金鬥,又何必懼他?隻需堅守我等之陣法,亦可自保。”
老子的召喚
次日晨,老子對元始天尊說道:“今日可破此‘黃河陣’,早日歸去,紅塵之事不可久留。”其語氣輕柔而堅定,似有無形的引導之力。
元始天尊點頭應允,語中透出欣然之意:“道兄之言是也,然則我當命南極仙翁籌備香輦,以便歸去。”遂命南極仙翁收拾香輦,準備啟程。
老子上了板角青牛,燃燈引道,四周氤氳其間,異香撲鼻,四散紅霞,氣氛漸顯祥和。此刻,眾道友齊心協力,感受著道義之光的眷顧。
陣前的對峙
行至“黃河陣”之前,玄都師大聲召喚:“三仙姑快來接駕!”陣中鍾聲四起,猶如清晨的晨鍾,驟然驚醒了沉寂的道場,三位娘娘從陣中顯現,立於陣前,然皆不行拜。
老子見此,語氣中帶著幾分威嚴:“爾等不守清規,敢於忤逆當麵!爾師見吾尚且恭敬稽首,爾等焉敢無狀?”
碧霄聞言,麵不改色,神色中透出幾分倔強:“吾拜截教主,何知有玄都?上不尊下不敬,此乃禮之常耳,何必執念於禮?”
爭執與歸陣
玄都師見其言辭尖銳,目中怒火升騰,厲聲喝道:“這畜生好大膽,妄言觸犯天顏!速速進陣!”
三位娘娘互視一眼,麵上不覺生出一絲憤懣,隨即毅然轉身,再入陣中。她們心中雖有不甘,然對老子的威嚴敬意仍在,亦知此時不得不退。
老子安靜地將牛引入陣中,顯得氣定神閑,元始天尊也隨之進了沉香輦。白鶴童兒在後,齊步跟隨而入,眾人在陣中齊聚,氛圍頓時顯得緊張而凝重。
回首間,雲霄心知此行之非易,猶如大潮之下,風暴正欲席卷而來。他們所背負的重任,似乎即將在此時刻得到重大挑戰。
正是:
玲瓏塔下光華閃,
眾生心念掀風浪。
不懼玄都虛威壓,
共擔道義爭榮光。
無論命運如何變遷,眾道友的信念在此時漸漸明確,眾心齊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風波與紛爭。
時至此刻,三位娘娘於“黃河陣”之中,已經感受到老子與元始天尊臨近的氣息,心中雖有固執之思,然也隱約意識到威嚴即將來臨。
玄都師的自省與反思
玄都師身處陣外,一時間心緒波動,暗自思量:“今日老子顯現玲瓏塔,光華如虹,此乃道之顯現,而我玄都師於此陣雖有威權,然豈能於此時強橫無理?若失道理而任性,終究難以長久。”他深知道教之義,不在顯赫的權力,而在於修行的真諦與對道的敬畏。
此時,他已見三位娘娘於陣前不拜,心中不免生出不滿,但又隱有理解:“三仙姑雖未行禮,然皆不可惱。然他們守自心道,況且事出有因,往昔亦有師門之誼,我需以大度相待。”
呼喚與威嚴的糾纏
此時,玄都師心中暗念:“我雖威嚴高坐,但德行亦須為先,唯有以道理克服此困境,方能折服眾心。”於是,他沉聲問道:“三仙姑,何以不見拜禮?爾等不守清規,昔日有何姿態!”
這問句旋即回蕩在陣中,三位娘娘麵麵相覷,心中雖不屑,卻也察覺到彼此之間固有的身份與責任需另外考量。碧霄大膽回應:“我們已是截教之門徒,非獨尊玄都之名,今日不如共議此陣之破法,免得黃河陣長留此間。”
道義與尊嚴的較量
玄都師心中卻難以平息,臉上既顯怒色,然心底也覺理虧:“然則師尊在上,法旨於身,我在其中,豈可放此輕言?”言辭間,已顯怒火中燒,但又暗藏一絲猶豫。他不禁緘口思忖:“誠然,理之所至在於道義,而非我輩之爭執。”
老子見此,語氣溫和,意在緩和氣氛:“玄都師所言雖在理,中間之道則需共尋。今日爾等共處黃河陣內,將道義為重,方為正途。他日之事,待局勢明了再延議。”
聯手破陣的共識
此言一出,似乎引導眾道友內心的微妙轉變。雲霄隱約感到老子的用意,心中一震,遂向姐妹道:“師尊有道之見,願道之光臨,方可共謀破陣之法,諸位意思如何?”
瓊霄溫和地點頭,帶著思索回應:“既為同門,何不共力,和諧共商,以去此間爭執?”
