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問過半仙,此行目的地“第十峰”,到底會是在一個位置,山海關一直到京津一帶的城牆,幾乎都是建在山上,那個“第十峰”,是第十座山峰吶?還是第十座“烽火台”?
“我想,應該是山峰,那個山峰的‘峰’和烽火台的‘烽’,不一樣,是兩個字!”阮途插言說道。
“嗬嗬嗬,這你就不知道了。古人經常用通假字,比如取東西的‘取’,有可能就是娶媳婦的‘娶’的意思。這種小事往往就坑了不少人。從字眼上理解,偏差太大了。”我笑著對阮途說道。
半仙卻意味深長地說道,“這個‘第十峰’,即不會是第十座山峰,也不會是第十座烽火台。一定是在一個正常思路意料不到的地方。”
“那會是哪裏?”我和阮途異口同聲地問道。
“這個……從藏寶上看,應該是在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至於具體位置嘛,這古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測量邊距,這藏寶上的尺寸根本沒法去估算。我們隻能從山海關右側的箭樓和靖邊樓找起。”半仙也頗為無奈地說道。
“我們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去拆城牆吧?!”我滿腹鬱悶地說。
“好在這個季節遊客少,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查。”阮途說道。
路上,接到南嶽搬山徐碩發來的消息,已經安全抵達秦皇島,並已經與省城趕來的兄弟匯合,目前尚未發現青龍堂的蹤跡。
從上海出發五天的中午,我們到達了山海關前。山海關古稱榆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裏,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車駛入便道,遠遠的就看見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上麵懸掛著“天下第一關”蒼勁大字牌匾的箭樓,兩側有靖邊樓、臨閭樓。
另人鬱悶的是,與我們事先想的大相逕庭,滿是各色旅遊、登長城的遊人。看來,這尋找另半張藏寶圖的事兒,還真的急不來。不過,倒是青龍堂的銷聲匿跡,讓人大惑不解。
一行人登上主城樓的二樓,向下俯視山海關城全貌,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大部分為建國後重建。向外眺望,可以望見關外的茫茫原野,最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角山長城,向南則朦朧可以看見海麵。
按照藏寶中勾畫的大置方位,我們登上城牆後,便向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走去。
阮途拿出望遠鏡,不時地向遠處望著。
走了大約千餘米,隻見前後盡是一樣寬窄的行兵道,兩側的城牆則是一模一樣的城牆垛,每隔不遠的距離,便有一座烽火台。
從箭樓開始,每到一座烽火台時,阮途都扶著半仙爬上去探查一番。我則一步步地查看那些城牆、城垛,卻都一無所獲。
猛然間,我發現前麵有一處損壞的城牆,裝做不經意地踱過去,伸手拽下來一塊長城磚,青灰色古代城牆磚沉甸甸的,竟險些沒有拿住。前後瞧了瞧,估計是天長年久,風吹日曬,已經有些風化,又經遊人長年經日地觸摸,開始鬆動。人就是這種好奇心強的動物,越是壞了一點的地方,越會是上前扒拉幾下,結果就是缺口越來越大。
我從城牆上探出身子,向兩邊瞧了瞧,都是一模一樣的牆體,牆下是密密的樹林,沒有見到絲毫有什麽不同的異樣。
我搖了搖頭,有些鬱悶地瞅了瞅半仙,又看了看前後興高采烈的遊客。不禁更加感覺這“第十峰”難以琢磨。瞧山海關長城這架式,即便讓我們推倒了一塊塊磚去找,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得到。
忽然,感覺手指觸及的城牆磚有些異樣,忙拿到眼前仔細看,隻見上麵刻有二行文字:“方朝李/窯匠張大陽寺,洪武十五年”。猶如發現了寶藏一般,我忙衝著半仙和阮途招了招手。
“發現了什麽?”阮途一臉地驚喜,接過我手中的城牆磚,上下看了看,卻不得要領,轉手交給半仙。
“這個……哦,這個叫做‘物勒工名’,是古代一個禮法傳統。就是工匠在自己施工的磚塊上,刻上銘文,這樣工匠就不敢以次充好。如果發生倒塌,這個工匠是會被追究的。這個地方,是在洪武十五年修建,工匠姓張。”半仙轉描淡寫地說道。
我和阮途一臉失望的表情,旁邊的幾個遊客卻興奮異常,紛紛拿過磚頭來拍照留念。
有景點管理人員趕來,說城牆磚也是文物,要認真保護。然後從半仙手裏麵,將磚頭拿走,編上號。又在城牆破損的地方立了提示牌。
我們又向前走了一個多小時,看看天色,已接近傍晚,看來今天是不會有什麽結果了,便和半仙商量明天再來探查。一行人就此返回,等走到我撿到城牆磚的地方,見到幾個工作人員正在修補著破損的地方。我忽然想起了什麽,猛然間感覺心裏空落落的,邊走邊對半仙和阮途說道,“我記得以前,有學者提出保護長城,說有附近的農民把城牆磚拿回砌豬圈,後來掀起了一場保護長城的簽名活動。”