碧霄終究感受到他人之意,心中雖仍有不悅,然時至此刻知矣,亦難得得誌,遂答應同意:“既然如此,那我等當合力破此陣法,方能以道義自處,何苦執念其間。”
突破阻礙的團結與行動
玄都師聞之,心中漸漸寬慰,風波似乎已然平息,眾道友之心聚焦於解決之策。於是,他重掌權威,怒色漸去,朗聲道:“既然如此,今日我等合力共除黃河陣,便請三位仙姑隨我言。”
眾弟子齊聲應諾,合力而戰的信念已在微光照耀下凝聚,似有神明隨之指引,心底的堅韌組成一股龐大的力量。
而今,眾道友在“黃河陣”前,再次審視手中的丹藥與法器,暗自決定:若道義為先,固然不怕任何對立,無愧於心即為至上。最終,安全與解脫將引領他們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正是:
道義不偏心與氣,
共尋良機共破敵。
合力力行解時局,
光明彼岸逐浪行。
在此新的契機中,眾道友心中再次生起希望,信念煥發出新的光彩,重新審視衝突與和諧。合力破除黃河陣,正是心靈統一之時刻,而在道義的引導下,他們期待以和為貴的姿態,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
老子抖開乾坤圖,命黃巾力士:“爾等手足,速將雲霄束縛,壓於麒麟崖之下!”力士遵命,承旨整圖而去。
瓊霄者,攜劍而至,氣宇軒昂,耀眼如虹,元始天尊見狀,乃命白鶴童子,祭三寶玉如意於空中。玉如意飛至,正中瓊霄頂上,疾然而落,似乎破空之音,響徹天際。瓊霄頭頂受此靈光,頓覺天靈大開,靈魂出竅,直奔封神台而去。
碧霄見狀,不禁大呼:“道德千年,竟遭爾等所傷,天公不佑,蒼天豈不為我等公道!”其聲如雷,震顫四野,振風而來,氣吞山河。持劍揮舞,衝元始天尊而去。
元始天尊冷然一笑,袖中暗取一盒,慢慢揭開,輕輕向空中投去。白鶴童子心中沉凝,手握玉如意,輕輕一拋,正中之,飛劍應聲墜落,塵埃飛揚。
但見碧霄怒而不遏,飄然而至,劍勢如虹,然白鶴童子揮如意而出,如風拂柳,劍光頓時散去。碧霄驚愕,頓時失色,不能自持,再欲施法,然已被白鶴童子之法力纏繞,心生恐懼,驚呼:“爾等何以如此!”
元始天尊俯矚碧霄,眼中含威:“爾等妄動,將受製於道,豈容爾等侮辱天尊!”乃將碧霄連同飛鳥,一並罩入盒中,碧霄應聲哀歎,瞬間化為血水,隨風而散。
元始天尊緩緩拈指,一道靈魂亦隨之往封神台去,皆因此因緣法則。彼時,青天之下,唯有風聲蕭蕭。
有詩為證:
```
修道千年島內成,
殷勤日夜煉無明。
無端排下“黃河陣”,
氣化清風損七情。
```
---
此乃道家修行之道,惟願眾生得法,自在無畏。
由是,瓊霄自得逍遙,劍氣四溢,然心中卻難掩憂慮,喃喃自語道:“我何以至此?昔日與碧霄共修道理,今卻為爭鬥而相敵。道之所存,豈應如此?”思及此,瓊霄愈發心煩意亂,劍勢也漸漸無力。
碧霄則怒火中燒,憂怨億萬。她看著白鶴童子與元始天尊,嫉恨於心,憤然道:“爾等何以敢於如此輕侮我等?我們皆為天界佛法之士,何以竟受此陋遇?”她心中痛怨,覺元始天尊之威震古今,然內心執念更重。
瓊霄與碧霄交鋒瞬息萬變,劍光環繞,氣勢磅礴。二女一怒一愁,如火如冰,劍術乃是無形之法,然兩人心念已成障礙,難以再展當年之誌。瓊霄未發一劍,唯歎:“碧霄,天緣已盡,何忍相殘?昔日共兄弟之情,今朝卻因道意而彼此傷害!”
碧霄聞此,心中一顫,劍勢稍緩,趙然道:“我豈願與君敵?然爾等將我視為敵,心中不平,何能甘心?若道法之內,以和為貴,此戰非為權利,實為心中之憤懣!”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滯澀與掙紮。
此時,元始天尊冷眼旁觀,心中自得,對白鶴童子言:“待她二人回首反思,或可化敵為友。此中玄機,唯有親身經曆方能體會。”白鶴童子微微頷首,心知天尊之意,便未急於施法,耐心觀望其事。
瓊霄、碧霄之間的劍光,此時漸漸凝聚,竟演化成為一道道光影,交織成和諧之道。她們二人目光交會,似乎在四目相對間,感受到彼此心中的溫柔和對道的渴望,心中明了,爭鬥徒然。
瓊霄輕聲道:“我等皆為修道之士,何必因小事而誤道呢?”碧霄心有所動,苦笑道:“道之所在,珍惜擁有,何必執念於爭鬥。願我們攜手共進,修行不息。”
遂二女合劍而立,齊聲呼喊:“道德無邊,吾心所向,願化敵為友,攜手共尋道理。”其光華照耀四方,天上靈氣應和,四周雲層漸開,萬物皆成清風。道家精神遂在二人心中複蘇,攜手緩緩歸於和諧,逼近封神台。
續寫從菡芝仙子和彩雲仙子的視角切入,描繪她們對當前局勢的思考和情感反應,以及對元始天尊與老子的尊敬與期待。
---
自三位娘娘隕落之後,菡芝仙子與彩雲仙子守於八卦台上,深感憂慮,二人麵麵相覷,仿佛心中皆知,天界已無往日平寧。
菡芝仙子微微歎息,神色凝重:“今時今日,觀我天界安危,豈能不憂?三位娘娘命絕,青雲之期,何以托付?”
彩雲仙子點頭附和,回目眺望遠方,眼中透出堅定:“然則,元始天尊與老子今已破去‘黃河陣’,必有良策。我們應隨時關注,若有所需,方可效勞!”她話雖堅定,心中卻愁緒難消。
正此時,元始天尊與老子駕臨,地上雷鳴,眾弟子惶恐驚醒,拜伏在地,神情恍惚。二位仙子見狀,心中暗自慶幸,待眾弟子穩定心神,方才上前附耳,以求更為明確之指引。
老子靜觀眾生之所應,更顯慈祥之態,徐言道:“爾等經曆劫數,雖然削去三花五氣,然非絕境。薑尚麵臨四九之變,爾需和諧相助,以共承天命。”
菡芝仙子心知其中影像上傳,遂以微笑應聲:“尊師所言,今我門人自當齊心協力,助會薑尚之力!”
彩雲仙子則目光堅定,似有所悟,勸道:“入天庭而修道,豈可憚怕劫數?如堂前之水,雖波濤洶湧,然終將歸於平靜。吾等切莫懼之,應拭目以待!”
元始天尊與老子見二位仙子如此心意,心中暗喜,元始微微一頷首,命道:“爾等昭昭,鎮洞之寶可取?”她與彩雲相視,齊聲應道:“俱在混元金鬥內,隨時聽命。”
老子微微一笑,言辭誠懇:“無此之物,何以指引門人?速取來,伺候眾弟子之需,以鎮守天界不安。”
兩位仙子隨即取出混元金鬥,恭敬地奉至,心中暗想,願以此寶之力,助群生脫離劫數,保住天庭的和諧。眾弟子齊聲致謝,如今雖身受威脅,但心中卻不免燃起一絲希望。
待老子與元始天尊歸駕時,菡芝仙子與彩雲仙子默契相視,俱感責任重大,齊聲呼應:“無論天命如何,吾等必將盡力相助,守護天界之安寧!”
眾門人排班送行,那一行身影,似乎在天際間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向著未來邁進。二位仙子心懷祈願,願諸天眾生皆能同心共濟,克難而行。
眾弟子醒於雷鳴之聲,驚恐而起,四下張望,見元始天尊與老子的身影,心中皆為之振奮。楊戩、金木二吒等弟子,披衣而起,神色顯得既迷惑又恭敬,恭謹跪伏,心中雖惶然,然仍渴求得知天機。
楊戩恭聲道:“弟子楊戩恭敬見白鶴童子、元始天尊,願聽教誨!”其聲雖低,然音中顯自堅定。周圍弟子紛紛響應,齊聲附和:“謹恭見師,願聞教誨!”
元始天尊目光如炬,俯瞰眾生情態,言辭鏗鏘,徐道:“爾等今日皆已削頂三花,消盡五氣,遭逢劫數,難以逃避。然薑尚尚需爾等助力,方能共渡此劫,意下可明否?”