“我也記得,好像是有這麽一回事。勝哥,咋突然間想起這事兒了?!”阮途問道。
“剛才,我見他們修補破損的城牆才想起來。這麽多年,風雨剝蝕,原來的城牆早已腐化。現在每年都有大規模的修繕。即使我們找到‘第十峰’,也找不到當年留下的痕跡了!”我繼續說道。
“我想,應該是山峰,那個山峰的‘峰’和烽火台的‘烽’,不一樣,是兩個字!”阮途插言說道。
“嗬嗬嗬,這你就不知道了。古人經常用通假字,比如取東西的‘取’,有可能就是娶媳婦的‘娶’的意思。這種小事往往就坑了不少人。從字眼上理解,偏差太大了。”我笑著對阮途說道。
半仙卻意味深長地說道,“這個‘第十峰’,即不會是第十座山峰,也不會是第十座烽火台。一定是在一個正常思路意料不到的地方。”
“那會是哪裏?”我和阮途異口同聲地問道。
“這個……從藏寶上看,應該是在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至於具體位置嘛,這古人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測量邊距,這藏寶上的尺寸根本沒法去估算。我們隻能從山海關右側的箭樓和靖邊樓找起。”半仙也頗為無奈地說道。
“我們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去拆城牆吧?!”我滿腹鬱悶地說。
“好在這個季節遊客少,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查。”阮途說道。
路上,接到南嶽搬山徐碩發來的消息,已經安全抵達秦皇島,並已經與省城趕來的兄弟匯合,目前尚未發現青龍堂的蹤跡。
從上海出發五天的中午,我們到達了山海關前。山海關古稱榆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裏,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車駛入便道,遠遠的就看見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上麵懸掛著“天下第一關”蒼勁大字牌匾的箭樓,兩側有靖邊樓、臨閭樓。
另人鬱悶的是,與我們事先想的大相逕庭,滿是各色旅遊、登長城的遊人。看來,這尋找另半張藏寶圖的事兒,還真的急不來。不過,倒是青龍堂的銷聲匿跡,讓人大惑不解。
一行人登上主城樓的二樓,向下俯視山海關城全貌,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大部分為建國後重建。向外眺望,可以望見關外的茫茫原野,最遠處隱隱約約可以看見角山長城,向南則朦朧可以看見海麵。
按照藏寶中勾畫的大置方位,我們登上城牆後,便向箭樓和靖邊樓的右側走去。
阮途拿出望遠鏡,不時地向遠處望著。
走了大約千餘米,隻見前後盡是一樣寬窄的行兵道,兩側的城牆則是一模一樣的城牆垛,每隔不遠的距離,便有一座烽火台。
從箭樓開始,每到一座烽火台時,阮途都扶著半仙爬上去探查一番。我則一步步地查看那些城牆、城垛,卻都一無所獲。
猛然間,我發現前麵有一處損壞的城牆,裝做不經意地踱過去,伸手拽下來一塊長城磚,青灰色古代城牆磚沉甸甸的,竟險些沒有拿住。前後瞧了瞧,估計是天長年久,風吹日曬,已經有些風化,又經遊人長年經日地觸摸,開始鬆動。人就是這種好奇心強的動物,越是壞了一點的地方,越會是上前扒拉幾下,結果就是缺口越來越大。
我從城牆上探出身子,向兩邊瞧了瞧,都是一模一樣的牆體,牆下是密密的樹林,沒有見到絲毫有什麽不同的異樣。
我搖了搖頭,有些鬱悶地瞅了瞅半仙,又看了看前後興高采烈的遊客。不禁更加感覺這“第十峰”難以琢磨。瞧山海關長城這架式,即便讓我們推倒了一塊塊磚去找,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得到。
忽然,感覺手指觸及的城牆磚有些異樣,忙拿到眼前仔細看,隻見上麵刻有二行文字:“方朝李/窯匠張大陽寺,洪武十五年”。猶如發現了寶藏一般,我忙衝著半仙和阮途招了招手。
“發現了什麽?”阮途一臉地驚喜,接過我手中的城牆磚,上下看了看,卻不得要領,轉手交給半仙。
“這個……哦,這個叫做‘物勒工名’,是古代一個禮法傳統。就是工匠在自己施工的磚塊上,刻上銘文,這樣工匠就不敢以次充好。如果發生倒塌,這個工匠是會被追究的。這個地方,是在洪武十五年修建,工匠姓張。”半仙轉描淡寫地說道。
我和阮途一臉失望的表情,旁邊的幾個遊客卻興奮異常,紛紛拿過磚頭來拍照留念。
有景點管理人員趕來,說城牆磚也是文物,要認真保護。然後從半仙手裏麵,將磚頭拿走,編上號。又在城牆破損的地方立了提示牌。
我們又向前走了一個多小時,看看天色,已接近傍晚,看來今天是不會有什麽結果了,便和半仙商量明天再來探查。一行人就此返回,等走到我撿到城牆磚的地方,見到幾個工作人員正在修補著破損的地方。我忽然想起了什麽,猛然間感覺心裏空落落的,邊走邊對半仙和阮途說道,“我記得以前,有學者提出保護長城,說有附近的農民把城牆磚拿回砌豬圈,後來掀起了一場保護長城的簽名活動。”
“我也記得,好像是有這麽一回事。勝哥,咋突然間想起這事兒了?!”阮途問道。
“剛才,我見他們修補破損的城牆才想起來。這麽多年,風雨剝蝕,原來的城牆早已腐化。現在每年都有大規模的修繕。即使我們找到‘第十峰’,也找不到當年留下的痕跡了!”我繼續說道。