眾弟子聽聞,雖心中有所恐懼,然身為道士,俱懷堅定之誌。金木二吒相視一眼,心中決定,異口同聲道:“尊師之言,弟子銘記於心,誓當齊心共助,力求脫困。”
老子輕輕搖頭,微笑言道:“無求則無得,諸君不必畏懼劫數。若能同心合力,日行千裏,法力自然會恢複。”其語氣溫和,意在安撫人心,眾弟子皆為之安心。
弟子雲夢說道:“師尊之言,天理自有循環,凡人萬象之中,惟心所向,方可成道。若吾等願共同應對,在此劫中必能團結一致,尋得突破。”
另有一弟子雙目炯炯,滿是堅定,立言道:“我們應當學習薑尚之謀,早日策劃,掌握戰機,迎接未來的挑戰。”
眾人皆顯得振奮,心中暗自發誓,既然共度劫數,豈容心中焦慮?一時之間,氣氛漸漸氤氳成團結之力。
彩雲仙子見眾弟子意氣風發,心中亦感欣慰,遂對眾弟子寬慰道:“爾等雖身處劫難,然當以心性為要,勇氣為生。道之所至,雖萬險皆可橫渡。”
菡芝仙子在旁補充:“即使有劫,心中無懼,若能化敵為友,求同存異,方能共護天庭之安寧。”
片刻之間,眾弟子齊心協力,潛心修行,欲為來日之戰籌備。弟子們圍坐在八卦台下,商討對策,意氣奮發,紅光映照四周,他們的信念似乎在這一刻凝聚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
楊戩直言:“雖今局勢危機重重,然師尊的教誨如明燈指引前路,今我弟子不懼艱難,齊心協力,定能共禦此劫。”
眾弟子心中默念,願以義氣相助,力圖渡過眼前之劫,保佑天庭安寧。於是,弟子紛紛散去,各自修行,準備將來之策。
元始天尊與老子從八卦台上飛升而回,心中默想著剛才一幕,近日劫數頻現,三位娘娘隕落,更為天界帶來了不安。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他們,未時不再,修行之士必須有所作為。
老子略感沉吟,眼神流轉,目光遠望,緩緩言道:“今日之事,天意難測,然而眾弟子似乎已有所覺悟,然此乃緣分之感,非我二人所能全憑。劫數雖至,然其為我修行之助,亦是調動內力之機,吾當趁此機會,讓他們再進一步。”
元始天尊微微點頭,滿臉沉思,言道:“然則,薑尚尚需時日,彼雖有智慧,然無眾人之協助,難也難為情。弟子們倘若能團結一致,必能迎難而上。我且思慮後方之策,亦可讓他們將心中凝聚的意誌,轉化為行動。”
老子看著元始,繼續提議:“我們不妨以混元金鬥之力,為他們傳授新的法術。此法既可幫助他們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可應對即將到來的變數。更應教導弟子修心養性,讓他們明白真正的道義與和諧。”
“此可行,”元始天尊微微一振,麵露欣然之色,隨即補充道,“我們還須告訴他們寧靜與和平之要,唯有心存安寧,才能在風暴之中保持信念與清晰。也可命白鶴童子陪伴門人,監其修行,教以凝神靜氣之法。”
老子微微一笑,頷首道:“善!”隨即他騰空而起,朝八卦台方向回去。元始天尊緊隨其後,二尊既共對麵臨危機之局,亦共策未來之道。
當他們再次落於八卦台上,見眾弟子聚集,正圍坐討論,心中不禁升起一絲欣慰。看著這些年輕的道士,他們的心中充滿著理想,卻也懷揣著惶恐。老子緩步上前,撫手示意,眾弟子立即肅然,靜待教誨。
元始天尊聲音宏亮:“爾等今日皆已外受劫數,內藏疑懼,然‘劫’乃時局,非絕境,彼時無彼,意在鍛煉爾等之心誌。今日既得此良機,直麵劫數,修行團結,才可化解危機。”
眾弟子一齊點頭,表現出求知與敬畏之心。老子見狀,笑而言:“既為修道之士,心存定力尤為重要。爾等可取混元金鬥,習得縱地金光法,日行萬裏,保無恙安寧,然亦不可恃此法而驕矣。”
元始天尊補充道:“除卻法術之外,更需修煉心境,寧靜致遠。可田間地頭,靜坐閉目,感受自然之氣,思考道理之根。以心養心,方能明悟大道。”
二尊之言,激勵了在場弟子,眾人心中暗自決意,誓言投身心力於修行,共同應對即將來臨的挑戰。弟子中最為年長的楊戩,站起身恭聲道:“師尊所言,弟子銘記於心,必將遵循教導,砥礪前行,助力同道。”
元始天尊和老子見眾弟子意誌堅韌,心中皆感欣慰,互相交換了一個理解的神采,隨即默默立誓,無論劫數多麽艱巨,都會攜手共進,化敵為友,護佑整個天界安寧。
於是,元始天尊與老子分別開始一一傳授法門,充實弟子的修道之路。眾弟子在此寧靜的氣氛中,用心體悟,逐漸感受到道理的深邃,明白了對於自身修行的責任與使命。
碧霄娘娘麵露不屑,語氣堅定地回應:“姐姐,今日諸教各授,何必在意他?他今日再來,我豈還如昨日之態待他,何懼之有?”
雲霄搖頭歎息,眉頭微皺:“此舉非同小可,此事焉能輕率?”
瓊霄見狀,微微一笑,態度從容,語氣淡然:“然若他入陣,依舊是行金蛟剪,祭混元金鬥,又何必懼他?隻需堅守我等之陣法,亦可自保。”
老子的召喚
次日晨,老子對元始天尊說道:“今日可破此‘黃河陣’,早日歸去,紅塵之事不可久留。”其語氣輕柔而堅定,似有無形的引導之力。
元始天尊點頭應允,語中透出欣然之意:“道兄之言是也,然則我當命南極仙翁籌備香輦,以便歸去。”遂命南極仙翁收拾香輦,準備啟程。
老子上了板角青牛,燃燈引道,四周氤氳其間,異香撲鼻,四散紅霞,氣氛漸顯祥和。此刻,眾道友齊心協力,感受著道義之光的眷顧。
陣前的對峙
行至“黃河陣”之前,玄都師大聲召喚:“三仙姑快來接駕!”陣中鍾聲四起,猶如清晨的晨鍾,驟然驚醒了沉寂的道場,三位娘娘從陣中顯現,立於陣前,然皆不行拜。
老子見此,語氣中帶著幾分威嚴:“爾等不守清規,敢於忤逆當麵!爾師見吾尚且恭敬稽首,爾等焉敢無狀?”
碧霄聞言,麵不改色,神色中透出幾分倔強:“吾拜截教主,何知有玄都?上不尊下不敬,此乃禮之常耳,何必執念於禮?”
爭執與歸陣
玄都師見其言辭尖銳,目中怒火升騰,厲聲喝道:“這畜生好大膽,妄言觸犯天顏!速速進陣!”
三位娘娘互視一眼,麵上不覺生出一絲憤懣,隨即毅然轉身,再入陣中。她們心中雖有不甘,然對老子的威嚴敬意仍在,亦知此時不得不退。
老子安靜地將牛引入陣中,顯得氣定神閑,元始天尊也隨之進了沉香輦。白鶴童兒在後,齊步跟隨而入,眾人在陣中齊聚,氛圍頓時顯得緊張而凝重。
回首間,雲霄心知此行之非易,猶如大潮之下,風暴正欲席卷而來。他們所背負的重任,似乎即將在此時刻得到重大挑戰。
正是:
玲瓏塔下光華閃,
眾生心念掀風浪。
不懼玄都虛威壓,
共擔道義爭榮光。
無論命運如何變遷,眾道友的信念在此時漸漸明確,眾心齊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風波與紛爭。
時至此刻,三位娘娘於“黃河陣”之中,已經感受到老子與元始天尊臨近的氣息,心中雖有固執之思,然也隱約意識到威嚴即將來臨。
玄都師的自省與反思
玄都師身處陣外,一時間心緒波動,暗自思量:“今日老子顯現玲瓏塔,光華如虹,此乃道之顯現,而我玄都師於此陣雖有威權,然豈能於此時強橫無理?若失道理而任性,終究難以長久。”他深知道教之義,不在顯赫的權力,而在於修行的真諦與對道的敬畏。
此時,他已見三位娘娘於陣前不拜,心中不免生出不滿,但又隱有理解:“三仙姑雖未行禮,然皆不可惱。然他們守自心道,況且事出有因,往昔亦有師門之誼,我需以大度相待。”
呼喚與威嚴的糾纏
此時,玄都師心中暗念:“我雖威嚴高坐,但德行亦須為先,唯有以道理克服此困境,方能折服眾心。”於是,他沉聲問道:“三仙姑,何以不見拜禮?爾等不守清規,昔日有何姿態!”
這問句旋即回蕩在陣中,三位娘娘麵麵相覷,心中雖不屑,卻也察覺到彼此之間固有的身份與責任需另外考量。碧霄大膽回應:“我們已是截教之門徒,非獨尊玄都之名,今日不如共議此陣之破法,免得黃河陣長留此間。”
道義與尊嚴的較量
玄都師心中卻難以平息,臉上既顯怒色,然心底也覺理虧:“然則師尊在上,法旨於身,我在其中,豈可放此輕言?”言辭間,已顯怒火中燒,但又暗藏一絲猶豫。他不禁緘口思忖:“誠然,理之所至在於道義,而非我輩之爭執。”
老子見此,語氣溫和,意在緩和氣氛:“玄都師所言雖在理,中間之道則需共尋。今日爾等共處黃河陣內,將道義為重,方為正途。他日之事,待局勢明了再延議。”
聯手破陣的共識
此言一出,似乎引導眾道友內心的微妙轉變。雲霄隱約感到老子的用意,心中一震,遂向姐妹道:“師尊有道之見,願道之光臨,方可共謀破陣之法,諸位意思如何?”
瓊霄溫和地點頭,帶著思索回應:“既為同門,何不共力,和諧共商,以去此間爭執?”
碧霄終究感受到他人之意,心中雖仍有不悅,然時至此刻知矣,亦難得得誌,遂答應同意:“既然如此,那我等當合力破此陣法,方能以道義自處,何苦執念其間。”
突破阻礙的團結與行動
玄都師聞之,心中漸漸寬慰,風波似乎已然平息,眾道友之心聚焦於解決之策。於是,他重掌權威,怒色漸去,朗聲道:“既然如此,今日我等合力共除黃河陣,便請三位仙姑隨我言。”
眾弟子齊聲應諾,合力而戰的信念已在微光照耀下凝聚,似有神明隨之指引,心底的堅韌組成一股龐大的力量。
而今,眾道友在“黃河陣”前,再次審視手中的丹藥與法器,暗自決定:若道義為先,固然不怕任何對立,無愧於心即為至上。最終,安全與解脫將引領他們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
正是:
道義不偏心與氣,
共尋良機共破敵。
合力力行解時局,
光明彼岸逐浪行。
在此新的契機中,眾道友心中再次生起希望,信念煥發出新的光彩,重新審視衝突與和諧。合力破除黃河陣,正是心靈統一之時刻,而在道義的引導下,他們期待以和為貴的姿態,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
老子抖開乾坤圖,命黃巾力士:“爾等手足,速將雲霄束縛,壓於麒麟崖之下!”力士遵命,承旨整圖而去。
瓊霄者,攜劍而至,氣宇軒昂,耀眼如虹,元始天尊見狀,乃命白鶴童子,祭三寶玉如意於空中。玉如意飛至,正中瓊霄頂上,疾然而落,似乎破空之音,響徹天際。瓊霄頭頂受此靈光,頓覺天靈大開,靈魂出竅,直奔封神台而去。
碧霄見狀,不禁大呼:“道德千年,竟遭爾等所傷,天公不佑,蒼天豈不為我等公道!”其聲如雷,震顫四野,振風而來,氣吞山河。持劍揮舞,衝元始天尊而去。
元始天尊冷然一笑,袖中暗取一盒,慢慢揭開,輕輕向空中投去。白鶴童子心中沉凝,手握玉如意,輕輕一拋,正中之,飛劍應聲墜落,塵埃飛揚。
但見碧霄怒而不遏,飄然而至,劍勢如虹,然白鶴童子揮如意而出,如風拂柳,劍光頓時散去。碧霄驚愕,頓時失色,不能自持,再欲施法,然已被白鶴童子之法力纏繞,心生恐懼,驚呼:“爾等何以如此!”
元始天尊俯矚碧霄,眼中含威:“爾等妄動,將受製於道,豈容爾等侮辱天尊!”乃將碧霄連同飛鳥,一並罩入盒中,碧霄應聲哀歎,瞬間化為血水,隨風而散。
元始天尊緩緩拈指,一道靈魂亦隨之往封神台去,皆因此因緣法則。彼時,青天之下,唯有風聲蕭蕭。
有詩為證:
```
修道千年島內成,
殷勤日夜煉無明。
無端排下“黃河陣”,
氣化清風損七情。
```
---
此乃道家修行之道,惟願眾生得法,自在無畏。
由是,瓊霄自得逍遙,劍氣四溢,然心中卻難掩憂慮,喃喃自語道:“我何以至此?昔日與碧霄共修道理,今卻為爭鬥而相敵。道之所存,豈應如此?”思及此,瓊霄愈發心煩意亂,劍勢也漸漸無力。
碧霄則怒火中燒,憂怨億萬。她看著白鶴童子與元始天尊,嫉恨於心,憤然道:“爾等何以敢於如此輕侮我等?我們皆為天界佛法之士,何以竟受此陋遇?”她心中痛怨,覺元始天尊之威震古今,然內心執念更重。
瓊霄與碧霄交鋒瞬息萬變,劍光環繞,氣勢磅礴。二女一怒一愁,如火如冰,劍術乃是無形之法,然兩人心念已成障礙,難以再展當年之誌。瓊霄未發一劍,唯歎:“碧霄,天緣已盡,何忍相殘?昔日共兄弟之情,今朝卻因道意而彼此傷害!”
碧霄聞此,心中一顫,劍勢稍緩,趙然道:“我豈願與君敵?然爾等將我視為敵,心中不平,何能甘心?若道法之內,以和為貴,此戰非為權利,實為心中之憤懣!”目光中流露出一絲滯澀與掙紮。
此時,元始天尊冷眼旁觀,心中自得,對白鶴童子言:“待她二人回首反思,或可化敵為友。此中玄機,唯有親身經曆方能體會。”白鶴童子微微頷首,心知天尊之意,便未急於施法,耐心觀望其事。
瓊霄、碧霄之間的劍光,此時漸漸凝聚,竟演化成為一道道光影,交織成和諧之道。她們二人目光交會,似乎在四目相對間,感受到彼此心中的溫柔和對道的渴望,心中明了,爭鬥徒然。
瓊霄輕聲道:“我等皆為修道之士,何必因小事而誤道呢?”碧霄心有所動,苦笑道:“道之所在,珍惜擁有,何必執念於爭鬥。願我們攜手共進,修行不息。”
遂二女合劍而立,齊聲呼喊:“道德無邊,吾心所向,願化敵為友,攜手共尋道理。”其光華照耀四方,天上靈氣應和,四周雲層漸開,萬物皆成清風。道家精神遂在二人心中複蘇,攜手緩緩歸於和諧,逼近封神台。
續寫從菡芝仙子和彩雲仙子的視角切入,描繪她們對當前局勢的思考和情感反應,以及對元始天尊與老子的尊敬與期待。
---
自三位娘娘隕落之後,菡芝仙子與彩雲仙子守於八卦台上,深感憂慮,二人麵麵相覷,仿佛心中皆知,天界已無往日平寧。
菡芝仙子微微歎息,神色凝重:“今時今日,觀我天界安危,豈能不憂?三位娘娘命絕,青雲之期,何以托付?”
彩雲仙子點頭附和,回目眺望遠方,眼中透出堅定:“然則,元始天尊與老子今已破去‘黃河陣’,必有良策。我們應隨時關注,若有所需,方可效勞!”她話雖堅定,心中卻愁緒難消。
正此時,元始天尊與老子駕臨,地上雷鳴,眾弟子惶恐驚醒,拜伏在地,神情恍惚。二位仙子見狀,心中暗自慶幸,待眾弟子穩定心神,方才上前附耳,以求更為明確之指引。
老子靜觀眾生之所應,更顯慈祥之態,徐言道:“爾等經曆劫數,雖然削去三花五氣,然非絕境。薑尚麵臨四九之變,爾需和諧相助,以共承天命。”
菡芝仙子心知其中影像上傳,遂以微笑應聲:“尊師所言,今我門人自當齊心協力,助會薑尚之力!”
彩雲仙子則目光堅定,似有所悟,勸道:“入天庭而修道,豈可憚怕劫數?如堂前之水,雖波濤洶湧,然終將歸於平靜。吾等切莫懼之,應拭目以待!”
元始天尊與老子見二位仙子如此心意,心中暗喜,元始微微一頷首,命道:“爾等昭昭,鎮洞之寶可取?”她與彩雲相視,齊聲應道:“俱在混元金鬥內,隨時聽命。”
老子微微一笑,言辭誠懇:“無此之物,何以指引門人?速取來,伺候眾弟子之需,以鎮守天界不安。”
兩位仙子隨即取出混元金鬥,恭敬地奉至,心中暗想,願以此寶之力,助群生脫離劫數,保住天庭的和諧。眾弟子齊聲致謝,如今雖身受威脅,但心中卻不免燃起一絲希望。
待老子與元始天尊歸駕時,菡芝仙子與彩雲仙子默契相視,俱感責任重大,齊聲呼應:“無論天命如何,吾等必將盡力相助,守護天界之安寧!”
眾門人排班送行,那一行身影,似乎在天際間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向著未來邁進。二位仙子心懷祈願,願諸天眾生皆能同心共濟,克難而行。
眾弟子醒於雷鳴之聲,驚恐而起,四下張望,見元始天尊與老子的身影,心中皆為之振奮。楊戩、金木二吒等弟子,披衣而起,神色顯得既迷惑又恭敬,恭謹跪伏,心中雖惶然,然仍渴求得知天機。
楊戩恭聲道:“弟子楊戩恭敬見白鶴童子、元始天尊,願聽教誨!”其聲雖低,然音中顯自堅定。周圍弟子紛紛響應,齊聲附和:“謹恭見師,願聞教誨!”
元始天尊目光如炬,俯瞰眾生情態,言辭鏗鏘,徐道:“爾等今日皆已削頂三花,消盡五氣,遭逢劫數,難以逃避。然薑尚尚需爾等助力,方能共渡此劫,意下可明否?”
眾弟子聽聞,雖心中有所恐懼,然身為道士,俱懷堅定之誌。金木二吒相視一眼,心中決定,異口同聲道:“尊師之言,弟子銘記於心,誓當齊心共助,力求脫困。”
老子輕輕搖頭,微笑言道:“無求則無得,諸君不必畏懼劫數。若能同心合力,日行千裏,法力自然會恢複。”其語氣溫和,意在安撫人心,眾弟子皆為之安心。
弟子雲夢說道:“師尊之言,天理自有循環,凡人萬象之中,惟心所向,方可成道。若吾等願共同應對,在此劫中必能團結一致,尋得突破。”
另有一弟子雙目炯炯,滿是堅定,立言道:“我們應當學習薑尚之謀,早日策劃,掌握戰機,迎接未來的挑戰。”
眾人皆顯得振奮,心中暗自發誓,既然共度劫數,豈容心中焦慮?一時之間,氣氛漸漸氤氳成團結之力。
彩雲仙子見眾弟子意氣風發,心中亦感欣慰,遂對眾弟子寬慰道:“爾等雖身處劫難,然當以心性為要,勇氣為生。道之所至,雖萬險皆可橫渡。”
菡芝仙子在旁補充:“即使有劫,心中無懼,若能化敵為友,求同存異,方能共護天庭之安寧。”
片刻之間,眾弟子齊心協力,潛心修行,欲為來日之戰籌備。弟子們圍坐在八卦台下,商討對策,意氣奮發,紅光映照四周,他們的信念似乎在這一刻凝聚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
楊戩直言:“雖今局勢危機重重,然師尊的教誨如明燈指引前路,今我弟子不懼艱難,齊心協力,定能共禦此劫。”
眾弟子心中默念,願以義氣相助,力圖渡過眼前之劫,保佑天庭安寧。於是,弟子紛紛散去,各自修行,準備將來之策。
元始天尊與老子從八卦台上飛升而回,心中默想著剛才一幕,近日劫數頻現,三位娘娘隕落,更為天界帶來了不安。這一切似乎都在提醒他們,未時不再,修行之士必須有所作為。
老子略感沉吟,眼神流轉,目光遠望,緩緩言道:“今日之事,天意難測,然而眾弟子似乎已有所覺悟,然此乃緣分之感,非我二人所能全憑。劫數雖至,然其為我修行之助,亦是調動內力之機,吾當趁此機會,讓他們再進一步。”
元始天尊微微點頭,滿臉沉思,言道:“然則,薑尚尚需時日,彼雖有智慧,然無眾人之協助,難也難為情。弟子們倘若能團結一致,必能迎難而上。我且思慮後方之策,亦可讓他們將心中凝聚的意誌,轉化為行動。”
老子看著元始,繼續提議:“我們不妨以混元金鬥之力,為他們傳授新的法術。此法既可幫助他們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可應對即將到來的變數。更應教導弟子修心養性,讓他們明白真正的道義與和諧。”
“此可行,”元始天尊微微一振,麵露欣然之色,隨即補充道,“我們還須告訴他們寧靜與和平之要,唯有心存安寧,才能在風暴之中保持信念與清晰。也可命白鶴童子陪伴門人,監其修行,教以凝神靜氣之法。”
老子微微一笑,頷首道:“善!”隨即他騰空而起,朝八卦台方向回去。元始天尊緊隨其後,二尊既共對麵臨危機之局,亦共策未來之道。
當他們再次落於八卦台上,見眾弟子聚集,正圍坐討論,心中不禁升起一絲欣慰。看著這些年輕的道士,他們的心中充滿著理想,卻也懷揣著惶恐。老子緩步上前,撫手示意,眾弟子立即肅然,靜待教誨。
元始天尊聲音宏亮:“爾等今日皆已外受劫數,內藏疑懼,然‘劫’乃時局,非絕境,彼時無彼,意在鍛煉爾等之心誌。今日既得此良機,直麵劫數,修行團結,才可化解危機。”
眾弟子一齊點頭,表現出求知與敬畏之心。老子見狀,笑而言:“既為修道之士,心存定力尤為重要。爾等可取混元金鬥,習得縱地金光法,日行萬裏,保無恙安寧,然亦不可恃此法而驕矣。”
元始天尊補充道:“除卻法術之外,更需修煉心境,寧靜致遠。可田間地頭,靜坐閉目,感受自然之氣,思考道理之根。以心養心,方能明悟大道。”
二尊之言,激勵了在場弟子,眾人心中暗自決意,誓言投身心力於修行,共同應對即將來臨的挑戰。弟子中最為年長的楊戩,站起身恭聲道:“師尊所言,弟子銘記於心,必將遵循教導,砥礪前行,助力同道。”
元始天尊和老子見眾弟子意誌堅韌,心中皆感欣慰,互相交換了一個理解的神采,隨即默默立誓,無論劫數多麽艱巨,都會攜手共進,化敵為友,護佑整個天界安寧。
於是,元始天尊與老子分別開始一一傳授法門,充實弟子的修道之路。眾弟子在此寧靜的氣氛中,用心體悟,逐漸感受到道理的深邃,明白了對於自身修行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